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炮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② 柏琴反應是如何發明而來的
重回化學界以後,柏琴在探討化學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餘。他參加了合成各種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綜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設計出全新的化合物生產流程。在化工生產第一線的經歷,使他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有著別人不可企及的優勢。他發現了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叫做柏琴反應。
③ 味精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後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准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3)苦味酸是如何發明的擴展閱讀:
味精的挑選:
1、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2、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發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3、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④ 古代人們是如何發明出火葯的
火葯屬於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以說人們也都比較關注這件事情。有網友表示,最早的火葯出自煉丹家之手。人們也都覺得火葯的威力比較猛,而且火葯也是採用了很多東西煉制而成的。大家也都表示古代的封建帝王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煉丹家,這些煉丹家也會使用硫磺, 硝石等物煉丹,在煉丹的過程當中也會發生爆炸。人們從這種現象當中得到了啟示,然後經過反復的實踐,最終找到了火葯的發明。
大家也都表示,火葯在研製的過程當中也需要混合很多物質,然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這樣才能夠很好的研製出火葯。而且火葯也是一項比較成功的發明,所以說一直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古代的人非常的聰明,他們能夠研製出火葯,這也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⑤ 火葯是怎麼製造的
諾貝爾最開始發明的是液體硝化甘油炸葯棒和甘油工業制備技術,這是在義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萊洛1847年的硝化甘油發明上完成的;據說索布萊洛發現自己無意間製造出了一種炸葯後異常的悔恨,當即對著上帝祈禱,以求寬恕自己的彌天罪過。
索布萊洛畢竟沒去想著大規模去生產硝化甘油,當時人們也不認為它可以安全制備硝化甘油,直到諾貝爾研發出「溫熱法」技術並設計了相關的機器,這才開始了硝化甘油的批量生產。
