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話頭、誰也不理誰、每分每秒念阿彌陀佛修清凈心,是這樣嗎
這是話頭禪、閉口禪、念佛法門,是三種不同的佛教法門。
話頭禪,是宋代以後流行的禪修方法,通過看話頭的方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與祖師禪不一樣,需要自己努力參究方可開悟!
古語俗口多帶助字,比如狗子,並不是說狗的孩子,只是口頭語狗的俗稱;還有我們至今習慣的稱謂: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說到的詞語!如果讀者說「頭」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帶頭字的來舉例看:斧頭、丫頭、木頭、饅頭、老頭、案頭、這年頭、勁頭、口頭、等等不計其數的,都跟「話頭」一樣是俗口用語,哪個是指方向前後?哪個是指終端始末? 包括「念頭」,去掉頭字意思不變,都是說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話禪,並未說參話頭。參話,參究,是指對某些現成祖師公案不理解體會不到,來弄明白,故稱參究、參話、參公案等!話頭多出自祖師問答,話頭就是一句話!我們禪宗的話頭都是什麼呢:無、麻三斤、乾屎橛、念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話頭!自古至清朝都沒有誰說過什麼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把一個不明白的疑惑借著一句話來參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開悟機會,好似氣球吹爆!
來果禪師曾對「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及話尾 的說法在開示中破斥:對話頭說頭說尾,皆是魔說!
不會產生副作用、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貼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禪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禪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合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產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像會讓你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閉口禪又稱為止語或禁語,屬於佛教用語,指的是禁止自己說話,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
「閉口禪」,在佛教又叫「止語」或「禁語」,即禁止自己說話。一切眾生之生死輪回,皆由於身、口、意三業所致,若消除此三業,可速得解脫;禁語目的之一即為減少口業。僧人行「止語」或「禁語」時,自備一小木牌,上寫「止語」或「禁語」二字,遇人慾與己言談,則出示該牌。
何證閉口禪,所謂閉口,意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所謂人世天註定,為人者,無語何來罪業?所謂是開口即罪,閉口禪正是己身開口到極點,心亦有所悟,方行閉口禪,閉之人口,方得大果。
「口乃心之門戶」,口閉心沉。此處一靜,萬物皆景;此口一閉,萬籟皆勝;此心一沉,萬象可愛。
明代高僧、凈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在其《竹窗隨筆》「靜之益」中說:古人雲:「二十年不開口說話,向後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至於「閉口禪」的來歷、緣由,多知無益,欲多知更無益,口業少造了,意業反增加,欲得反失也,望仁者慎思之!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念佛:心中不出聲想念,或出聲稱念。佛這里特指佛的名字。佛教有很多法門,念佛就是其中的一個,也叫念佛法門。雖然在佛教中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一段經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明確了念佛的定義,念佛的定義是指持念佛的名字。
念佛的意義:阿彌陀佛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有四十八個心願,其中有一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白話的意思:假設有一天我得到成佛,十方世界各種生命,真實相信喜愛,嚮往到我修建的世界,即使少到十次這樣想念,如果不能轉生到我的世界,我絕不成佛。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請參考相關解釋。
根據阿彌陀佛的這條心願,念佛的意義就是憑借著阿彌陀佛這條心願的力量,讓我們都可以去凈土生活。.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痴卑賤、惡病污穢,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而命終往生,證大涅盤,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念佛的人,縱然是愚痴卑賤的不凈凡夫,可是他現生就是大白蓮花,是妙好人、最勝人,能夠跟阿彌陀佛一體,被彌陀的光明常加照攝,被諸佛團團圍繞而護念,被諸大菩薩緊緊相隨,被天神所擁護,自然消災延壽,免除一切障難,而臨終自然往生凈土,遠遠超過世上的任何人。
❷ 為什麼禪宗參話頭必須起疑情
禪宗參話頭的目的,是發明心地,明心見性,智慧顯發,謂之開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參話頭就要起疑情,疑情日久,成團成片,得遇時節因緣,磕著碰著,疑團打破,得以開悟。
❸ 如何接過話頭盡情發揮
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葯。
——《箴言集》
在論辯中,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藉助論辯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到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引出對方未曾預料到的新的思路,從而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借題發揮的論辯技巧。
抗美援朝時,一些外國記者敵視中國人民,利用采訪的機會,散布對中國人民的敵意。
有一次,一位外國記者采訪周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外國記者看見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故意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一個詞語、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不利處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游杭州時,特地到靈隱寺拜訪一個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勢利,見他是一個窮書生,態度十分冷淡。剛好此時有位大將軍的兒子來訪,和尚立即換了一副笑臉,拱手行禮,待為上賓。對比之下,丘浚十分氣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質問說:「你為何對我如此冷淡,對他又那樣客氣呢?」和尚雙手合十,狡辯道:「誤會,誤會,佛經曰:『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表面上對他客氣,其實是對他不客氣;而我表面上對你不客氣,內心就是對你客氣呀!」丘浚聽了,二話不說,舉手朝和尚臉上打去,一邊打一邊說:「如此說來,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面紅耳赤,卻又不能辯解。最後,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經上的言論來為自己狡辯了,丘浚這才住手。
