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性模仿的觀點

創造性模仿的觀點

發布時間:2021-08-02 15:05:34

⑴ 怎樣才算是創造性的學習呢請淺談幾點,謝謝。

所謂創造性學習就是打破教條式的授課方式 讓學生自我發現 把動手能力和思考結回合在一起 而老師只答是在旁邊去激發他的創意激發他的靈感 真理是要靠自己去探索才能印象深刻 所謂學習 沒有習如何談學 ...

學習,一般是指經驗的獲得及行為變化的過程。人類的學習是獲取經驗、知識、文化的手段,知識的繼承和文化的傳承要依靠學習;而學習的重要內容乃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結果。學習活動能否增加創造性的意義,學習過程能否增加除舊布新的成分,學習者能否有創造性的動機,學習者能否通過學習獲得創造性的人格,進而加快發展為創造性人才等等,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嶄新的課題。

⑵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哪些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

1、原創性:

對「原創」一詞不難理解;做到「原創」,就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思考方式,能夠體現獨樹一幟的想法和觀點;面對事物的時候,能夠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及循規蹈矩的束縛,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維度進行思考、認識事物、表達見解等。
2、發散性

我想,「發散思維」這一名詞,很多人都聽說過,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思維方式!如果能夠培養和鍛煉發散思維呢?在面對一個問題和想法時,盡可能的提出和想像出多種可能性,從一個詞、一個點向四周發散去思考,盡量尋找多咱答案!比如:說到「蘋果」你能到什麼?喬布斯、牛頓、手機、伊甸園、蛇、亞當、紅色……等等,你還能想到更多……
擁有創造性思維的5種特徵
3、逆向性

對與逆向思維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在思考和解決一個問題時,當一種方式和方法行不通時,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吧!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通過逆向思維的思考方式,在解決問題時,不僅用直面問題的方式正面思考,還要善於變換思考角度,從反面去想,從更多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將會帶來全新的視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質疑性

對於很多成年人,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或許會少了一份質疑性。很多事物的存在,會讓我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就會保持固有的想法!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能力,就是對一些事物保有質疑的態度,沖破「理所當然」而提出新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沒有經驗和理所當然作為基礎,很多事物,在他們的眼中,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孩子們總會問出,很多讓大人們匪夷所思的問題,這就是孩子們比大人們更具有創造性思維!
5、重組性

對於重組這一點,我想,對於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歷。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回想在自己小的時候,將家中很多小電器、小玩具等進行拆卸後,然後,重新組裝,成為一個新的東西,這個重組的過程給我們和孩子帶來了無窮的奇趣。一定有很多人,在小時候曾把家中的收音機、鬧鍾、電子表等進行拆卸並重新組裝過,這個重組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和能力。

⑶ 什麼是運用創造性模仿的策略

中國有句成語叫"邯鄲學步",說的是跟在別人後面模仿走路,最後卻連自己回走路的方法也忘了,答只好爬著回去的故事。現實生活中,模仿似乎是沒有創造力的,但在創業過程中卻是個例外,因為創造性的模仿已被人們證明是一種成功的策略。

創造性的模仿聽起來好像是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創造性就是從無到有的發明,而模仿則恰好是它的反義詞,但這兩個同放在一起卻是合適的。它描述了一種實質上是"模仿的策略"。創業者所作的恰恰是在重復別人已干過的工作,但之所以又是一種"創造性"的,是因為使用這策略的創業者比某項創新的當事人更能理解這項創新所代表的含義,更好地使用了這項創新活動。

最早而且最善於使用這項策略的是美國著名的IBM公司。普羅克特一甘布爾公司也常以此來保持其在肥皂、清潔劑、盥洗用品等市場上的地位。日本服部集團之所以能夠以其成為世界之冠的精工表佔領市場,也歸功於這一創造性模仿的策略。

⑷ 結合實例來闡述模仿說的主要觀點

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古希臘流傳下來的觀點。所以西方藝術的寫實風格都很重。比如要求畫畫必須要把光影透視等各種細致的自然界中的變化模仿出來,小說經常寫大段的各不相同的外貌描述,語言和性格特徵,心理獨白等。
而中國往往更重視提煉,比如是圖畫對線條和輪廓,詩歌對意境,戲劇對抒情等的提煉。

