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一個生態

創造一個生態

發布時間:2021-08-02 14:07:45

1. 如何構建一個健康的企業生態

企業外部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市場、技術、政策等的不確定性,正迅速改變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在這種局勢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開拓新的視野,要盡快地調整組織結構,要比競爭對手學的更好、更快,要對外界的反應靈敏,能根據外部的變化迅速地作出決策。通過虛擬、聯盟與外界其他企業進行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各種各樣的企業在發展中互相依賴,結成一個「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企業之間互相利用,相互制約,共同成長和發展。 企業生態系統(corporate ecosystem)超越了傳統價值鏈,是涉及供應商、分銷商、外包服務公司、融資機構、關鍵技術提供商、互補和替代產品製造商,甚至包括競爭對手、客戶和監管機構與媒體等企業利益相關者在一塊,綜合價值鏈、產業鏈、人才鏈為一體的動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一樣,企業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家企業最終都要與整個企業生態系統共命運。因此,在制定公司戰略時,不能只著眼於公司本身,還應從全局考慮,了解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及公司在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基於生態系統的戰略不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統成員共同受益,從而形成生態鏈上的良性循環,使公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在生態系統中,企業一般在系統中擔任如下幾種角色: 一是骨幹型企業(如微軟和eBay),在系統中占據中樞位置,為系統成員提供共享資產,找到行之有效的創造價值的方法,並與其他成員分享價值。二是主宰型企業(如Intel,高通公司等)這類企業往往在系統中擁有關鍵位置,不論是否控制系統中的資產,它們都力圖最大限度地從中攫取價值。三是縫隙型企業,這類企業構成了系統的主體。為數眾多的縫隙型企業採取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戰略,對其他企業有一種天然的依賴。只有依靠別的企業提供的資源,它們才能騰出精力,專注於狹窄的細分市場,以差異化求得一席之地。 整個企業生態系統中,為了健康的共同發展,企業之間形成了相應的企業群:一種是衛星式的企業群(一系列的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它們之間可能是「寄生」,也可能是「共生」),一種是串聯式的企業群(中小企業之間通過專業化分工所形成的具有行業特點或地區特點的產業聚集,它們之間通常是「共生」關系)。通過相互信任,默契合作,聚集在某一有利的區域,無論在信息方面,還是技術方面和資源或服務的獲得方面等都具有低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優勢(如小鴨集團將生產線轉移至崑山;許多銀行將總部遷至浦東新區);與此同時,群體內的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設計、服務、型號等方面實施差異化(如東莞古鎮的照明燈飾);由於集群內的企業靠利益分配機制無形地結合在一起,它們在這個區域組織內形成了一致的聲音,在對付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方面(技術、市場和政策方面)能快速反應(如溫州打火機行業集體應對歐盟方面的反傾銷訴訟),在時間方面能夠領先於競爭者從而來獲取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現狀和所處的外部環境,對企業自身進行准確的定位,使其融入並適應整個企業生態系統。通過戰略聯盟、虛擬等方式,在競爭的同時合作,由「替代式」競爭思維轉變為「互補型」的競爭思維,不要局限於現有的「乳酪」,而是著眼於把「乳酪」做大,在做大了的「乳酪」上大家都可以比以前得到更多。在企業生態系統中,其合作的方式主要有: 戰略性的合資企業:合資建立兩個同等的企業,並且讓各自所在地的公司擁有較多的股份,對同一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這樣既保證聯盟雙方的利益,又可充分發揮聯盟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積極性,同時,這兩個企業也可以進行競爭。例如,德國戴姆勒———賓士與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合作生產汽車,雙方共同分擔產品開發和生產的投資費用,共同進入雙方在歐、日擁有的銷售和分配網路。 相互持股投資:公司間為了鞏固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購買彼此雙方的股份而結成聯盟,原有公司保持本來性質,投資是雙向的。例如,最引人注目的美國福特和日本馬自達的「聯姻」。福特取得馬自達的股權。兩家公司在某些項目上相互合作,但又相互競爭並保持著獨立的管理結構。「聯姻」以來,兩家公司已共同研製了多種新車型。它們的合作方式是福特負責大部分汽車式樣設計,馬自達負責關鍵工程部件的生產。 功能性協議:也被稱為無資產性投資的戰略聯盟,主要是企業在一個或兩個具體項目上進行合作。比如在研究與開發製造、技術等方面,成員之間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甚至在協定以外仍然保持競爭。例如,美國的AT&T公司,它與法國-45聯合微處理晶元,與日本東芝合作開發靜態、隨機記憶晶元,與德國西門子研究動態、隨機記憶晶元,與東芝和西門子一起開發新的兆位存儲晶元。 虛擬經營:通過網路、協議等方式,集中於某一項或幾項核心業務,其它的業務全部進行外包,形成「無形」的契約關系。如NIKE專注於品牌和設計的運營,將生產全部轉包給國內的企業。 健康的企業生態系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指標:一是高效的生產率,一般以投資收益率來衡量;二是持續的生命力,即系統抵抗各種干擾和破壞的能力,可以根據系統中企業數量的多寡來判定;三是縫隙市場的創造能力,即能否不斷創造更多的細分市場。四是競爭能力,主要根據外部的比較來衡量。