丘浚這樣做,是將和尚說的論據返還給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題論辯運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對方話題來封住對方的嘴巴。
明朝紹興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搶了另一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剛好徐文長路過,就把毽子從小公子手裡奪過來,歸還給那個小孩。誰知小公子由於平時嬌寵慣了,哪受過這樣的氣,他一下子大哭大鬧起來,還說徐文長欺負他。於是,家丁就把徐文長押上堂去面見知府。知府厲聲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無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長冷笑道:「據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來有罪?」徐文長說:「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必知道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銅錢,銅錢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號。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腳踢萬歲,豈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大人又該當何罪?」徐文長這一招果然厲害,他針對知府借題發揮的做法,借來了更大的題——腳踢萬歲,來整治知府,使知府無論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趕忙賠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誰也不要為難誰吧!」徐文長這才罷休。臨走的時候,知府還客氣地親自把他送出衙門。
論辯雙方往往會各不相讓,如果不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打擊,自己就會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只有抓住對方話題中的辮子,用鋒利言辭駁斥對方,才能一招制敵。
❹ 「看話頭」是禪宗的修法嗎
話頭禪,是宋代以後流行的禪修方法,通過看話頭的方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與祖師禪不一樣,需要自己努力參究方可開悟!
古語俗口多帶助字,比如狗子,並不是說狗的孩子,只是口頭語狗的俗稱;還有我們至今習慣的稱謂: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說到的詞語!如果讀者說「頭」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帶頭字的來舉例看:斧頭、丫頭、木頭、饅頭、老頭、案頭、這年頭、勁頭、口頭、等等不計其數的,都跟「話頭」一樣是俗口用語,哪個是指方向前後?哪個是指終端始末? 包括「念頭」,去掉頭字意思不變,都是說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話禪,並未說參話頭。參話,參究,是指對某些現成祖師公案不理解體會不到,來弄明白,故稱參究、參話、參公案等!話頭多出自祖師問答,話頭就是一句話!我們禪宗的話頭都是什麼呢:無、麻三斤、乾屎橛、念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話頭!自古至清朝都沒有誰說過什麼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把一個不明白的疑惑借著一句話來參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開悟機會,好似氣球吹爆!
來果禪師曾對「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及話尾 的說法在開示中破斥:對話頭說頭說尾,皆是魔說!
不會產生副作用、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貼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禪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禪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合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產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像會讓你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❺ 請問如何參話頭,請告訴我正確方法。
工作的時候,內心難免要照外界的領導和同事的需求感受,不可能太我行我素,這種情況下好像不利參話頭,參話頭要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話頭上,顯然與工作情況有點沖突。人的意識很難同時專一幾個目標,這是意識的一個特點。
另外說點題外話,參話頭需要身體相對比較健康,精氣神的狀態要好,如果身體虛弱,也不利參話頭。
再就是,再練習參話頭前,最好先練習一下觀呼吸,等觀呼吸熟練後,參話頭的時候可以在自覺無意識狀態下調整呼吸,有利補充能量。
關於當下承當,感覺你好像也理解錯了。
(僅供參考)
❻ 參話頭有什麼功能──話頭能斷一切煩惱(8)
但是有人誤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為此生一定要證得阿羅漢果,若是無法證果,便對修行失去了信心?這種心態也是錯誤的。此生能解脫生死,當然最好,即使無法解脫生死,只要心念轉變,願心和信心堅固,這也就是得「度」了。 堅固的信心,一定是從修行的體驗中獲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時間里都無法靜下心來,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產生的,那你再次參加精進禪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 因為對自己失去信心,只覺得打禪七是受罪,於是便認為只有傻瓜才會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會斷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緣。如果無法提起信 心,心中煩躁時,只要生起慚愧心,以懺悔心痛切地拜佛懺悔,心就能逐漸安定了。 (二)話頭的層次 話頭方法的使用因人而異,並非一成不變。話頭禪也有次第,雖然禪宗說頓悟,但是修行時是漸修而頓悟的,雖有頓修頓悟的人,卻非常少見。所謂頓修頓悟, 是指不需要經過長時間修行,只要聽到一句話,或接觸某種狀況之後,所有煩惱立即脫落,這就是頓悟。在釋迦牟尼佛時期,稱頓悟者為「慧解脫阿羅漢」,表示他 們見到佛時,只是聽到佛對他說一句話:「善來!比丘。」就立即證得阿羅漢果了,於是又稱「善來比丘」。 佛涅槃之後,還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佛經記載,在無佛之世,有一種人不需要聽聞佛法,而是自己通過觀察,接觸到某種?物或狀態,突然之間開悟,這樣 的人稱為「獨覺」或「緣覺」。但是有佛法時,這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會發生。