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圓珠筆和鋼筆集於一身發明了中性筆,還有哪些
鋼筆關中性筆什麼事,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圓珠筆與鋼筆集一身的只能說是水性墨水的滾珠筆,有直液式水性筆和寶珠筆兩類。
Ⅱ 水性筆的發明歷史
水性筆的發明歷史:
1984年:日本櫻花公司推出中性墨水筆。它是圓珠筆和記號筆的中間產品,用的是中性墨水。
中性筆由此誕生。
中性筆,又稱水筆,起源於日本,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新穎的書寫工具。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書寫介質的粘度介於水性和油性之間,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
按筆頭類型、油墨色彩、結構等又可分為不同類型的中性筆。從筆頭類型看,分為子彈頭型、針管型、半針管;從油墨色彩看,分為紅藍黑3種基本色中性筆和特殊色中性筆。由此可見,中性筆的類型可謂是多種多樣。
(2)中性筆的發明擴展閱讀:
水性筆的優點:
具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書寫潤滑,且適宜於用來復寫等優點,從學校的學生到寫字樓的文職人員等各界人士都樂於使用。圓珠筆與自來水筆不同,由於它使用的是干稠性油墨,油墨又是依靠筆頭上自由轉動的鋼珠帶出來轉寫到紙上,因此不滲漏、不受氣侯影響,並且書寫時間較長,省去了需經常灌注墨水的麻煩。
該筆比一般鋼筆堅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當,往往寫不出字來,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結在鋼珠周圍阻礙油墨流出的緣故。油墨是一種粘性油質,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類物質)、礦物油(分餾石油等礦物而得到的油質)、硬膠加入油煙等而調製成的。
Ⅲ 中性筆的發明體現了設計的什麼原則
中性筆內裝一種有機溶劑,其黏稠度比油性筆墨低、比水性筆墨稠,當書寫時,墨水經
過筆尖,便會由半固態轉成液態墨水,中性筆墨水最大的優點是每一滴墨水均是應用在筆尖
上,不會揮發、漏水,造型設計因而可提供如絲一般的滑順書寫感,墨水流動順暢穩定。
Ⅳ 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專匈奴,蒙恬取山屬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Ⅳ 水筆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鋼筆是美國人沃特曼發明的
一次性鋼筆的發明者歐陽升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西方鋼筆在19世紀的傳入和使用,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國毛筆逐漸退居「二線」,引發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革命,產生了現代硬筆書法。可長期以來中國人卻不知道硬筆本是中國古有之物,部分硬筆的形制和功能離現代鋼筆只差一步之遙。
在上世紀進行的探險和考古發掘
中,西方探險家和中國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國西部發現過10多枚由竹管、蘆葦管、竹批、紅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筆。在這之中,最稱奇的是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從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中發現的蘆葦管筆和197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中發現的竹管筆。
從形制上看,這兩種筆極為相似,都以木質材料精工削磨,有鋒利的筆尖和馬耳形筆舌。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兩種筆的筆舌正中都有一條縫隙,呈雙瓣合尖狀,與今日鋼筆筆舌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學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李正宇說:「筆舌形制及原理與現代鋼筆筆舌大體相同,已開近現代鋼筆筆舌製作工藝的先河。」筆舌正中劈縫,增加了筆尖的柔軟性,減弱了僵硬度,降低了劃破紙張的幾率,同時為墨汁緩緩下滲開辟了一通道,書寫起來較為流利。
從考古記載看,當時在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和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各出土了3支相同的筆,表明這種筆並非孤物;從年代上看,這兩個遺址出土的筆分別在公元3世紀和公元12世紀,這比現代鋼筆的最早發明時間早了1600年和700年。可惜的是,這兩種筆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才被中國學者所認識到。其實,這還不是中國出土的最早硬筆。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爾湖東南岸漢代高望燧遺址中,一名礦工發現了一枚漢代觚、二枚銅箭鏃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10多年來,考古工作者一直用「狀似竹簽,用途不明」來解釋這件竹器,殊不知,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竹錐筆,時間已有近兩千年。