諾貝爾完全就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個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葯為業,「溫熱法」離不開諾貝爾父親長年的鑽研。這項技術誕生於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用水管和流動的水進行散熱,獲得了工業化制備硝化甘油的方法。
此後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郊外溫特維肯(Winterviken)建立了第一家炸葯公司,並於1865年開始了生產,這個公司的股份由諾貝爾父子和一個軍火工程師共同所有,諾貝爾不僅是公司總裁,還是公司的總工程師、秘書、旅行推銷員、廣告經理。
當時的人並不信任硝化甘油炸葯,人們對這種易揮發的產品知之甚少,它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就會發生爆炸,又在某些條件下幾乎不可能被引爆。總之就是→坑!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硝化甘油相當不穩定,有時候搖一搖就會炸,但想把它安全的搞炸卻又很難,所以,諾貝爾決定搞一種能「安全起爆」的方式。
諾貝爾的早期發明其實極為粗淺,他將硝化甘油裝在玻璃瓶里,將一支填了了火葯的錫管木塞插入瓶口,然後點燃火葯引線丟出去,硝化甘油便被火葯引爆了,說起來簡單,但當時想到用火葯引爆硝化甘油的只有他。
1862年,諾貝爾在海倫堡測試了這種引爆法,成功引發了相當兇猛的硝化甘油爆炸,還炸死了自己的弟弟埃米。斯德哥爾摩市由此對諾貝爾下達了禁令,不允許他在市內所有土地上搞這種爆炸試驗,於是他把實驗室搬到了船上。(後來進行炸葯生產後,一段時間內也都是依靠一艘駁船做工廠)
諾貝爾將過錯歸結為火葯引爆方式的不可控,於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將這種更不穩定的爆炸物質製成了一種小型起爆裝置——「雷管」。
於是他又成功了,在馬拉湖邊試驗時,諾貝爾點燃了雷管,可惜燃速沒控制好,跑沒兩步便「轟」的一聲被爆炸的塵埃淹沒。但他活了下來,滿臉是血破破爛爛的跑出來喊到:「成功了!」
所有人都口吐芬芳咒罵不止,諾貝爾又搞了個作大死的東西!但人類有比黑火葯更厲害的玩意兒了。
順帶說一下,雷管至今還在被使用,雷酸汞後來也成為了子彈的經典底火葯。
硝化甘油炸彈很快進入了工礦業,成為開路炸山,挖礦炸洞的利器,也徹底揭開了人類的炸逼屬性。但液體硝化甘油炸彈其實並不算安全,搖晃硝化甘油本身就能引發爆炸,因此諾貝爾賺得盆滿缽滿之餘,也坑死了不少人,遭到了巨浪般的投訴和聲討。
這讓「炸逼之王」非常不爽,他視之為恥辱,還和人打了賭,開始攻關研發新的工藝,由此誕生了用硅藻土吸附的「達納炸葯」(Dynamite),這種炸葯1867年在瑞典獲得了專利,同時他也放棄了之前的硝酸甘油「炸葯棒」專利。
你以為是雪茄?別抽,這雪茄能炸死你(滑稽)
關於硅藻土有很多傳說,一些傳說認為諾貝爾是無意間發現硅藻土的吸附能力的,比如他運輸硝化甘油的時候讓甘油泄露了,結果發現那種泡了油的土變得很厲害的樣子雲雲。
然而諾貝爾自己就駁斥過這種觀點,因為硅藻土是必須經過煅燒和篩選加工的,這是他的研究成果而非偶然所得。他1867年時將甘油的吸附作為研究方向,並且實驗了從沙子到土壤、煤、紙、鋸末、木炭、石膏等多種素材,硅藻土只是最終實驗的結果。
顯微鏡下的硅藻土,它是史前藻類的化石,如今卻拿來砌牆
他在湖邊找到了一種被德國人稱為「kieselguhr」的河沙,諾貝爾稱之為「guhr」,恰巧有些磨坊里拿它烘焙食物,然後他成功了,繼而人們才發現那東西是一種硅質沉積岩化石礦物。
依然不是雪茄喲¯\_(ツ)_/¯
標準的達納炸葯分為2種,主要是含量不同,1號炸葯為75%的硝化甘油,2號則為64%,剩下的主要為硅藻土成分,它可以讓達納炸葯像面團一樣柔軟,也更加安全了。
