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世界創造了歐洲史觀

世界創造了歐洲史觀

發布時間:2021-08-02 17:10:00

Ⅰ 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用全球史觀評價殖民主義在殖民地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①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經濟生活發生變化,從此使歐洲市場擴大,發展到世界范圍,流通商品種類增多。
②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變動,主要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使義大利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一個原因。同時,它也使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的商貿經濟繁榮起來。
③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各國加入殖民行列,西歐殖民者從殖民地大肆掠奪財富,歐洲各國迅速富裕起來,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發與發展。
④推動了海外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同時,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間的封閉和孤立狀態,把舊大陸和新大陸聯系在一起,世界歷史邁出了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鍵性一步。

Ⅱ 主要的歷史史觀有哪些

1、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Ⅲ 什麼是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

一,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

而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它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並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的。在人類文明史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曾產生過與之相適應的文明。

二,現代化史觀:強調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是歷史的縱向發展。

現代化發生在封建社會後期,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為核心,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

三,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歷史觀,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新航路的開辟。

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


擴資資料

他們的區別

一,文明史觀: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係統:

1.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

2.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

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二,現代化史觀:運用的是「現代化」的觀點來看待中外歷史,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以及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

三,全球史觀: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Ⅳ 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革命史觀解讀「開辟新航路」的影響

你是要分別介紹還是綜合版?第一,引起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第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但是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產是供封建統治者享用,並未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實力實際上降低了。 第四,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六,由於西歐國家的掠奪,導致亞非拉殖民地的貧困與落後。 第七,導致販賣黑奴的興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億的精壯人口。 第八,為人口的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產生。如18世紀,美利堅民族的產生。 第九,殖民掠奪之路:西方對外殖民擴張,最終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 積極影響:新航路開辟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錘煉了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一起,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個地區互相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 消極影響:歐洲國家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殖民掠奪和侵略活動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落後。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世界各地。

Ⅳ 什麼是世界史觀,唯物史觀,多元史觀

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
2.主要線索:
①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整體世界發展的深入階段.
②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觀下的歷史知識整合——世界市場:①1500年前後,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②19世紀中期,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體系最終形成.④二戰後,美蘇冷戰,兩極對峙格局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⑤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
二、文明史觀
1.基本內涵: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2.主要線索:
①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為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3、「文明史觀」構建中的正確態度:
第一,文明史觀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
第二,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系.
第四,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
第六,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別提醒】
第一:承認人類文明統一性的同時充分肯定其多樣性.
第二:提倡寬容精神,承認和容許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
復習時: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
【例1】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工業文明的歷史,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具體說,包括如下階段:
1. 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
2. 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殖民擴張與爭霸.
3. 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業革命.
4. 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5. 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後期(1918~1945年).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6. 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1945年至今).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甦並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1973~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並增長;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例2】以文明史觀整合中國近代史
1.文明的差異:考察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文明發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國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時代,而西方已向工業文明的過渡.
2.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華戰爭放置在文明沖突的角度來認識.
3.文明的融合:從文明的吸收、內化、演進的視角去審視「西學東漸」和思想近代化進程.也要注意一國內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近代文明的歷程給我們思維的啟示:
①文明必須保持前代優秀文明,吸收外來先進文明,根據國情進行文明創新.如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對蘇聯模式的借鑒和揚棄.
②人類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尊重不同地區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現代化進程沒有統一的模式,卻有多樣化的道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新興民族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三種文明相互影響.
③文明的交流是雙向的,其影響也是雙向的.

