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班是怎樣根據茅草葉發明了鋸
有一次,魯班他承建一座大宮殿,需要很多木材,用斧子砍伐,費工又費時,怎麼也供應不上。他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砍樹。試知山高路陡,魯班只好攀登而上。
突然,什麼東西劃了一下他的手,血立即流了出來,魯班低頭查看,原來是他抓住了路邊的絲茅草。魯班根本沒有想到絲茅草這樣柔軟的葉子會把他的手割破。他又仔細找,總認為有什麼鋒利的東西,但除了絲茅草以外,實在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了。
突然他注意到絲茅草長長的葉子兩邊呈齒狀。會不會是這齒狀的葉子作怪呢?他試了試,啊?柔軟的齒狀葉竟又把魯班的手割了一道口子。柔軟的齒狀葉竟會如此鋒利,那麼齒狀的鐵片不是更鋒利嗎?以齒狀的鐵片割樹,豈不可以加快進度?
魯班想到這里,高興得顧不上手痛,立即跑回去,想啊想,試啊試,經過反復的試驗和改進,終於製成了鋸子。
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制雲梯,准備攻宋國,墨子不遠千里,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
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
Ⅱ 魯班真的發明了鋸嗎那時候的鋸條是用什麼做成的
隨著新的史料的出現和地下文物的出土,很多過去我們深信不疑的東西突然就變了模樣,甚至呈現出來的可能與原來是截然相反的。比如“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比如“趙氏孤兒”的故事,再比如“魯班造鋸”的故事,這些故事在過去幾乎沒有遭受到質疑,但是現在卻在很大程度上被證實與原先我們所熟知的是有出入的,而且這個出入還是比較大的。
魯班的出生日期雖然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他活躍的年代確實有記載的,即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魯班是姬姓公輸氏,史籍中他的名字一般就是公輸班、公輸盤等,後世基本稱呼他為魯班,出生自工匠世家,他自出生之日起就和工匠有不解之緣,更是在後來發明了很多的東西,其中還有用在戰事上的雲梯,《墨子》中記載魯班為楚國製造了雲梯,要用此來攻打宋國,而墨子就跑到了楚國勸說魯班和楚王放棄攻打宋國,並最終阻止了戰事的發生。
春秋戰國時期,確切說應該是春秋時期,金屬器械多還是青銅製造的,絕大部分都是青銅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鐵器,鐵器的應用在戰國時期雖算不上普及,但是也算是很多的了。因此魯班所在的年代,鋸子的材料大體上是分兩種的,一是青銅,二是鐵。鋼應該還沒有出現,即便是出現了技術上也是很不成熟的。
因此,如果單純是“魯班造鋸”這個故事,鋸條應該是青銅或者鐵造出來的,但是魯班造鋸又僅僅是一個故事,並不是真正的歷史。真正的歷史上,鋸的發明還要提前很多年,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那個時期的鋸條多半是青銅的。
Ⅲ 魯班怎麼發明了鋸子。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據傳說,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宮殿,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樹,木料供應不上,他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時候,一隻手拉著絲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頭拉破了,流出血來。魯班非常驚奇,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厲害?一時也想不出道理來。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絲茅草,帶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發現絲茅草的兩邊有許多小細齒,這些小細齒很鋒利,用手指去扯,就劃破一個口子。這一下把魯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象絲茅草那樣,打成有齒的鐵片,不就可以鋸樹了嗎?於是,他就和鐵匠一起試制了一條帶齒的鐵片,拿去鋸樹,果然成功了。
望採納,十分感謝。
Ⅳ 魯班是靠什麼受到啟發發明鋸子的
魯班發明鋸子是受到邊緣帶有齒形的野草劃破皮膚的啟發。
魯班發明鋸子的傳說
一次上山時,魯班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手被劃傷了。魯班覺得很奇怪,一根柔軟的小草為何能割破手?於是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魯班了解到就是這些小細齒劃破他的手。他想,若做成一鋸齒狀的砍伐工具,是否同樣鋒利?於是他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試鋸小樹,成果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有者折斷,有者變鈍,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讓鐵匠們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試鋸樹木。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魯班簡介
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魯國人,又稱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的發明創造
(1)木工工具
曲尺: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
墨斗:墨斗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傳為魯班發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貯墨,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為一個小木鉤,稱為「班母」,傳為魯班之母親發明。
木地板:木地板也是魯班始創,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鎖鑰:在周穆王時已有簡單的鎖鑰,形狀如魚。魯班改進的鎖鑰,形如蠡狀,內設機關,憑鑰匙才能打開,能代替人的看守。
(2)古代兵器
雲梯:雲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傳說是魯班發明。
鉤強:「鉤強」也稱「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可鉤住或阻礙敵方戰船。
Ⅳ 魯班根據什麼發明了鋸子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造發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內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容傳著,後代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大約生於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Ⅵ 魯班是怎麼發明鋸子的
