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什麼朝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
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1)龍里發明家擴展閱讀: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② 著名的愛情和友情故事
《鳳求凰》講的是歷史四川美人趙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
李靖和張紅拂-「俠義」之途(紅拂夜奔)
張紅拂是唐代人氏,她姓張,但她為何名為「紅拂」有兩種說法:一是她愛身穿紅衣,手執白絲拂塵;二是因她手上如終拿著紅色的拂塵而得名。
紅拂女本是一名歌女,被當時的軍閥楊素收在府中。因緣際會,認識了李靖及虯髯客,她的傳奇故事從此開始,走上了「俠義」之途。
虯髯客當時被傳為可以與唐軍一爭高下,卻因為百姓著想而遠走關外,另創偉業之人。這在梁羽生的《龍鳳寶釵緣》中亦有交代,還稱他的後人曾試圖回中原來奪回本屬於他們的江山。這自然是後話,與紅拂女無關。但紅拂女之所以能夠留名與世,卻與這虯髯客有著及為密切的關系。
李靖,虯髯客與紅拂女曾被稱為「三俠義。」
至於李靖,他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他與紅拂女能成為夫婦,皆因他上門拜訪楊素,呈上他的救國方策,而時年他已三十有幾了。楊素並未理會與他,這讓他不快。但意外收獲卻是楊素家中歌妓紅拂女慧眼識英雄。紅拂女在初見李靖之時,就先迷上了他的救國方策。在李靖離開楊府之後,她私自外出,尋到李靖所住之旅館,誓要與之私奔。不論是錦衣玉食與清茶淡飯之二選一,還是日後生活是否顛沛流離,四處行軍打戰,無安生之日過,都未能阻止紅拂女的決心。她年輕,美貌,但最難得的是她的這種勇氣,真是令人嘉許。如無如此決斷之心,自是沒有後來的紅拂女之傳奇。
後李靖參加了李唐的軍隊,成為衛國公,此中紅拂女自然是功不可沒。她不但善戰,且機智,故而為夫君李靖的屢立戰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後她中年病逝,夫君李靖痛失愛妻,自是哀傷不已。
唐太宗命魏徵撰寫墓誌銘,並自己親手題下「大唐特進兵部尚書中書門下省開府儀同三司衛國公李夫人張氏之碑」的碑名。
蘇軾和王弗-生死兩茫茫
王弗,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裡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房玄齡和盧夫人-「醋壇子」由來
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晉陽,「醋」也成為唐宮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宮儲存極多。據說,唐太宗年間,宰相房玄齡懼內是有了名的。其妻雖然霸道,但對房玄齡衣食住行十分精心,從來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別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請開國元勛赴御宴,酒足飯飽之際,房玄齡經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幾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幾分酒意的唐太宗乘著酒興,便賜給了房玄齡兩個美人。房玄齡不料酒後吹牛被皇上當了真,收了兩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麼才好。還是尉遲敬德給打了氣,說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賜的美人怎麼樣,房玄齡才小心翼翼地將兩個美人領回家。不料,房玄齡的老婆卻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見房玄齡帶回兩個年輕、漂亮的小妾,大發雷霆,指著房玄齡大吵大罵,並操起雞毛撣子大打出手,趕兩個「美人」出府。房玄齡見不對頭,只好將美人送出府,此事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壓一壓宰相夫人的橫氣,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齡和夫人問罪。房玄齡夫人也知此禍不小,勉勉強強地跟隨房玄齡來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他們來到,指著兩位美女和一壇「毒酒」說:「我也不追究你違旨之罪,這里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齡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為當朝宰相,違旨抗命,還敢多言!」房夫人見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顏,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這二女進府,自己遲早要走違旨抗命這條路,與其受氣而死,不如喝了這壇「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舉起壇子,「咕咕咚咚」的已將一壇「毒酒」喝光。房玄齡急得老淚縱橫,抱著夫人抽泣,眾臣子卻一起大笑,原來那壇裝的並非毒酒而是晉陽清源的食醋,根本無毒。唐太宗見房夫人這樣的脾氣,嘆了口氣道:「房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著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這么個結果,雖酸得伸頭抖肘,但心中高興萬分。房玄齡也破涕為笑。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
房玄齡夫人嫉妒,事出有因。