在中國禪宗史上也有頓悟者,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六祖惠能 還是居士時,偶爾聽一位居士誦《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時,立即開悟了。像六祖惠能這樣沒有人為其解說,只是聽聞佛經就開悟的,實 在是少之又少。 漸修頓悟是正常的,因為漸修,所以參話頭也有次第,也有層次。參話頭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念話頭」,第二個層次是「問話頭」,第三個層次是「參 話頭」,第四個層次是「看?頭」。雖然古代的祖師沒有提出念話頭的說法,但是有這樣的事實,所以我將它提出來。我所講「念話頭」的意思,是指參話頭,卻還 沒有疑情生起,此時的狀況等於是在念話頭,也就是念一句話頭。念話頭能取代、化解雜念和妄想,使你當下有所寄託,進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話頭。 1.念話頭 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斷地持,話頭則是念了一段時間,心逐漸平靜之後,自己會對所念的?頭產生疑問,譬如參「念佛的是誰?」時,話頭念得妄想愈來愈少之 後,會產生疑問,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誰。有疑問心產生,才是問話頭的層次。
❼ 話頭禪的概況
古語俗口多帶助字,比如狗子,並不是說狗的孩子,只是口頭語狗的俗稱;還有我們至今習慣的稱謂: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說到的詞語!如果讀者說「頭」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帶頭字的來舉例看:斧頭、丫頭、木頭、饅頭、老頭、案頭、這年頭、勁頭、口頭、等等不計其數的,都跟「話頭」 一樣是俗口用語,哪個是指方向前後?哪個是指終端始末? 包括「念頭」,去掉頭字意思不變,都是說的「意念」!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話禪,並未說參話頭。參話,參究,是指對某些現成祖師公案不理解體會不到,來弄明白,故稱參究、參話、參公案等!話頭多出自祖師問答,話頭就是一句話!我們禪宗的話頭都是什麼呢:無、麻三斤、乾屎橛、念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話頭!自古至清朝都沒有誰說過什麼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把一個不明白的疑惑借著一句話來參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開悟機會,好似氣球吹爆!
來果禪師曾對「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及話尾 的說法在開示中破斥:對話頭說頭說尾,皆是魔說!
不會產生副作用、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貼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 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禪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禪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合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產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像會讓你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❽ 試說明話頭禪在禪修中為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表達
話頭禪,是宋代以後流行的禪修方法,通過看話頭的方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與祖師禪不一樣,需要自己努力參究方可開悟!
古語俗口多帶助字,比如狗子,並不是說狗的孩子,只是口頭語狗的俗稱;還有我們至今習慣的稱謂: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說到的詞語!如果讀者說「頭」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帶頭字的來舉例看:斧頭、丫頭、木頭、饅頭、老頭、案頭、這年頭、勁頭、口頭、等等不計其數的,都跟「話頭」一樣是俗口用語,哪個是指方向前後?哪個是指終端始末? 包括「念頭」,去掉頭字意思不變,都是說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話禪,並未說參話頭。參話,參究,是指對某些現成祖師公案不理解體會不到,來弄明白,故稱參究、參話、參公案等!話頭多出自祖師問答,話頭就是一句話!我們禪宗的話頭都是什麼呢:無、麻三斤、乾屎橛、念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話頭!自古至清朝都沒有誰說過什麼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把一個不明白的疑惑借著一句話來參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開悟機會,好似氣球吹爆!
來果禪師曾對「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及話尾 的說法在開示中破斥:對話頭說頭說尾,皆是魔說!
不會產生副作用、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貼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 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禪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禪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合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產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像會讓你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方法及意義
第一是正心。所謂正心就是端正我們學佛的動機。學佛不是為了求名求利,想當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緣,而是要了脫生死,住持正法,利益眾生。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禪師諄諄教悔道:「士大夫學先王之道,止是正心術而已,心術既正,則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則日用應緣處,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這句話講只要我們動機純正,心術正確,那麼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會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來。所以學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則不是著魔,就是下地獄。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假若動機不純,求神求通,那麼十之八九是要著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裡參禪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連靠近都不敢,你怎麼能著魔呢??