李正宇說,中國史書中有「古筆多以竹」的記載,敦煌高望燧遺址發現的這枚漢代竹錐筆,就是此類。該筆形狀扁平,一頭平齊,一頭削尖,從筆尖上殘留的漆痕看,顯然已經用於寫字,正好映證了中國古代「竹梃蘸漆而書」的歷史事實。
西方最早的鋼筆(自來水筆)是由英國人犀飛利於19世紀初發明的。1908年,英國人狄克奧休又設計出了把墨水貯入筆桿的新型自來水筆(同年美國人沃特曼也發明了類似的筆),這種筆因攜帶和使用方便,大受世人喜愛。鋼筆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是20世紀派克筆的問世。1932年,美國派克公司研究人員發明了真空吸水結構的自來水筆,這種筆因操作簡單,使用時間長,很快在全球范圍內傳播開來。 李正宇說,由於史料缺乏和相關研究的深入性不夠,人們對中國古代硬筆的認識和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部分多年前發現的硬筆至今還「深鎖」在各地博物館中,長期不為人知。
另外,中國古代硬筆與近現代西方鋼筆的關系究竟如何,目前還難完全梳理清楚,需要進一步論證。但李正宇認為,從筆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硬筆與近現代西方鋼筆關系密切,至少它是遠祖
Ⅵ 中性筆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性筆起源於日本,1988年日本PENTEL株式會社研製成功被稱為「HYBRID』』的產品,中性筆由此宣告誕生。
Ⅶ 中性筆是誰發明的
中性筆起源於日本,1988年日本PENTEL株式會社研製成功被稱為「HYBRID「的產品,中性筆由此宣告誕生。中性筆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新穎的書寫工具。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
中性筆芯尾部的油狀物叫中性筆尾油鋰基酯,其作用如下:
1、保持良好的保濕密封,防止墨水蒸發或倒流溢出。
2、在中性筆書寫時,鋰基酯能象活塞一樣隨時跟進,利用大氣壓將墨水往下壓,保持中性筆書寫流暢,直至墨水書寫完。
Ⅷ 筆是誰發明的、、、、
鉛筆的發明者奧地利人約瑟夫·哈特穆特
鉛筆的發明--石墨+粘土
鉛筆發明者誕辰25O年
(埃菲社維也納2月18日電)盡管電腦已經得到普遍使用,但鉛筆仍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文具。人們現在紀念鉛筆的發明者奧地利人約瑟夫·哈特穆特250周年誕辰。
哈特穆特誕生於1752年2月20日,他的父親是下奧地利阿斯珀恩的木匠。哈特穆特在維也納學會了泥瓦匠的手藝,後來成為建築師,曾經創辦過一家磚瓦廠
當時寫字用的筆質量低下,他決心發明一種新筆。他想了一個主意:將粘土與石墨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筆芯形狀,在火里燒制後放在蠟中冷卻,這樣在紙上就能畫出痕跡。
他在石墨粉中加入適當比例的粘土,使鉛筆芯有一定的硬度。1792年,他在維也納成立了自己的鉛筆廠,直到今天,這家鉛筆廠還在生產鉛筆。
在中世紀,人們用鉛和銀棒寫字,這種工具與其說是在寫字不如說是在刻字。到了15世紀義大利製造出第一根鉛錫筆芯。
英國在1658年發現了石墨礦,它使寫字工具發生了一場革命,盡管這種筆當時非常昂貴。
毛筆是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率領30萬大軍向北進攻那裡的游牧民族匈奴。蒙恬帶兵向北,收復了河套,並在交界處修築了萬里長城。由於軍情瞬息萬變,蒙恬需要向內地送達大量書信。那時候,人們是用刀在竹簡上刻字的,為了刻寫大量書信,蒙恬的手下雙手磨出血泡,兩眼熬成白兔。於是蒙恬便竭力尋找好的書寫辦法。一天,蒙恬看到部下拿著紅纓槍比劃,忽然想到,何不把毛綁在竹竿上,蘸點顏色寫在白色的絲綢上呢?他試了試,效果真的很好。於是命手下如法制出許多「毛」筆來。那裡地處塞外,時有野狼出沒,也有人放牧羊群,狼毛和羊毛就成了最方便的制筆材料,這就是最早的狼豪筆和羊豪筆。
但有人認為實際發明時間要早許多。
1954年,我國長沙發掘出一座完整的戰國墳墓,裡面有一支毛筆。它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竿長18.5厘米,直徑0.4厘米,毛長2.5厘米,是用上好的兔毛製作的。但作法與現在的毛筆不同,並非將筆毛插在筆竿里,而是將筆毛轉在竿的外端,然後用細絲線纏住,外面塗漆。與筆放在一起的還有用來當「紙」用的竹片、刮削竹片的銅削和用來裝墨的小竹筒。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較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支毛筆。
一些學者認為,毛筆的產生可能遠遠早於戰國。因為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甲骨文片來看,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整齊劃一,有的字還細如毫發。其中一些文字寫而未刻,那麼,距今3000年前的人可能已經有了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而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發現的一些彩陶上也有各種圖案,大多線條流暢,應該是用類似於毛筆的工具畫上去,然後再在窯內燒制,這樣才能達到那樣的效果。
蒙恬發明毛筆在史書上有記載,但似乎此前已有毛筆使用,但還需要確切的考古發現來證實。
中性筆是日本人發明的。中性筆書寫的效果,最接近毛筆,可以寫出細致的筆劃來,比鋼筆、圓珠筆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相比日本人在中性筆墨水上的高技術含量,中國人發明的硬筆只是把鋼筆尖折了一個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