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因為創新需要思想競爭與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設中國人才也應是美國的四倍)沒有很高的技術突破?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及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至於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後於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卻被普遍認為想像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像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貧乏」。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家長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准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採用「標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❷ 中國學生在動手能力、自主性、創造性方面不如美國學生的原因是什麼
教育體制、來教學方式不一樣。自
中國要培養聽話的學生:聽話的學生能創造嗎?超過了老師那還了得!
美國是要培養創新的學生,不鼓勵學生走別人的老路。
舉個例子,中國人學數學是要學怎麼算數,美國人學習數學是學怎樣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在中國15×15等於幾你不會手算就別想繼續上學了,在美國你只要會用計算機算出來就算是你會了。
還有中國的考試題大難是確定了的,你不按照套路來就會受到懲罰:算你錯了!美國考試只要你的答案有明確的邏輯和道理就行了,可以不局限於老師的標准。
陳丹青知道吧?北大教授、畫家,招不到研究生。為什麼,他看上的很有才華的學生考研時英語不過關,政治不過關,而政治和英語過關的藝術專業水準有達不到他的要求,所以一直就招不到學生。制度阻礙了發展。
總之,很多啦。結果是中國的學生都跟著老師走,美國學生都是想法另闢蹊徑超過老師。
❸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應試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周圍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壓迫。把學生回培養成類答似機器一樣的思維,一個命令只對應一個結果,沒有殊途同歸,沒有所謂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思想僵化,以便領導等人加以控制。起到類似洗腦的效果。不過就中國國情來說,應試教育卻是最適合的。
❹ 為什麼中國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創造力
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中國人歷來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且不說四大發明對中國社會巨大的推動作用,對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巨大影響,現代的「三錢」更是科學界璀璨的星斗。錢三強因發現了核新分裂法,與夫人何澤慧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稱20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國際上,以錢偉長名命的力學、應用數學科研成果有「錢偉長方程」、「錢偉長方法」、「錢偉長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業,也有無數的發明者、創造者。為什麼當代的青少年卻缺乏想像力、創造力,而且不願去努力培養追求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教育是人類自身生存、成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打造發展平台的需要;是人類從自發到自覺的追求。但是由於社會的價值導向,學歷、學校成了改變人生、發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於是教育就是為了升學,教育變成了激烈而又殘酷的競爭。上幼兒園要測試,上中小學要考試,統一的模式,少有創造性而又奇難無比的考試題,使幼兒園的兒童就開始了題海戰術,只有做無數的題目才能「見多識廣」,才能「煉」就做題技巧,才能應對難題、怪題、偏題。個性的張揚只能換來排名的落後,奇思妙想與考試的評價格格不入。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只要成績,只要升學,只要上名牌大學。教育不需要個性,也不培養個性。這種教育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還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好奇心嗎?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學生的奮斗激情。 《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2006年~2009年立案查處的高校職務犯罪案件進行統計發現,高校招生領域職務犯罪佔35%,而賄賂類犯罪全部集中在藝術及體育特長生領域的招生過程。」高校自主的權力,難以擋住強勢的權力、金錢、關系的沖擊,特別是在自主選拔、面試等環節採取人為打分的評判標准,主觀因素影響很大、監管很難到位的環節,便是各種辦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溫床。 利用政策的盲點,憑借家長權力、金錢、關系的潛規則,使同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種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自我規劃、自我奮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為「被學習」的學生群體,他們的任務是讀書、做題、考試,考出好成績,至於個人的發展、如何發展,基本上是家長的事情。家長在謀劃著子女發展的路徑。學生需要的是循規蹈矩,聽老師的話,跟家長走。他們還需要創造、創新嗎? 再次,機械的考試內容泯滅了學生的靈氣。 高考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考什麼,學什麼;怎麼考,怎麼學,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標准化考試以來,考試標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學生的思維訓練進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紀以來,有些省對高考內容作了一些改變,但無根本的變革。高考內容、評價標准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追求目標。 