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高架路誰發明

高架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2 14:39:00

❶ 高架橋是哪個國家發明

1、高架橋是英國發明的;

2、高架橋,一種橋梁,一般是指跨越深溝峽谷以代專替高路堤的屬橋梁,以及在城市橋梁中跨越道路的橋梁,由高支撐的塔或支柱支撐;

3、高架橋,即跨線橋,一種橋梁。尤指擱在一系列狹窄鋼筋混凝土或圬工拱上,具有高支撐的塔或支柱,跨過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處障礙物的橋梁。

(1)高架路誰發明擴展閱讀:

《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障公路運行安全和節約用地的原則以及公路發展的需要,組織交通運輸、國土資源等部門劃定公路建築控制區的范圍。

根據不同道路等級,控制區域是不同的,所以要先明確您家房子臨近的公路等級,然後查看相應條款。如果是咨詢者所說離高速公路不到五米,那麼應該屬於在控制區內,是可以要求補償的。

根據《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第十三條,在公路建築控制區內,除公路保護需要外,禁止修建建築物和地面構築物;公路建築控制區劃定前已經合法修建的不得擴建,因公路建設或者保障公路運行安全等原因需要拆除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如果房子確實在控制區內,是可以得到相應補償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架橋

❷ 什麼是高架路

現代城市交通已向「地下天上」發展。「入地」的是地鐵和越江、越海峽隧道,「上天」的就是高架道路。高架路是用一系列柱子架起來的空中道路,人稱「空中馬路」。

最簡單的高架路是人行天橋,建築在繁華之地的路口,方便行人,保證車輛安全通行。在行人和車輛十分擁擠、兩旁人行道又很狹窄的商業中心,為節約空間,建築師們還將天橋和沿街兩旁的二樓商場連接起來,利用商店樓梯來上下天橋。上海的南京路與西藏路交叉處,就有一座這樣的「高架路」。

高架路可以長達幾公里,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馬路」。廣州人民路至六二三路的高架路,全長約7公里,它高於地面7米多,是一條專供車輛通行的馬路。這條路寬達11米,除對開兩條車道外,還有一條備用車道。沿線有13條上下車的叉道,與主要交叉口連成一氣,橋上設有紅綠燈。高架路由於限制行人通行,交叉路口少,使車輛能保持較高的速度,因此,全線汽車通過能力比一般道路大得多。

