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幸福了嗎
關於幸福感,據說人體中有一種神經,當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使人產生快感.這些快感來自神經分泌的內嗎啡.飲食、性生活、運動、受到尊重、以及比較之後的優越感都會刺激分泌內嗎啡從而產生幸福感.這是西方人從人體解剖學上對幸福的詮釋,國人認為人類幸福感的源泉是通過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的相互比較而獲得的,人類不會和無法感知到的社會群體相比較,也不會和未來的群體相比較,但是會和同時代的人相比較.據說,科學家曾在南美的原始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原始部落,部落成員生活在一種無憂無慮的穩定狀態,其成員的幸福感比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要高.這正是因為原始部落的封閉性,使其成員無法感知外部世界,無法進行比較.一旦你感知了,就會產生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受痛苦.其實我們也用不著觀察南美的原始森林,看一看我國邊遠地區的農民,一些城裡人還是很羨慕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老婆孩子熱坑頭,生活充滿快樂.但是他們的孩子進了城,看到城裡人高消費,就不快樂了.國人說,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進行比較的方法很多,可以坐下來辯論,可以在賽場上奔跑,搏擊,也可以在戰場上一較高低,拼殺個你死我活.如果是平手,無所謂喜悅與悲傷,但勝出者滿足了讓對方臣服的願望,特別是戰場上的較量,勝利方還可以佔有失敗方的財產,增加了幸福度,落敗者讓出財產和權力,痛苦萬分.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看到正是這種通過比較而產生的佔有慾望促進了科技的進步.一個人、一個部族、一個國家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擴大發展,就要以盡可能較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獲.這就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勞動效率,改進生產工具和武器,一方面提高創造財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搶奪財富和保衛財富的能力.
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比如核子技術給人帶來了潔凈能源,也製造了大規模殺人武器.汽車延長了人的腿,電腦延長了人的腦,機械延長了人的手,但是人的腿、腦、手,由於不使用逐漸萎縮了.種子基因技術、化肥農葯技術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食物保鮮技術延長了食品儲存時間,但是各種疑難雜症隨之而來,越來越高的醫療和醫葯技術也奈何不了.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進步一方面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佔有欲,另一方面又讓人產生更大的好奇心和不滿足,於是科技在進步,待解的問題在增加.這些問題一些是科技進步擴展了人們的視野所引起的,一些是科技進步本身所產生的,比如核泄漏問題,如果沒有核技術,也就沒有核電站,就沒有核泄漏.再比如轉基因食品,沒有基因技術,就沒有轉基因農作物,也就沒有轉基因食品對人的傷害.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同樣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自己的主宰.宇宙中心是相對的,地球主宰也是相對的.認為人是地球的主宰,可以無限度地開發大自然,是極其幼稚的,因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同樣不是地球的主宰.
用科學技術征服地球,給人帶來的僅僅是眼前的便利,從長遠來看,更可能是災難.任何東西對於人類來說,同時具有利弊兩個方面,不可能只有利益,沒有弊端,也不可能只有弊端,沒有利益.
幸福是一種感覺,人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樣的事件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對於有些人是幸福,對於有些人則是痛苦.比如本拉登被美國人打死了,這件事給美國的總統奧巴馬帶來的是快樂,給反美的伊斯蘭兄弟帶來的是無限的哀痛.美國的高性能炸彈的在利比亞土地上爆炸給美國政客帶來的快感,給利比亞人民帶來的則是無比的恐懼和傷痛.
科技進步是人們對未知世界運動規律的認識,並利用它服務自身的經驗和技能的總和.人類追求科技進步,是為了謀求幸福,但是以人為中心的科技進步將會把人類一步步推向死亡.人類的貪欲和好奇心,耗幹了地球上的資源,提高了地表溫度,融化了南北極冰蓋和珠穆朗瑪冰山,海平面抬升,海嘯、地震、龍卷風接連不斷.同樣,由於人類的貪欲和征服心,生產了大批大規模殺人武器,這些武器的足可以將地球毀滅100次.
人類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無私奉獻的基礎上.如果科技不進步,或許人的能量更大,能力更強,遠離地球毀滅的路程更遠一些.