筆者始終認為,高考內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關鍵。以語文考試為例,只有突出基礎知識,突出閱讀理解,突出表達,突出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導學生掌握基礎,多讀書、讀經典,不斷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內容不僅不需要想像力,不需要創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滅學生的靈氣。 中國的青少年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是社會的價值導向、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評價機制使中國的青少年喪失了想像的熱情、創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❺ 當代中國大陸學生的創造力真的很低嗎
應試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周圍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壓迫。把學生培養成類似機器一樣的思維,一個命令只對應一個結果,沒有殊途同歸,沒有所謂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思想僵化,以便領導等人加以控制。起到類似洗腦的效果。不過就中國國情來說,應試教育卻是最適合的。
❻ 如何看待中國學生的創造性的
1。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學生,我們的優秀的考試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專
2。也正是由於我們的學生屬太擅長考試了,所以他們對問題不感興趣,對答案感興趣,對創造不感興趣,對復制感興趣。
3。沒有真正的中國人得諾貝爾獎,說明我們的教育在創造力的培養上是失敗的。
4。幸好,現在有識之士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正在改變。效果如何,你我都是見證人。
❼ 學生的創造性和發展性區別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以知識為基礎。
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主要是藉助於知識(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同時人們所獲得的知識要經過思維的「過濾」。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構築知識結構,掌握基本技能,學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為處理具體問題時思路的暢通、貫通及變換打好基礎。可見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傳授知識,並不是局限於大量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簡單的累積,而關鍵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可以作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自學能力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能力,它包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獨立觀察、獨立實驗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對學好數學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起很大作用。國外一研究機構曾調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成長道路。發現他們的知識20%是在學校獲得的,80%的知識則是在離開學校後經過自學獲得的。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學會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緊緊圍繞「學思結合」的自學途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而必須讓學生有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觀察提出問題,把實際發生的現象轉化為個人的思維任務。經過反復思考琢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徑。同時通過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索新穎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識范圍的新思維成果的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品質和冒
❽ 為什麼說中國教育培養的學生沒有創造能力,沒有能力
為什麼不說中國教育的學生有創造力,有能力?
1.這是事實.
2.中國的教育專始終還在屬沿襲歷年的傳統模式,即使教材在更新,教師在提升,但始終沒有把」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本質去掉,當然沒有創造力了.
3.中國的學生創造力扼殺在搖籃里了.指」高考」.
先說這么多.
❾ 都說中國的教育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這在心理學上有依據嗎
創造力就是基於已有知識和技能創造新價值的能力,除了需要知識,還需要創造的主觀積極性。我認為中國教育存在這些問題扼殺創造積極性:(1)中國傳統文化推崇「聽話」的孩子,家長以威權讓孩子遵命而不解釋為什麼,從來都反對孩子異想天開,從不肯定孩子的創新,口頭禪是:這是不成熟的想法;(2)應試教育下一切以分數為最高目標,灌輸標准答案世界觀——沒有質疑、沒有發散;(3)絕對順從教育尤以「政治」這門奇葩課程為甚,裡面經不起推敲的理論到處都是卻不容任何人質疑——用孩子實現政治目的,內幕很可怕不細說;(4)沒有、也不給孩子灌輸積極的人生觀——什麼是自我實現,什麼是幸福——總說好好讀書以後賺很多錢,總問分數多少收入多少而不問是否開心。畸形的價值觀,讓中國企業總喜歡耍小聰明佔小便宜而不是光明正大創造價值。完全同意——盡管不是故意的,但中國教育毀掉一代又一代,這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除了教育,還有諸如社會不公平、法制不健等問題都會毀滅創新。當然還是有很多學生長大後能發揮所長,但我見到更多是創造力被消磨干凈的年輕人。中國人的創新能力遠弱於發達國家,教育問題居首。
滿意請採納
❿ 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創造力(想像力)的對比。要例子,原因...... 速!!!今晚就要!!!拜託了!!
中國人的想像力在小時候就被扼殺了:小時候在牆上畫畫,媽媽不準,因此。外國人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