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錢幣的發明時間

古錢幣的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02 14:03:08

① 古錢幣,鐵鍬和紙張的發明時間,早期用途和現在用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是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② 從古至今誰發明了第一枚錢幣

最早的錢幣是貝幣。錢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之一,由鏟形工具錢演變而來回。有銀質的,答多數為青銅的,後代專指銅鑄幣。原始的錢幣與工具錢同形狀,後來逐漸脫離,具有自己的特點。這種貨幣便稱為錢。「錢」字由此成為貨幣的名稱之一。

錢的使用地區,最初是在西周、東周、晉國,後來擴及燕國與秦國以及與它們接壤的國家之邊界地區。錢幣以釿為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方孔半兩錢,廢各國錢幣。

(2)古錢幣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③ 銅錢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秦帝國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間都有一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的,以秦帝國的「半兩錢」為最早,中華民國時期的「民國通寶」為最晚。

戰國時秦貨幣為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有齊國、燕國仿鑄。圜錢迄今發現有十餘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和離石地區是秦國、趙國、魏國爭奪之地。戰國大部分時期內,這兩地都屬趙,但也一再為秦所佔。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再後又記載: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庄。」可見這個地區戰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記·六國年表》說:「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史記·秦本紀》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庄。」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說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佔領,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佔,必然會對商貿活動產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說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後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並行的地區,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出嬗變於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於「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鋪里,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願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說: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說: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說,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製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後被魏佔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後被秦佔領,先出現藺、離石圓足布,後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現不多,說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並且在布錢之後鑄造。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國末年)、封坪(今陝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後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佔領王畿後出現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並東西周以後出現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餘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一二十年內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佔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餘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後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齊國圜錢的文字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這是不確切的,一般認為解釋為益更為准確。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錢的「益」舊說等於20兩或24兩,看來未必如此。益字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於貝20朋貝,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說,益化錢開始鑄行應是齊襄王復國以後的事。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近年來山東臨淄的戰國晚期墓就不會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國以來,有科學考古記錄的:1960年山東省濟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兩枚;1979年山東省日照縣兩城公社竹園大隊出土一批齊幣中,有圜錢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齊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匽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看來「燕化」與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說應該是相等的。「一化」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這種鑄幣是通貨紊亂時期的鑄幣。過去有人往往把這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那是講不通的。其實,三種燕幣的鑄行是有先後的。匽錢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錢,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燕化圜錢,再進一步減重而鑄行一化,所以後世不易發現。目前發現比較多的「燕化」較多,「一化」最多。這類錢的出現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鑄行於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時期,是燕王喜近都遼東郡的鑄幣。

秦圜錢系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垣」字圜錢接近,說明二者的鑄造時間比較接近。魏在公元前354年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國勢衰落,一蹶不振。此時已經崛起的秦國再不會向魏國效仿學習,所以半兩錢鑄行在銖重一兩 錢之後,時間大約在「初行錢」時。戰國秦半兩的鑄行,與商鞅變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關系,秦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就是要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還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與此同時,貨幣也進行了改革。秦惠文王年十九而立,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進行貨幣改革——「初行錢」。「初行錢」不等於說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而是在這之前,錢幣多為私人所鑄,主要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現在政府改革,規定錢幣一律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這無疑是秦國進行幣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還是一次成功的措施。

秦國錢幣中還有一種方孔小型圓錢,面文為「文信」,「長安」。 文信錢,方孔圓形,無內外廓,背平素,錢面穿孔四周有凸出紋,面文「文信」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左右,字體優美別致。文信錢直徑長2.3厘米,穿孔寬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市西郊河南古城遺址內發現了文信錢殘石范,從而證明文信圓錢為呂不韋所鑄。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出身大賈,富有謀略。他在邯鄲經商時,認識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此時異人正被趙國冷落,呂不韋認為異人有利用的價值,所以重金與異人交好。呂不韋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被封為文信侯,此錢是呂不韋在其封地所鑄。錢上的信字旁沒有固定,不是小篆,可知文信錢是秦統一文字以前的鑄幣。在秦始皇沒有親政之前,呂不韋掌有實權,他在封國內用封號鑄錢是可能的,更何況呂不韋又是商人出身。後來經過呂不韋的精心謀劃,異人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公元前250年,孝文王猝死,異人即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的呂不韋擁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儼然如一國之君。