以資本為中心,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市場制度,一方面導致生產和銷售過程的高度壟斷,限制了科技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廠商成本的最小化追求刺激了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的科技創新.在過去的時代,第二個方面的力量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科技不斷進步,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科技進步會加速發展.但是我們並不認為人的幸福感加速實現,相反,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失去了.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制度是以自然為中心,還是以其他為中心(包括以資本為中心,以權力為中心,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如果以自然為中心,那麼人僅是自然界一部分,我們沒有理由利用人的智慧改造自然,讓自然適應人的需要,而應該讓人適應自然規律,這樣人和自然之間才可能和諧相處.同時,以人應對自然的態度來對人類自身,人類社會也才能和諧.人類要以自己為主體,以自然為客體,做自然界的主人,這樣人和自然之間就不能和諧,人類也就不會有幸福.每一個國家總要以自己為主體,以其他國家為客體,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顧對方的關切,國家和國家之間就沒有和諧,任何國家就沒有幸福感.每一個人都有支配別人的強烈願望,讓他人滿足自已的願望,而不願委屈自己滿足別人,並且在以資本、權力、神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下,必然建立和固化了少數人壓榨多數人的秩序,使少數人生活在天堂之中,多數人生活在地獄之中.這種破壞人與人和諧的制度讓人與人之間不在和諧,多數人沒有幸福,少數人同樣也沒有幸福.所以,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人的幸福來自於順應自然,從人與人的關系看,人的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
幸福是一種感受,它來自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以自然為中心,藏起人的智慧,滅除人的貪欲,或許是幸福的源泉.
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才能一個讓人感到幸福?一種制度如果刺激人的貪欲,就會加劇人和人之間的爭斗、人和自然關系就會惡化、國家和國家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就會兵戎相見.科技進步了,人殺人的手段就會越來越高超.一種如果讓人去除自私,崇尚無私,團結互助.人的思想覺悟提高的程度比科技水平進步的速度更快,人類就可以控制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天堂般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地獄般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天堂般的社會.
學習武術的人都知道,習武先習德,沒有武德,掌握了武藝,等於掌握了禍害社會的本領,有了武德,武藝就是服務人類社會,維持良好秩序的利器,否則,武藝就是社會墮落的手段.科技進步有兩面性,可能有利於人類,也可能傷害人類.當前擺在人類面臨的不是科技的進步問題,而是人類道德水準的提高!人類需要早日覺悟,讓科學技術服務人類,不是禍害人類.只有讓道德高尚的國家和個人掌握先進科技,科技才可以造福人類.科技如果掌握在邪惡國家和個人的手中,用於發財致富,滿足個人私慾,科學技術就是人類相互屠戮的利劍.
② 科技進步對人類帶來的好處
一,科技是會促進人的發展的。畢竟再先進的機器,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要靠人來使用。而那些因為工具的產生而獲得便利的人,如果因為依賴機器而放棄人的勞動本能,那他們會被社會淘汰,但這不意味著科技的發展會阻礙人的進步,因為任何事物有具有兩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全看我們自己,我們不可以因為個人因素,就否認科技給人類帶的進步,因為人總是最高等的智慧生物,電腦在某些方面性能非常卓越,但電腦絕對不會比人腦聰明,因為無論怎樣,機器是要人來發明的,它不會自己產生.
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今天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科技的進步關鍵在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穩定,科技的進步會大大促進人類的發展.
三,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為科技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發展條件,人們能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看一個問題的對與錯、好與壞,都要看它存在的主流,比如說葯品是可以治病的,有時是可以救命的,但它也會有副作用,你能說它不好嗎?即使再好的東西也難免有副作用,因此,科技發展最終還是能促進人類全面進步的.
四,科技的發展是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這樣來衡量,一是看人的平均壽命是否延長,二是看人的思維方法是否進步,三是看人的綜合體能和智能是否發展,四是看人類在把握自然世界發展的水平.
③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1、科技發展帶來來社會的自進步: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促使社會的進步。
2、科技發展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四十分之一。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3、科技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為科技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發展條件,人們能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4、科技發展便利人們的生活。例如移動支付、人工智慧的普及使得人們出行變得十分便利。
5、科技水平影響民族興衰,創新能力關乎國家命運。歷史經驗一再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於領先行列的國家。
④ 為人類創造進步,科技,文明發展的是什麼人
一,科技是會促進人的發展的.畢竟再先進的機器,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要靠人來使用.而那些因為工具的產生而獲得便利的人,如果因為依賴機器而放棄人的勞動本能,那他們會被社會淘汰,但這不意味著科技的發展會阻礙人的進步,因為任何事物有具有兩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全看我們自己,我們不可以因為個人因素,就否認科技給人類帶的進步,因為人總是最高等的智慧生物,電腦在某些方面性能非常卓越,但電腦絕對不會比人腦聰明,因為無論怎樣,機器是要人來發明的,它不會自己產生.