第二講決定志。決定志就是我今生就辦一件事情,辦不好不罷休。假若今天參禪,明天學中醫,後天唱梵唄,朝三暮四,你幾輩子都開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會有成績。從前我曾迷惑過,假若參禪今生參不透,那麼豈不是白費功夫了嗎?下輩子再來一趟,誰知下輩子能不能做人?大慧禪師給我們保證了,只要我們今生下功夫,即使現世參不透,來生不會墮惡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體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氣,即使今生不能夠開悟的話,來生一樣能夠繼續修行。「所謂決定志者,決欲此生心地開通,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要參妙喜禪,須是辦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無虛棄底功夫,」這是指修行禪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浪費。「若存心在上面,縱今生未了,亦種得種子深,臨命終時亦不被業識所牽墮諸惡趣,換卻殼漏子轉頭來,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們當世不能成佛的話,就是墮胎轉世,也不會昏昧。趙州禪師曾講過,假若你參禪三十年不開悟,你的惡業由我承擔。因此要參禪必須一切放下,專心致志地走這條路。
第三公案的意義。公案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起什麼作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好處呢??「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眾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這里是說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們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話,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們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疑情未破,但只看個古人入道底話頭,移逐日許多作妄想底心來,話頭上則一切不行矣。」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這一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就這么一個「無」字便是我們斬斷生死輪回的刀子,你看這「無」字多麼重要。他說我們只要把「無」提起來,一切妄想就會停止,你看話頭的力量有多大。?「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此一字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杖也。」我們身心裏面有許多不好的知見,「無」字就可以把我們的惡知惡覺消除掉。「昏沉掉舉,先聖所訶,靜坐時才覺此兩種病現前,但只取狗子無佛性話,兩種病不著用力排遣,當下帖帖地矣。」?昏沉和掉舉是靜坐時容易產生的兩種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舉就是妄想紛飛。這兩種病是修行路上的兩只攔路虎,除掉它們修行才可以說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參話頭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你把話頭提起來,就不會有昏沉,也不會有掉舉。「請只把閑思量底心回在『無'字上,試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處,得這一念破,便是了達三世處也。」?這時你就開悟了。?「日用應緣處,才覺涉差別境時,但只就差別處,舉狗子無佛性話。」?什麼叫「才覺涉差別境」?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分別,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在境界的分別執著,比如說今天前來聽講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師父,這邊是男眾學員,那邊是女眾學員,一有這種分別念頭,馬上舉狗子無佛性話,「無」、「無」……,分別的念頭就會轉到「無」字上面,什麼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覷捕,我這個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畢竟從什麼處流出?覷捕來覷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卻生矣。」「只就這『無'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矣。」?「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生處」起疑的、參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來就定在一處地參嗎?各位對這樣的功夫很生疏吧?這就是我們的生處。而「熟處」是什麼呢?沒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遊玩等等,這些我們很熟,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生處變熟,熟處變生,那麼如何地變換呢?這就需要我們用這個話頭參,將世間好惡、享受、名利、六塵緣影等種種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這時你看到好看的會沒有感覺,你也許會奇怪,這么好看的怎麼會沒感覺?人家跳舞、逛街,你沒興趣。奇怪,你怎麼沒興趣,是木頭人啊?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顆追逐六塵的心生疏了。這就叫生處熟,熟處生。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聲色的心慢慢轉淡,把覺照、禪定心慢慢地熟練,這是修行的一個轉換,參話頭是轉換的一種方法、方便。我這里舉一些參話頭的功用,它可以讓我們斷生死,可以讓我們漸漸進入修行的狀態,讓我們消除無邊的煩惱。?「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昔溈山問懶安:『汝十二時中,當何所務?'安雲:『牧牛。'山雲:『汝作么生牧?'安雲:『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山雲:『子真牧牛也。'學道人制惡念,當如懶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這段話是講怎樣修行的,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調整自己的心態,掌握自己的心態。首先教我們不要起惡念,不是不起惡念,而是不要讓惡念相續不斷。起了惡念不要緊,重要的是趕快覺察惡念,並把惡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惡念起來,就怕我們覺悟遲了,惡念起來,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來比喻。牛比喻我們的心,田比喻惡法,牛跑到人家的莊稼里去,踐踏人家的苗稼了,我們就要趕快把它揪出來,不要讓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了惡念,趕快把它拽回來,久而久之就不會起惡念了。?「但於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我們必須在日用應緣處,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惡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麼日月浸久,我們的心念就會純熟在善法上面。?