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Ⅱ 怎樣體現藝術課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就是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之下創造出的文化特性,主要體現的是人性,人的思想觀念……
藝術,恰恰就是人文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藝術家對自己的思想觀念……的主觀表達,是典型的人文
藝術課,就要從藝術的文化背景(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主題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藝術課內容,才能真實客觀的了解藝術作品……換句話說,不能單純的用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去認識理解歷史上出現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
Ⅲ 學前教育課程充滿人情味和人文性的要求有什麼
學前教育課招中文人教文和人文性的要求有什麼?他們教研室有什麼的話,這個是要看具體的情況和類型是什麼樣子的。
Ⅳ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系性
一正確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兩者缺一不可。
1、什麼是「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是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包括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學會用語言來進行交際、學會積累語言。
語文是惟一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因此,雙基教學不可丟。丟掉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文素養便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現在很多語文教師都不敢在語文課堂上講基礎知識,閱讀教學時都不敢歸納中心、分段。其實,閱讀教學只有以本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能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不能忽視對文本語言的的理解。當然,我們要讓學生在品位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智慧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內涵。一是掌握工具性過程中要體現人文性。即掌握母語這一過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語教育環境的特殊性,母語學習時間不限,空間不限,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三是教學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學語文知識為主,而是以語文實踐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2、什麼是「人文性」?
若想更深層地理解「人文性」內涵,首先要了解「人文」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文」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可見,「人文」泛指人類文化。既然是人類文化,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具體、形象、帶主觀色彩、主觀情感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必然會引起同屬人類的學生的共鳴,從而對其產生影響。《語文課程標准》在論述「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這一理念時也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這句詩說明了「人」與「文」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是「文」作用於「人」,即人類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二是「人」作用於「文」,即學生對人類文化的接受是一種多元反應狀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視界。所謂視界,就是指受個性、喜好、知識、經驗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審美眼光。視界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在文化接受時的獨特體驗。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文化接受的體驗也隨著視界的變化而改變。在對文化接受的獨特體驗中,有意與無意之間,人類文化便得到了承傳與發展。另外「人文」也特指人類文化中的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關注人類命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的人文態度;一種指向「終極關懷」的自由精神、自覺精神、超越精神,同時也是對「人之所以人」不斷探索,昂揚向上、積極進取、自我完善的入世精神,這些就是人文精神。
綜合以上觀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想像、直覺和創造性這些方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內涵應包括三個層面意義: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強調個人的自由與尊嚴,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與自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強調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第三是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
根據新課程標准,具體理解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以人為本、突出文化性。語文課程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同為主體又互為客體。但長期以來,學生常常被置於從屬的地位,處於被動的狀態。因此,語文教學中,特別要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
二、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標准》從方法論入手,對語文課程進行重新定位,並遵循「統一」的思路,對課程目標、組織實施、評價進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基本內涵是:語文課程必須遵照語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語文課程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課程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築學生一生發展的文化基礎。這是新課標的理念。而課程教學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其中,前兩個綜合維度體現工具性,後一個維度體現人文性。三個維度的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體現。
語文課堂上,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課堂教學應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學生必須能自己發現問題,並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來增強感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教師應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學識水平,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師生平等對話創設理想的情境上。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意義。
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操作上要解決很多問題。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採用什麼教學策略來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何謂兩者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標准,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從學生的角度看,應具備什麼態度、情感對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怎樣處理教學的統一要求和個人的獨特感悟、體驗、理解的關系,如何通過探究活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會語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特徵,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們去探究解決。
綜合新課標的理念和以上理論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以「文化和情感」作為切入點,使學生的語言文字和思維的訓練在文化的氛圍中、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在師生和諧平等的情感交流中交替進行,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最終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
下面我將《詠柳》這首描寫早春二月楊柳的詩歌教學為例說明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根據「接受美學理論」,不同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同,對作品的感受、理解不同,即審美距離不同,那麼接受效果也不同,我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切入點定為「感受春天」。教學之前,首先讓學生搜索和春天有關的詞語、詩句。教學時,在藉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之後,我讓學生反復認真讀詩歌,看從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春天?是通過哪些詞句感受到的?學生各抒己見,感受各不相同。如「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一句,有的學生從「碧玉」、「綠絲絛」等詞,感受到一個嬌媚、苗條、啊娜的妙齡少女穿著綠色的連衣裙正款款走來……這樣,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同時在情感體驗中也加深了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從中又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春天?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已情不自禁地受到詩歌意境及語言的感染,主動提出要創作春天的詩。其中一位學生吟道:「春天,你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畫家,將『碧玉』奉獻給大地。」另一位學生吟道:「我是一支柳條,快活地掛在枝頭,溫情的春風將我撫摸。」這些詩句不但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體現,而且極富人文內涵,表達了學生對春天的豐富感悟和熱愛之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帶著人文的眼光去尋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切入點。因為只有帶著人文的眼光,才能尋找到充滿人情味的切入點,才能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才是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課堂才能成為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棲所。