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今天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科技的進步關鍵在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穩定,科技的進步會大大促進人類的發展.
三,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為科技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發展條件,人們能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看一個問題的對與錯、好與壞,都要看它存在的主流,比如說葯品是可以治病的,有時是可以救命的,但它也會有副作用,你能說它不好嗎?即使再好的東西也難免有副作用,因此,科技發展最終還是能促進人類全面進步的.
四,科技的發展是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這樣來衡量,一是看人的平均壽命是否延長,二是看人的思維方法是否進步,三是看人的綜合體能和智能是否發展,四是看人類在把握自然世界發展的水平.
⑤ 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
首先,了解一下科學技術的概念。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性或精神性活動,屬於意識形式范疇;技術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技巧等。總之,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辯證學告訴我們,事務都具有兩面性。無例外地,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即積極地推動作用和消極地抑製作用。
馬克思曾概括: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我們論古談今,可以發現其引起的社會巨大進步。
一、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一,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其二,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其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次技術革命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例如: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予人們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即人們能夠更多地從事各項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農業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愛因斯坦曾分析指出: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為我們的上帝;它固然有強有力的身軀,但卻沒有人性。
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發展經濟可以為保護環境提供物質保障,但若一味的發展經濟,而不注意保護環境,又會破壞環境,反而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發展經濟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效益,但若一味追求眼前的經濟增長,會導致能源枯竭,對以後的經濟發展產生抑製作用;
良好的環境與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能吸引更多的商家;
因此,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要合理開發、利用環境,充分、有效地使用能源,樹立科學發展觀。忌單一考慮、鼠目寸光。
⑥ 到底是科技的進步使人變懶了,還是人懶促進了科技的進步
因為人有天生的惰性,所以人們費盡心思地想要省力,而後促進了科技發展。因為科技進步使我們省時省力,我們也就在安逸的溫床上越來越懶。
⑦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美的創造試舉例加以闡述。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沒得?美的創造是舉例加以闡述。網路知道。
⑧ 科技的進步讓人類更幸福了么
關於幸福感,據說人體中有一種神經,當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使人產生快感。這些快感來自神經分泌的內嗎啡。飲食、性生活、運動、受到尊重、以及比較之後的優越感都會刺激分泌內嗎啡從而產生幸福感。這是西方人從人體解剖學上對幸福的詮釋,國人認為人類幸福感的源泉是通過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的相互比較而獲得的,人類不會和無法感知到的社會群體相比較,也不會和未來的群體相比較,但是會和同時代的人相比較。據說,科學家曾在南美的原始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原始部落,部落成員生活在一種無憂無慮的穩定狀態,其成員的幸福感比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要高。這正是因為原始部落的封閉性,使其成員無法感知外部世界,無法進行比較。一旦你感知了,就會產生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受痛苦。其實我們也用不著觀察南美的原始森林,看一看我國邊遠地區的農民,一些城裡人還是很羨慕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老婆孩子熱坑頭,生活充滿快樂。但是他們的孩子進了城,看到城裡人高消費,就不快樂了。國人說,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進行比較的方法很多,可以坐下來辯論,可以在賽場上奔跑,搏擊,也可以在戰場上一較高低,拼殺個你死我活。如果是平手,無所謂喜悅與悲傷,但勝出者滿足了讓對方臣服的願望,特別是戰場上的較量,勝利方還可以佔有失敗方的財產,增加了幸福度,落敗者讓出財產和權力,痛苦萬分。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看到正是這種通過比較而產生的佔有慾望促進了科技的進步。一個人、一個部族、一個國家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擴大發展,就要以盡可能較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獲。這就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勞動效率,改進生產工具和武器,一方面提高創造財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搶奪財富和保衛財富的能力。
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比如核子技術給人帶來了潔凈能源,也製造了大規模殺人武器。汽車延長了人的腿,電腦延長了人的腦,機械延長了人的手,但是人的腿、腦、手,由於不使用逐漸萎縮了。種子基因技術、化肥農葯技術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食物保鮮技術延長了食品儲存時間,但是各種疑難雜症隨之而來,越來越高的醫療和醫葯技術也奈何不了。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進步一方面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佔有欲,另一方面又讓人產生更大的好奇心和不滿足,於是科技在進步,待解的問題在增加。這些問題一些是科技進步擴展了人們的視野所引起的,一些是科技進步本身所產生的,比如核泄漏問題,如果沒有核技術,也就沒有核電站,就沒有核泄漏。再比如轉基因食品,沒有基因技術,就沒有轉基因農作物,也就沒有轉基因食品對人的傷害。
