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為什麼十六兩為一斤
半斤八兩、推六二五我比較著名兩句俗語
半斤八兩(彼彼意思)半斤五兩半世紀前我期都十六兩斤直19596月25務院才規定十兩斤我古代量制(隋初斤668克左右)(漢制斤258克左右)穩定明代致穩定595克左右1959前稱斤比現斤兩比現兩(約37.2克)
退六二五(做推卸干凈)推退諧音說推字由於我1959前用十六兩斤秤(亦十兩斤秤1929推行計量改革徹底)我先十六兩斤秤累計加、減計算便創造珠算口訣退六二五(1/16=0.0625)比我現實行十進位麻煩古採取十六兩斤呢?
關於傳說:秦始皇統六負責制定度量衡標准丞相李斯順利制定錢幣、度等面標准重量面沒主意實想底要少兩定斤才比較於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四字批示:公平算給制定標准並沒確切數目李斯避免實行問題遭罪責決定公平四字筆畫數作標准於定斤等於十六兩祖龍雖死秦猶標准兩千直沿用
說十六兩斤商聖祖范蠡制定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邑稱陶朱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記秤桿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十六兩制秤前三星代表福祿壽意做意缺斤少兩想知:即少量損福少二兩損祿少三兩損壽做必須誠信
《周易參同契》認十六兩斤源於月懸八卦弦兌數八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二八應斤易道傾
月相變化周期性農歷初球看月亮朔朔二傍晚西部空露彎彎蛾眉月各凸面向著落向月球位置相於太陽逐漸向東移明亮部益擴展七八兌現明暗半(西半邊亮)弦月再七(農歷十五前)便滿月落太陽西滿月東隔著球遙遙相望滿月傍晚東升晨曦西落通宵照耀滿月月面西部益虧缺再八艮位變明暗各半(東半邊亮)弦月弦月於半夜升起弦月月亮繼續虧缺黎明前掛東空殘月殘月空位置愈愈接近太陽明亮部愈愈少終於轉太陽相同向月亮全部變黑朔臨
所虞翻說:謂月懸八卦象三暮震象月庚八兌象月見丁十五乾象盈甲十六巽象月退辛二十三艮象月消丙三十坤象滅乙朱熹註:八兌弦進八乃乾體二十三艮弦返八乃坤體月自震起至乾滿歷巽消至坤盡
另據惠棟《易漢》卷三:甲乾乙坤相合木故甲乙東丙艮丁兌相合火數丙丁南戊坎離相合土故居庚震辛巽相合金故庚辛西壬癸相合水故壬癸北
其實古候稱實質枰甲骨文兩像兩枰秤盤用枰東西二容易重復操作四等、八等、十六等斤十六兩應該比較自至少比五等、十等便所盡管著兩手十手指用數數挺便要斤東西十等遠半幾容易
B. 古代人為什麼說,十六兩等於一斤
因為舊制一斤為十六兩,現在一斤的為十兩。
起源:
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系。
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准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么來的。
(2)一斤創造擴展閱讀:
古今換算:
一、西漢每斤,258.24克;東漢每斤,222.73克;魏晉每斤,222.73克;南齊每斤,334.10克;梁、陳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東魏每斤,445.46克;北齊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
從有「斤」這個概念開始,一直到民國結束,歷朝歷代的「斤」統統是16兩,而不是今天的10兩。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兩」的重量輕而易舉,一律除以16就是。
二、西漢成書的《淮南子》中載:12粟為1分,12分為1銖,12銖為半兩,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秦統一度量衡後,反映在衡制方面為五權法:即銖、兩、斤、鈞、石,非十進位制。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宋代以較驗樂尺積累法中之分、厘、毫、絲、忽(均以十進位)五個名位,用來命名重量單位以下的小數名稱,清未重定度量衡時,重量小權單位止於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國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於絲,斤以上加石,100斤為石。
C. 古代為什麼一斤等於16兩而不是10兩
桿秤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同於西方的天平,利用杠桿原理,只用一個相對很輕很小的「權」(秤砣),就可以稱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於製作和攜帶,可以普及到每個家庭。而秤的「斤」採用十六進制,反映了中國先民制秤的大智慧。
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桿上定出秤頭、提點和刻度來,在秤頭上穿眼用繩掛上秤盤或秤鉤,在提點(秤毫)打孔穿繩為提繩或提紐,這是秤的杠桿的支點,在另一端則是等分的刻度,刻度的第一個點叫做「定盤星」,在這點上秤砣的重量正好等於秤盤或秤鉤的重量,秤處於零稱量的平衡點。如果我們在秤盤里放上一個重物,
利用滑動秤砣,可以在秤桿的末端得到另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重物正好等於一斤。這時我們有了從定盤星到秤桿末端一斤點的一個長度單位,它把對重量的衡量變成了對長度的計量。秤砣在秤桿上滑動這個長度,得到平衡的重物其重量就是「一斤」。
很自然,我們只要把這個長度折半,那稱量的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