「才舉起這一字,世間情念自帖帖地矣。」?就是說,你把這個「無」字提起來,「無!」為什麼狗子無佛性?「無!」什麼意思?「無!」那麼,人們追逐六塵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觸境逢緣,時時以話頭提撕,莫求速效,研窮至理,以悟為則。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則被所等之心障卻道眼,轉急轉遲矣。」?我們修行過程中,不可以說我要開悟、我要開悟。不要管開悟不開悟,只管參話頭好了,要開悟自然就會開悟,不需要你在這兒叫,在這兒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舉話時都不用作許多伎倆,但行住坐卧處勿令間斷,喜怒哀樂處莫生分別。」?參話頭時不要有伎倆,不要有許多小動作、小花樣,你就老老實實參好了。參久了,自然知道該怎麼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沒有什麼訣竅,一句話,老老實實地參。「但辦取長遠心,與狗子無佛性話廝捱來,廝捱去,心無所之,忽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如披雲見日,到恁么時,自然成一片矣。」?參久以後,內心就會成片,就是說你這個話頭已經成片了。?「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捱。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因此,我們參這個話頭,一參到底,不可以換題目,即不能再變換話頭。不能說,我今天參「狗子無佛性」,參了一兩年,沒味道,又參「念佛是誰?」再參三五年,又沒味道,再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就像鑿井一樣,鑿了十公尺,沒水,再往下鑿十公尺、二十公尺還沒水,泄氣了,換個地方再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費了。假若你能鍥而不舍,二十公尺沒水再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會出來。因此你選定「狗子無佛性」,就參個「無」,選定「念佛是誰」,就參個「誰」字,隨便哪一個都一樣,沒有優劣之分,喜歡什麼就參什麼,就參這一個話頭,死死咬住,一輩子參下去。這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
第五是勸學勵志。勸學勵志是禪師教導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學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氣,不開悟不出柏林寺這個門等等,這些都可以講。因為初學者心志不堅定,不知道如何上路。?第六講靜鬧功夫。在台灣有個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說:「師父啊,我不願住寺院,我要到山裡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又要開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叫我怎麼修行嘛?」顯然,他不知道參禪不可以避喧求寂。為什麼呢?這個外在的塵境,不管是噪雜也好,安靜也好,都是境。參禪者應對於任何境界都採取淡然的態度,不要起心分別它,你吵也好,靜也好,我就是一個「無」字,一個「誰」字。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靜,那你這不是自己干擾自己的心境嗎?你認為吵,認為靜,你這不是起了一個吵鬧的外境、安靜的外境嗎?不但如此,而且還起了一個討厭的心、喜歡的心,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擾嗎?因此,對任何境都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隨緣照顧自己的心念就行了,這就是靜鬧功夫。?「平昔留心靜勝處,正要鬧中用,若鬧中不得力,卻似不曾在靜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沒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備有了力量以後好在鬧中修行。?「若正鬧時生厭惡,則乃是自擾其心耳。」?
第六自驗功夫。大家修行一段時間後,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這便是自驗功夫。?「不識日來隨緣放曠如意自在否?四威儀中不為塵勞所勝否?寤寐二邊得一如否?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公既一笑,豁開正眼,消息頓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矣。」?這里是說,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檢查一下心念有沒有能夠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說隨緣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維當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塵勞所干擾,有沒有覺得太煩了,太苦了?睡覺與醒著是否都一樣?你若能在夢中有一個學佛的樣子,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態,這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工夫。?「不審燕處悠然,放曠自如,無諸魔撓否?日用四威儀內,與狗子無佛性話一如否?於動靜二邊能不分別否?夢與覺合否?理與事會否?心與境皆如否?」?這一段很有次第。心與境就是說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這步,功夫就很深了。「殊不知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傳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傳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眼相對,以心傳心。」?你在修行過程中要是有有所開悟的想法都是不對的,你自己心想我開悟了沒有,我有境界了嗎,這些統統不對。正法應是你證我證,我們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講話。第八禪病。禪病有身病和心病兩種。身病指四大不調,肉身出了毛病。心病指我們的禪定境界有了不同的變化,天台宗有專門討論這一問題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則統統省略掉了。他是從另外的角度談的,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中,為我相所使,於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於語默二病,良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大家千萬不要起念說,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經證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這就是增上慢的邪見,有這樣的心念起來都是病。只要你有個心念說,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別人好,這個念頭就是大病。真正的禪師沒有我怎麼樣怎麼樣的念頭。「語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進修趣向分。」?「語」就是閑話多,「默」就是心定在那個地方不動。真正修禪的人不喜歡多話,話多散心。?