文明人總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和非洲原始部落的人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誰又能否認非洲的原始森林不是原始部落的家園,否認他們的原生態的生活不幸福呢?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同樣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自己的主宰。宇宙中心是相對的,地球主宰也是相對的。認為人是地球的主宰,可以無限度地開發大自然,是極其幼稚的,因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同樣不是地球的主宰。
用科學技術征服地球,給人帶來的僅僅是眼前的便利,從長遠來看,更可能是災難。任何東西對於人類來說,同時具有利弊兩個方面,不可能只有利益,沒有弊端,也不可能只有弊端,沒有利益。
幸福是一種感覺,人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樣的事件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對於有些人是幸福,對於有些人則是痛苦。比如本拉登被美國人打死了,這件事給美國的總統奧巴馬帶來的是快樂,給反美的伊斯蘭兄弟帶來的是無限的哀痛。美國的高性能炸彈的在利比亞土地上爆炸給美國政客帶來的快感,給利比亞人民帶來的則是無比的恐懼和傷痛。
科技進步是人們對未知世界運動規律的認識,並利用它服務自身的經驗和技能的總和。人類追求科技進步,是為了謀求幸福,但是以人為中心的科技進步將會把人類一步步推向死亡。人類的貪欲和好奇心,耗幹了地球上的資源,提高了地表溫度,融化了南北極冰蓋和珠穆朗瑪冰山,海平面抬升,海嘯、地震、龍卷風接連不斷。同樣,由於人類的貪欲和征服心,生產了大批大規模殺人武器,這些武器的足可以將地球毀滅100次。
人是同類之間爭斗最殘酷的動物,並以征服對方,建立不平等秩序為快感。征服的工具從石頭、棍棒、刀、槍、炮、核子彈,無不是科技進步的結果,難道幸福是建立在爭奪和屠戮同類的基礎上?爭奪和佔有才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動力嗎?
人類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無私奉獻的基礎上。如果科技不進步,或許人的能量更大,能力更強,遠離地球毀滅的路程更遠一些。
以資本為中心,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市場制度,一方面導致生產和銷售過程的高度壟斷,限制了科技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廠商成本的最小化追求刺激了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的科技創新。在過去的時代,第二個方面的力量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科技不斷進步,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科技進步會加速發展。但是我們並不認為人的幸福感加速實現,相反,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失去了。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制度是以自然為中心,還是以其他為中心(包括以資本為中心,以權力為中心,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如果以自然為中心,那麼人僅是自然界一部分,我們沒有理由利用人的智慧改造自然,讓自然適應人的需要,而應該讓人適應自然規律,這樣人和自然之間才可能和諧相處。同時,以人應對自然的態度來對人類自身,人類社會也才能和諧。人類要以自己為主體,以自然為客體,做自然界的主人,這樣人和自然之間就不能和諧,人類也就不會有幸福。每一個國家總要以自己為主體,以其他國家為客體,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顧對方的關切,國家和國家之間就沒有和諧,任何國家就沒有幸福感。每一個人都有支配別人的強烈願望,讓他人滿足自已的願望,而不願委屈自己滿足別人,並且在以資本、權力、神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下,必然建立和固化了少數人壓榨多數人的秩序,使少數人生活在天堂之中,多數人生活在地獄之中。這種破壞人與人和諧的制度讓人與人之間不在和諧,多數人沒有幸福,少數人同樣也沒有幸福。所以,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人的幸福來自於順應自然,從人與人的關系看,人的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
幸福是一種感受,它來自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以自然為中心,藏起人的智慧,滅除人的貪欲,或許是幸福的源泉。
什麼樣的社會才是一個讓人獲得幸福感的社會?一個社會如果刺激人的貪欲,加劇人和人之間的爭斗、人和自然關系的惡化、國家和國家之間槍炮相見,科技進步了,人殺人的手段就會越來越高超,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地獄般的社會。一個社會如果讓人團結互助,相互協作,崇尚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樹立無私奉獻精神,人變得越來越單純,私心雜念越來越少,科技越來越進步,人的覺悟水平提高得更快,足以控制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天堂般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地獄般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天堂般的社會。
學習武術的人都知道,習武先習德,沒有武德,掌握了武藝,等於掌握了禍害社會的本領。科技進步有兩面性,可能有利於人類,也可能傷害人類。當前擺在人類面臨的不是科技的進步問題,而是人類道德水準的提高!人類需要早日覺悟,讓科學技術服務人類,不是禍害人類。只有讓道德高尚的國家和個人掌握先進科技,科技才可以造福人類。科技如果掌握在邪惡國家和個人的手中,用於發財致富,滿足個人私慾,科學技術就是人類相互屠戮的利劍。
⑨ 科技的進步真的能推動社會嗎
一、基礎研究始終推動著新的科技進步人類文明進步史告訴我們,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許多技術發明曾經走在相關理論知識發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來,基礎研究越來越成為發明與創新的源頭,現代技術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科學的技術」。當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等無一不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突破之上。如果把現代科學技術比作一條長河,基礎研究則是其源頭。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三次重大技術革命都強烈地依賴於科學理論、基礎研究的突破。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60年代,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這同近代力學、熱力學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9世紀70年代,主要標志是電力的應用,是電磁理論突破引發的成果。