《太平廣記·卷270》載:【盧夫人,房玄齡妻也。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後人。」盧泣,入幃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他。會玄齡良愈,禮之終身。】
這則故事,極少流傳。房玄齡在沒有騰達時,還是小小的一般幹部。一次大病,眼看就要死了,房玄齡對夫人說:「我……恐怕……不行了,我死後你不要守寡,你還年輕,有合適的再嫁一個,和他好好過日子。」房玄齡夫人盧氏哭得淚人兒一般,悄悄躲到卧室里,用剪刀把自己的一隻眼睛挖了出來,血淋淋的捧給房玄齡看,表明自己從一而終決無再嫁的信念。不久,房玄齡的病有幸好了,房玄齡因此更加敬重夫人,與夫人恩愛到老。
諸葛亮和黃月英-榮辱相關,休戚與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然而不管大江如何東去,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但歷史上的一些人卻總能與日月爭輝,輝映千古。
三國時代,社會動盪,仁君、奸臣、勇將、謀士紛紛登台亮相。也有醉月飛花的美貌佳人。其中總不能忘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對諸葛亮而言,如果他泉下有知,英靈永存的話,他應該永遠也忘不了與他榮辱相關,休戚與共的妻子,那位歷史上有名的醜媳婦黃月英。
諸葛亮生在漢靈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點是琅玡郡,由於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在天下大亂的時侯,他的兄弟姊妹隨叔父一起來到荊州。當時在關中喪亂,中原鼎沸之際,荊州還算一片干凈的樂土,因此各地的達官縉紳、商賈士子相率前來避難,形成了空前的畸形繁榮。
諸葛亮一家在荊州城外二十里的隆中,經營出一個象模象樣約小小農場。
時間在一天一天地過去,諸葛亮的叔父亡故了,大哥諸葛瑾遠赴東吳做官,姊姊諸葛惠遠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生活,轉眼之間就二十五歲了。
在今天看來,一個男人二十五歲尚未婚配,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尤其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一般十五、六歲,甚至十三、四歲就結婚,小丈夫,小媳婦成雙成對,象諸葛亮這樣二十五歲還未成家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以諸葛亮的條件,必然是名門世家選擇乘龍快婿的理想對象。誰也沒有料到二十五歲的諸葛亮卻找了個醜女結婚。
黃碩身體壯碩,人如其名,黃頭發,黑皮膚,皮膚上起一些雞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後來就是這個黃承彥,救了東吳大將陸遜及幾十萬大軍的命。蜀國與東吳猇亭大戰,陸遜大敗劉備,蜀國將卒損失殆盡,劉備也是經此一戰死在白帝城。當時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聽到消息匆匆趕來,為挽救危局,設下八陣圖,就用一些石頭困住陸遜的幾十萬大軍。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襄陽記說諸葛亮與黃碩的成親也是破除世俗觀念的,沒有媒妁之言,是黃承彥自己找上門來問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發,而才堪相配。」諸葛亮立即許之,黃承彥即載送其女至隆中,以至時人以為笑樂。
這看起來有些不太可能。按常理揣測應是諸葛亮對於黃承彥的道德文章,早已有所了解,而對於黃碩的基本情況似乎也略有所聞,即使如此,諸葛亮也不至於了了草草地便答允了婚事,黃承彥也犯不著把親生的女兒迫不及待地送往隆中。
既然東挑西撿,諸葛亮自然有他既定的標准,黃承彥看透了他的心思,認為諸葛亮對於大家閨秀與美貌佳人都不屑一顧,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就是他志在邦國,淡泊寡慾,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備的賢內助,而不是出身名門望族的美貌女子。
因此黃承彥才敢不揣冒昧,當面替自己的女兒說親。諸葛亮看似隨便的一答,實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情不應是黃承彥把女送過來而是諸葛亮親自前往沔陽黃府。
對諸葛亮的到來,黃承彥是作了充分准備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報,請其徑行登堂入室。」
這是一項特殊的禮遇,諸葛亮興沖沖地昂首而入,不料堂屋兩廊間突然竄出兩條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撲來,里廂聞聲而出的丫環連忙朝兩只猛犬的頭上拍了一下,霎時兩頭猛犬就停止了撲躍之勢,再把它們的耳朵擰一下,兩只兇猛的獵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兩只猛犬都是木頭制的機械狗,諸葛亮不禁啞然失笑。
黃承彥盛情款待諸葛亮,諸葛亮盛贊兩只木犬製作精巧,黃承彥哈哈大笑,說:「木犬是小女沒事時鬧著玩的,不想累你受驚了,真是抱歉得很啊!」諸葛亮游目回顧,見壁上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黃承彥立即解釋:「這畫是小女信筆塗鴉,不值行家一笑的。」跟著指著窗外如錦繁花說:「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護理。」
由木犬、圖畫、花草,諸葛亮已經把黃家閨女的模樣與才幹,在內心深處憑著想像已經繪出了一幅輪廓鮮明的畫,他知道這就是他追求的目標。
諸葛亮把黃碩娶回家門,他的鄰居們以貌取人,不明就理地譏諷:「莫學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他們哪裡知道諸葛亮正是得其所哉,慶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賢德的媳婦呢。