第七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攝心靜坐,坐教絕氣息,此輩名為真可憐愍。」?「此心無有實體,如何硬收攝得住?擬收攝向甚處安著?」?有一類人叫人家攝心,把心收攝起來靜坐,連呼吸都沒有了,這些人修行很可憐,為什麼呢?因為心沒有實體,像六祖所說的,心本是妄,你怎麼收呢?又放到那兒呢?當然,話說回來,要是真能把心收起來的話,那也是要有一點點功夫的,這是對我們凡夫而言。?「杜撰長老輩,教左右靜坐等作佛,豈非虛妄之本乎?又言靜處無失,鬧處有失,豈非壞世間相而求實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懶融所謂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有一種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讓心安靜下來,宗杲認為這是錯誤的。假若把雜想、妄想都除掉了,那麼你到哪裡去求實相呢?要知道,這個實相就在這個虛妄的塵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講的「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無覺無知,塞耳盜鈴,徒自欺誑。」有一類修行人把心念凝斂起來,把妄想泯除到空無的境界,若有念起,隨即消除掉,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制心止。大慧認為持這種見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樣沒有妄想,這固然沒錯,可這是外道,是個死人而已,不能了脫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實我們今天要達到大慧禪師所呵斥的這個境界的話,已經是非常高深的禪師了。禪是有淺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大慧禪師所呵斥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系緣止和制心止,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禪的標准來說,它們就是被呵斥的對象。今天,我們所處的時空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不要拿禪的標准來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為有很多人還不能接受禪的境界。我們分析這些東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禪法及禪的次第,以便選擇適當的修行法門。「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為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復為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心與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外在塵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則不容易泯除。所謂「緣盡於觀,觀盡於緣」,就是講心與境是兩相泯除、互相對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這是說真正要空的是我們這顆心。
❾ 參禪的話頭可以用為什麼這樣的句子嗎
話頭禪,是宋代以後流行的禪修方法,通過看話頭的方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與祖師禪不一樣,需要自己努力參究方可開悟!
古語俗口多帶助字,比如狗子,並不是說狗的孩子,只是口頭語狗的俗稱;還有我們至今習慣的稱謂: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說到的詞語!如果讀者說「頭」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帶頭字的來舉例看:斧頭、丫頭、木頭、饅頭、老頭、案頭、這年頭、勁頭、口頭、等等不計其數的,都跟「話頭」一樣是俗口用語,哪個是指方向前後?哪個是指終端始末? 包括「念頭」,去掉頭字意思不變,都是說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話禪,並未說參話頭。參話,參究,是指對某些現成祖師公案不理解體會不到,來弄明白,故稱參究、參話、參公案等!話頭多出自祖師問答,話頭就是一句話!我們禪宗的話頭都是什麼呢:無、麻三斤、乾屎橛、念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話頭!自古至清朝都沒有誰說過什麼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把一個不明白的疑惑借著一句話來參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開悟機會,好似氣球吹爆!
來果禪師曾對「話頭是說話的前頭」及話尾 的說法在開示中破斥:對話頭說頭說尾,皆是魔說!
不會產生副作用、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這樣的話頭是最好的。南北朝時期,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貼切,他說:「空手把鋤頭。」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無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相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解釋的話,即可當成話頭。還有其他的話頭,譬如「東山水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在下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 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後代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不大,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
祖師如何帶來禪法?又如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其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我的心不安,請你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禪師馬上回過念來尋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但是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的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如何安心?無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遠安不了心。
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依據這句話頭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雖然燙口,卻合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如果自己發明的話頭,能夠產生這種感受,就可以參;如果這句話頭,有時好像會讓你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力量不強,無法使疑情持續不斷,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使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卻是能觸動警覺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方法及意義
第一是正心。所謂正心就是端正我們學佛的動機。學佛不是為了求名求利,想當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緣,而是要了脫生死,住持正法,利益眾生。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禪師諄諄教悔道:「士大夫學先王之道,止是正心術而已,心術既正,則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則日用應緣處,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這句話講只要我們動機純正,心術正確,那麼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會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來。所以學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則不是著魔,就是下地獄。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假若動機不純,求神求通,那麼十之八九是要著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裡參禪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連靠近都不敢,你怎麼能著魔呢??
第二講決定志。決定志就是我今生就辦一件事情,辦不好不罷休。假若今天參禪,明天學,後天唱梵唄,朝三暮四,你幾輩子都開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會有成績。從前我曾迷惑過,假若參禪今生參不透,那麼豈不是白費功夫了嗎?下輩子再來一趟,誰知下輩子能不能做人?大慧禪師給我們保證了,只要我們今生下功夫,即使現世參不透,來生不會墮惡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體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氣,即使今生不能夠開悟的話,來生一樣能夠繼續修行。「所謂決定志者,決欲此生心地開通,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要參妙喜禪,須是辦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無虛棄底功夫,」這是指修行禪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浪費。「若存心在上面,縱今生未了,亦種得種子深,臨命終時亦不被業識所牽墮諸惡趣,換卻殼漏子轉頭來,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們當世不能成佛的話,就是墮胎轉世,也不會昏昧。趙州禪師曾講過,假若你參禪三十年不開悟,你的惡業由我承擔。因此要參禪必須一切放下,專心致志地走這條路。
