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葯物設計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葯物設計是隨著葯物化學學科的誕生相應出現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就開始進行天然有效成分的結構改造。直到1932年,歐蘭梅耶發表了將有機化學的電子等排原理和環狀結構等價概念用於葯物設計,首次出現具有理論性的葯物分子結構的修飾工作。隨後,葯物作用的受體理論、生化機制、葯物在體內轉運等葯物設計的理論不斷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構效關系的定量研究,1964年,漢希和藤田稔夫提出定量構效關系的漢希分析,葯物設計開始由定性進入定量研究階段,為定量葯物設計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葯物設計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20世紀70年代以後,葯物設計開始綜合運用葯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量子化學、統計數學基礎理論和當代科學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等手段,開辟了葯物設計新局面。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對酶與受體的理解更趨深入,對有些酶的性質、酶反應歷程、葯物與酶復合物的精細結構得到闡明,模擬與受體相結合的葯物活性構象的計算機分子圖像技術在新葯研究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運用這些新技術,從生化和受體兩方面進行葯物設計是新葯設計的趨向。
B. 葯物的發展史
l9世紀末,化學工業的興起,Ehrlich化學治療概念的建立, 為20世紀初化學葯物的合成和進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早期的含銻、砷的有機葯物用於治療錐蟲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在此基礎上發展用於治療瘧疾和寄生蟲病的化學葯物。 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現百浪多息和磺胺後,合成了一系列磺胺類葯物。1940年青黴素療效得到肯定,β內醯胺類抗生素得到飛速發展。化學治療的范圍日益擴大,已不根於細茵感染的疾病。隨著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謝學說的建立,不僅闡明抗菌葯物的作用機理,也為尋找新葯開拓了新的途徑。例如根據抗代謝學說發現抗腫搐葯·利尿葯和抗瘧葯等。葯物結構與生物活性關系的研究也隨之開展,為創制新葯和先導物提供了重要依據。30比~40年代發現的化學葯物最多,此時期是葯物化學發展史上的豐收時代。 進人50年代後,新葯數量不及初階段,葯物在機體內的作用機理和代謝變化逐步得到闡明,導致聯系生理、生化效應和針對病因尋找新葯·改進了單純從葯物的顯效基團或基本結構尋找新葯的方法。例如利用潛效(Latentiation)和前葯(Prodrug)概念,設計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選擇性的新化合物。1952年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後·精神神經疾病的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非甾體抗炎葯是60年代中期以後研究的活躍領域,一系列抗炎新葯先後上市。 60年代以後構效關系研究發展很快,已由定性轉向定量方面。定量構效關系(QSAR)是將化合物的結構信息、理化參數與生物活性進行分析計算,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研究構-效之間的量變規律,為葯物設計、指導先導化合物結構改造提供理論依據。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線性多元回歸模型,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分子連接性等。所用的參數大多是由化合物二維結構測得,稱為二維定量構效關系(2D-QSAR)。50~60年代是葯物化學發展的重要時期70年代迄今,對葯物潛在作用靶點進行深入研究,對其結構、功能逐步了解。另外,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與葯學科學的滲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資料庫、分子圖形學的應用,為研究葯物與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葯效構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構效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先進手段,現認為SD-QSAR與基於結構的設計方法相結合,將使葯物設計更趨於合理化。 對受體的深入研究·尤其許多受體亞型的發現,促進了受體激動劑和秸抗劑的發展,尋找特異性地僅作用某一受體亞型的葯物,可提高其選擇性。如β和α腎上腺素受體及其亞型阻滯劑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葯物;組胺H2受體阻滯劑能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內源性腦啡酞類對阿片受體有激動作用,因而呈現鎮痛活性,目前阿片受體有多種亞型(如δεγηκ等)為設計特異性鎮痛葯開拓了途徑。 酶是高度特異性的蛋白質,生命活動許多是由酶催化的生化反應,故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活性。隨著對酶的三維結構、活性部位的深入研究,以酶為記點進行的酶抑制劑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例如通過干擾腎素(Renin)-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醛固醇(Aldosterone)系統調節而達到降壓效用的血管緊張汞轉化酶(ACE)抑制劑,是7O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降壓葯。