⑸ 請問 什麼叫 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和創造性練習,並各舉一個例子 多謝

我說下我的想法,模仿練習應該是指去模仿別人的動作舉個例子的話,你專看到別人做什麼動作你屬覺得挺好你也跟著練。這個應該算吧 獨立練習的話 應該是自己練習,自己定目標,自己給自己定計劃。創造練習在原基礎的動作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動作有自己的風格這樣吧,應該算

⑹ 模仿和創造的異同

柏拉圖認為文藝的本質在於模仿,但是模仿的對象是感覺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者影子,由於文藝模仿的對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來的現實,所以文藝模仿的基礎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緒,那麼模仿出來的藝術品也就是低等的。他貶低了現實以及現實的模仿者、藝術家和現實的模仿作品,但是並沒有完全否認現實中有美的存在。對於模仿的主體,他認為藝術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靈魂對美的理式的回憶而產生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的本質是模仿,他的模仿說是創造性的模仿說,在他看來,宇宙間的事物都是物質與形式的統一,模仿不是抄襲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藝術就是創造。他在自然過程的基礎上探究藝術,說藝術是一種從質料發展成為形式的有機過程。模仿是對運動萬物過程本身的模仿,與認識的過程相同,又在深層上與自然本身過程統購。亞里士多德以模仿得出了不同於柏拉圖的關鍵性結論:藝術不僅可以表現真理,而且詩歌比歷史更加真實。他認為認識過程與藝術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為藝術真實的兩大標准。他拋了柏拉圖以歷年為核心的邏輯結構,將理論劃界為普遍和一般等概念,並指出這些概念不是先驗的,而在於感性的個別之中,在藝術的創造之中。
柏拉圖在「文藝摹仿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影子摹仿論」,並以理式論對其作了闡述。他把世界劃分為理式世界、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三種,認為理式世界有一系列理式構成,它們永恆不變,絕對同一,是唯一真實的本體。在這一基本論述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幾乎全盤接受,與其師保持一致。
但是,柏拉圖對文藝創作活動的認識是從哲學家的眼光出發,他所謂的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都不過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式世界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邏輯推而論之:摹仿,只不過是「那一面鏡子四面八方地旋轉」,只能是現象外形的再現,根本達不到真實體。在這樣的論述下,柏拉圖提出了他的文藝創作活動論點,即:影子摹仿論。
亞里士多德在繼承文藝摹仿論後並沒有沿襲柏拉圖的邏輯,而是另闢蹊徑,從「文藝創作活動」中提出人的「摹仿」和「求知」本能同為文藝起源。這種以人性本能為主要依據的分析論證,具有豐富的人本主義和經驗主義內容,最終促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文藝本質論」。
柏拉圖的「影子摹仿論」其實是對文藝創作的曲解,是對人的主觀能動的漠視,他甚至於認為所有優秀的文藝創作,都是由作者本身的迷狂而激發出來的,而這種「迷狂」來自於人的疾病(精神病)或是神靈附體,顯然,柏拉圖的文藝思想還沒有完全擺脫古老的巫術觀念和原始思維的影響。而亞里士多德的「文藝本質論」從人的本性出發,在「摹仿」的表層「復制仿造」下,極力肯定人的「創造性製作與再現」,換而言之,是充分肯定了現實人真實的客觀存在,並把模仿現實人確立為文藝的根本原則,在這根本原則上他提出了「個別」與「普遍」的著名論述,指出了文藝創作中摹仿的可然性與必然性,因此他認為:藝術完全可以高於現實,也應該高於現實。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用「鏡子摹仿論」來貶低一切文藝創作和文藝創作者,以維護他哲學家的權威,藉此維護其創造的「偉大理想國」,而漠視了現實的人生,所以,柏拉圖的「影子摹仿論」是一種狹隘的客觀主義唯心論。