2. 如何以人為本,創建生態宜居城市

現在城市提出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的創造,這是國際化的一個標准,就是要使我們的城市能夠對外開放必須有這樣的條件,我覺得北京是藉助奧運會把自己的城市的面貌上了一個新台階,提出人文、科技、綠色理念建設北京,管理北京,北京通過奧運會,創造了一個完全現代化的新城區。
中央提出來要把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或者是把宜居城市作為政策目標,是深刻總結了國內外城市發展規律的經驗後提出的。大家知道最早英國在早期工業化的時候,那時候環境是非常差的,工業在城市的中心,周圍就是地窖式的居民區,這些工人甚至連自來水系統都沒有,還是公共的水井,如果一個水井出了問題,就造成了很多人的災難,統計當時在30年代,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英國先後發生了三次禍亂,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維也納因為鼠疫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傳統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鄉對立的基礎上,廣大農民破產落戶城市,也造成大面積的貧民窟圍繞著中心城市。除了這一個問題以外,我們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城市問題,就是交通問題,土地利用問題,空氣環境質量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流行病猝不及防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給我們城市帶來的問題應該反思,一個新的城市發展的道路就是要解決這些城市發展,交通問題,環境問題。
中國政府提出來宜居城市首先是總結了這樣的經驗教訓,另外最近些年來,90年代以後,聯合國的一些組織大力的提倡和呼籲這個問題,我看到的材料就是96年聯合國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爾召開聯合國第二界人類住區大會,明確提出了發展「適宜居住的人類住區」。對什麼是宜居性也做了概括性,就是指城市的空間,社會和環境的特點和質量,對人們的個人和集體的幸福感,對所在社區居民的滿足感和獨特的作用。而且在這裡面提出要實現這樣宜居的環境,要實行有效的群眾參與,公眾參與和建設體制機制的變化。首先聯合國人居中心宣言裡面提出了一句環境的創造,首先通過城市的布局來解決,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築密度,運輸以及人能夠方便的獲得基本物品,以及各種服務和利用公共設施,所有這一切都對城鎮的可居性和宜居性有關鍵性的影響,這是城市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社會質量的狀況和特徵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有宜居性的核心內容,這裡面涉及到的關鍵問題是公平,所有人都應該享受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權益,享有充分的食物、清潔的水和空氣,享有平等的教育醫療的機會,能平等的取得資源。環境的質量也是構成宜居城市社區的核心標准,環境的標准主要是強調可持續發展,在生產、消費、運輸各個環節當中,以及管理方式當中,要盡可能的利用科學技術,循環利用各種資源,使資源在各地區,各城鎮分布大體平衡,使城鎮生態系統得到尊重和延續,有利於人的健康和生物的多樣性發展,有利於維持時代人類生命和幸福得以保持的空氣、水、森林、土壤的質量。所以綜合起來看宜居城市,從聯合國人居中心的文件裡面他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也是比較寬廣的概念,所以宜居城市不能簡單理解為居住的空間,包含著空間布局,環境質量,社會標准,所以通過聯合國人居中心的文件的敘述,把它概括宜居城市,用四句號概括,首先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第二宜居城市也是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第三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與自然環境,第四就是宜居城市還是具有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這樣的一個居民點。
從我們國內的有關專家論述來看,我想在這裡面提到吳良鏞先生主編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在這裡面他從人居環境系統裡面闡述宜居城市的理論,在這個導論這本書裡面他吸納了城市科學家,運用他的宜居城市環境系統模型提出了城鎮居民點不論大小,都包含著五大系統,這就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這五大系統應該說構成了各居民點的基本的系統體系。只有這五個系統平衡協調的得到發展,城市才能夠健康的發展,如果某一個系統受到了破壞,或者是受到了損壞,這個系統就會不健康,也就不可能再持續,所以宜居城市從這個角度講又是我們人居環境系統的完整的表述,所以吳良鏞院士在這本書裡面明確提出了,處理好人居環境的五個觀點,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發展人居環境,推動宜居建設的重要原則,為創建宜居城市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思想基礎。