❸ 立交橋是誰發明的

最早立交橋古代八字橋在浙江紹興市內。是紹興現存石橋中最古老的一座梁式石橋,有南宋寶祐四年題記。
最早立交橋

古代
八字橋在浙江紹興市內。是紹興現存石橋中最古老的一座梁式石橋,有南宋寶祐四年題記。橋面布置很有特色,橋東端緊沿河道由南北兩個方向落坡,橋西端又從西南兩個方面落坡,西端南面的坡道下還建有一小孔,跨越小河。雖經歷了700多個嚴冬寒暑,多次重修,仍然保持當年古樸的面貌。八字橋這樣在結構上能夠解決這樣比較復雜的交通問題,更為難得,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是研究中國橋梁史的重要實物例證。
現代
1928年,美國首先在新澤西州的兩條道路交叉處修建了第一條苜蓿葉形公路交叉。1930年,芝加哥建起了一座立體交叉橋。1931年至1935年,瑞典陸續在一些城市修建起立體交叉橋。
立交橋
立交橋,全稱「立體交叉橋」,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匯點建立的上下分層、多方向行駛、互不相擾的現代化陸地橋。
跨越形式
跨線橋
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又分為分離式和互通式。前者只保證上下層線路的車輛各自獨立通行;後者能使上下層線路的車輛相互通行,在平面和立面上修建復雜的迂迴匝道,佔用很多土地。為減少雜訊,多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橋。
地道橋
從地下穿越既有線路。由橋洞、引道和附屬結構組成,修建時,需拆遷地下管線,附屬工程量大,遠不如修建跨線橋經濟,且設計時應注意凈空、通風、照明、排水和防冰(嚴寒地帶)等要求。
新型立交橋
新型立交橋項目和傳統的蝶式立交橋對比,以不佔地的專利新型」四層面立交橋「為例,這種立交橋從地面算起是2,5米和5米的兩個凈高,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何形式的立交橋都不可能再低於這個高度了(指從地面算起)。
燕山立交橋
從車流量來看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四個右轉彎都不受任何影響,四個左轉彎我們把它放在離地面2,5米凈高的一個轉盤上進行轉向,也符合交通規則和安全,右轉彎佔20%,左轉彎佔20%,我們相信讓20%的車流量在轉盤上進行90度角的左轉彎沒問題的。這個離地面2.5米高的轉盤擔負了三大功能:一是給地面的行人和非機動車輛 提供了專用通道;二是通過轉盤完成了左右轉彎的功能。三是可以通過轉盤進行立交橋上汽車調頭功能。從四層面立交橋整個外觀來看高度不超過10米,一般的十字路口都能修建這種不佔地的立交橋和滿足汽車最小轉彎直徑14—20米 的要求。根據我申請PCT國際專利的情況來看世界上還沒有不佔地的立交橋。而且立交橋的造價也很低。駕駛員不會走錯道,既便錯了也可在橋的轉盤上調頭。在城市十字路口修建這種不佔地的新型立交橋應該是很適合的。
實例
彩虹快速路互通立交——堪稱華東地區城市中最高的互通立交,從高空俯視,可以看到立交橋四通八達、層層交疊,好似蝴蝶展翅,巍然地橫跨在時代大道之上 。
克拉瑪依路高架橋——一座橫跨河灘路的五層立交橋,距離地面最高處達到34米,4個方向有8條定向匝道,每個方向既可左轉也可右轉。跨河灘五層互通立交橋長651米,匝道及輔道長3680.9米,第一層是河灘路、第二層是現有的華凌市場立交橋、第三層為河灘路左轉進入地面道路、第四層為地面道路左轉進入河灘路、第五層是連通東西外環的克拉瑪依路高架。

❹ 世界上第一座吊橋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座橋究竟出自何處、誰人之手,已無法考證。因為自從有了道路之後,當人們遇到河流、溝壑阻礙時,就會想到要採用某種方式跨越障礙。最初的橋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溝兩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樹干、一塊石板。後來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最早的木橋和石橋。
石拱橋──我國河北省趙縣城南5里有一座拱形大石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它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這座橋是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建造的,距今已近1400年。它造型美觀,結構別致。像這樣的橋,歐洲19世紀中葉才發現,比我國晚1200餘年。

鐵橋──1779年,英國的亞伯拉罕─達比在英格蘭中部科布魯克代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鐵橋。這座橫跨塞汶河的鐵橋,使用5列鑄鐵肋構成30米長的單跨半圓拱。橋的鑄件有不少精巧的構想。

懸索橋──原始懸索橋柔軟易彎,不利於車輛行走。現代懸索以鋼纜懸掛加肋的橋板,已解決了這個問題。西文第一座水平橋面的懸索橋設計,見於1595年奧地利主教瓦蘭佐奧的著作中。該設計把鐵桿連在一起構成懸索。1801年芬利首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雅各溪上建造了懸索橋,橋長21米。

1803年,法國率先建造鋼絲纜索橋。塞昆建造了幾座跨度長達90多米的橋。維克發明了在橋上用一根根鋼絲構成纜索。而不必把沉重的鋼絲纜索吊到橋塔項上。

鋼筋混凝土橋──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是1899年建於蘇格蘭連芬南的混凝土高架橋,每拱跨度為15米。21個橋拱頂上各有一鉸鏈,使墩基可以移動。工程師梅拉特最早懂得三鉸鏈作用,他於1901年在瑞士建成首座三鉸拱橋,是細長的鋼筋混凝土橋。

預應力混凝土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制出高強度鋼材,佛萊辛奈將其應用於橋梁設計中。他於1948年至1950年間在法國馬恩河上先後建造了5座預應力混凝土橋,分別位於愛斯勃利、安奈、特里巴度士、查吉斯和尤西。各橋採用平拱,遠較過去的橋拱平坦得多。