第三次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是在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基礎理論突破的基礎上產生的,其主要標志是原子能技術、電子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科研項目的重大發現、理論突破往往孕育著新的知識革命,知識革命意味著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的大調整、大變革,必然將引發技術和生產方面的新的發展。今天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就是在播撒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種子,明日的應用研究及商業競爭力一定是根植在雄厚的基礎研究沃土中。二、基礎研究引領著當代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研究對引領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國科學家在973計劃支持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理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推動了該領域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在水稻研究方面,開展了雜交水稻理論和克隆水稻中與株型相關的單分櫱突變體分子生物理論研究,通過控制分櫱形成數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產量;在小麥研究方面,育成了國際上小麥第一套全基因組近等導入系/近等基因系,發現了在供體親本中「隱藏」的大粒、多粒、優質、早熟等重要目標性狀,進而為培育第二次「綠色革命」雜交小麥品種奠定了基礎;在豬品種優化方面,確定了豬促卵泡素β亞基基因為豬高產仔數的主效基因,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高產仔數基因診斷盒,可以准確、快速的選擇高產仔的豬種,已在全國9個省市的12個國家級和省級的原種豬場進行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沒有分子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就不會產生轉基因技術和相關產業。我國是美國之後自主研製轉基因抗蟲棉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第二個國家。從1997年轉基因抗蟲棉花在我國大面積推廣使用,到2006年我國種植轉基因棉花大約3500萬公頃,占棉花種植面積的60%以上,每畝減支增收130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農民可以減少80%以上的農葯使用量,減少了農葯污染和人畜中毒,提高了棉花的單產和總產,眾多的新型抗逆基因被發掘。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技術的普及,一大批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非糧轉基因作物誕生,一批新型生物技術公司誕生,帶動了生物技術育種產業和轉基因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對我國非糧農作物豐產穩產起到了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對基因的基礎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和調控機理、轉基因安全理論等又對相關的基礎研究不斷提出了新的課題,從而促進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不斷向縱深發展。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LED)正在引發新的照明變革。近年來,在一系列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的半導體照明技術及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產學研緊密結合,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的互動發展的創新局面,實現了從物理、材料、器件、重大裝備到示範應用的創新鏈和產業鏈。目前,已發展出的大功率白光LED發光效率達到80lm/W,超過熒光燈的效率,是白熾燈的5-10倍、壽命是白熾燈30-50倍。在建築景觀照明、大屏幕顯示、交通信號燈、指示燈、手機及數碼相機等用小尺寸背光源,太陽能LED照明,汽車照明,特種照明及軍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半導體照明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今日的重大進展,得益於幾十年來我們對以氮化鎵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的重要基礎問題研究的突破。通過低溫緩沖層消除應力和對P型摻雜機理的認識,提高了材料的質量和發光的量子效率,實現了從材料到器件的躍變;通過第一原理計算對摻雜機理的深入認識,將摻雜濃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將這些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應用到器件上,使產品性能提升了一倍,實現了特種照明的實用化。可以說半導體照明技術發展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對材料相關基礎問題的深刻認知。要實現半導體照明進入通用照明領域,必須重視和研究解決阻礙其快速和持續發展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等重大基礎問題。通過上述事例,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其一,基礎研究對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論對科技發展本身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研究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制高點,必須進行超前部署。只有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堅實基礎和重大建樹,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才有提升之道,才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取得優勢和主動地位。其二,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互動必須深入到基礎研究的層次和水平上,才會實現真正的緊密的結合,才能實現基礎研究與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機制。其三,基礎研究是孕育原始性創新、也是需要原始性創新能力和智慧的領域。這個領域的發展就是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需要長期的研究積累,需要鼓勵人們充分交流、質疑批判、勇於嘗試探索的學術環境。