第三公案的意義。公案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起什麼作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好處呢??「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眾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這里是說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們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話,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們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疑情未破,但只看個古人入道底話頭,移逐日許多作妄想底心來,話頭上則一切不行矣。」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這一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就這么一個「無」字便是我們斬斷生死輪回的刀子,你看這「無」字多麼重要。他說我們只要把「無」提起來,一切妄想就會停止,你看話頭的力量有多大。?「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此一字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杖也。」我們身心裏面有許多不好的知見,「無」字就可以把我們的惡知惡覺消除掉。「昏沉掉舉,先聖所訶,靜坐時才覺此兩種病現前,但只取狗子無佛性話,兩種病不著用力排遣,當下帖帖地矣。」?昏沉和掉舉是靜坐時容易產生的兩種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舉就是妄想紛飛。這兩種病是修行路上的兩只攔路虎,除掉它們修行才可以說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參話頭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你把話頭提起來,就不會有昏沉,也不會有掉舉。「請只把閑思量底心回在『無'字上,試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處,得這一念破,便是了達三世處也。」?這時你就開悟了。?「日用應緣處,才覺涉差別境時,但只就差別處,舉狗子無佛性話。」?什麼叫「才覺涉差別境」?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分別,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在境界的分別執著,比如說今天前來聽講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師父,這邊是男眾學員,那邊是女眾學員,一有這種分別念頭,馬上舉狗子無佛性話,「無」、「無」……,分別的念頭就會轉到「無」字上面,什麼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覷捕,我這個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畢竟從什麼處流出?覷捕來覷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卻生矣。」「只就這『無'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矣。」?「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生處」起疑的、參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來就定在一處地參嗎?各位對這樣的功夫很生疏吧?這就是我們的生處。而「熟處」是什麼呢?沒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遊玩等等,這些我們很熟,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生處變熟,熟處變生,那麼如何地變換呢?這就需要我們用這個話頭參,將世間好惡、享受、名利、六塵緣影等種種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這時你看到好看的會沒有感覺,你也許會奇怪,這么好看的怎麼會沒感覺?人家跳舞、逛街,你沒興趣。奇怪,你怎麼沒興趣,是木頭人啊?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顆追逐六塵的心生疏了。這就叫生處熟,熟處生。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聲色的心慢慢轉淡,把覺照、禪定心慢慢地熟練,這是修行的一個轉換,參話頭是轉換的一種方法、方便。我這里舉一些參話頭的功用,它可以讓我們斷生死,可以讓我們漸漸進入修行的狀態,讓我們消除無邊的煩惱。?「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昔溈山問懶安:『汝十二時中,當何所務?'安雲:『牧牛。'山雲:『汝作么生牧?'安雲:『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山雲:『子真牧牛也。'學道人制惡念,當如懶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這段話是講怎樣修行的,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調整自己的心態,掌握自己的心態。首先教我們不要起惡念,不是不起惡念,而是不要讓惡念相續不斷。起了惡念不要緊,重要的是趕快覺察惡念,並把惡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惡念起來,就怕我們覺悟遲了,惡念起來,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來比喻。牛比喻我們的心,田比喻惡法,牛跑到人家的莊稼里去,踐踏人家的苗稼了,我們就要趕快把它揪出來,不要讓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了惡念,趕快把它拽回來,久而久之就不會起惡念了。?「但於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我們必須在日用應緣處,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惡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麼日月浸久,我們的心念就會純熟在善法上面。?「才舉起這一字,世間情念自帖帖地矣。」?就是說,你把這個「無」字提起來,「無!」為什麼狗子無佛性?「無!」什麼意思?「無!」那麼,人們追逐六塵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觸境逢緣,時時以話頭提撕,莫求速效,研窮至理,以悟為則。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則被所等之心障卻道眼,轉急轉遲矣。」?我們修行過程中,不可以說我要開悟、我要開悟。不要管開悟不開悟,只管參話頭好了,要開悟自然就會開悟,不需要你在這兒叫,在這兒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舉話時都不用作許多伎倆,但行住坐卧處勿令間斷,喜怒哀樂處莫生分別。」?參話頭時不要有伎倆,不要有許多小動作、小花樣,你就老老實實參好了。參久了,自然知道該怎麼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沒有什麼訣竅,一句話,老老實實地參。「但辦取長遠心,與狗子無佛性話廝捱來,廝捱去,心無所之,忽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如披雲見日,到恁么時,自然成一片矣。」?參久以後,內心就會成片,就是說你這個話頭已經成片了。?「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捱。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因此,我們參這個話頭,一參到底,不可以換題目,即不能再變換話頭。不能說,我今天參「狗子無佛性」,參了一兩年,沒味道,又參「念佛是誰?」再參三五年,又沒味道,再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就像鑿井一樣,鑿了十公尺,沒水,再往下鑿十公尺、二十公尺還沒水,泄氣了,換個地方再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費了。假若你能鍥而不舍,二十公尺沒水再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會出來。因此你選定「狗子無佛性」,就參個「無」,選定「念佛是誰」,就參個「誰」字,隨便哪一個都一樣,沒有優劣之分,喜歡什麼就參什麼,就參這一個話頭,死死咬住,一輩子參下去。這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
第五是勸學勵志。勸學勵志是禪師教導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學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氣,不開悟不出柏林寺這個門等等,這些都可以講。因為初學者心志不堅定,不知道如何上路。?第六講靜鬧功夫。在台灣有個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說:「師父啊,我不願住寺院,我要到山裡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又要開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叫我怎麼修行嘛?」顯然,他不知道參禪不可以避喧求寂。為什麼呢?這個外在的塵境,不管是噪雜也好,安靜也好,都是境。參禪者應對於任何境界都採取淡然的態度,不要起心分別它,你吵也好,靜也好,我就是一個「無」字,一個「誰」字。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靜,那你這不是自己干擾自己的心境嗎?你認為吵,認為靜,你這不是起了一個吵鬧的外境、安靜的外境嗎?不但如此,而且還起了一個討厭的心、喜歡的心,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擾嗎?因此,對任何境都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隨緣照顧自己的心念就行了,這就是靜鬧功夫。?「平昔留心靜勝處,正要鬧中用,若鬧中不得力,卻似不曾在靜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沒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備有了力量以後好在鬧中修行。?「若正鬧時生厭惡,則乃是自擾其心耳。」?
