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在紙的發明中普及是什麼意思

在紙的發明中普及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8-02 21:08:44

⑴ 貢獻一詞在《紙的發明》一課一中是貢什麼意思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您指的,是這句中的「貢獻」么?《紙的發明》課文,第一段。

這里的貢獻,指對社會或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

⑵ 紙的發明中「錄」是什麼意思




①記載;抄寫:記~ㄧ登~ㄧ抄~ㄧ摘~ㄧ過~ㄧ有聞必~。

②錄制:~音ㄧ~像ㄧ~放。

③原指為備用而登記,後轉指採取或任用:收~ㄧ~用。

④用做記載物的名稱:目~ㄧ語~ㄧ同學~ㄧ回憶~。

⑶ 紙的發明一文中按照什麼的順序介紹,表達了作者對什麼的之情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木片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時候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學問高,『pUxuewang.com』是因為書多的時候需要用車來拉。再後來,有了蠶絲織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寫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們用蠶繭製作絲綿時發現,盛放蠶繭的篾席上,會留下一層薄片,可用於書寫。考古學家發現,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千,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

⑷ 紙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⑸ 《紙的發明》表達了作者什麼之情

作者通過《紙的發明》向學生們介紹了「紙」的發展歷程以及各種紙的優缺點。表明了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古代人民的贊美和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敬仰。

課文原文: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木片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

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時候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學問高,是因為書多的時候需要用車來拉。再後來,有了蠶絲織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寫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們用蠶繭製作絲綿時發現,盛放蠶繭的篾席上,會留下一層薄片,可用於書寫。考古學家發現,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

⑹ 三年級語文書裡面的紙的發明裡面的普及是什麼意思

答:普及的是,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還有造紙術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四大發明有: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

⑺ 紙的發明這篇文章普及和創造是什麼意思

紙的發明這篇文章中,普及和創造的意思:創造,就是發明紙的人,把紙從無到有創造出來。而普及的意思是,把紙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紙。

⑻ 紙是哪個時候才在中國普及的

紙在公元404年才得到普及。

紙雖然出現較早,但真正用於書寫和推廣使用是在蔡倫造出質地優良的「蔡候紙」之後。公元404年,東晉桓玄帝曾下令廢簡用紙,使紙的應用日益推廣和普及。

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歷史上任何一項重大工藝技術的發明,都不是偶然的,都具有從設想,到雛形,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蔡倫之前雖然有紙,但這無損於蔡倫作為重大改良者和完善造紙術這一發明的發明者的豐功偉績。

是蔡倫的發明創造,使紙進入了它的實用階段,並迅速、廣泛地推廣開來,為完善印刷術和促進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物美、價廉、而又易得的承印物。蔡倫的功績和他作為完善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的發明家的光輝形象是不容抹煞的。

(8)在紙的發明中普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蔡倫造紙過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蔡倫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蔡倫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⑼ 紙的發明表達了作者什麼之情

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熱愛之情

⑽ 紙的發明這篇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紙的發明》主要描寫了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後來字寫在專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屬題,但是由於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蔡倫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在紙的發明中普及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