所以概括的講,強調以人為本,人居環境的宜居城市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很寬的帶有社會學的,也有環境學、工程學綜合的概念。宜居城市是從物質環境,空間布局、社會法制、文化精神、體制機制等方面為市民創造一個效率、公平、和諧、方便兼顧、生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宜居城市和以人為本我認為總體上是一致的。
原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在建設部的支持下,曾經就宜居城市的科學指標體系問題專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6個一級指標。六個一級指標:
一是社會文化度的評價指標,城市文明、社會和諧、社會文明,公眾參與,美國這個教授講到了西方的規劃的參與,現在我們也提出來,好像在形式上方法上還有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是經濟富裕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GDP的情況,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的財政收入,就業的情況,以及生活的恩格爾系數,還有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等等。因為要創造一個宜居的城市,經濟還是基礎,要一定的財力做基礎。
第三就是環境優美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城市景觀,城市景觀上午進行了很詳細的闡述。
第四個就是資源承載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淡水資源的總量,現在我們全國的城市號稱400個城市缺淡水,15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現在不缺水的城市都是遠距離的飲水,現在我們的水源也不夠,有些水被污染了,所以現在城市發展面臨承載度的問題,另外就是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問題,還有一個用地比例問題,還有居住問題,居住用地比例在城市規劃用地指標體系當中大約是按照國家標准32—33%,加入是人均用地100平米的話,大概是32—35。現在又有居住用地佔的比例很高,並不是比例越高越好,太低也會影響我們的居住環境。另外就是城市的特產資源這方面構成城市的重要條件。
第五是生活便宜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城市服務設施,交通、商業、市政、教育文化體育,綠色開敞空間,城市住房,公共衛生等。
第六公共安全度評價指標,現在城市的安全還是比較突出的,特別是我們自然災害,包括人為的災害都很多,所以一個城市宜居不宜居、是不是安全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這裡面也列出了幾條,生命線工程完好情況,政府應對自然災害了應對人為災害有沒有應對的機制和預案,再一個城市政府最近幾年對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的情況,用這些大概衡量一下城市的宜居性、宜居度,城市的宜居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問題,是歷史的變化而變化,有的城市在這一階段是宜居,下一階段又不宜居了。前段我們研究了一個課題叫做城市承載力的研究課題,在這個課題裡面當時我記得吳良鏞院士提到古代漢朝的時候,東漢、西漢的時候,特別是西漢的時候建立了都城,經過東漢、西漢幾百年,又是三國,又是幾百年動亂,隋朝統一中國的時候,放棄了原來的長安省,在渭河之南新建的大興城,為什麼要新建大興城,當時歷史文獻記載就是經過幾百年,原來的長安城就水咸,不適合居住,所以導致首都搬遷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我想說一說創造不同特色的宜居城市。因為宜居城市剛才說的這些標准都是統一的,但是我們不是一個統一的標准扣在任何一個城市身上,這個城市能不能做成一個宜居城市,還要結合這個城市的實際進行創造。我有兩個方面,根據不同地區的城市情況創造不同的宜居城市;不要把保護歷史的東西和現代化都市中對立起來,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不同特點特色的宜居城市,還要靠我們規劃師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也需要吸收各地的,包括世界各地的經驗,廣大群眾的智慧。

3. 如何創造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使動物不用喂養

平時不在家,一周或一個月回來一次,但是回家期間想研究一下動物,但又沒時間養。有什麼辦法可以養又不用怎麼打理呢(有點不負責任)1.規模不大成本不要太高2.家在鄉鎮(南方)3.要創造在院子或樓頂4.也可以推薦一些可以自行覓食的動物(前提它會回來)