黃碩到諸葛亮家後,親操杵臼,兼顧農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兒與瑣事,都按部就班地處理得妥妥貼貼,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不止是諸葛亮本人受到了這個醜媳婦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侍侯,就連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穎川石廣元及徐元直等人,也時常在隆中諸葛亮的農場盤桓,受到這位丑嫂嫂親切的照顧,人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遠遠近近對諸葛亮的醜媳婦,態度逐漸改變,從卑視到漠視,由漠視而重視。
據說諸葛亮的醜媳婦,不但是一個粗細活都能料理得干凈利落的小婦人,每當春花盛開或秋月皎潔的當兒,也能出言不俗地與丈夫娓娓清談,特別是在夜闌人靜的朦朧燈光下,還能展現許多羞澀柔媚的表情,在光影的錯覺下,諸葛亮居然感覺到這個小婦人,實在有著難以為外人道的美態,而且在燈熄之後,更有一種令他銷魂蝕骨的風情。盡管外人只認為諸葛亮的醜媳婦貌丑德美,又哪裡知道她還是一個具有另一種「內在美」的女人呢?這種「美」無以名之,姑且叫它為「內媚」吧!
諸葛亮六齣祁山,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又發明「連弩」這種新式武器,出敵致勝,魏國大將張頜就死在這種武器之下,實際上這些都是他媳婦教的。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汝南入相傳,諸葛亮居隆中時,友人畢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麵者。頃之,飯、面俱備,客怪其速,潛往廚間窺之,見數木人椿米,一木驢運磨如飛,孔明遂拜其妻,求傳是術,後變其制為木牛流馬。」
此外,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南中,七擒孟獲,為避瘴氣而發明的「諸葛行軍散」,「卧龍丹」也是醜媳婦教給他的。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賊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對聯就是抓住諸葛亮七擒孟獲和六齣祁山對他的一生進行評價,可見這兩件事對他的影響是如何大。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生入死,他的醜媳婦常帶著幼兒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靜侯佳音。等到蜀漢在益州天府之國展開生聚教訓之時,位居丞相夫人的黃碩還在隆中帶領家人,在宅前宅後植桑八百株,以倡導蠶絲的生產。對此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是那樣一往情深。
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他這個醜媳婦的身上。諸葛瞻後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成仁,他的兒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上表說:「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才同欞櫟,無補於國,請得歸牖下,實隆賜也。」晉武帝司馬炎只得順其志向,可見諸葛亮的遺訓和諸葛夫人的遺澤,仍然在他們後代的身上,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穩扎穩打,從無失算,而他毅然決然地娶了個醜媳婦,不但使他一生無後顧之憂,更使他在事業發展上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柱,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沉緬在溫柔的照顧中,夫妻情感的親密,非局外人可知。但有一點可以說明:有誰聽說過諸葛亮曾經有過婚姻之外的艷聞嗎?
陸游與唐婉的千古悲情
在浙江的紹興,有一座沈園。南宋時期那裡叫做山陰。傳說從前沈園的粉壁上曾題著兩闕《釵頭鳳》,據說第一闕是詩詞名家陸游所寫,第二闕是陸游的前妻唐婉所和。這兩闕詞雖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卻浸潤著同樣的情怨和無奈,因為它們共同訴說著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唐婉與陸游沈園情夢。
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出生於越州山陽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隨家人四處逃難。這時,他母舅唐誠一家與陸家交往甚多。唐誠有一女兒,名喚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與年齡相仿的陸游情意十分相投,兩人青梅竹馬,耳鬢廝磨,雖在兵荒馬亂之中,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過一段純潔無暇的美好時光。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縈繞心腸的情愫在兩人心中漸漸滋生了。