一系列的ACE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等已是治療高血壓、心力衰竭的重要葯物。3羥基-3-甲戊二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有較好的療效。噻氯匹定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用於防治血栓形成。 離子通道類似於活化酶存在於機體的各種組織,參與調節多種生理功能。7O年代末發現的一系列鈣拮抗劑(Calcium Antagonists)是重要的心腦血管葯,其中二氫砒錠啶類研究較為深入·品種也較多,各具葯理特點。近年發現的鉀通通調控劑為尋找抗高血壓、抗心紋痛和I類抗心律失常葯開辟了新的途徑。 細胞癌變認為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基因表達失調和細胞無限增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將癌基因作為記點,利用反義技術(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細胞增殖的方法,可設計新型抗癌葯。 8O年代初諾氟沙星用於臨床後,迅速掀起喹諾酮類抗菌葯的研究熱潮,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葯物,這類抗菌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問世,認為是合成抗菌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尋找內源性活性物質是葯物化學研究的內容之一,近年來發現許多活性多肽和細胞因子·如心鈉素(ANF)是8O年代初從鼠心肌勻漿分離出的心房肽,具有很強的利尿、降壓和調節心律的作用,內皮舒張因子(EDRF)NO是同時期證實由內皮細胞分泌具有舒張血管作用的物質,其化學本質後證實是一氧化氮(Ho)。它是調節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細胞信使分子,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作用,9O年代後,有關NO的研究已成國際的熱點。NO供體和NO合酶抑制劑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將為心血管抗炎葯等開拓新的領域。 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是近2O年發展的高新技術,醫葯生物技術已成為新興產業和經濟生長點。9O年代初以來上市的新葯中,生物技術產品佔有較大的比例,並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通過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制葯產業可提高經濟效益,利用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製、生產葯品,將是21世紀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近年來發展的組合化學技術,能合成數量眾多的結相關的化合物,建立有序變化的多樣性分子庫,進行集約快構速篩選,這種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篩選,無疑對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提高新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70-90年代,新理論、新技術、學科間交叉淮透形成的新興學科,都促進了葯物化學的發展,認為是葯物化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代。 人們認為20世紀中、後期葯物化學的進展和大量新葯上市,歸納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學,如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學和生物技術的進展,為發現新葯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2)信息科學的突飛猛進,如生物信息學的建立,生物晶元的研製,各種信息效據庫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便捷地檢索和搜尋所需安的文獻資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為提高;(3)制葯企業為了爭取國際市場,投入大且資金用於新葯研究和開發(R&D),新葯品種不斷增加,促進了醫葯工業快速發展。
希望採納
C. 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研發新葯似乎是又神秘又費勁的一件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倒騰幾年瓶瓶罐罐,就會耗費掉巨額資金,即使這樣也經常失敗。然而,對 於新葯研發,尤其是早期的研發而言,邏輯嚴謹的實驗室研究並不總是全部。有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葯,往往是在偶然的巧合,甚至是沾上不少「運氣」因素中, 得以被發現的。
青黴素:弗萊明的奇幻冒險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弗萊明在觀察一個偶然進入 青黴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時,發現了歷史性的奇跡——青黴菌生長范圍之外,出現了一個「空白帶」,原本在此范圍內的葡萄球菌全部被殺死。根據這一發 現,弗萊明進行了後續研究,成功為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關於發現青黴素的趣聞,普通人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多。實際上,青黴素的發現,正是一 個如同奇幻冒險一般的「運氣事件」。