公元前239年,贏政已經21歲, 按照秦國的禮制,下一年就要「冠耳聽治」。呂不韋不甘心大權歸政,與宦官嫪毐同時展開緊張的活動。公元前238年,嫪毐集團被徹底鎮壓後,呂不韋又策動長安君倒戈,妄圖取贏政而代之,很快又被贏政平息。這樣秦贏政和呂不韋的斗爭已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公元前237年,贏政先以放縱嫪毐的罪名免除了呂不韋的相位,接著命令呂不韋出居食邑河南。呂不韋在河南並不安分,與京中使者來往不絕,贏政就乾脆命令呂不韋遷居蜀郡,呂不韋自感前途不妙,後自盡身亡。

與文信錢相似的是長安錢,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厘米,穿孔寬1厘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於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錢當為長安君反叛前所鑄。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漢城磚廠出土過「長安」與「文信」錢各一枚。

既然證明了文信錢的存在,同時也就證明了呂布韋陰謀篡位並非杜撰。文信錢可以說是文信侯呂不韋陰謀取代秦贏政的有力證據。

關於長安錢,其形制、字型與文信錢相同。如果該錢確實為長安君所鑄,則此錢與文信錢同為陰謀家的罪證。因為秦代是絕對不允許私人鑄錢的,況且在錢幣上還鑄有自己的封號,這不是謀反是什麼呢?
想了解更多貨幣請訪問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ggqb/729553.htm

④ 請問錢幣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⑤ 錢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發展歷史有哪些呢

中國歷史上的“錢”萌芽於夏朝,起源在殷商,發展與東周,統一在秦朝,錢在中國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歷史,並創下了七十多個世界之最。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貨幣改革,這種銅幣解決了各國之間復雜難辨的貨幣問題,其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式。這種錢是中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外圓內方的形式從此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用到清末。而外圓內方的造型也符合中國自古以來天圓地方的哲理。

錢幣作為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可以見證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情況,而中國的錢幣可以更全面的闡述具有東方特色的錢幣文化發展歷史。就因為它本身存在的歷史價值,所以越來越多人喜歡收藏這些古錢幣。

⑥ 什麼時候發明了錢

這個追溯有點遠了.在原始社會就有物物交換,這物用現在結實不就是錢嗎?後來有用石頭,貝殼,等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夏商周時期大多用的是銅制刀幣,春秋,戰國不清楚了,只知道後來秦統一了貨幣.

⑦ 古錢幣的發明時間

殷商時期就有使用海貝殼做錢幣了,所以與財有關的字一般都帶貝字旁

⑧ 是誰最早發明了錢幣

最早的錢幣是貝殼,發明者是誰無法考證。
在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中,一種名回為貨貝的貝殼,以其答堅固耐磨、光潔美麗、易於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即是最原始的貨幣。在貨幣史上,用貝殼當貨幣流通時間也較長,使用更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用貝殼充當貨幣的歷史。
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到達印度洋的島國馬爾地夫,當時叫溜山國。據隨行的鞏珍在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當地的商業貿易以銀幣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里卻供應外國通行的貨幣——貝殼。
原來馬爾地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當地人採集貝殼,堆積如山,待貝殼裡面的肉腐爛後,將貝殼洗凈,然後販賣給暹羅(今泰國)、榜葛刺國(今孟加拉)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據考證,明代在雲南部分地區也通行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是否由暹羅輾轉而來,尚不得而知。

⑨ 古錢幣、鐵鍬,發明的時間和用途!簡潔明了!急

貝幣是早期中國實物貨幣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貝就可能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以便於攜帶,其學名為「貨貝」。由於真貝的數量不夠,又用仿製貝代替,有 石貝、蚌制貝、骨貝、銅貝等。銅貝是金屬鑄幣的濫觴。

⑩ 中國最早誰發明的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答:應該是貝殼吧。 中國最早的錢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哦了,准備說的,都被說光了,我怎麼說呢?誰讓我來的遲呢!

閱讀全文

與古錢幣的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