三、要重視基礎研究,促進原始性創新胡錦濤總書記在春節前看望錢學森、吳文俊兩位科學家時,意味深長地指出: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近幾年的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幾乎都授予了長期從事基礎科學或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家,可見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長、風險大、厚積薄發、探索性強、進展往往難以預測、人才作用突出等特點。其產出的新知識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對其進行穩定的支持是政府的職責。我們既要重視依靠科技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更要重視抓住源頭的原始創新。為此,科技部將與有關部門一道採取一些措施,為基礎研究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首先,積極引導全社會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要通過深入的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積極引導全社會深化對基礎研究是經濟社會發展先導的認識、是自主創新源泉的認識,是國家發展和安全重要基礎的認識;深化原始性創新對科技進步乃至國家產業發展重大影響的認識;尤其是深化對基礎研究活動特點和規律的認識,並以此來指導相應的管理和政策制定。第二,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方面的戰略部署。要在關乎國家發展戰略的領域、科學技術的前沿要超前部署一批重點戰略性研究課題,同時繼續鼓勵自由探索在學術研究和活動的開展,高度重視自由探索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及時將其提升為重點基礎研究課題。第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優化配置基礎研究資助模式。政府將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並將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性支持相結合,在大幅加強競爭性項目經費投入的同時,加大對開展基礎的基地和人才隊伍的穩定支持,加大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科學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設費、運行補助費以及設備更新費的投入,使得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家能夠自主決策,開展研究周期長、探索性強的科研工作,促進原始性創新成果的產生。在加大公共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同時,政府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支持在企業內建立重點實驗室,或與高校、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積極開展應用性基礎研究,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第四,加強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果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那麼,人才就是科技創新之本。要徹底改變科技資源和投入「重物輕人」的觀念,採取有效措施吸引的優勢人才投身到基礎研究活動中來。一是支持大學生、研究生參與基礎研究,鼓勵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勵他們在導師的支持下探索;二是鼓勵研究生參與自然科學基礎研究;三是穩定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獨立的基礎研究課題。第五,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方面,加強科研基礎條件平台建設。以滿足國家重大戰略科技需求為目標,繼續加強平台建設的頂層設計,加強支撐服務能力和長效機制建設。以創新能力建設為重點,進一步統籌項目、人才、基地建設。重點加強在國家重大需求領域和新興前沿交叉學科領域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科學數據共享和野外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另一方面,落實科技評價法,加強學風建設。弘揚大膽質疑、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營造寬容失敗、摒棄浮躁、潛心研究的科研環境。倡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第六,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發揮政府間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為廣大科學家開展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打造通暢、便捷的平台,支持我國學者參與ITER、伽利略計劃、千人基因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科技工程,支持國外優秀科學家主動參與我國一些開放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也大力支持民間科技交流活動的開展,支持我國學者擔當國際學術組織主要職位,支持國際學術組織在我國開展重要的學術活動。總之,科技工作的重要責任就是促進科學技術本身的科學發展、全面發展,以引導和服務全社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其使命不僅要服務於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領未來,創造新的需求和發展優勢。我們要有這個信心和遠見在做好今天事情的同時,為美好的明天做好准備。
⑩ 如何有效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
1、搞好科技創新,加強體系建設是基礎:企業主要領導要有科技創新的強烈意識,真正把科技創新當作企業的第一生產力抓緊抓好。要健全科技創新領導體系,主要領導親自抓創新,並有得力的分管領導具體負責。要健全科技管理組織和科技機構,並把科技管理與科技開發區分開來。
2、搞好科技創新,完善激勵機制是保障:科技創新的過程,是從企業決策開始的一系列以市場為導向的引進式研發、投資管理、經營活動的全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作為決策者,起到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所有企業負責人必須更新觀念、統一思想、高舉科技創新的大旗。
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意義
推動科技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勢在必行。從科技自身來看,近些年我國發表的論文、申請的專利量均高速增長,國際論文和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第二。
這樣的增長速度令人欣喜,但也必須看到,科技創新長期存在的短板,並沒有隨數量的快速增長而同步變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和關鍵核心技術缺乏仍是嚴峻挑戰。因此科技創新必須從追求數量增長轉向原創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推動科技高質量發展(創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