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k47是前蘇聯發明的
ak47研製歷史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種發射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活塞和活塞桿固定在一起,但與機槍框並不相連,彈匣容量10發,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這種槍採用槍機回轉式閉鎖,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閉鎖機頭上有兩個大的對稱閉鎖突筍。這種閉鎖方式是直接參考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的。不過在這把半自動卡賓槍上的旋轉機頭是經過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進,比較長,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製其實是從這種半自動步槍開始的,這種卡賓槍的閉鎖機構的進一步改進成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間研製的所有自動武器的核心部分,這個系統經歷了50多年的實際應用考驗,證實其具有非常優越的可靠性,因此這個系統也被人們稱之為卡拉斯尼柯夫系統。 這種半自動卡賓槍1945年的試驗型是1944年試驗型半自動卡賓槍的改進型,基本特徵一樣,管狀的拉機柄位於右上方。彈匣設計有所改變。但槍管上方的導氣室,有點像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導氣裝置的外形上也已經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在這種半自動卡賓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自動步槍,並送去參加國家靶場選型試驗。樣槍稱之為AK-46,即1946年式自動步槍。導氣裝置和槍機基本上與原來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一樣,使用沖壓鉚接機匣,發射機構有單發和全自動兩種,連發阻鐵在扳機上;30發弧形彈匣的入口在機匣下方,保險/快慢機柄都在機匣左側,手槍型握把,槍托、前握把和護木都是木製的,槍口制退器為圓柱形。AK-47型試驗型 操作原理與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採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機匣是沖壓成形的,機匣前部與槍管固定,保險/快慢機柄首次被安放在機匣的右側。導氣室沒有調節裝置,拉機柄在右側。AK-47型2號試驗槍的特徵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葯燃氣,導氣筒下方與槍管之間的位置有泄氣孔,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採用新的槍口制退器。 第1型 AK-47突擊步槍(第1型) 是最終定型並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這種型號並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採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1951年的試驗型(第2型) 第2型 是在1951年生產的,主要的改變是把機匣的生產方法從沖壓轉變為機加生產。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的優點是比較結實,但缺點是比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這樣一個重量不超過0.65kg的銑削機匣,一開始時竟需要2.65kg的鋼材。發射機構、槍托和握把都經過加強,並增加了一種單刃刺刀。這種新生產的AK-47被稱為「第2型」,不過第2型的產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AK-47(第3型) 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進了第2型的槍托連接方式,特別是簡化了機匣的機械加工方法,使之便於大量生產。這一型號被正式稱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AK)」 第3型 ,即「7.62mm輕型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許多人稱其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麼,第3型的銑削機匣卻比第1型的沖壓機匣更輕。另外第3型的改進還包括彈匣,採用輕金屬的新型彈匣在強度也加強了,而且與原來的鋼制彈匣可以互換;此外,槍托連接方式也進行了簡化和加固,這一系列的改進使突擊步槍的整體重量比第1型更輕,而彈道性能則與第1型完全一致。 希望能幫到你
⑵ 紅色警戒尤里復仇中,蘇聯的那個什麼戰斗兵(拿AK的)召喚的飛機是什麼
米格戰斗機
⑶ 求一部關於軍火商的的電影,裡面主人公對AK一47作了一番描述
戰爭之王
Lord of War (2005)
又名: 軍火之王(台/港) / 軍火商
導演: 安德魯·尼科爾
編劇: 安德魯·尼科爾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 伊桑·霍克 / 傑瑞德·萊托 /Shake Tukhmanyan / 布麗姬·穆娜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俄語 / 西班牙語 / 烏克蘭語 / 阿拉伯語 / 土耳其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5-09-16(美國)
片長: 122 分鍾
⑷ 為什麼在所有的影視劇里,蘇聯造的AK47都成了犯罪分子,反叛軍的武器,幾乎成了標配,美國有意抹黑嗎
也不是這樣!