1928 年的弗萊明,正為了研究一個關於葡萄球菌的課題,而在實驗室里大量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不過,實驗室里卻接連發生了一串奇特事件:首先,天氣驟變直接導致 葡萄球菌的生長受到了抑制,而實驗室周圍的青黴菌孢子則隨風掉進了培養皿里;不久之後弗萊明回老家度假,實驗室外面的天氣也逐漸溫和,青黴菌和葡萄球菌在 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同時進行生長,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情景。
可回到實驗室的弗萊明,似乎並沒把這些培養皿當回事,他看到它們已經被青黴菌污染 之後,直接把受污染的培養皿扔進了消毒液里殺菌。在這之後,又一次的奇跡出現了——有幾個培養皿沒有完全浸入消毒液,反而浮在了上面,弗萊明總算在進一步 消毒之前瞟了一眼培養皿,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氮芥:戰爭慘劇背後的抗癌神葯
即使是在癌症治療領域各種新興療法異軍突起的今天,傳統的放化療依舊是必不可少的抗癌武器。因為仍然有很多種癌症,僅需要聯合化療或放化療即可治癒,而放化 療配合新型療法,則往往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今天的癌症患者正在享受醫學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但卻少有人知道,葯物征服癌症的第一步,居然和戰爭慘 劇密切相關。
1942年8月,美軍參與了英軍在北非的作戰,以打擊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1943年5月作戰結束後,盟軍北上進攻義大利和 西西里島,並選擇義大利的港口城市巴里(Bali)作為盟軍港口,用以運輸、儲存各種物資。8月,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德軍,一旦德軍使用芥子氣,盟軍 很有可能以牙還牙。與此同時,美軍向巴里運送了一批含有芥子氣的毒氣彈。
1943年12月2日,德軍毫無預兆地空襲了巴里,盟軍損傷慘重。 不幸的是,那艘裝滿毒氣彈的貨船被炸沉,刺鼻的蒜味瞬間充滿船艙,絕大多數人中毒身亡。至於少部分跳船逃生的士兵,衣物上也沾滿了毒氣和油、水的混合物, 導致全身芥子氣中毒。在救治這批傷員的過程中,醫生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傷員在中毒後的第3~5天,表現出骨髓受抑制的特徵--白細胞減少。由於 戰時的消息封鎖,這一現象並沒有被公之於眾。但在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這些數據被公開,隨即引起了葯理學家路易斯·戈德曼(Louis S. Goodman)的注意。
戈德曼認為,既然芥子氣能夠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那麼它也有殺死腫瘤細胞的潛力。他和他的團隊大膽地進行了動物試 驗:給患有淋巴瘤的老鼠注射芥子氣,觀察腫瘤的變化。幾天之後,當他們檢查腫瘤的生長情況時,突然發現淋巴瘤的體積大幅縮小。進一步的解剖發現,縮小的腫 瘤內存在著大量已經被殺死的癌細胞。在「毒氣之王」面前,癌細胞似乎低下了頭。
芥子氣雖然被證實能夠殺滅腫瘤,但過於「彪悍」的特性使它投 入臨床的可能性幾乎為0,團隊再一次陷入了沮喪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戈德曼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芥子氣的一位「近親」氮芥 (Mechlorethamine)具有相對較小的毒性,但療效同樣喜人。戈德曼的研究團隊在開展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後,試驗性地用氮芥治療67位患有霍奇 金病(淋巴瘤的一大類型)或白血病的患者,研究於1946年9月21發表於頂尖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後,隨即震驚了醫學界。在多方共同 努力下,氮芥成功上市,開啟了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的新時代。盡管今天氮芥本身的用途已大為減少,但科學家絕對不會忘記,它在葯物歷史上的功勞。
西羅莫司:復活節島的「土生」怪傑
以石像聞名的復活節島,一直是不少人所憧憬的旅遊勝地,而諸如紅黴素、阿奇黴素之類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臨床上對付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倘若這兩者之間碰 撞出了火花,會是怎麼樣的情景呢?實際上還真有這一類葯物,它們「出生」於復活節島的土壤,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家族的一員,然而它們並非優異的抗生素,而 是抗癌利器和幫助器官移植患者重獲新生的免疫抑制劑。
1964年,一群科學家前往復活節島開始「探險」,他們採集了島嶼上多個位置的土壤, 希望能在土壤寄居的微生物中,發現能對抗感染的新型抗生素。他們在結束旅程後,決定將土壤交給著名葯企惠氏(現在已被輝瑞收購),惠氏公司的研究員在幾年 後對這些樣本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一份樣本中所含的吸水鏈黴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放線菌的一種)所分泌的物質能夠抑制真菌的生長。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發表,並給這種物質起了一個名字--雷帕黴素 (Rapamycin,名字來源於復活節島的別名「Rapa Nui」,後來改名為西羅莫司)。可惜的是,後續研究發現雷帕黴素對免疫細胞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不能成為抗真菌葯物,這也使得研究擱置了一段時間。
復活節島上由惠氏公司於2000年11月設立的紀念牌,旨在紀念西羅莫司的發現