下來問題就來了,如果採用十進制,半斤以下就要將刻度分為五等份。怎麼來分?將一條線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規的時代,這是一道高科技題目,能夠掌握的工匠不多,即使在現在也很難。於是我們的先人以大智慧放棄了十進位制,創造了秤的等份法則:對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折,對折,再對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制的秤就誕生了。
十六進制大大地簡化了製作桿秤的難度,使得普通的工匠都能夠製作,提高了製作的效率,而且也促進了秤的標准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樣,成為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
可見,十六進制是為了解決制秤中等分刻度的難度,由中國先民創造的分量法則。
D. 度量衡在古代史如何制定的,一斤為什麼會是16兩
數千年前,古人的生產水平比不上現代,但是他們每次總是能夠不斷的發展創造,讓也讓文明持續5000年前之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夠體現出他們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兩為什麼會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長度要分為7寸6。
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筷子的發展確實跟食物有關,《禮記·曲禮》記載: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筷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也是演變成今天的筷子,時至今日,關於筷子也有不少的忌諱。
例如,三長兩短、仙人指路、交叉十字、落地驚神等等。
E. 只有一斤打一成語
半斤八兩(舊制剛好一斤)
半斤八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八兩剛好是半斤。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
F. 「半斤八兩」是怎麼來的,古人為何把一斤定義成16兩
關於古人為何將一斤定義為十六兩有好幾個說法,有說是古代人用的是十六進制,這樣換算會比較方便,另外一個說法是古代人用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還有福祿壽三星來設定的,這樣的話正好也是十六,但是私以為這種說法沒有十六進制那麼考究,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古代人是用十六進制來計算的說法。
此前曾看到有人在問,為什麼現在還會用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呢,說是應該改成半斤五兩更合適,但是有沒有想過,其實人們在用這個成語的時候,是在於它表達的意思,著重點並非在於它究竟是八兩還是五兩,而且還有很多類似的成語,如果用當代的文學去解讀它也會存在歧義,但是人們卻不會特意地去糾正,因為這些成語有其自身的含義。
G. 為什麼古代的秤一斤等於十六兩
桿秤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同於西方的天平,利用杠桿原理,只用一個相對很輕很小的「權」(秤砣),就可以稱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於製作和攜帶,可以普及到每個家庭。而秤的「斤」採用十六進制,反映了中國先民制秤的大智慧。
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桿上定出秤頭、提點和刻度來,在秤頭上穿眼用繩掛上秤盤或秤鉤,在提點(秤毫)打孔穿繩為提繩或提紐,這是秤的杠桿的支點,在另一端則是等分的刻度,刻度的第一個點叫做「定盤星」,在這點上秤砣的重量正好等於秤盤或秤鉤的重量,秤處於零稱量的平衡點。如果我們在秤盤里放上一個重物,
利用滑動秤砣,可以在秤桿的末端得到另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重物正好等於一斤。這時我們有了從定盤星到秤桿末端一斤點的一個長度單位,它把對重量的衡量變成了對長度的計量。秤砣在秤桿上滑動這個長度,得到平衡的重物其重量就是「一斤」。
很自然,我們只要把這個長度折半,那稱量的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
下來問題就來了,如果採用十進制,半斤以下就要將刻度分為五等份。怎麼來分?將一條線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規的時代,這是一道高科技題目,能夠掌握的工匠不多,即使在現在也很難。於是我們的先人以大智慧放棄了十進位制,創造了秤的等份法則:對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折,對折,再對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制的秤就誕生了。
十六進制大大地簡化了製作桿秤的難度,使得普通的工匠都能夠製作,提高了製作的效率,而且也促進了秤的標准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樣,成為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
可見,十六進制是為了解決制秤中等分刻度的難度,由中國先民創造的分量法則。
它打破了十進位制的傳統法則,不是以法則定方法,而是以方法定法則,以至簡的技能破解了制秤的難題。沒有十六進制,制秤可能就是一個高壟斷性技術,整個社會會為它付出高昂成本。
H. 古代的一斤是古代的十六兩,是現在的幾兩