❺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5)高架路誰發明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❻ 第一輛無軌電車是誰發明的

第一輛無軌電車是德國人馮·西門子發明的。早期的無軌電車的式樣很版像輪式馬車,車廂為木結構權,裝有實心橡膠輪胎。它從車頂上的高架線獲得電流,能左右移動一段距離。所以,無軌電車比有軌電車更靈活。但是,無軌電車一般不能超車。

1911年,這種無軌電車在英國的布雷得福特市開始投入運營。20世紀30年代,無軌電車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從此,無軌電車逐漸取代了有軌電車。我國的無軌電車是1914年在上海開始使用的。

❼ 高速公路是誰發明的

早在1923年底,希特勒在策動「慕尼黑暴動」失敗後,被囚禁於藍斯堡監獄的時候,他的一位做汽車生意的朋友來探監時給他帶來一本汽車大亨福特的自傳《我的生命和工作》。這本書勾起了希特勒無窮的聯想:製造經濟適用的家庭轎車,使得家家擁有汽車;興建只供汽車適用使用的高速公路,把各大城市連為一體,便捷運輸。

但是,在當時吃飯都困難的德國,希特勒的「狂想」自然遭到了很多德國人民的反對。不過,在上任後半年多的時間里,希特勒就跑遍德國各地,用口號忽悠德國人民,讓失業工人參加他的高速公路建設,並成立了「帝國道路公司」。到了1933年9月23日,希特勒的高速公路計劃終於開始實施了。

除此之外,希特勒還親自為德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制定標准:一般路段設計為四車道34米寬;中間有5米的綠化隔離帶;不設置路燈,但每隔200米設立一塊可反光的水泥柱;為了防滑,不僅要求路面的坡度要小,而且轉彎半徑要盡量大,同時還要求將路面進行了特殊處理得較為粗糙的。他任命的高速公路項目負責人托德博士,甚至將緊急停車帶、高架橋、封閉立交橋以及帶有加油站和餐廳的服務區等現代高速公路所需的大部分設施,都列在了他的設計之內。

據了解,希特勒統治時期,德國總共修建了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時至今日,德國境內正在使用的1.24萬公里的高速公路中,仍有約四分之一的道路是那個時期修建的。而美國的高速公路建設,也是源於艾森豪威爾受到德國高速公路在作戰時表現出來的快速高效的啟發,而決定在美國也修建高速公路。

縱觀世界高速公路發展的歷史,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希特勒是現代高速公路之父。

❽ 上海延安高架路的歷史

延安高架路東段最後一個下匝道便是拐入中山東一路外灘的高架終點,由於車輛行駛於該下匝道時能飽覽浦江風光,同時該段高架在地面上看起來氣勢恢弘,素有「亞洲第一灣」美稱。
2008年2月23日,為配合外灘通道修建,同時改善外灘景觀,延安路高架紫金路以東段封閉,同時開始拆除亞洲第一彎。2008年6月6日,該下匝道被完全拆除。2009年12月新建外灘匝道建成開通,2010年3月28日,外灘隧道開通,新建匝道外灘隧道與連接

❾ 有誰知道上海的成都路高架中央的那根龍柱的來歷么

據說上海在建造延安路高架的時候,有根柱子始終打不下去,然後專家用了好多辦法都解決不了.

後來就找了個老和尚,那個老和尚說,把柱子上面雕成龍就能打下去了,別人問他原因,他說不能說,照著做就可以了,結果柱子雕了龍後就真的打下去了,但是老和尚沒多久就死了,那個是當時的玉佛寺方丈----真禪。

這個還號稱上海十大邪門地傳說之一.

龍柱是在延安路高架的成都路口。

不過是蠻妖的,全上海的高架只有那裡金碧輝煌的,那個路口又不是風景點,也不是紀念地,而且,政府一直不辟謠。

不過也有一說就是 那根柱子是上海申字形高架道路系統的中心點..

還真是,上海的正正中心就是哪塊地方啊。這種事不可不信哎。

閱讀全文

與高架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