青春年華的陸游與唐婉都擅長詩詞,他們常借詩詞傾訴衷腸,花前月下,二人吟詩作對,互相唱和,麗影成雙,宛如一雙翩躚於花叢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著幸福和諧。兩家父母和眾親朋好友,也都認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於是陸家就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訂下了唐家這門親上加親的姻事。成年後,唐婉便成了陸家的媳婦。從此,陸游、唐婉更是情愛彌深,沉醉於兩個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麼科舉課業、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親都暫時拋置於九霄雲外。陸游此時已經蔭補登仕郎,但這只是進仕為官的第一步,緊接著還要赴臨安參加「鎖廳試」以及禮部會試。新婚燕爾的陸游留連於溫柔鄉里,根本無暇顧及應試功課。陸游的母親唐氏是一位威嚴而專橫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兒子陸游金榜題名,登科進官,以便光耀門庭。目睹眼下的狀況,她大為不滿,幾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場對唐婉大加訓斥,責令她以丈夫的科舉前途為重,淡薄兒女之情。但陸、唐二人情意纏綿,無以復顧,情況始終未見顯著的改善。陸母因之對兒媳大起反感,認為唐婉實在是唐家的掃帚星,將把兒子的前程耽誤貽盡。於是她來到郊外無量庵,請庵中尼姑妙因為兒、媳卜算命運。妙因一番掐算後,煞有介事地說:「唐婉與陸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誤導,終必性命難保。」陸母聞言,嚇得魂飛魄散,急匆匆趕回家,叫來陸游,強令他道:「速修一紙休書,將唐婉休棄,否則老身與之同盡。」這一句,無疑晴天忽起驚雷,震得陸游不知所以。待陸母將唐婉的種種不是歷數一遍,陸游心中悲如刀絞,素來孝順的他,面對態度堅決的母親,除了暗自飲泣,別無他法。
迫於母命難違,陸游只得答應把唐婉送歸娘家。這種情形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合常理,兩個人的感情豈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國古代社會,母命就是聖旨,為人子的得不從。就這樣,一雙情意深切的鴛鴦,行將被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陸游與唐婉難舍難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無緣,於是悄悄另築別院安置唐婉,有機會就前去探望,訴說相思之苦。無奈紙總包不住火,精明的陸母很快就察覺了此事。嚴令二人斷絕來往,並為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徹底切斷了陸、唐之間的悠悠情絲。
無奈之下,陸游只得收拾起滿腔的幽怨,在母親的督教下,重理科舉課業,埋頭苦讀了三年,在二十七歲那年隻身離開了故鄉山陰,前往臨安參加「鎖廳試」。在臨安,陸游以他扎實的經學功底和才氣橫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陸阜的賞識,被薦為魁首。同科試獲取第二名的恰好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深感臉上無光,於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禮部會試時,硬是借故將陸游的試卷剔除。使得陸游的仕途在一開始就遭受了風雨。
禮部會試失利,陸游回到家鄉,家鄉風景依舊,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涼。為了排遣愁緒,陸游時時獨自倘祥在青山綠水之中,或者閑坐野寺探幽訪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詩;或者浪跡街市狂歌高哭。就這樣過著悠遊放盪的生活。在一個繁花競妍的春日晌午,陸游隨意漫步到禹跡寺的沈園。沈園是一個布局典雅的園林花園,園內花木扶疏,石山聳翠,曲徑通幽,是當地人游春賞花的一個好去處。在園林深處的幽徑上迎面款步走來一位綿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陸游猛一抬頭,竟是闊別數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一起,都感覺得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此時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給了同郡士人趙士程,趙家系皇家後裔、門庭顯赫,趙士程是個寬厚重情的讀書人,他對曾經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現出誠摯的同情與諒解。使唐婉飽受到創傷的心靈已漸漸平復,並且開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這時與陸游的不期而遇,無疑將唐婉已經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裡面積蓄已久的舊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來,柔弱的唐婉對這種感覺幾乎無力承受。而陸游,幾年來雖然借苦讀和詩酒強抑著對唐婉的思念,但在這一刻,那埋在內心深處的舊日情思不由得湧出。四目相對,千般心事、萬般情懷,卻不知從何說起。這次唐婉是與夫君趙士程相偕游賞沈園的,那邊趙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陣恍惚之後,已為他人之妻的唐婉終於提起沉重的腳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後走遠了,只留下了陸游在花叢中怔怔發呆。
和風襲來,吹醒了沉在舊夢中的陸游,他不由地循著唐婉的身影追尋而去,來到池塘邊柳叢下,遙見唐婉與趙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隱隱看見唐婉低首蹙眉,有心無心地伸出玉手紅袖,與趙士程淺斟慢飲。這一似曾相識的場景,看得陸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夢,今日痴怨盡繞心頭,感慨萬端,於是提筆在粉壁上題了一闕「釵頭鳳」,這就是開頭所提到的第一首詞。