總而言之,千里冰川非一日之寒,同樣道理,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在《語文課程標准》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總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Ⅳ 人文性的含義
哎,你問的好些問題我也一直在想啊~
溯源的話,要溯到《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頤也說過,「人文,人之道也。」「觀人文以教化天下」,當然這是程朱理學的套路,不能盡信。但是人文原指人的傳統屬性,這不假。
廣義的講人文就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辭海》:「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想,與通常說的「文化」文化相比,它更強調一個「人性」的作用,強調「人」作為主體的介入。
從文藝復興的歷史概念上說,那個「人文主義」強調個人意識的解放。而人文學科的意思不是說人文的東西用一種科學的理論來解釋,而是說對於人的各面的一種求知、對於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比如說,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的。
這話說得有點玄乎,呵呵~
大學的人文性是一個大學的氣質問題,我想,應該表現在人文傳統、文化氛圍、思想自由度等方面吧
北大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比較好。人文傳統自不必說,但是比清華還是要差點。文化氛圍濃,說白了就是都酸到一塊兒去了,至於思想自由方面,也確實是在國內比較好的,北大不太強調政治因素,所以就不太存在一個馬克思主義先佔據思想高地這么一個問題,而且還比較提倡有自己的看法,學校對所謂「大方向」的引導稍微少一些,所以就不太限制學生思維
我就說這些了
Ⅵ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的人文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文主義的基本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對」神道」,提倡人權以反對君權,提倡個性解放以反對中世紀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殘余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上要求擺脫神學的統治,人文主義遂應運而生。人文主義並不根本反對宗教和教會,它所強調的人性在某些方面亦未越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局限。
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時代沖破了封建教會的束縛,並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產生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傑作。人文主義在教育改革、發掘和整理古籍方面也起過重要作用,奠定了歐洲近代教育和人文研究的基礎。由於人文主義提倡重視現實和自由思考,因而又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個偉大歷史運動-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的興起,提供了思想武器。
人文主義世界觀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認為人活著並非為上並非為上帝而生存,而是為了世俗生活的享樂而存在。人並不是上帝的羔羊,而是生活的主人。因此,竭力主張反封建,反神權,反禁慾主義,提倡個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現實自然、追求科學等等;具有這種思想的人,稱為人文主義者。
Ⅶ 新課標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滲透
縱觀美術新教材,課程內容和要求體現了發展性、綜合性、科學性和人文性。人文性來源於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也稱為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所謂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
隨著科學地位的不斷提高,實用功利主義的不斷深入,科學教育在學校中日益受到重視,傳統的人文學科的價值逐漸為人們所忽略。美術教育教學中也以繪畫技巧等傳統科學教育教學為主導,出現了內容專業化,方法專一化的學科本位主義,抑制了人文性在美術學科上的發展。
其實,美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就是人文性質。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
首先,加強學習,豐富自己人文素養。
作為美術老師要提高專業業務水平,更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的言行是學生的表率,是啟發、激勵、引導學生人文教育的關鍵。否則,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中滲入人文意識。
其次,以人為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滲入人文意識,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在情景體驗和動手創造中,激發學習興趣,以學生身邊的或親歷的生活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地、創造地開展活動,自然地滲透人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開展快樂教學。同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觀創造,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轉變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我們的美術教學在較長的時間內,都是以畫法為中心,以作畫步驟為重點,以技巧為難點的傳統教學模式。如初中課程設置一般為欣賞、繪畫、製作、設計應用等為內容,注重美術的知識性、繪畫的技能性、製作的操作性、設計的應用性等,突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教師則以傳授、示範、輔導為常規教學方法步驟,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形成院體式的教學下學生被動學習的格局,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抑制了人文性的滲透。
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而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課題,運用現代資源和教學手段,滲透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技術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第四,重視鑒賞,努力發掘人文內涵。
以前的欣賞,只是教師引導學生從視覺的直觀層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分析畫面的內容、表現的技法、表達的情感、作品的內涵等。形成教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教師的激情分析,學生被動感受,教師口乾舌燥,學生厭煩睡覺的怪現象。更有甚者,教師乾脆不講,讓學生看書自我欣賞,然後臨摹其中一幅作品了事。這樣的教學缺乏誘導,缺乏人文性的挖掘,缺乏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利於學生表達能力和欣賞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新課標下,我們重視鑒賞,首先應該努力發掘人文內涵。其實,優秀的美術作品,除了反映時代信息,涉及色彩、造型、形象、技法、風格、特點等外,還涉及歷史、風俗、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美學、建築、舞蹈等人文意識形態,涉及到美的感受、語言的表達,涉及到歷史觀、思想觀、環保意識、情感體驗等方面,因此,極具人文性。我們應努力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去挖掘其人文內涵,並通過學生寫、說、表演、聯想等多種形式進行情感體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果說美術的科學性是人的軀殼的話,那麼美術的人文性則是人的靈魂,讓我們改變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陳舊觀念,幫助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方法與媒材的運用,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從而在新課標下,積極創造地開展美術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科學性、人文性、創造性的祖國建設人才。
Ⅷ 為什麼要堅持教育的功利性和教育的人文性二者有機結合
要堅持教育功利性和教育的人文性。
Ⅸ 什麼是人文性
人文性是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9)創造教育的人文性擴展閱讀
人文的分類,是一個簡單而又繁瑣的事情。說它簡單,是因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這個事物的出現跟「人」的活動有關,就可以作為一類羅列出來。說它復雜,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不僅有區域的限制,還有時間上的不同 。這就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不同。因此,其產生的文化是不一樣的。
求同存異,是我使用的分類方法。具體概括為,尋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上的人們活動的共同點,保留有爭議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為以下幾大類:
服飾文化:跟「衣」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跟穿著、打扮有關的物品,比如服裝、首飾、鞋帽等。
飲食文化:跟「食」有關的,包含了人們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關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調味料、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品等。
建築文化:跟「住」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關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閣樓、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關的物品,比如,馬匹、車輛、飛機、輪船等。
文學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幫助人們掌握相應技能,交流、知識的普及、進行大范圍活動等具有特殊性質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業、管理、宗教信仰、書畫、音樂、節日慶典、軍事、政治、武術、手工業等。這些文化的產生,是跟人的職業分工有關,跟人的愛好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