再後來,諾貝爾在硅藻土達納炸葯中添加了硝化纖維,製成了最早的雙基炸葯「膠質達納炸葯」,也有人稱之為「明膠炸彈」。這東西其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雙基發射葯,不過它在當時主要是作為爆炸葯使用。
1887年,諾貝爾又在達納炸葯中添加了硝酸銨成分,以減少和替代硝化甘油的比例,製造出了更便宜好用的「特種達納炸葯」,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硝銨炸葯,好吧,硝酸銨如今成化肥了,比金坷垃好用,畝產三萬八就靠它。當然,它在工礦業范圍利用還是很多的,比如硝銨乳化炸葯。
今天的國際武裝分子倒是經常性的將硝銨炸彈當做武器
諾貝爾達納炸葯並沒有快速就迎來一個屬於炸葯的時代,達納炸葯更多的被用於爆破和礦山,硝銨炸葯雖然也佔領了不少軍火市場,但在同時代百花爭鳴的炸葯品類面前也沒扛住多少陣地,這也是諾貝爾後來跑去開發雙基炸葯的原因。
諾貝爾的硝化甘油炸葯太貴了,而且不能裝進炮彈里打出去,還不能長期儲存,所以哪怕它威力還不錯,也只能在礦山裡逞威。今天的人一提諾貝爾就說這貨靠炸葯殺人無數,實在是有點委屈他,諾貝爾最被人抨擊的地方其實是******的傷人問題,以及他後來將博福斯鋼鐵公司收購並打造成軍火企業的事情。
根據諾貝爾和平獎第一個女得主貝爾塔男爵夫人的描述,諾貝爾還是比較反戰的,他夢想製造一個能把戰爭雙方都能一口氣幹掉的超級炸彈,然後世界就可以和平了。貝爾塔夫人曾經在諾貝爾家做過1周的秘書和管家,是著名的早期反戰人士。
順帶一提,有些人喜歡將TNT理解為「硝化甘油炸彈」,並與諾貝爾、「黃色炸葯」劃上等號,比如某科就是如此。然而,三硝基甲苯與硝化甘油、黃色炸葯顯然不是一個東西,雖然容易頭痛,但還是趁早扭過來為好。
硝化甘油的第一個挑戰者來自「硝化纖維火葯」,即我們常說的「硝化棉火葯」,或者「無煙火葯」,它們在今天被廣泛的用作槍炮發射葯,諾貝爾的膠質達納炸葯就是混合了這一類的產物。
1832年,發現氨基酸的法國化學家H·布拉孔諾無意中發現了件奇特的化學反應,他做實驗時穿戴的棉布罩裙不小心被硝酸潑濕,當他在爐子邊試圖烤乾這件工作服時,純棉的纖維素被硝酸酯變成了纖維素硝酸酯。
這個反應被布拉孔諾記敘了下來,到1838年時,T.J.佩盧茲也發現了相同的纖維-硝酸反應,這件事被認為是高分子學科的起點,但直到1845年時,C.F.舍恩拜才用硫硝混合酸製作出了真正被公認的硝化纖維素。
賽璐珞塑料製品
硝化纖維素一開始都是和平用途,1851年它被阿切爾做成了相機膠片,1869年它又被J.W.海厄特與樟腦混合,做成了原始塑料「賽璐珞」(celluloid),海厄特造它的原因是為了做「檯球」,以取代昂貴的象牙,在當時這項技術被重金懸賞。
賽璐珞很快風靡一時,並成為乒乓球和眼鏡架的材料,呃,也是現在假鐲子、假牛骨梳子的材料。同時人們也發現了它的易燃性,而且燒起來還挺猛,只要調整下就能做火葯。不信?你去點個乒乓球試試?
1846年,德國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舒恩嘗試用濃硫酸、硝酸混合物加棉花製作名為「槍棉」的物質,但他沒能解決火棉的高燃速問題。
1884年,法國人P·維耶里終於將硝化纖維做成了發射葯「Poudre Blanche」,他先將硝化纖維素用乙醚、乙醇的混合溶劑溶解,然後添加穩定劑製成硬膠條,繼而再將之切成顆粒並乾燥,如黑火葯一樣裝填在葯筒里,於是「無煙火葯」誕生了,勒貝爾中校由此開發出了著名的M1886步槍。
法國人將Poudre Blanche稱為「白火葯」,雖然它不白
其實之前也不是沒人把主意打到硝化棉上,但是在維耶里之前,沒有人能解決硝化棉的超高燃速問題,維耶里的做法實際上是人為調整了硝化棉的燃爆速度,這種對火葯鈍化處理的理念在後世將變得極為尋常。
無煙火葯迅速引發了軍備革命,許多國家都淘汰了黑火葯槍彈,將硝基發射葯製成了新型的火葯,它成為今天最常見的發射葯類型。