隨後,秦檜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陸游,陸游奉命出任寧德縣立簿,遠遠離開了故鄉山陰。第二年春天,抱著一種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來到沈園,徘徊在曲徑迴廊之間,忽然瞥見陸游的題詞。反復吟誦,想起往日二人詩詞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淚流滿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覺中和了一闕詞,題在陸游的詞後,這就是開頭提到的第二首「釵頭鳳」。
唐婉是一個極重情誼的女子,與陸游的愛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結合,卻毀於世俗的風雨中。趙士程雖然重新給了她感情的撫慰,但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與陸游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處。自從看到了陸游的題詞,她的心就再難以平靜。追憶似水的往昔、嘆惜無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著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鬱成疾,在秋意蕭瑟的時節化作一片落葉悄悄隨風逝去。只留下一闕多情的《釵頭鳳》,令後人為之唏噓嘆息。
此時的陸游,仕途正春風得意。他的文才頗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稱賞,被賜進士出身。以後仕途通暢,一直做到寶華閣侍制。這期間,他除了盡心為政外,也寫下了大量反映憂國憂民思想的詩詞。到七十五歲時,他上書告老,蒙賜金紫綬還鄉了。陸游浪跡天涯數十年,企圖藉此忘卻他與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離家越遠,唐婉的影子就越縈繞在他的心頭。此番倦遊歸來,唐婉早已香消玉殞,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對舊事、對沈園依然懷著深切的眷戀。常常在沈園幽徑上踽踽獨行,追憶著深印在腦海中那驚鴻一瞥的一幕,這時他寫下了「沈園懷舊」。
沈園是陸游懷舊的場所,也是他傷心的地方。他想著沈園,但又怕到沈園。春天再來,撩人的桃紅柳綠,惱人的鳥語花香,風燭殘年的陸游雖然不能再親至沈園尋覓往日的蹤影,然而那次與唐婉的際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態、無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樣,使陸游牢記不忘,於是又賦「夢游沈園」詩 。
③ 有誰知道池氏的來源
姓氏:池
祖宗:公子池
分類:以住地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風俗通》載:「氏於地者,城、郭、園、池是也 。」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郡望:
1、西平郡:後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漢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為禿發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以此為都。
2、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 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堂號: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進士聞名遂安縣,推斷明決,後升任太常寺少卿。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南方福建、廣東以及雲南、江蘇等地。
④ 池姓的來源
1、出自嬴姓
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
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3、源於氐族
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古仇池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仇池國,指由魏、晉之際由氐族楊茂搜創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後仇池政權的統稱。
4、源於朝鮮族
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福建長樂東湖西平池氏族譜,(明)吳航、王子正撰修,明永樂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現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舊池村纂修池氏族譜常務理事會。
5、源於滿族
滿族持佳氏,亦稱持嘉氏、遲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盞氏,在金國時期稱女真赤盞氏,以姓為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持佳氏多冠漢姓為池氏、遲氏、張氏等。
⑤ 《名偵探柯南》中黑衣組織的人物名
1)琴酒(英文:Gin,荷文:Jenever,也可譯為金酒)是一種以穀物為原料經發酵與蒸餾製造出的中性烈酒基底,增添以杜松子為主的多種葯材與香料調味後,所製造出來的一種西洋蒸餾酒。