不過隨著後來對預防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免疫抑制劑的研究大潮(因為他克莫司、環孢素等著名免疫抑制劑,也是天然來源的),雷帕黴素也被撿了起來,研究它在這 一方面的潛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雷帕黴素在預防腎移植的免疫排斥方面較其他療法有著明顯的優越性,使得它於1999年成功地成為了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當 然,這還不算是故事的結束。幾年之後,基於它的兩種衍生物--坦羅莫司和依維莫司,均成為了表現優異的抗癌葯物,被用於治療多種癌症。而這一家族的化合物 由於具有抑制細胞增殖的效應,也被塗在心臟支架上,作為預防冠狀動脈再次病變的葯物得以廣泛應用。
D. 葯物發展歷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義大利生理學家F.Fontana (1720-1805)通過動物實驗對千餘種葯物進行了毒性測試,得出了天然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選擇作用於機體某個部位而引起典型反應的客觀結論。這一結論以後為德國化學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嗎啡所證實。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不僅促進了工業生產也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其中有機化學的發展為葯理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植物葯中不斷提純其活性成分,得到純度較高的葯物,如依米丁、奎寧、士的寧、可卡因等。以後還開始了人工合成新葯,如德國微生物學家P.Ehrlich從近千種有機砷化合物中篩選出治療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納明(914)。葯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應從德國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個葯理實驗室,寫出第一本葯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葯理學教授。其學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繼續發展了實驗葯理學,開始研究葯物的作用部位,被稱為器官葯理學。受體原是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葯物作用學說,現已被證實是許多特異性葯物作用的關鍵機制此後葯理學得到飛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葯理新領域及新葯,如抗生素、抗癌葯、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抗腎上腺素葯等。近年來葯動學的發展使臨床用葯從單憑經驗發展為科學計算,並促進了生物葯學的發展。葯效學方面逐漸向微觀世界深入,闡明了許多葯物作用的分子機制也促進了分子生物學本身的發展。展望今後,葯理學將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發展病因特異性葯物治療,那時將能進一步收到葯到病除的效果。
基因葯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是隨著基因的發展,受體學說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也算是一門邊緣科學。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發現,同樣的葯物和劑量,對A病人有效,對B病人無效,對C病人可能有副作用。而在葯理學上,一般的報告是某種葯物作用於某個受體,從而有某種葯理作用,有某種治療效果。這二者的差異,或者說病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需要由基因來解釋,這就是基因葯理學要解決的問題,基因葯理學的基本觀點是病人對同一葯物的不同反應是由於他們之間不同的基因造成的。
基因葯理學對今後葯物的開發和臨床應用是一場革命,從這里能派生出各種診斷劑,治療葯物,不同治療劑量的規格,不同的劑型等。
首先,診斷劑生產商會開發更多的診斷劑試劑盒,用於診斷病人的基因情況。當然,目前,診斷劑只是於診斷疾病,但今後用於診斷基因的診斷劑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廣場。這類基因可以稱為葯物響應基因。
E. 中國古代史葯物發展有哪幾個時期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史葯物發展分下列幾個發展階段:
1.葯最先是從人類社會初期開始的。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創造了原始的醫葯,醫葯學同其它科學一樣,來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的需要。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2.《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按葯的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能補養、無毒、可久服;中品120種,能治療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應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種,多為活性強的專科治療用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3.《本草經集注》:是梁陶弘景於公元492~500年間著成,全書收載葯物730種,採集注《本經》和《名醫別錄》各365 種。陶氏把自己的補充和發揮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書後,故稱「集注」。本書一最大特點是作者創用了「朱墨分書、大小結合」的文獻標志法。即用朱(紅字)寫《本經》、用墨(黑字)寫《名醫別錄》,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書。 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組織蘇敬、李靜22人集體編修的。歷時3年(公元675~659年 )完稿,定名為《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共54卷,載葯844種。全書分為葯圖、圖經(對葯圖的註解)和本草三部分。歸納和總結了唐以前的葯學成就。本書以圖文對照的寫法,開世界葯學著作的先例,是個創舉。書成後很快傳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組織編寫並頒布施行的,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比1942年歐洲紐倫堡葯典還早880多年。本書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它不僅反映了唐代葯學的成就,而且對後和國外的葯學發展也有深遠影響。