⑺ 善於模仿的我中心思想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點去模仿嘗試。
(1)模仿文章的主題。主題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中表現同學友誼,有的則表現師生情,有的表現父母愛等,在讀別人文章的時候,要認真體會他是怎樣確定主題的。自己也可以選擇這樣的主題,有些是永恆的主題,像表現「友誼」、「母愛」,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寫。
(2)模仿文章的題材。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主題選材的,所選的材料是否典型,有沒有說服力,作者為什麼要選這個材料,而不是別的。然後就可以學習模仿:不管寫什麼文章,都要緊緊圍繞中心選材,所選材料一定要為表現中心服務。
(3)模仿文章的結構。看看別人的文章是怎麼組織安排材料的。怎麼開頭,怎麼結尾,段落、層次的安排是怎樣的?是先總寫後分寫還是先分寫後總寫,是順序還是倒敘:揣摩透了別人文章的思路後,就可以模仿著寫。
(4)模仿文章的表達。看看別人的文章主要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還是描寫,或是議論、抒情。有的文章是採取夾敘夾議,在寫作時就可以模仿別人的表達方法。
(5)模仿文章的風格。有的文章詞薄華麗,顯得文采飛揚,有的則朴實無華但情感濃厚,還有的非常幽默令人發笑。……你們可以模仿自己所喜愛的文章的風格。
這就是創造性模仿。
要牢牢記住:別人文章的內容(即主要故事情節)是絕對不可以模仿的。
要學會模仿,就要多看別人模仿的文章是怎樣的,拿原文和模仿文認真仔細對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奧秘。創造性模仿才是成功的模仿。
我們雖然把模仿叫做「照葫蘆畫瓢」,但寫文章和學畫畫有著本質的不同。學畫畫時「照葫蘆畫瓢」是單純的模仿,因為圖畫是沒有思想的,而寫作文是要運用自己的思想,所以必須要做到創造性模仿。
少年朋友,請牢記作文秘訣第9 條:「要善於模仿。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說,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內涵。

其實中心思想並非唯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作者真正要說什麼,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們只能說看到一個方面,大家比較公認的一面。特別是古文,更是仁者見仁,文章為時而作,我們很難知道古人作文章時的背景跟故事,於是只能分析淺顯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⑻ 怎樣處理模仿與創造的關系