由於琴酒的外文原名源自於它主要調味成分之一的杜松子(Juniper Berry),因此也經常被稱為杜松子酒,只不過,在琴酒的種類裡面有種少見的黑刺李琴酒(Sloe Gin),由於這種琴酒的調味並非使用杜松子為主,以杜松子酒的譯名泛稱全部的琴酒,會有點以偏蓋全誤導觀念的疑慮,以直接音譯的琴酒這稱呼較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2)自古以來歐洲人一直使用刺柏漿果作為煮肉時的調味料,作為利尿的葯物使用,或在啤酒發酵的過程中添加刺柏漿果作為苦味的來源。刺柏漿果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中國的翻譯家不知道這種植物的名稱,因其類似於小松樹,故起名「杜松」,將其果實稱為「杜松子」。以杜松子為調味料所製造出的酒被翻譯成「杜松子酒」,是種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的基礎烈酒。由於刺柏的法語名稱為「Genévrier」,所以杜松子酒常被簡稱為「Gen」,引進中國後被酒界翻譯成金酒(香港和大陸)或琴酒(台灣),所以目前出現兩種名稱:在文學作品和詞典中經常稱為「杜松子酒」;而在酒吧和調酒著作中則被稱為「金酒」或「琴酒」。
卡爾瓦多斯(Calvados)
這是種以蘋果為原料所做出來的白蘭地,法國諾曼底地方的特產酒。這並不意味此地所產的蘋果白蘭地,都能稱為 Calvados。因為和 Cognac 的地方一樣,依據 A.O.C 法嚴格的規定,而分有各生產地區及製法,至於在規定之外,則只能稱為蘋果西打酒。此地是一寒冷的地方,不適合葡栽培萄,但是對於蘋果的栽培,從十六世紀就開始了,至於以蘋果做成白蘭地,則是十六世紀末亨利四世時代的事情。
匹斯可(Pisco)
葡萄經過發酵、蒸餾製造而成,是BELLU和CHILLY生產的蒸餾酒。顏色很淡,酒精含量約40%。主要是作為餐前酒。"PISCO"這個名字好象是從南美原著民的名字來的。
雪莉(Sherry)
雪莉酒產自西班牙西南部安達魯西亞(Amdalusia),該地的土壤以及氣候造就了雪莉酒獨特的風格。它是以原料葡萄先晾乾,等水分減少、糖分增加時才開始榨汁,同時為了提高酸味,會加入少許的石膏醱酵,然後再裝入桶中二次醱酵,最後再加入白蘭地增加酒精濃度。雪莉酒通常分為兩大類,一是菲諾(Fino),不含甜份,是一個很好的飯前開胃酒。另一是Oloroso,具有甜份,通常作為飯後酒。雪莉酒的顏色從透明到深黃、棕色都有,雪莉酒的甜度是受到發酵時加入白蘭地的時機所影響而有不同,越早加入則越甜,越晚加入反之則不甜,酒精濃度則是受到加入白蘭地的多寡而有不同。雪莉酒有種特別的儲存方式,稱為Solera system,是將木桶一層層往上迭,迭成金字塔形狀,最老的雪莉酒在下面,次老的放第二層,依此法往上放,酒齡越年輕的就放越上面,當從最底層的木桶取出酒後,上層酒桶中的酒會依序往下流,所以,雪莉酒以Solera system儲存,年輕的酒和老酒混和,使的其所流出來的酒,永遠保持一定品質。
馬丁尼(Martini)
馬丁尼是一杯非常有名的雞尾酒,在所有雞尾酒中,馬丁尼調法最多,可高達兩百多種以上,故人們稱其為「雞尾酒中的傑作」、「雞尾酒之王」。馬丁尼是由「琴酒」3/2OZ以及「澀苦艾酒」1/2OZ,再加上橄欖一個或檸檬皮一片作為裝飾,口感銳利、深奧。馬丁尼澀苦艾酒可以應個人喜好而遞減至1/4OZ(Dry Martini)、1/8OZ(Very Dry Martini)、1/16OZ(Extra Dry Martini)甚至一點點,還有所謂的「Martini In and Out」,指的是苦艾酒在馬丁尼杯里繞了一圈再倒出來後,才加入琴酒。基酒琴酒也可以改成伏特加酒,稱之為「Vodka Martini」;若將澀苦艾酒改成甜苦艾酒,則稱為「Sweet Mrtini」;假使同時加入苦艾酒以及甜苦艾酒各半,稱為「Perfect Martini」。除了上述之基酒外,有人還會添加其它的酒,例如桔子苦汁(Orange Bitter)1滴等等的。還有一種很特別的調法稱為中國馬丁尼(Chinese Martini)是將琴酒的部分換成高梁酒來調。由此可知,馬丁尼真的是五花八門,調法非常多種。
苦艾(Vermouth)
苦艾酒的主要原料是葡萄酒、葯草、糖和酒精。他是用苦艾花、奎寧皮、葫荽、龍膽、肉桂、金雞納樹皮……等等數十種含有苦味的中葯材浸漬數個月之後,再摻入白葡萄酒(注∶紅葡萄酒、葡萄酒亦可)所製作而成的(有時還會加蒸餾酒下去提高酒精濃度)。苦艾酒除了可以純飲外,也常被用來調制雞尾酒。一般苦艾酒分成兩種,一種是甜苦艾酒(Sweet Vermouth or Rosso Vermouth),又可稱為義大利苦艾酒,糖份佔全部的10%~15%左右,故稱之,其色呈暗紅色,味道甘苦稍帶甜味,這甜苦艾酒需陳年二年才會成熟,甜苦艾酒是調配雞尾酒「曼哈頓(Manhattam)」的主要原料。另一種是澀苦艾酒(Dry Vermouth),又可稱法國苦艾酒,其糖份佔全部的4%以下,故稱為澀苦艾酒(有人也稱不甜的苦艾酒),其色呈白或淡青色,味甘苦較烈,這澀苦艾酒必須陳年四年才會成熟,同時也是調配雞尾酒「馬丁尼」的主要基酒。另外還有一種是介於甜苦艾酒以及澀苦艾酒之間,稱之為「Brisco Vermouth」。苦艾酒通常是用在飯前時候喝的,用來增進食慾,又可消除疲勞。
龍舌蘭(Tequila)
龍舌蘭酒譯名提吉拉,它結合了古印地安文化以及西班牙文化的結晶,它採收自一種叫龍舌蘭的植物(Agave Plant)中的汁液精餾而得的酒,產自墨西哥提吉拉村。龍舌蘭又分兩類,其中他們有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就是把龍舌蘭採收後,每個人都給他吐口水,因為口水中有酵母菌,植物中有澱粉,就會產生反應變成酒精+二氧化碳,但這種酒只會留著自己喝,不會外銷,因為很臭。這種酒經過蒸餾後酒精濃度高達50%以上(White Tequila)之後,才會裝瓶販售,但是還是會有腥臭味,顏色透明。蒸餾後的龍舌蘭酒再經過橡木桶儲存上一年,橡木的顏色及香味就會滲到酒中,就形成了Gold Tequila,顏色呈淡淡的琥珀色。龍舌蘭酒有個十分特別的飲用方法,首先將鹽巴置於手背虎口上,用舌頭將鹽捲入口中,然後再將一小杯的龍舌蘭酒一飲而盡,再拿起一小片檸檬,將果肉嚼入口中,有時龍舌蘭酒也同時加冰塊及檸檬一起飲用。無論是風味或飲用方法,龍舌蘭酒就都非常的特別以及突出。
⑥ 苗族服飾歷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飾