以下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近代有人以這傳說認為魯班是運用「仿生學」的先驅: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Ⅶ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有一天,魯班和他的徒弟們接受了一項建造皇家宮殿的任務。這個宮殿要求造的雄偉壯觀,因此工程相當浩大。採伐大量木材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開始的時候,魯班率領徒弟們帶上斧頭,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對又高又粗的參天大樹,僅用手中的斧頭去砍,十分費力。幾天下來,他們師徒都累到了,可是,砍下的樹木卻遠遠不能滿足宮殿建築的需要。
魯班心裡開始焦急起來。有一天,魯班到一座險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作棟梁的木料。在爬上一個小陡坡的時候,腳下等著一塊石頭突然搖動了,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叢茅草。「哎呀」一聲,他的手被茅草劃破了,滲出血來。
怎麼這么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望著手掌上裂開的幾道小口子,魯班陷入了沉思。於是,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結果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秘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口子。
正當他在琢磨其中道理的時候,忽然看見草叢中有幾只大蝗蟲,他們的大板牙一張一合,飛快的吞嚼著草葉。他把蝗蟲捉住,認真一看,原來蝗蟲的牙齒上也長著密密麻麻的小鋸齒。
他若有所思地店頭自語:「噢,原來它們是用這種鋸齒來咬斷草葉的,難怪吃得這么快!」想到這兒,他心念一閃: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句樹木,不就可以很快的把木頭鋸開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他就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來來回回的鋸了起來,果然好使,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個名字,叫做「鋸」。後來,他又給鋸安上了一個「共」字形的把手,用起來可就方便多了。有了據,砍伐木頭就快多了,宏偉的宮殿也如期竣工了。
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7)魯班發明了鋸對嗎擴展閱讀:
其他發明
1、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
《墨子-天志上》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規矩,即圓規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較短為一尺,主要為量度之用;尺翼長短不定,最長為尺柄一倍,主要為量直角、平衡線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
2、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來粉碎的工具,它是由魯班發明的。該工具使用桶型盒來存儲墨水。繩索的一端通過墨孔染色。染色繩子的末端是一個叫做「班母」的小木鉤,由魯班的母親發明。班級母親通常距離地面約一英尺。
固定後,染色的繩索彈回地面,施工現場用作水平直線標准。另外,班級母親可以固定在高處,墨斗懸掛,墨斗的重量用作迫使染色鋼絲繩到牆面的力,這是直線標准。門面。石匠大師固定了由鏟斗線收集的岩石的形狀,然後用其他工具敲掉不需要的部分,形成所需板塊,長石等形狀的石頭。
3、古代兵器
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輸》則記他將梯改製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4、雲梯
雲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相關記載:《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淮南子》曰:魯班即公輸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雲梯。
《淮南子·兵略訓》許慎註:「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5、鉤強
「鉤強」也稱「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可鉤住或阻礙敵方戰船。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各種相關記載。《墨子·魯問》:「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敗楚人。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制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埶,亟敗越人。」
6、石磨
根據「世本」,魯班也發明了石磨。據說魯班使用了兩塊相對堅硬的圓形寶石,每塊寶石被切成緻密的淺槽。它們一起被人或動物旋轉,並將米粉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削。在此之前,人們通過將穀物放入石鏟中來加工穀物,並且研磨的發明將蠍子的上下運動改變為旋轉運動。
將間歇性工作轉化為連續工作,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Ⅷ 是魯班發明的鋸子嗎
說起鋸子, 人們普遍認為木工的祖師魯班所發明。據說:魯班有一次上山,被一種邊緣呈鋸齒狀的小草割破了手,他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鋸子。其實,這不過是傳說而已,實際上,從史書記載來看,鋸子並不是魯班所發明。
魯班,又叫公輸班,春秋時魯國人,生卒年月不詳,他是我國古代著名工匠,其事跡散見於《禮檀弓》、《戰國策宋》、《墨子公輸》。據古書記載,他曾經創造攻城的雲梯,磨粉用的磑(wei)及刨、鑽等木作工具。並沒有說他曾經發明鋸子。
墨子和魯班為同時代人,在墨子後學所著的《墨子. 備城門》中說:「門者皆無得挾斧斤、鑿、鋸、椎」。可見這時鋸子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另外,在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的《國語》(即《春秋外傳》)中也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可見,這時鋸子已經作為截斷犯人肢體的刑具使用了。從當時鋸子使用的廣泛程度以及《國語》成書的年代上都可以看出,鋸子的出現在魯班之前。
那麼,鋸子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說:「古史考曰,孟莊子作鋸作鑿」。《古史考》為三國譙周所撰,書中有古代文物制度及創造發明的記敘。譙周為蜀著名學者,治學嚴謹,多有著述,他的考證必有所本,如果鋸子確為魯班發明,他絕不會隨意抹殺魯班的功勞的。可惜的是,他對這位孟莊子沒有作詳細的介紹。然而,孟莊子是我國古代早於魯班的一位巧匠是沒有問題的,很有可能是他發明了鋸子和鑿。
Ⅸ 魯班從什麼東西身上發明了鋸
魯班根據絲茅草上長著許多硬而尖的小齒發明了鋸。
」魯班發明鋸「的傳說:
木匠用的鋸子,傳說是魯班發明的。原來沒有鋸,木工都是用斧子砍木頭。有一次,魯班在山上做工,忽然手上被什麼東西劃了個口子,鮮血直流。他一找,原來是一棵絲茅草,絲茅草上長著許多硬而尖的小齒,人的皮肉被它一劃就破了。魯班由此受到了啟發:如果用金屬做成帶齒的長條,不是能把木頭鋸開嗎?於是,魯班發明製造了金屬的鋸子。
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魯國人,又稱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