編者的話: 每一位幼兒教育工作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模仿與創造在幼兒學習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怎樣的模仿與創造才是適合老師的也是適合幼兒的?本期話題,就此模仿與創造的理論探索開始,然後結合幼兒教育具體實踐談談與之相關的策略。 謅議幼兒的模仿與創新 魏峰 南京師大教科院 這是一個需要創新的時代,但又是一個充斥著模仿的時代。 創新產生於好奇。出於好奇而產生探索的慾望、擺脫束縛的慾望是孩子們的天性。幼兒喜歡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他們試圖從大人們那裡得到解釋。他們總是努力打破大人為他們制定的框框,重新建構他們喜歡的東西。出白天性的東西大多是有價值的,而大人們由於在社會上受到的程式化訓練太多,已經不能發現孩子們的天性中體現出來的價值。有的教師嘴上鼓勵創新,其實心中期望的還是模仿;有的教師表面上鼓勵創造,可是當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東西出現時,卻不能接受,不會欣賞。於是,當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呵斥:「誰叫你這么做的?」「誰教你這么做的?」言下之意。只有「聽命為之」或「學而習之」才是正途。 模仿來自外力的引導。我們的教育鼓勵標准化,學校像麥當勞生產一樣培養兒童。標准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逐漸扼殺幼兒的想像力,這種教育是創新最大的敵人。我在幼兒園工作的時候,看到每堂課都是以師生共同說「小小手,放放好」開始,然後每個孩子都正襟危坐,感到特別不能理解。今天的玩具也是成套的,有的還配上「使用說明」,看似豐富多彩並且更加「科學」,卻限制了孩子們的想像力。農村的孩子沒有奧特曼和積木,但是一塊泥巴就能玩半天,每個孩子都以能夠標新立異,捏出新的形狀為自豪;一根玉米秸稈就能做成機槍、長矛或是一桿秤。那是憑自己的想像力創造新事物。 「壓制創新、鼓勵模仿」的現象出現在學校,這不能僅僅怪老師,其根子在文化。我們的文化是一種小農經濟狀態下形成的「阿波羅」文化。這種文化追求穩定的結構,結構中的人服從並維持外部秩序,而不去追求打破秩序、超越秩序。可喜的是,隨著外部的沖擊和內部的變革,打破秩序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超越秩序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另外,在大張旗鼓「創新」的時候,需要警惕並非所有的新東西都是好的。創新必須有價值向度。否則,新東西越多,我們失去的也就越多。 從心理學角度談兒童學習的模仿與創造 夏春 南京師大教科院 模仿是觀察學習的一種形式,也是兒童的重要學習方式。根據艾曼貝爾提出的創造力理論,創造力的組成成分包括:與領域有關的技能、與創造有關的技能和任務動機。領域知識是與領域有關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模仿習得的知識,對兒童將來創造力的發展和運用是有促進作用的。 不過,模仿與創造的關系並非如此簡單,模仿的對象和模仿的內容都會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兒童在控制智力水平之後,隨機分為四組,每組都看一段錄像,然後進行一個創造力的測試。第一組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在創造力測驗中表現出低靈活性一低獨創性;第二組看到這位女性在創造力測驗中表現出高靈活性一低獨創性;第三組看到這位女性在同樣測驗中表現出高靈活性一高獨創性;第四組只看到這位女性在進行測驗,但沒有看到測驗的結果。結果發現,第一組兒童在隨後的測驗中表現出比其他三組都要低的靈活性分數,但是前三組兒童的獨創性分數都要低於第四組的兒童。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推論,模仿創造力低的對象不利於兒童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模仿不利於兒童的獨創性發展。 模仿是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獨創性的發展?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實驗。將兒童分為三組:第一組讓兒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戲組;第二組,讓幼兒模仿實驗者運用該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組;第三組,讓幼兒對實驗者使用該材料所用方法進行觀察,即觀察組,然後測量三組兒童列舉該材料獨特性用途。結果發現,游戲組兒童優於其他兩組。其實第二組和第三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組(只不過第二組強調了對實驗者的模仿),由此可見。自由游戲比模仿更能促進孩子的獨創性和想像力;反過來說,模仿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限制了孩子的獨創性和想像力。 總結一下,模仿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但教師和家長要教會孩子不要表面的模仿,而要理解模仿對象的深層規則,並恰當地運用到其他地方。為了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模仿的對象最好也要有較高的創造性。此外,對游戲材料進行介紹和示範不要過多,多給孩子使用新穎的材料自由玩耍的機會。 幼兒藝術教育中模仿與創造的關系 季琴 南京師大教科院 一、模仿與創造 模仿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學習新行為的有效方式。對兒童來說,模仿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不斷的模仿中,兒童完成了自我建構。語言,最初也是通過模仿習得。