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飾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我們祖先曾度過了赤身裸體的時代,那時「未有火化」,人們吃的是「草木之實」、「鳥獸之肉」,身上赤條條沒有什麼可以遮掩的東西。正如《莊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積存下柴草,冬天用來燒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意識也逐漸增強,為了獲得禦寒、遮羞、裝飾的服飾意識,他們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樹葉、草葉或獸皮等裹身,從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飾樣式和服飾意識。《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考古學家也認為,「最早的服裝是原始人把樹葉、草葉纏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獸皮稍加分割後披在身上或掩於下體。」 《滇書》卷上稱我國古代苗族「楫木葉以為衣服」,此亦印證。而到神農、伯余(黃帝臣子)、黃帝時期已被織造麻、絲布帛和垂衣裳的習俗所取代。(《禮記"禮運篇》):「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莊子"盜跖》):「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淮南子"汜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糹炎麻索屨,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領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周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像,服飾的創造和演變是一個曲折而痛苦的過程。
(二)解放後到90年代服飾
此時期的服飾縱橫交錯,既有傳統的,又有改進的,類別繁多,交叉混雜,有關專家學者對此時期的服飾描述達六七種,筆者只選取比較典型的其中兩種。
第一種描述見李廷貴教授等主編的《苗族歷史與文化》第217頁到218頁:畢節北部的燕子口一帶,穿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領對襟長衫,無系也無扣,衣襟纏於腰間,衣背、兩肩都綴有桃花錦件,衣領也挑花紋,當地漢族稱「花褡褡」。其無袖無衿無扣,穿後敞胸。穿在裡面的大襟衣,右邊的綉花欄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國長裙,上端約一半為青色,其餘一半依次為白、黑、灰色,裙腳為白色。前束一張挑花裙圍,頭摻假發盤於頂上,發外以大綹紅毛線束緊,腳以白布裹緊,男人多穿漢裝。
第二種描述見吳仕忠等編著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第38頁:少女綰髻於頭頂,用紅頭繩挽頭一圈扎緊,包青布頭帕,帕尾上翹。上穿對襟無扣長衣,兩袖綴彩色布和刺綉圖案。外套挑花披肩綴有蠟畫,系蠟染絲綉長圍腰,圍腰邊緣綉有花紋圖案,數條重疊,露出圍腰花紋,系白麻布腰帶,包白色綁腿,便裝為右衽衣,襟邊。衣袖飾有挑花,刺綉花邊。男人漢服裝扮。
(三)2000年後的服飾
據筆者現場調查:婦女盤發於頭頂,無髻,外用挑花帶裹飾,外緣垂珠串及綵線流梳,腦後用鋁條花布珠串等做成的兩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翹起,後腦帽沿下縫上一塊青色刺綉花帕遮於後面,直達頸部。上衣低領右衽,是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衣肩圍有一塊半圓形的綉片貽飾,周邊垂纓絡,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綉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裝為蠟染的白褶裙,裙長膝蓋頭,從裙頭到裙腳,依次交叉以蠟染,織錦裝飾,形成若乾花包飾段。前系一與裙同長的挑花圍腰,兩端上各系有挑花飄帶,繞腰一周系於身後。飄帶末端以纓穗裝飾。綁腿一種是百麻布裹腿,一種是長方形挑花巾,纏裹時花紋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樣式。內裝海綿,套於腿上時,用按扣或拉鏈。腳穿現代皮鞋。服飾所用布料多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絲織品。男裝以現代漢服為主,但為展現民族風采,弘揚民族文化,在節日、演出和結婚儀式上,近期推出男裝新款式。上衣是對襟大領,短小緊身。頸部有一圓形綉花圖案,從後圍到前胸綴於衣上,胸前有兩行平行對稱的刺綉圖案,接上端綉花圖案直達底端,胸部有拉鏈或按扣。兩衣袖也綴有花飾,顏色比女裝淺。腰帶約長五六尺,也是挑花刺綉,褲子用現代布料,褲襠寬大,褲腿挑花點綴。
⑦ 銀杏葉有什麼功效
抗菌、斂肺平喘、增強免疫
銀杏葉用於瘀血阻絡,胸痹心痛,中風偏癱回,高脂血症。答現代葯理學研究,銀杏葉能夠降壓、降血脂,主要是因為其中含有以黃酮及萜烯類化合物等的有效成分,需要經過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操作提取出來,才能製成葯物。
銀杏葉中也含有毒性物質銀杏酸,用未加工的銀杏葉泡茶也會中毒。因此,最好不要自己加工銀杏葉用做茶飲。
(7)龍里發明家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
喜生於向陽、濕潤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中為我國特產,一般為人工栽培。栽培地區北至遼寧,南達廣東,東起浙江,西達陝西、甘肅、西南到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葯材性狀
本品多皺折或破碎,完整者呈扇形,長3~12cm,寬5~15cm。黃綠色或淺棕黃色,上緣呈不規則的波狀彎曲,有的中間凹入,深者可達葉長的4/5。具二叉狀平行葉脈,細而密,光滑無毛,易縱向撕裂。葉基楔形,葉柄長2~8cm。體輕。氣微,味微苦。
⑧ 池姓的祖先是誰