現在中國大陸1斤=10兩=500克,傳統的1斤等於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
國際標准單位中沒有「斤」,這是我國的一個單位。換算:1千克=2斤,1斤=500克。
兩,又作両,是東亞傳統的質量單位,中國在漢代之前已經出現,再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實際質量歷代不同,傳到各地後亦各自有所變化。
「兩」是市制的重量單位:1兩=0.05千克=50克。
(8)一斤創造擴展閱讀:
在中文有許多字義,通常讀作qián(漢語拼音)或ㄑ|ㄢˊ(注音符號):錢是貨幣的通稱,或稱現金或金錢,是指在一個社會中,依照交易習慣,做為購買物品對價的工具。
錢,又作匁是尺貫法質量單位之一。一錢等於十分,10錢為1兩,1000錢為1貫。實際質量於各地不同時代皆有變化。一錢是一兩的十分一重。
「匁」字的由來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錢」在日語中與「泉」同音,因此日本人借用「泉」字的草書寫法創造了「匁」字。
另一說因為「錢」在日本的簡便計數寫法為「文メ」,將此二字組合起來便成了「匁」字。但香港的歷書中「秤骨」相關的頁面的錢多年來也寫成「匁」,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影響。
公制: 1斤=10兩=100錢,1錢=5克;市制:1斤=16兩=160錢。
現在香港規定,一錢等於1/10兩或者十分,1/160司馬斤,即3.77994克。
現常用於中葯處方。金銀等貴金屬交易用「金衡錢(macetroy)」,等於「金衡兩」1/10,轉換為十進制等於3.7429克,比普通錢略輕。
台灣、越南1錢相當於3.73克。
日本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所公布的度量衡法中規定1錢為3.75克。
現在新加坡法律規定,一兩是11?3安士、一斤是11?3常衡磅,所以一錢等於1?10兩或1?160斤,即3.77994克。
I. 只有一斤(打一成語)
獨具匠心
謎語解析:「只有」扣「獨」,一斤扣「匠心」。該成語的意思是具有獨到的靈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的創造性。
成語拼音:dú jù jiàng xīn
成語解釋: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獨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術或藝術方面有創造性。
成語出處:唐 張佑《題王右丞山水障》:「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出處翻譯:文章的精華就在筆尖下書寫出來,但是巧妙的心思就很難在咫尺之間表現出來了。
成語用法:獨具匠心動賓式;作定語;含褒義。
成語辨形:匠,不能寫作「將」。
成語例子:他的這種設計真是獨具匠心。
(9)一斤創造擴展閱讀
近義詞
1、獨樹一幟
成語拼音:dú shù yī zhì
成語解釋:單獨打起一面旗號。比喻風格新奇;自成一家。也比喻自立門戶。
成語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所以能獨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出處翻譯:之所以能夠自成一家,就是因為沒有沿襲盛唐時候的條條框框。
2、別開生面
成語拼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成語解釋:別:另外;開:開辟;開創;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畫像經重新繪制;面目一新。後比喻另外開辟一種新局面或創造一種新的風格式樣。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成語用法:別開生面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不同一般。
J. 為什麼古代人把銀子定為16兩為1斤,筷子為7寸6分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即“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兩者之間差不多,不相上下。但這里可能就有人好奇了,半斤和八兩真的差不多嗎?它們之間明明差了三兩,怎麼能說是差不多呢?差一兩也是差啊。
對於為什麼筷子是七寸六尺,也有說法,說是七寸六尺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慾,古人在發明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加進去對人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每一樣東西都能找到暗含的樸素的哲理。
就比如這個筷子,長度是七寸六尺,暗含人有七情六慾,而人們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而且筷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頭方一頭圓,這正與古代的那種天圓地方的看法相一致,雖然這種看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不妨礙人們思考世界。
當然,關於筷子七寸六尺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人們的一個附會,實際上,筷子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適用,能夠讓人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夾住菜,按照這個標准設計的筷子的長度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