5.《證類本草》;宋代醫葯學有較大發展,這與王安石的變法,沈括的科學實踐和醫葯學家唐慎策的卓越貢獻分不開。此期的本草著述較多,如收載葯物983種的《開寶本草》、載葯1082種的《嘉佑本草》、蘇頌編撰的《圖經本草》以及《證類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證類本草》是《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的簡稱。
6.《本草綱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較重視醫葯事業發展的,朱元璋曾說過:「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泊於葯師可乎?」其意思是說三皇以來都離不開葯師。故於1369年建御葯房,設葯典局和相應的官職。後來的幾代皇帝都比較重視葯學的發展,出現了象李時珍、劉方泰和繆希雍等著名葯學家。他們的著作《本草綱目》、《本草品匯精要》和《炮製大全》等,對後來的葯學發展影響很大。《本草品匯精要》全書42卷,載葯1815種,是劉文泰等於1505年編纂,文字簡潔精練、朱墨文書,並對以彩圖惜原稿流失。
7.《本草綱目拾遺》和《植物名實圖考》(1661~1911年):分別由趙學敏和吳共浚編寫、收載了《本草綱目》未收載的葯物716種,並對《本草綱目》中記述不詳的205種葯物予以增修糾錯。不僅拾《本草綱目》的遺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觀察研究所得。
我國漢代至清代的本草著作有數百種,內容豐富、各具特色,是我國葯的總結,許多理論和經驗至今仍在廣泛流傳和應用。作為葯師,應當熟悉我國歷代葯學著作,繼承並發揚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取其精化,為今所用。
F. 葯物化學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
葯物化學目前主要是化學制葯為主,未來是生物制葯的天下,我就是制葯工程專業的,我的老師都是搞生物制葯的
G. 葯物的發展史發展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
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
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
義大利生理學家F.Fontana (1720-1805)通過動物實驗對千餘種葯物進行了毒性測試,得出了天然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選擇作用於機體某個部位而引起典型反應的客觀結論。這一結論以後為德國化學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嗎啡所證實。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不僅促進了工業生產也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其中有機化學的發展為葯理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植物葯中不斷提純其活性成分,得到純度較高的葯物,如依米丁、奎寧、士的寧、可卡因等。以後還開始了人工合成新葯,如德國微生物學家P.Ehrlich從近千種有機砷化合物中篩選出治療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納明(914)。葯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應從德國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個葯理實驗室,寫出第一本葯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葯理學教授。
其學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繼續發展了實驗葯理學,開始研究葯物的作用部位,被稱為器官葯理學。受體原是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葯物作用學說,現已被證實是許多特異性葯物作用的關鍵機制此後葯理學得到飛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葯理新領域及新葯,如抗生素、抗癌葯、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抗腎上腺素葯等。近年來葯動學的發展使臨床用葯從單憑經驗發展為科學計算,並促進了生物葯學的發展。
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乙醯化的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並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
1898年上市,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於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7)新葯發明歷史擴展閱讀:
阿司匹林性狀:白色針狀或板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微帶酸味。分子相對質量:180.16,CAS號:50-78-2,熔點:136-140℃,沸點:321.4°C at 760 mmHg。
閃點: 131.1°C,水溶性:3.3 g/L(20℃),蒸汽壓:0.000124mmHg at 25°C,溶解性:微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氯仿,也溶於較強的鹼性溶液,同時分解。
H. 談談葯物化學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
從20世紀初至80年代,是化學葯物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此期間,發現及發明了現在所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葯物,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
從合成葯物發展的歷史及現今科學技術的進步來展望21世紀合成葯物發展的趨勢,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加以評述。
1、從葯用植物中發現新的先導化合物並進行結構修飾、發明新葯仍是21世紀合成新葯研究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由於細胞及分子水平的活性篩選方法的常規化和分離技術的精巧化,有可能從植物中發現極微量的新的化學結構類型。同時,通過現代的篩選模型重新發現20世紀已經篩選過的植物化學成分的新用途,也為合成新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機會。
2、從天然來源發現新結構類型抗生素已經很困難,微生物對抗生素的耐葯性的增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得一種抗生素的使用壽命愈來愈短。這種情況促使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在21世紀會得到特別發展。
3、組合化學技術應用到獲得新化合物分子上,是仿生學的一種發展。它將一些基本小分子裝配成不同的組合,從而建立起具有大量化合物的化學分子庫,再結合高通量篩選來尋找到一些具有活性的先導化合物。
4、有機化合物仍然是21世紀合成葯物最重要的來源。
5、20世紀60~70年代,儀器分析(光譜、色譜)學科的逐漸形成,加快了化學合成葯物開發的速度,使化學葯物質量可控性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進入21世紀,一批帶有高級計算機儀器的發明,分離、分析手段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分析方法進一步的微量化等將使化學合成葯物的質量更加提高,開發速度也會進一步加快。
6、葯理學進一步分枝化為分子葯理學、生化葯理學、免疫葯理學、受體葯理學等,使化學合成葯物的有效葯理表現更加具有特異性。21世紀,化學合成葯物會緊密地推動葯理學科的發展,葯理學的進展又會促進化學合成葯物向更加具有專一性的方向發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葯效,毒副作用也會更加減少。
7、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通過利用計算機進行合理葯物設計的新葯研究和開發,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21世紀,酶、受體、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會一個一個地被闡明的,這給利用已闡明這些「生物靶點」進行合理葯物設計,從而開發出新的化學合成葯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病毒及艾滋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及遺傳性等重要疾病的合成葯物是21世紀重點需要開發的新葯。
9、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成就,將對臨床用葯產生重大影響,不但會有助於發現一類新型微量內源性物質,如活性蛋白、細胞因子等葯物,也為化學合成葯物研究特別是提供新的作用靶點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0、進入21世紀,化學合成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療葯物。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成就、中葯現代化的巨大吸引力為我們帶來了美好的前景,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門、企業家以及媒體的關心與興趣。將之作為重點科學事業給予支持與鼓勵,這是值得贊賞的,但是若因此而形成對化學合成葯物的忽視局面,甚至更多的渲染它的毒副作用,或用一些如「回歸自然」、「綠色消費」等動聽的名詞來貶低化學合成葯物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這是不全面的。當今世界大制葯公司新葯研究的主題仍是化學合成葯物。而利用人類基因組學及中葯現代化的成就開發出可以臨床使用的葯物並佔有重要地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業,需要相當時間的積累。假使說用化學方法合成葯物是今天該做的事,否則我們與國際水平相比將會有更大的差距。
I. 基本葯物的歷史與起源
基本葯物(essential drugs or medicines)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保障基本葯物的充分提供成為基本衛生保健的重要要素之一。
一開始,基本葯物基本上就是價格較為便宜的常用葯。但是,WHO的定義也是與時共進的。根據其較新的定義:「基本葯物是那些滿足人群衛生保健優先需要的葯品。挑選基本葯物的主要根據包括:與公共衛生的相乾性、有效性與安全的保證、相對優越的成本-效益性。在一個正常運轉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基本葯物在任何時候都應有足夠數量的可獲得性,其質量是有保障,其信息是充分的,其價格是個人和社區能夠承受的」。實際上,WHO希望扭轉基本葯物等於廉價葯的印象,希望強調基本葯物「滿足人群衛生保健優先需要」的特徵,強調其「相對優越的成本-效益性」(也就是性價比),但無論如何也強調其價格的可負擔性。其實,通俗地說,基本葯物就是相對物美價廉的常用葯。