4. 有沒有可能在野外創造一個生態系統進行野外生存1年多

可以,美國從1984年起花費了近2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了一個幾乎完全密閉的「生物圈二號」實驗基地。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二號」。按照計劃,他們將在裡面呆上兩年,如不發生嚴重意外,實驗結束前是不能出來的。兩年中除了提供第一批包括種子在內的物品外,其餘的一切都需要他們自己解決。能源,取自太陽能;氧氣,由他們種植的植物製造;糧食,靠他們自己在裡面種地獲得;肉類和蛋白質,取自他們養的雞、鴨、豬、羊。甚至包括裡面的氣溫和氣候,也是由他們來設法控制,並盡可能模擬地球氣候。總之,他們必須設法保證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的平衡。
一年多後,土壤中的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與建築「生物圈二號」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鈣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導致「生物圈二號」的氧氣含量從21%下降到14%。加之由於沒有調節好內部氣候,致使糧食歉收,科學家們不得不吃種子勉強度日,結果是,提前撤出實驗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二號」運行三年後,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體合成微生素B12的能力減弱,從面危害大腦健康。
1996年1月1日,哥倫比亞大學接管了「生物圈二號」。同年9月,由數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實驗進行了總結,他們認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人類還無法模擬出一個類似地球一樣的、可供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5. 怎樣從無到有建立自然生態

在我們的人類生活的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的聯系,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與其它事物之間建立起相應的聯系。其實很多時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自然生態就是一個值得大家都關注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從無到有的自然生態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需要考慮到植被,土壤或者是溫度和水之類的,下面我們具體來解釋一下。

我們都知道,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沒有水,世界上的動物和植物都無法生存下去,就比如說我國大部分的西北地區由於降雨量缺失,就導致了很多植物無法生長,所以在西北地區就有大面積的沙漠地區。還有就是要提供充足的土壤,在我們的自然界中,雖然有很多的水生生物,還有就是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培育出了很多的無土種植的植物,但是土壤是自然界中的必備之物,有了土壤才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條件。

6. 據說樂動體育已經創造了一個偉大的生態

是啊,當初能夠趁武磊聲勢最高的時候搶到武磊的胸前廣告贊助權,簡直就是神操作!

7. 怎麼創造一個假山生態系統該養哪些動物

假山材質是水泥的,有些山縫間種著青苔或者草木之類的。可以養些魚,烏龜之類的

8. 人類可否創造生態系統

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說,全世界都無法做到。

之前不是有過生物圈2號嗎?在正常運作了1年之後,計劃就失敗了,雖然科學家已經盡量做到一絲不苟,在大氣,土壤,植被等等環節上都做到了最精確和細致,基本與人類生活的生物圈無兩樣,但是還是有某些復雜的因素導致計劃失敗。

希望能幫到你

9. 怎樣在沒有太陽的情況下建一個生態系統

實際是可行的。現在魚缸觀賞魚行業已經發展出了很多凝聚高科技結晶,且經過大量實踐證明有效的【工(神)具(器)】,價格還很低廉,水缸邊上的插座至少有4-5個插頭,分別連接著過濾器、氧氣泵、餵食器、加熱棒……這些裝備可以使我們迅速地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基礎。另外水草種類和魚種類也非常豐富,南美和非洲的野生魚種經過人工繁殖變得很便宜,還有各種工具魚蝦螺,協助水缸內循環,比如有一種笠螺,可以清除水缸壁上的綠藻。所有這些,都可以很便捷地在淘寶一次性購齊,以前專業玩家才能實現的效果,現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絕不可同日而語。傳統養魚法要很勤快,定時定量換水餵食,養水培藻各種講究,時至今日,淘寶上買套一兩百塊錢的像樣的過濾桶(功率低至10-20瓦),配上培養生化細菌的濾材,已經足以創造一個比傳統老把式更優質的環境,,因為人再勤快,也不可能勤快過一個24小時開機的機器。拋開這些,很多年以前,鄉下的小夥伴靠一個大水缸都可以長年不換水養魚。現在只要用心去研究,理論+實踐綜合,實現一個純粹的生態魚缸,不算是很難的事情。最近我將宿舍窗檯上的雜物清理掉之後,放置了一個1.2米的魚缸,但不想花時間去打理,所以採取生態循環的方式建缸,而我的養魚經驗主要是至少20年以前小學生時代養過一個水桶的金魚。經過淘寶一站式采購了所需的全部部件,我發現今時今日,養魚可以說極其便利,以及成功概率很高。

與創造一個生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