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孤獨的價值
耐得住孤獨的人,寂寞一時;耐不住寂寞的人,孤獨一世
Ⅱ 怎麼創造價值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面對人生,逃避不一定躲的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會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最軟弱,別急著說別無選擇,別以為世界只有對與錯,很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止一個,所以我們有路可以走,你能找個理由難過,也可以找個理由快樂! 懂得放鬆的人找到輕松,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心中有愛才不會孤獨!人生短暫,所有一切都是過眼煙雲。生是一次偶然,死是一次必然!何苦為一些不必要的人、事、情、心苦苦追問?得到了如何?得不到又如何?活著的過程,這就是人生!不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對的,只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無悔的 人生足已!在活著的時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讓自己過的充實一點!.既然來到這個世界走一回,就好好的活上他一回!活著一定要屬於自己的「目標」和「夢想」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幾道色彩!要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想想 自己如何給自己一個交代 給父母 朋友 心裡最愛的那個他/她一個交代!然後在好好享受夕陽美,傻笑一下 給自己人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1)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意義.人,要為自己而活.意義就是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成功須付出汗水.成功,失敗,大笑,痛哭,每一個環節都盡情的去體會,享受.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理想,做什麼都是做給別人看,自己又能體會到什麼呢,人活著連這些都不能自己去體會,享受,2)用心另眼看世界吧,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只是看自己怎麼解決,比如你走路的時候被人撞了,別人給你道歉了,有時候你還是會覺得很火,但是你卻沒想到撞你的人心裡其實比你還難受,還是想想那句「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開心」。3)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別發愁,這個社會的和你差不多還很多,但是都快樂的生活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對待每件事情,對生活認真一點,只要你認真對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麼樣,我相信都是精彩的。一句話:人要活出精彩,加油!。。。。
Ⅲ 周國平的散文《論孤獨》原文是什麼
論孤獨
1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2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嚮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餘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猶如一種官能,因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3
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4
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當然前提是:如果孤獨是可以學會的話。
5
心靈的孤獨與性格的孤僻是兩回事。
孤僻屬於弱者,孤獨屬於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後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
6
孤獨是因為內容獨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卻並無獨特的內容,只是因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發生障礙。
7
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又不陷於孤獨,這怎麼可能呢?然而,盡管註定孤獨,仍然會感覺到孤獨的可怕和難以忍受。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於人間溫暖的需要,這正是悲劇性之所在。
8
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在的貧乏。
9
孤獨與創造,孰為因果?也許是互為因果。一個疏於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專注於創造也會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遠。
10
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願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例如牢獄和疾病之災,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於創作,而且我相信,由於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不過,對於大多數天才來說,他們之陷於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而是由於自身的氣質。大體說來,藝術的天才,例如卡夫卡、吉卜林,多是憂郁型氣質,而孤獨中的寫作則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只是一開始作為一種補償的寫作,後來便獲得了獨立的價值,成了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另一類是思想的天才,例如牛頓、康德、維特根斯坦,則相當自覺地選擇了孤獨,以便保護自己的內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擾地專注於意義和秩序的尋求。
11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今日的許多教徒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一個確鑿的證據是,他們不是在孤獨中、而必須是在寺廟和教堂里,在一種實質上是公眾場合的儀式中,方能領會一點宗教的感覺。然而,這種所謂的宗教感,與始祖們在孤獨中感悟的境界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體驗把人超拔出俗世瑣事,倘若一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類似的體驗,他的精神視野就未免狹隘。尤其是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這肯定是一種精神上的缺陷。
12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梵谷,他們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於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13
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願意完全孤獨。天才的孤獨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實際生活中,他卻也是願意有個好伴侶的,如果沒有,那是運氣不好,並非他的主動選擇。人不論偉大平凡,真實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實在的。才賦和事業只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優秀,不能決定他是否幸福。我們說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天才,泰戈爾是一個幸福的天才,其根據就是他們在婚愛和家庭問題上的不同遭遇。
14
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
無聊是把自我消散於他人之中的慾望,它尋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慾望,它尋求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慾望,它尋求的是理解。
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無聊是喜劇性的,孤獨是悲劇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無聊屬於生物性的人,寂寞屬於社會性的人,孤獨屬於形而上的人。
15
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我孤獨了。」啊,你配嗎?
16
孤獨者必不合時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為時髦,包括孤獨。
Ⅳ 孤獨真的能摧毀一個人嗎
不一定,有的時候孤獨反而能促進自己成長,因為孤獨的話就會少了很多事情來打擾自己,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工作開提升自己。如果覺得自己孤獨的話,不要胡思亂想了,多看點書提升自己的氣質和素養,朋友自然就來了。
Ⅳ 孤單與熱力並存,人間值得,片刻都要珍惜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個意思就是說人都是感覺孤單的,但他不能夠被孤單打敗,他要有活力,要能夠去創造這樣子才值得來人間一趟。要珍惜時間才能夠去創造價值。我想這個人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他很了解人性的孤單孤獨無聊,但他不會介意,他會努力去創造自己的價值。
Ⅵ 關於孤獨造就成功的名人事例
1.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他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等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他的孤獨造就了他的偉大。
Ⅶ 怎樣創造價值
人是社復會的人,社會是制由單個的人組成的社會,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密切聯系的,相輔相成的。人生的自我價值在於他的存在得到社會認可以及他為社會的發展所做的事,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具有的關系應該是一個人對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越大就越能體現他的人生的自我價值高。
Ⅷ 孤獨為什麼能激發創造力
因為你在孤單的環境中
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神
去想一些事情啊
Ⅸ 如何理解孤獨
怎樣看待孤獨
人活一生,或早或晚,必然會遇到一樣東西,那就是孤獨。有人視孤獨如洪水猛獸,有人則覺得那是靚麗一景。關鍵是,你如何看待它?
我在一本書上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將孤獨分為六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
不論哪種孤獨,都值得我們用心尊重。道理很簡單,你會因之而收獲成熟。
我有一位朋友,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樂享孤獨。
他從小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並且一直都按照這個目標規劃人生——
他的床頭,掛著達芬奇、齊白石、徐悲鴻等大畫家的肖像;
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都圍著繪畫打轉:讀少年宮、拜老畫家學藝,每天天不亮就跑到附近的森林公園臨摹......
18歲那年,他考上了中央美院,畢業以後,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列賓美術學院深造,專攻油畫藝術。
如今,他在國內一所高校的美術系當老師,專心鑽研油畫理論和技巧,已經具備了很深的藝術造詣,在業界頗受尊重。
說實話,他並不是很有繪畫天賦的人,也不很聰明。但他有個特點:非常耐得住寂寞。
他可以連續七八個小時不吃不喝,站在一幅畫面前靜靜揣摩。
他跟我說,孤獨是人生難得一見的良師益友。在孤獨里深深陶醉,可以凈化靈魂。
我問他為什麼,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說起了最愛讀的書,那是傅雷翻譯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其實,克里斯朵夫一直都是在享受孤獨。他用無比深刻的孤獨,創造出了無比深邃的音樂。」
如果一個人能發現孤獨感里的藝術,並充分地享受這種藝術時,他就會變得很自律,在孤獨的時間里,安靜地去做喜歡的事情。
真正的奮進,絕不是喧囂的跟隨者,而是可以戰勝那害怕寂寞的本能。唯有如此,你才能不斷收獲成長。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劍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