除了硝化纖維素發射葯,當年還存在直接使用硝化火棉的現象,人們將硝化棉用水打濕,然後塞進炮彈中使用。問題是,火棉的威力雖然超過TNT,但人們無法在同等密度下塞入更多的火棉,這就會造成單位密度下降,威力反而降低的問題。更麻煩的是,火棉的儲存保養簡直傷腦筋,幹了會炸掉,濕了會炸不了,太坑爹了。
迫擊炮彈生產車間
嗯~是的,許多穿越小說喜歡將火棉作為出炮的簡單科技線,豈不知這東西讓德、法、英的科學家頭痛了兩輩子,而且對部隊而言實在難用。沙俄艦隊當年就是靠這玩意兒輸掉了戰爭,因為對面日本人裝備的是下面要說的「苦味酸炸葯。」
苦味酸是真正的「黃色炸葯」
再說黃色炸葯,大名鼎鼎的「黃色炸葯」(TNP),也被稱為「苦味酸炸葯」,它的成分是「三硝基苯酚」,還經常性的被與諾貝爾的「安全炸葯」、「TNT」搞混。
注意,雖然後世把黃色炸葯的范圍拉得超級大,一會兒說諾貝爾的「達納炸葯」是黃色炸葯,一會兒說TNT是黃色炸葯,但其實真正具備「黃色炸葯」這個名字的只有三硝基苯酚,因為它本來就是黃色染料。
1771年,英國人皮特·沃爾夫(Peter Woulfe)合成出一種染料,他將濃硫酸、硝酸和苯酚(可能是煤焦油粗酚精製或靛藍,當時的人不知道苯酚)混合處理,獲得了一種帶有強烈苦味的,模樣呈明黃色的結晶粉末,因此它被賦予了「苦味酸」的名稱。
當時的人們只是拿苦味酸染衣服、做塗料而已,在當時的染料界,三硝基苯酚的名字常常就是「黃色」,人們用了整整100年的苦味酸染布料,卻從沒想過如何把它弄炸。
1871年時,法國巴黎一家染料店的伙計遇到了難題,有個積壓的黃色染料罐似乎銹死了,無論如何都擰不開,於是逼急的伙計們決定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開罐——砸!還找來個80元的大鐵錘。
結果一錘子下去,罐子「轟」的一聲炸了,整個染坊頓時坐了土飛機,只剩下一幫渾身五顏六色的倖存者在廢墟中呻吟。經過多方調查,人們排除了罐子里藏有不明爆炸物的因素,將問題鎖定在苦味酸罐子上,人們突然意識到,「黃顏料被錘擊引爆了」。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為「黃顏色」而擔憂,但法國軍方卻眼前一亮,這分明是上天送來了最佳的軍用武器,「黃顏色」在長期的使用中證明了它的安全性,它還可以被簡單的大規模製備,德國化學家龍格1834年就已經發明了在煤焦油中提取石炭酸發方法;它的威力也比硝銨大,還有什麼比這更完美的軍用炸葯呢?
1897式75mm野戰炮炮彈採用melinite炸葯填裝,也就是李雲龍的「義大利炮」
很快,「黃色炸葯」便成為各國開始研製的新型炸葯,迅速的進入了軍火界。最初研究出成果的當然是法國,法國人「尤金·圖爾平」(Eugène Turpin)率先研發出了炮彈的「苦味酸壓入法」,也賦予了它「麥寧炸葯」的名稱,即「melinite」,實際上麥寧炸葯是一種苦味酸與硝化棉的混合炸葯。
然後英國人也開發出了「lyddite」炸葯(即當年傳說在天津打出毒氣彈的「列低炮」),美國人做出了Emmensite炸葯,德國做出了Picrine炸葯,此外還有義大利的Eversite、奧地利的Ecrasite、日本的下瀨火葯等等,它們基本都是苦味酸與其它物質的混合型炸葯。
⑥ 醋是怎麼發明來的
相傳醋是「酒聖」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杜康發明釀酒術的那一年開了個前店後作的小槽坊,兒子黑塔幫助父親釀酒,在作坊里打雜,同時還養了匹黑馬。
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計,給缸內酒槽加了幾桶水,興致勃勃的搬起酒壇子一口氣喝了好幾斤米酒,沒多久,就醉醺醺的回馬房睡覺了。
突然,耳邊響起了一聲震雷,黑塔就迷迷糊糊睜開眼睛,看見房內站著一位白發老翁,正笑眯眯地指著大缸對他說:「黑塔,你釀的調味瓊漿,已經21天了,今日酉時就可以品嘗了。」
黑塔正欲再問,誰知老翁已不見。黑塔被驚醒後,回想剛才夢中發生的事情,覺得十分奇怪:這大缸中裝的不過是喂馬用的酒糟再加了幾桶水,怎麼會是調味的瓊漿?