Ⅵ 關於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是一種全新的史學理念,這種史觀已被我國學術界所認可。在新課程標准和教科書中,這種史觀也得到了充分闡發和體現,在高考試題中更是頻頻顯現。如何理解並運用這種史觀評價歷史事物、進行科學有效地備考,是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全球史觀形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這種史觀的是歐美學者,其中以美國歷史學家L�6�1S�6�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在我國最早闡發這一史觀的是著名歷史學家吳於廑教授,由他和齊世榮教授主編的高校歷史通用教材六卷本《世界史》,即是按照這種觀點編寫的。在長期的探討過程中,這種觀念已被多數學者接受,並成為世界史研究的主導理論之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先前使用的大綱版教材就是採用了階級斗爭史觀加全球史觀的體系,在新課程歷史教科書中這一觀點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認識全球史觀的基本內涵
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依據這一史觀,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及民族和文化的總和,它所關注的是整個人類和全球整體,即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這一史學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來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全球史觀認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國家處於封閉發展狀態,亞非歐三大洲存在地區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幾乎處於隔絕狀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從分散發展向整體發展轉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到19、20世紀之交,世界終於形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實現了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轉變。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使世界變成一個密切聯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世界整體化進程加快。國家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多層次地發展著,整個人類社會正在形成一個相互感應、相互制約的整體,整個人類面臨著共同的命運和考驗。
二、如何運用全球史觀
新課程教科書對全球史觀的闡發,不僅體現在知識點的設置和分布方式上,而且在一些具體問題的定位和闡釋上也有明確的表述。譬如在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全球化趨勢等具體問題中,也充分體現了全球史觀。與高中有密切聯系的初中新課標在闡釋世界近代化等問題時,更是直接運用了這一觀點:「在這一歷史階段中,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被廣闊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所打破,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世界一體化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此類充分體現全球史觀的知識點在教材中的出現,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備考復習中,要指導學生運用全球史觀評價分析歷史問題和認識歷史現象。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分析、解決問題的的同時,也應學會運用全球史觀科學備考,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評價及論證、探討歷史問題的能力。這既是新課程改革後歷史教學的需要,也是新課程高考考核目標的基本要求。

Ⅶ 把1914劃為世界現代史開端是什麼史觀

1914應該是 現代化(近代化)史觀或文明史觀
1917的是 革命史觀
1、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Ⅷ 用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和現代化史觀認識20世紀的世界歷史

(1)「歐洲中心論」或「西歐中心史觀」。(1)作者的認識片面擴大歐洲文明的作用,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待歐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歐洲文明的確為人類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也不應該否定其他地區文明對人類的影響。(4分)
(2)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歐美經濟的巨大發展,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也促進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歐美通過殖民擴張,把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傳播到亞、非、拉地區,使得整個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隨著亞非拉日益成為歐美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6分)
(3)經濟: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政治:維新變法,推行資產階級改革;思想:向西方學習、維新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思想的解放。(6分)

試題分析:本題以全球史觀為基本的史學範式,一方面指出了近代以來在全球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錯誤觀念,另一方面又利用全球史觀考查了近代東西方文明的沖突與影響。第(1)題,運用以上理論加以批駁。第(2)題,要從經濟、政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項分析工業革命對中國近代前期社會發展的影響。第(3)題,也要以全球史觀為統領,從新時期國內和國際形勢兩個方面分析背景。
點評:常考的史觀主要有唯物史觀、全球化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近代化史觀等。全球化史觀是站在全球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的史觀;唯物史觀強調的是歷史發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代化史觀站在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從政治經濟發展變革等角度思考為主;文明史觀強調文明是多元的,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應該是相互包容學習的。

Ⅸ 為什麼是歐洲 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

史觀:第一種觀點是典型的「歐洲中心論」,在歐洲國家內部尋找其興起的原因。
第二觀點是全球史觀的基本理論。認為「歐洲興起」,只是人類歷史上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強調各社會之間發展的相關性和互動性,將每個地區的發展都視為更為宏大的自然與社會結構運動的一部分。
史實:1 、西方崛起於歐洲,的確如此。從公元前6 世紀初到前5 世紀,古希臘的雅典城邦,通過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確立了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臘人創立了「人文主義」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史學、文學、戲劇,成為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古羅馬說創造的羅馬法律,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確立產生深遠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世界創造了歐洲史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