WHO為什麼要提出基本葯物這個概念?這其實也是一種基於現實的考量。從人道主義的倫理觀來說,無論什麼人患何種疾病,無論這種病的發病率多麼低,只要有一種葯物能夠治癒或者緩解病症,其價格再昂貴、也是對患者生命的基本保障。因此,葯物本不應該有「基本」和「非基本」之分。
然而,任何國家用於醫療衛生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在世界各國,上市銷售的葯物有很多,其中不少葯物可以用於治療同一種疾病,其療效有所不同,價格也可能差別較大,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許多國家,公共醫療保障體系不可能為民眾的所有葯物開支付賬;而民營醫療保險也會對可報銷葯品的種類和金額加以限制,除非參保費足夠高。倘若某些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或者根本沒有,民眾吃葯完全靠自費,那麼對於收入不高的民眾來說,葯品開支自然會成為很大的經濟負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在所有可以上市的葯品當中進行適當的遴選,編制出基本葯物目錄,優先強化其供應保障體系,以滿足大部分國民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的優先需要,就成為一種必要而緊迫的公共政策。根據WHO在1999年的統計,全世界有156個國家制定了基本葯物目錄,其中29個國家建立這樣的制度已經長達5年以上。
不過,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英國、大多數西歐國家並沒有建立基本葯物制度,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對葯品的報銷品種很多,絕大多數上市的葯物對民眾來說都是可獲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分基本和非基本的葯物似乎沒有必要。但是,在全球性醫葯費用不斷高漲的背景下,這些發達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葯品開支控制措施,其中的一種措施是減少(或者不增加)公共醫療保障體系可報銷的葯品種類。也就是說,越來越多已上市的葯物不被納入醫保體系。因此,這些被剔除的葯物,可以被視為「非基本」的葯物,但是這樣的說法在這些國家並不流行。相對來說,基本葯物的概念對發展中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在葯物支付能力上的確存在差別,低收入國家的大多數國民沒有能力承擔療效顯著、價格高昂的葯物,尤其是進口葯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也難以將這些昂貴葯物全數納入其中。因此,低收入國家的政府引導其醫療保障體系和民眾將葯品開支優先用於相對來說物美價廉的基本葯物,是必要的。此外,建立基本葯物制度,還可以推進發展中國家的合理用葯。濫用葯品導致醫葯費用開支增加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比比皆是。基本葯物的遴選考慮到了葯品的「有效性與安全」,因此多使用基本葯物是促進葯品合理使用的措施之一。
J. 抗瘧葯的研發歷史是怎樣的
17~18世紀,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瘧疾流行。因為沒有找到特效葯,致使不少人喪命。那時的瘧疾就像現在的癌症一樣令人可怕。
可是,生活在另外半個地球上的南美印第安人,卻有很靈的辦法對付瘧疾。他們用一種樹皮煮水喝下去,常常是葯到病除。這種樹被稱作是拯救人們的「生命樹」。印第安人訂有一條禁規:誰也不準向外泄露這個秘密,否則就把他當眾砍死。
那個時候,美洲大陸已在開發,去美洲創業謀生的人日益增多。相傳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帶著他的夫人也去了南美洲,不幸夫人染上了瘧疾,在她生命垂危之際,有位叫珠瑪的印第安姑娘給她送來了樹皮湯。伯爵夫人喝了以後,不久病就痊癒了。從此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伯爵夫人回國前,珠瑪把這個秘密偷偷地告訴了她。她極小心地把這種樹皮帶回了西班牙。後來,這個秘密逐漸傳開了,那時凡是去南美洲的人都把這種樹皮當作珍寶帶回歐洲。
漸漸地,這種神奇的樹皮引起了科學家的重視。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納尤斯最先對這種樹皮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樹根、莖和皮之所以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含有一種叫喹啉的化學物質。不久,植物學家們根據植物的分類學,把這種樹稱為「雞納樹」。化學家們發現,在雞納樹的根、枝、干及皮內含有25種以上的鹼。1820年,有兩位化學家從雞納樹皮內取得了兩種最重要的鹼,即辛可寧鹼和金雞納鹼,它們都是類似於喹琳的化合物。
19世紀的美國,不論是在工業生產還是在科學技術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鑒於美國沒有雞納樹,而瘧疾仍時有發生,因而美國皇家學院希望能夠用人工方法製取治瘧葯。最先進行這種嘗試的是著名化學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國人,當時,被美政府邀請到美國皇家學院任教。
1856年,他讓助手柏琴從苯胺出發合成能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鹼,但沒有成功。
後來,化學家才知道,合成像金雞納鹼這些喹啉類化合物是相當艱難的。直到1944年,武德華得與多靈兩人,經過8步反應,才完成了金雞納鹼的全部合成工作。
金雞納鹼對於像當年在美國流行的那些惡性瘧疾的瘧原蟲具有迅速殺滅的效能,但是對於人類普通的瘧疾,只有抑製作用而無殺滅效能。因此,在50年代,蘇聯化學家們又研究出一些新的抗瘧葯,如撲瘧喹啉、氯喹啉等。這樣,人類便能在工廠里「種植」這種神奇的樹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