首先,它的性能卓越。
應當承認蘇聯當年研發生產的AK-47是一款性不錯的武器,它具有環境適應性強、構造簡單、故障率低、威力強大的特點,在侵水、進沙塵、保養不善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較好的使用性能,這導致了它在世界上被大規模生產和仿製,成為二戰後生產數量最大的槍支型號,總量超過一億支,加上它很皮實耐用,一支槍可以用幾十年,這樣它能在很多落後地區大量出現就不足為怪了。
其次,有錢人不用它了。
雖然AK-47有不錯的性能,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點,就是它連續射擊時槍口跳動較大,後座力也不小,使用起來比較費力,彈著點散布范圍也比較大,所以就連研發它的蘇聯(及蘇聯解散後的加盟共和國)都不再用它,而用AK-74代替,中國也生產出了更好的81—1,由於口徑不同,西方發達國家就更不用它了。
第三,AK-47作用無法替代
客觀地說,落後地區的武裝分子、黑社會幫派分子、反政府武裝都不能算是正規的部隊,他們對於武器的使用保養水平很不正規,再好的武器到了它們手裡都會因為保管不善而故障頻發,這就使得AK-47低維護水平的優勢得到很大體現,所以AK-47、RPG,加上中國產的107小型火箭炮,備受游擊隊員類似人員的喜愛,其作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取代。
⑸ 拍AK47怎麼來的電影叫什麼
2020電影《卡拉什尼科夫》
根據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真正的愛國者他沒有機會上戰場上作戰,而是發明了著名的突擊步槍以他的名字命名。一個堅強的人精神和內心的故事。影片展示了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的生活,感情和痛苦。
⑹ 軍事科技 20110319 AK47老槍老矣中那部俄羅斯電影叫什麼
節目沒看過,不過AK47出來的電影太多了,一般來說電視上長見就是戰爭之王,黑鷹墜落.俄羅斯的風暴之門,
⑺ 在二戰中蘇聯士兵拿的槍叫什麼槍
波波沙沖鋒槍 詳細資料:PPSh41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彈葯:7.62×25托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葯量:71rds'彈鼓/35rds』彈匣
理論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連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繁多,口徑雜亂,槍彈不足。為統一全國軍械繫列,特別是為適應朝鮮戰爭的急需,我國除從蘇聯進口部分槍械外,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其中,50式沖鋒槍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50式的原型槍是蘇聯研製的「波波沙」沖鋒槍,它是我國生產的第一種國產槍,當年就生產了36000支裝備部隊。「波波沙」沖鋒槍是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於上世紀30年代設計的PPD系列武器發展而來的。該槍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與手榴彈和狙擊步槍並列為蘇軍獲得戰斗勝利的三大法寶。據估計,二戰期間和戰後,有總數超過1000萬支的「波波沙」被世界各國製造和仿造。
我國仿製的50式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戰斗射速105發/分鍾,單發45發/分鍾。另外,該槍的最大特色是木製槍托,扳機組件包在裡面,槍托前端與彈鼓或彈匣的後端連接。具有結構簡單、適應性強、火力猛烈的特點。我國引進後,對該槍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如下機匣後部的拉手,槍托螺絲穿過的地方,蘇聯用鉚接,中國用焊接;蘇聯的緩沖器比中國的長,不經改動不能互換,而且中國從未使用71發彈鼓。朝鮮戰爭爆發一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攻時配備的主要武器就是成袋的手榴彈和50式沖鋒槍,該槍在實戰中,表現出了特別適合穿插、近戰和夜戰的特點。在著名的上甘嶺戰斗中,我第135團第7連排長孫占元率領全排使用14支50式沖鋒槍和其他武器,連續奪取敵兩個火力點,僅孫占元一人就斃敵16人。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還為此編了歌曲頌揚它:「50式沖鋒槍,我的好戰友;打近戰打夜戰,殺敵是能手。」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越南人民軍的手中也有50式沖鋒槍的身影。而我們最熟悉的雷鋒標准像上,他所執的也正是這種沖鋒槍
⑻ 蘇聯士兵研發AK47是什麼電影
電影《卡拉什尼科夫》
是由Konstantin Buslov執導,Yuriy Borisov、Olga Lerman、Artur Smolyaninov等主演的傳記片。該片講述了AK-47突擊步槍發明者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的傳記和生活故事。
⑼ 看了俄羅斯電影《八月八日》,有個問題:裡面的俄軍步兵拿AK74,可是偵察兵分隊拿的是AK47和AKM。WHY
很簡單,AK74加了消音器以後發射亞音速子彈,這使其威力更小了,而AKM口徑大,使用亞音速子彈威力比AK74大,所以用AKM
⑽ AK47的發明者是誰啊
全球最著名自動步槍AK47發明者——「世界槍王」卡拉什尼科夫(Mikhail Kalashnikov),多年來有名無利,仍要為生計奔波,最近與專營雨傘生意的德國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推出以他命名的雨傘及其他日用品,他則可瓜分三成利潤,在84歲之年,終於可以退休!
每年營業額高達700萬美元的MMI公司,將會推出一系列以卡拉什尼科夫為品牌、專攻男士市場的日常用品,包括伏特加雞尾酒、網球拍、須後水、四驅車、滑浪板、手錶、尺寸較大的雨傘等等,以求藉助卡拉什尼科夫在槍界的名聲發財,卡拉什尼科夫則可分得三成銷售利潤,他盛贊自己的名字極有市場價值,「我設計的槍和MMI產品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可靠、易用並且容易維修,所以用我的名字最合適不過。」
卡拉什尼科夫,1919年在蘇聯一個農民家庭出生,初中畢業後便在鐵路部門當學徒。19歲被徵召入伍,負責駐守基輔特別軍事區,期間掌握了槍械使用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精通製造武器技術的卡拉什尼科夫得獲重用,調派前線擔任指揮官對抗德軍。
後來他因受傷住院,期間一名病友閑聊時問他,「為何只有德軍才有自動步槍,而我們就連武器都供應不足?」這一席話激發起卡拉什尼科夫決心鑽研一種全新的自動步槍。經多年改良及修改後,AK47自動步槍在1947年(故取名AK47)面世,兩年後投產,廣受蘇聯軍隊採用,卡拉什尼科夫之名不脛而走。
卡拉什尼科夫自此成為槍壇傳奇人物,家鄉小鎮Kurya豎立起他的銅像;利比亞、古巴、德國等均曾播出表揚他成就的專輯。他又曾獲頒11個獎項和8枚勛章,包括兩次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列寧獎章、斯大林獎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