我姓池,為閩東寧德漳灣鳥嶼人,祖上世代青囊,與作者之祖也許同為一脈,有興趣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⑨ 民間傳說
①大禹傳說。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誇、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③魯班傳說。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復雜。
1928年,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系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勤勞朴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⑨地方風物傳說。指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說。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說明解釋。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說明解釋3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築、地方特產和風俗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予以解說。地方風物傳說中包含著大量關於特定風物、山川、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群眾在地方傳說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
地方風物傳說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的。它還以敘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地方風物傳說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說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
地方風物傳說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說的一個品種。
⑩ 反帝傳說。 指中國近代反對列強侵略的傳說。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多次進行反侵略戰爭。這期間,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多以反對列強侵略為主題的傳說故事,統稱反帝傳說。
反帝傳說可分兩類:第一類直接取材於歷次反侵略戰爭。如《義和團的志氣永不滅》、《楊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類不直接反映某次具體的戰爭,而廣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奪活動。大多以外國侵略者盜寶為中心事件,如《金鳳凰》、《盜不走的寶船》等。
反帝傳說主要歌頌抗敵英雄,包括知名歷史人物和普通群眾的勇敢和機智,有的故事雖然講到某種實物、山水,或從某次戰爭取材,甚至講某個真實人物的戰斗故事,但故事情節並非全是史實,第二類故事想像的成分更大。此類傳說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 農民起義傳說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運動。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運動在群眾中留下深遠影響。又經過人們不斷地回憶和講述,逐漸演化為傳說。此類傳說在其形成的初期階段,往往依附於真人真事。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眾多口述者不斷的藝術加工,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日漸游離開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帶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成為虛構或基本上是虛構的口頭藝術創作。
農民起義傳說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或以歷史事件為主,著重反映斗爭的興起與壯大過程;或以人物為主,著重講述起義領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與性格;或以某一戰役為主,著重描寫起義軍的機智、神勇與頑強不屈的戰斗事跡;或突出一事一物,著重反映起義部隊與群眾間的軍民關系;或反映廣大群眾對起義軍的懷念之情。
作為群眾口頭藝術創作,農民起義傳說並不具有嚴格的科學史料性。它是勞動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文學手段。通過同時代的眾多口述者的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它們往往能夠對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作出較公正的評價,並從不同生活側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質以及人民的苦難與期望等。
⑩ 在課外鬧讀中,我還讀到一些關於節日的故事,我要將它寫下來。
很好,非常支持你的想法,把它寫出來,發表出來最好。
你講的這個故事非常動人,這也是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故事叫做《牛郎和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