但是如果僅僅停留於模仿階段,不進行體驗、重組,那麼語言僅僅是語句的重復。人無法理解詞語的意義,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向。所以,我們要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才能達到自我表達的目的。 何為創造?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法,創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創造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當你已經開始從事一項工作或是想像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就是創造過程的一部分,因為這里有你的發現和冒險。創造也並非憑空產生,是需要廣闊的認知基礎的。而模仿提供了人認識世界的基礎。所以說,模仿是創造的前提。但是創造的真正實現,不僅需要模仿來積累知識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夠的試錯空間,需要創造的慾望和創造性思維。 二、如何在藝術教育中恰當處理模仿和創造的關系 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變得更富於創造力。在日常的藝術教學中,模仿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創造的產生,這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價值取向——教師將兒童的創造活動作為自我表達的方法還是僅為模仿?自我表達,是根據兒童的現有經驗(包括認知、審美、情感的經驗)來表現,兒童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鼓勵和發展。如果教師將兒童的創造活動等同於模仿,就會以成人的標准為依據,使兒童的整個經驗變為視覺的經驗。 我們強調藝術教育要重視兒童的自我表達。但是如果對於要表現的經驗和表現的媒介缺乏認識的話,一切藝術創造將免談。藝術教育的一條重要的原則是——擴大經驗的范圍,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以兒童個人的程度和發展的階段為本,在正確了解兒童的基礎上才能給予適當的指導。模仿是擴大兒童經驗的一種途徑。在模仿的過程中,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和理解力,讓孩子體驗到知覺的、情感的、審美等方面的經驗。我認為欣賞藝術作品對兒童藝術經驗的豐富是重要的。藝術欣賞不僅讓兒童體驗作者的表現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兒童體驗到作品的情感,提升其美感經驗。在保護兒童的創造慾望和能力中,教師還要關注評價的標准。我們不應該以「像不像」來評價兒童的藝術表現,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兒童是否有積極表現自己的慾望,關注兒童體驗其經驗和表現的程度。 創造需要以模仿作為前提。在藝術教育中,我們應該以模仿作為一種手段去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幼兒音樂學習中的模仿與創造 禹心悅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兒園 在日常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示範、幼兒模仿的教學模式一直被我們一線的許多教師應用,而這一模式也確實是簡單易行,且對幼兒音樂成長有益。但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進步,學習掌握某種音樂技能早已不是音樂活動的唯一目的了。在關注幼兒整體性發展,讓幼兒成為學習主體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關注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創造性的發展,並開始反思調整自己的教育活動環節。為了體現孩子的自主創造性,老師在設計活動中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幼兒模仿環節,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隨便跳隨便唱。可是這樣的調整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疑惑:在隨便唱隨便跳中,幼兒的音樂技能如何得到提升?其實《綱要》已經有答案:在支持、鼓勵幼兒參加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見,技能與創造表現是和諧統一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師適當的示範支持。 在音樂活動中,模仿和創造並不是矛盾的,它們統一於一個完整的活動中,都是為幼兒的發展服務的。如何把握幼兒模仿與創造的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師示範是提供操作的材料與規則,提供態度上的榜樣,為幼兒提供更長遠的追求目標,而不是讓幼兒機械地模仿。其次,幼兒模仿的對象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被模仿的事物、現象的本身。所以在活動中老師可以鼓勵幼兒先觀察現實中的事物、現象,再用各種方式進行模仿,最後再隨音樂表演。模仿與創造在一節課中所佔比例應當根據不同音樂活動的關鍵價值而決定,如:創造性韻律活動,它的關鍵價值就是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創造性參與機會,所以創造在創造性韻律活動中所佔比例就應該大一些。又如集體舞活動,它的關鍵價值在於與同伴的合作,那麼對幼兒的動作要求就需要規范,以便於與他人合作完成舞蹈。這就需要幼兒模仿規范的動作。