黑塔將信將疑,其時正覺唇乾舌燥,就喝了一碗。誰知一喝,只覺得滿嘴香噴噴,酸溜溜,甜滋滋,頓覺神清氣爽,渾身舒坦。
黑塔大步走進父親房中,將剛才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
杜康聽了也覺得神奇,便跟黑塔一起來到馬房,一看大缸里的水是與往日不同,黝黑、透明。用手指蘸了蘸,送進口中嘗了嘗,果然香酸微甜。
杜康又細問了黑塔一遍,對老翁講的話琢磨許久,還邊用手比畫著,突然拽住黑塔在地上用手指寫了起來:「二十一日酉時,這加起來就是個『醋』字,興許著瓊漿就是『醋』吧!」
杜康父子按照老翁指點辦法,在缸內酒槽中加水,經過21天釀制,缸中便釀出醋來,再將缸鑿一個孔,這醋就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了。
他們將這調味瓊漿送給左鄰右舍品嘗,左鄰右舍又連連稱贊味道好。
⑦ 味精發明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日本化學教授池田野菊,由於工作繁忙經常深夜回家。池田夫人是位賢妻,1908年的一天,池田夫人買了一些海帶,准備了豐盛的晚餐。照常晚歸的池田教授狼吞虎咽地吃著可口的佳餚,忽然停住,問:「今天這碗湯怎麼這么鮮美?」說著便用小勺子攪動了幾下,發現湯碗中外加幾片海帶。池田教授不禁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秘。」池田教授沒有放過這個閃念對海帶進行了化學分析,經過半年多的辛勤勞動,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鈉鹽,並成功提煉出這種物質,定名為「味精」。為了工業化生產味精,池田教授又進行了各種實驗,發明了小麥提取法,後又以脫脂大豆為原料,採用鹽酸水解法製造,原料更豐富,使味精得以推廣。現在,味精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了。
⑧ 古代人是怎麼發明冶煉技術的
是和火的使用有關的,天然火保存很不容易,就需要用石頭擋風,某些石頭在高溫下就會把裡面的礦物質熔解出來。古人發現這些溶解出來的東西比原來的石頭還要硬,就會有意無意的收集!冶,就是通過熔化得到金屬。
⑨ 醋是怎樣發明的
醋乃「開門七件事」之一,其歷史也可謂悠久。《尚書·說命》記載殷王武丁請傅說專任自己的宰屬相時道:「若作酒醴,唯爾曲櫱;若作和羹,唯爾鹽梅。」大約這時尚無人工制醋,若需酸者,尚以梅類代替。《說文解字》:「醯,酢也。」《酉陽雜俎》:「酢,醋也。」唐代成玄英《莊子疏》雲:「食醯,酢瓮中蠛蠓,亦為醯雞也。」這兒的「酢」亦即醋。
春秋戰國以後,釀醋得到普遍發展。南北朝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22種制醋法。歷代也出現了載譽天下的名酷。如《記事珠》雲:「唐世風俗貴重桃花醋。」《元化掖庭記》言:「元時醋有杏花酸、脆棗酸、潤腸酸、苦蘇漿。」
醋不僅可作調料,甚至有其醫學功能和洗滌效用。
我國人喜歡用醋,甚至創造了「吃醋」這一特殊的語調。「吃醋」被喻為在男女關繫上產生的嫉妒情感。
⑩ 中國發明炸葯的故事
中國人首先發明了火葯,遙遙領先世界!可惜的是,古人有著聰慧的頭腦,思想卻是受到禁錮:火葯主要是做煙花爆竹!而落後我們幾百年的西方,卻是用火葯炸出了一個新的世界!
自從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發明了最早期的黑色炸葯以來,人類很快就將其應用於戰爭當中,並且不斷地研究琢磨各種各樣增強炸葯爆炸威力和安全性能的新型配方。1771年英國科學家發明了新一代的黃色炸葯(苦味酸),1846年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液體炸葯(硝化甘油),1863年德國科學家發明了取代苦味酸且性能穩定的梯恩梯(TNT)炸葯,1866 年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發明了安全可靠的膠質炸葯,1884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無煙炸葯,1899年德國科學家又發明了威力更加強大的黑索今炸葯……
教你4個開鎖訣竅,忘帶鑰匙也不怕
廣告
時至今日,沉寂百年的中國重新在炸葯研究領域迎頭趕上!2017年,中國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胡炳成教授團隊首次合成了全氮陰離子鹽。
胡炳成教授介紹,新型超高能含能材料是國家核心軍事能力和軍事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標志。全氮類物質具有高密度、超高能量及爆轟產物清潔無污染等優點,成為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的典型代表。
全氮陰離子鹽材料的爆炸能量可達到TNT炸葯的3-10倍,使用這種炸葯,使得一個單兵80毫米火箭筒打出155毫米加榴炮的威力成為現實。這僅僅是N5,如果進一步突破,製造出N2炸彈,那就是科幻游戲中才有的大殺器了,威力堪比氫彈!
高性能含能材料不僅可以用來製造爆炸物,也是下一代運載火箭的關鍵技術,新型材料將可大幅度提升火箭的比沖,有望大幅度提高運載火箭性能。
中國人時隔千年終於回到了世界領跑者的位置,這次,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