① 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有何關系
定義
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當關稅同盟中一個國家的一些國內產品被來自同盟國的另一國家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產品替代時,就產生了貿易創造。[2]
傳統觀點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自由貿易可以使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關稅同盟至少在夥伴國之間可取消關稅壁壘,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因此,建立關稅同盟對經濟發展有利。但是,瓦伊認為,關稅同盟不一定意味著向自由貿易過渡,因為它在夥伴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外部世界實行保護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會產生兩種效果:「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關稅同盟內部實行自由貿易,使國內成本高的產品為夥伴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原來由本國生產,現在從夥伴國進口,由此新貿易被「創造」出來了。本國可以把原來生產高成本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從而得益。同時,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減少,轉為從夥伴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產生「貿易轉移」。由於原來從外部世界進口成本低的產品改為從夥伴國進口成本較高的產品,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② [33]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所謂貿易創造,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內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容施,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們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現在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 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甲國的居民享受了較低價格進口商品的利益或曰「福利」。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關稅同盟之後,由於取消了同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但保留了對非同盟成員的關稅,從而發生了同盟成員的低效率(高成本)生產取代非同盟成員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即在差別待遇的影響下,某一同盟成員把原來向非成員國的低成本進口轉向同盟成員國的高成本進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 說的簡單點就是中國人長說的有錢大家賺么~求採納
③ 什麼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
貿易創造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版本高的商品權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
④ 簡述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是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
貿易內創造是指在關容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4)貿易創造是如何發生的擴展閱讀:
轉移問題
1、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果為何不如發達國家顯著?
一談到區域經濟合作,人們會立即聯想到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尤其是歐盟在各方面均遙遙領先,雖幾經挫折,但每到關鍵時刻,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其實,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自50年代以來已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尤以拉美和非洲為甚。
但與前三者相比,它們似乎都「默默無聞」。原因何在?周建平教授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一書中將之歸結為四點:
(1)成員國之間相互依賴不深,缺乏互補性。
(2)發展中國家政治制度不成熟,政局動盪;
(3)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組織貪大求全;
(4)沒有強有力的相互投資和共同基金由富國向貧國轉移。但實際上,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理論也可對之部分地加以解釋。
⑤ 貿易創造的定義
貿易創造(抄trade creation)是指在關稅襲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當關稅同盟中一個國家的一些國內產品被來自同盟國的另一國家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產品替代時,就產生了貿易創造。
⑥ 貿易創造的介紹
貿易創造是指產品從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較低成本的關稅同盟中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貿易對象國進口的一種過程和現象。
⑦ 貿易創造的傳統觀點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自由貿易可以使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關稅同盟至少在夥伴國之間可取消關稅壁壘,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因此,建立關稅同盟對經濟發展有利。但是,瓦伊認為,關稅同盟不一定意味著向自由貿易過渡,因為它在夥伴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外部世界實行保護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會產生兩種效果:「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關稅同盟內部實行自由貿易,使國內成本高的產品為夥伴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原來由本國生產,現在從夥伴國進口,由此新貿易被「創造」出來了。本國可以把原來生產高成本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從而得益。同時,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減少,轉為從夥伴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產生「貿易轉移」。由於原來從外部世界進口成本低的產品改為從夥伴國進口成本較高的產品,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以上瓦伊納的基本觀點,其結論是,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於貿易創造的收益減去貿易轉移的損失。若結果為正,那麼關稅同盟於成員國有利,反之,則不利。如圖:
假設世界分為三個部分:本國、夥伴國和外部世界。都生產商品X。圖1在SS和DD分別表示本國對X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H、U和W分別表示本國最初價格、夥伴國價格和外部世界價格。關稅同盟形成之前,本國以價格H生產q1.消費q2,進口q1q2:自由貿易之後,價格從H下降至U.國內生產下降至q3。消費上升到q4。進口上升到q3q4。福利增加了q3q4Rq它由額外進口成本q2q4RP和消費者剩餘RqP組成,國內生產成本下跌,其數量為供給曲線下減少的面積,即q3q1OM,其中q3q1NM表示額外進口成本,MNO是社會凈儲蓄。UHOM和ONPq代表轉移支付,前者是生產者放棄的利潤,後者是政府失去的關稅收入,社會凈收益是三角形OMN和OPR兩者面積之和,等於免除的關稅與創造的貿易量的乘積之半,即1/2(q3q1+q2q4)-HU。
同時,自由貿易使本國把q1q2的進口品從由低成本的外部世界進口轉移到由高成本的夥伴國進口.這一轉向產生了凈損失ABPN。即q1q2-UW。因此,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於S[,MNO] S[,PRQ]-S[,ABPN]。
⑧ 貿易的創造和轉移
選A
當A.B 國組成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取消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使生產轉向區內最有效率的供應者(B),產生更多利益。(貿易創造)這樣A國不再自己生產產品X,而從B國進口,因為A國內生產要10刀,進口僅需8刀。對A來說,A國在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資本用於其他商品消費,擴大社會需求,貿易量增加,社會福利水平提高。
⑨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9)貿易創造是如何發生的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