⑼ 誰提出的「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的觀點

歷史上關於美術的各種解釋,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來說有理念說,巫術說, 摹仿說。

摹仿說的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的有赫拉克利特:「藝術模仿自然」。。。亞里士多德:「藝術實際上是摹仿」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也堅持摹仿說:「繪畫是自然界一切可見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女兒,因為他是從自然中產生的。」
歐洲啟蒙運動里的,網路全書畫派的代表狄德羅也堅持摹仿說
俄國19世紀民主主義革命者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的主要代表有,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還有五代北派山水畫家荊浩《筆法記》也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

藝術是對自然地摹仿還是對現實的摹仿其實都差不多,書上我暫時找到是誰說這句「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的。。。可能這只是中國學者對前人理論的一個總結吧。。。

西方美學史上最早關於藝術的定義恐怕就是模仿了,藝術對現實的模仿,這個觀點在希臘非常流行,甚至今天,人們在意識深處還常常持有這種看法,而「藝術模仿自然」就是這個觀點的源頭。

「藝術模仿自然」這個觀點是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研究藝術和美而提出的,是早期文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第一個首次明確提出「藝術模仿自然」的哲學家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前470左右)。受過畢達哥拉斯影響的赫拉克利特接受了美是一種「和諧統一」的觀點。但他側重宇運動和斗爭特別是強調內部的斗爭的和諧統一,提出了「對立和諧」理論。而他正是用「對立和諧」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藝術和美,他說:「也許,自然喜愛相反的東西,切正是從它們中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中,才求得了和諧,就像自然吧雌和雄結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沒對相同性別的東西相結合,在這方面,藝術似乎也模仿了自然。例如:繪畫就是吧白、黑宇紅黃混合起來,才創造出宇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樂是糅合了高音宇低音、長音與短音,才譜寫出一曲不同音調的悅耳樂章。。。。」。赫拉克利特主要是從美在於和諧的原則出發來說明的,自然因對立統一的和諧而美,藝術要達到美,也只有按自然之美的原則,通過對立統一的原則,造成和諧而達到美。在這里,赫拉克利特所說的模仿自然不是再現現實,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規律。

第二個從「藝術模仿自然」的論點出發,探求美和藝術本質的哲學家就是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左右)。他主張物質需要和經驗產生了各種藝術,關於藝術模仿自然,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人類是動物的學生:我們從蜘蛛學會了紡織和縫紉,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夜鶯等鳴鳥學會了唱歌,都是模仿它們的。」

比起赫拉克利特的模仿論,德謨克利特的模仿論前進了一步。他的模仿不是模仿術語出現初期對模仿對象的直接再現,也不僅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規律,而是根據生活需要對被模仿對象的間接再現。他認為模仿是待之以學習,代之以印刻與模擬,代之於天性的本那以及適用性、快感。

這樣,「藝術模仿自然」的「模仿」含義經赫拉克利特與德謨克利特的說明,已有了極大的轉向,那就是由表現性轉向模擬性。

而使「藝術模仿自然」這個觀點真正豐滿起來的是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他的藝術模仿理論的特徵:藝術模仿生活。這種模仿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是第一次出現,它對希臘美學和以後的美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蘇格拉底的藝術模仿生活理論的理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先,藝術模仿生活應當逼真、惟妙惟肖。雕塑家在創作賽跑者、摔跤者、練拳者、比武者時,模仿活人身體的個部分俯仰屈伸緊張這些姿勢,從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實。

其次,藝術模仿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模仿包括提煉、概括的典型化過程。蘇格拉底問畫家巴拉蘇斯:「如果你想畫出美的形象,而很難找到一個人全體個部分都很美,你是否從許多人中選擇,吧每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使全體中的每一部分都美呢?」巴拉蘇絲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他對巴拉蘇絲的提問,實際上也是他的觀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典型化理論的萌芽。

再次,藝術模仿現實不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蘇格拉底認為模仿的精華是通過神色、面容和姿態特別是眼睛描繪心境、情感、心理活動和精神方面的特質。他強調畫家和雕刻家要把人物高興宇憂傷,高尚宇下賤、慷慨宇鄙吝、謙虛宇驕傲、聰慧宇愚蠢的「心境」宇感情恰當的表現在他的「神色與姿態」上,讓他就像活的一樣。

最後,藝術只要成功的模仿了現實,不管他模仿的是正面的生活現象,還是反面的生活現象,它都能引起審美享受。「各種活動中的情感」也包括仇恨、威脅等情感。由藝術模仿所引起的審美快感宇模仿對象無關。他對巴拉蘇絲的提問:「哪種畫看起來使人更愉悅呢?一種畫的是美的善的可愛的性格,另一種畫的是丑的惡的和可憎的性格?」這個提問隱隱約約的表明,藝術帶來的審美享受與藝術描繪的對象的美和善有關。

綜上所述,從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藝術模仿自然」這個論點開始,到西方第一個研究自然過度到社會研究的德謨克利特,最後是蘇格拉底從社會學角度觀察文藝,豐富了「藝術模仿自然」的內容,提出具有典型化萌芽的思想。通過這三個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研究「藝術模仿自然」理論的哲學家的努力,這個理論終於成熟,並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性模仿的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