第六自驗功夫。大家修行一段時間後,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這便是自驗功夫。?「不識日來隨緣放曠如意自在否?四威儀中不為塵勞所勝否?寤寐二邊得一如否?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公既一笑,豁開正眼,消息頓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矣。」?這里是說,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檢查一下心念有沒有能夠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說隨緣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維當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塵勞所干擾,有沒有覺得太煩了,太苦了?睡覺與醒著是否都一樣?你若能在夢中有一個學佛的樣子,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態,這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工夫。?「不審燕處悠然,放曠自如,無諸魔撓否?日用四威儀內,與狗子無佛性話一如否?於動靜二邊能不分別否?夢與覺合否?理與事會否?心與境皆如否?」?這一段很有次第。心與境就是說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這步,功夫就很深了。「殊不知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傳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傳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眼相對,以心傳心。」?你在修行過程中要是有有所開悟的想法都是不對的,你自己心想我開悟了沒有,我有境界了嗎,這些統統不對。正法應是你證我證,我們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講話。第八禪病。禪病有身病和心病兩種。身病指四大不調,肉身出了毛病。心病指我們的禪定境界有了不同的變化,天台宗有專門討論這一問題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則統統省略掉了。他是從另外的角度談的,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中,為我相所使,於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於語默二病,良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大家千萬不要起念說,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經證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這就是增上慢的邪見,有這樣的心念起來都是病。只要你有個心念說,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別人好,這個念頭就是大病。真正的禪師沒有我怎麼樣怎麼樣的念頭。「語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進修趣向分。」?「語」就是閑話多,「默」就是心定在那個地方不動。真正修禪的人不喜歡多話,話多散心。?
第七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攝心靜坐,坐教絕氣息,此輩名為真可憐愍。」?「此心無有實體,如何硬收攝得住?擬收攝向甚處安著?」?有一類人叫人家攝心,把心收攝起來靜坐,連呼吸都沒有了,這些人修行很可憐,為什麼呢?因為心沒有實體,像六祖所說的,心本是妄,你怎麼收呢?又放到那兒呢?當然,話說回來,要是真能把心收起來的話,那也是要有一點點功夫的,這是對我們凡夫而言。?「杜撰長老輩,教左右靜坐等作佛,豈非虛妄之本乎?又言靜處無失,鬧處有失,豈非壞世間相而求實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懶融所謂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有一種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讓心安靜下來,宗杲認為這是錯誤的。假若把雜想、妄想都除掉了,那麼你到哪裡去求實相呢?要知道,這個實相就在這個虛妄的塵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講的「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無覺無知,塞耳盜鈴,徒自欺誑。」有一類修行人把心念凝斂起來,把妄想泯除到空無的境界,若有念起,隨即消除掉,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制心止。大慧認為持這種見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樣沒有妄想,這固然沒錯,可這是外道,是個死人而已,不能了脫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實我們今天要達到大慧禪師所呵斥的這個境界的話,已經是非常高深的禪師了。禪是有淺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大慧禪師所呵斥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系緣止和制心止,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禪的標准來說,它們就是被呵斥的對象。今天,我們所處的時空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不要拿禪的標准來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為有很多人還不能接受禪的境界。我們分析這些東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禪法及禪的次第,以便選擇適當的修行法門。「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為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復為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心與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外在塵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則不容易泯除。所謂「緣盡於觀,觀盡於緣」,就是講心與境是兩相泯除、互相對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這是說真正要空的是我們這顆心。
❿ 請問禪宗參話頭怎麼入門怎麼產生疑情怎麼讓疑情綿綿不斷,不思食不思睡不思淫
禪宗參話頭是藉此而發疑情,比如,「念佛是誰」「誰在念佛」依此疑情不斷,直至能所兩忘,打破虛空,即見真性。所以說「參話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