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創新能力,便不會有今日人類的文明,可能還同猩猩它們一起還過著鑽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愛因斯坦,愛迪生等人沒有創新能力,他們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與收獲,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庸才;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創新人才,那麼它便是一個落後的民族。
青少年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明的真正財富,將越來越表現為人的創造性。(1)知識激增,需要新一代學會學習;(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創造;(3)振興中華,需要新一代開拓前進 。二、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是未來社會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三、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對於我國具有更重大的意義,我國要到2050年左右趕上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成為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宏偉的計劃需要這一事業的繼承者,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四、智力潛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統地開發。
㈡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應以發散性思維為先導。中國有句古話叫「敢想敢做。」可見,「想」也就是思維,於人於事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必須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為先導。 其次,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於想像,想像並不是幻想,而是依據客觀實事,藉助科學的力量去實現某種願望或達到某種目的。
再次,還應鼓勵學生開放合作,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見,群眾的智慧是無法抵擋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討論和分析的機會,使他們在知識上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從而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㈢ 淺談如何理解為創造性而教,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競爭的現代信息社會,一個民族能否創新,涉及到民族的存亡,當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在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創造性思維作為創造力和創造性的具體運作方式,可以說是抓手和橋梁」。
創造性思維區別於「再生性思維」。它是從某些事實中尋求新關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維過程,是用新方式處理某一問題的思維過程,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等三個主要特徵。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科學。它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數學可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數學教育,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數學素養,培養跨世紀的建設人才,迎接新技術發展的到來都是十分必要的。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一個新課題,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重視。特別結合數學學科特有的思維特點,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很值得每位數學教師去研究和探討。在此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以知識為基礎。
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主要是藉助於知識(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同時人們所獲得的知識要經過思維的「過濾」。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構築知識結構,掌握基本技能,學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為處理具體問題時思路的暢通、貫通及變換打好基礎。可見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傳授知識,並不是局限於大量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簡單的累積,而關鍵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可以作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科學思維主要採用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兩種形式」,創造性思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它是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的統一。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過去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智能的發展。直覺思維能力是科學創造的觸媒,是人的聰明才智的重要標志,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推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因而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注重對學生的科學推測能力及對抽象內容作形象比喻能力的培養。這些思維能力的形成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中特別要加強學生的數學美感教育,由於學生的數學修養有限,不能夠自覺地將數學作為審美對象,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要自覺地揭示數學美,做好審美示範,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美,促進學生形成數學美感。教師還可以通過刻意求美來引導探求方程的化簡,為學生作出審美示範,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其次,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提高審美意識。 還要鼓勵學生從數學美的角度出發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意識,增強數學美感。
高科技在飛速發展,只有模仿、跟隨、術而不作不行,當今世界的經濟正在迅速走向知識經濟,創造性的活動正在逐步取代重復性的,模仿性的,非創造性的活動。當今的時代是用未來設計現代的時代,只憑過去的經驗辦事,是以自然經濟為特點的小生產的思維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需要,必須換以創造為最突出特點的現代化的、科學化的思維方式。
三、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自學能力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能力,它包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獨立觀察、獨立實驗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對學好數學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起很大作用。國外一研究機構曾調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成長道路。發現他們的知識20%是在學校獲得的,80%的知識則是在離開學校後經過自學獲得的。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學會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緊緊圍繞「學思結合」的自學途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而必須讓學生有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觀察提出問題,把實際發生的現象轉化為個人的思維任務。經過反復思考琢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徑。同時通過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索新穎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識范圍的新思維成果的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品質和冒險精神。
四、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思維作用。
教師的勞動過程「天然地帶有創造性的特點,一個教師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應該在這種創造性勞動中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學知識。」(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首先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教育的能力:1、思維要具有流暢性,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左右逢源,並伴有直覺和自由聯想。2、教學要具有靈活性,能夠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用多種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3、教學思想要具有獨創性,不因循守舊,不人雲亦雲,能夠使用不同於常規的方法來解決疑難問題。要善於進行靈活多樣,富有彈性的教學設計;教學信息的傳達經濟、迅速、有效;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並能根據教學反饋信息進行機智的教學調控。
第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教學中,要努力營造一個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的氛圍,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從潛意識中產生需要探究知識的強烈願望。實踐證明:課堂討論,小組活動,制訂探究計劃,設計探究性實驗,學生動手操作等活動,既能有效啟動學生思維集中,又能刺激學生大腦思維,加快思維速度,有利於學生個性思維發展,增強學生思維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開展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固然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知識,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也是挖掘和培養學生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相對優勢,促使學生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
通過課外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去思考,廣泛尋覓知識;加強、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培養實踐技能,挖掘每個人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增強獨立創新意識,在好奇中探索知識,在活動中鍛煉科學思維。以最佳心態接受信息,氣氛輕松,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空前高漲。可以收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無法得到的效果。課外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學生探究知識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協作精神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最終目標。
目前,基礎教育系統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開展創新教育正是實現這種轉軌的關鍵所在。培養出更多的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現代化人才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奮斗的目標。而在教學工作中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已成為眾多教學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繼續轉變教學思想,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在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及知識結構在創造性思維中所佔的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數學美感的強化等諸多方面加大力度,就一定會對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㈣ 為什麼要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
1.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化建設開發智力的需要。
鄧小平同志曾提出「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培養的勞動者必須具有現代化的科學思維和素質,社會化大生產迫切需要能夠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各類人才,而這樣的勞動者就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系統觀念和高度的綜合能力。學校教育絕對不能使學生成為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書獃子,而應把他們培養成為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創新者。
2.全世界范圍,各國都在明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許多調查表明,成年人貢獻成果與其學校成績關系不大,而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課外活動,與青少年時期各項創新性活動有關,而這些創新性活動又與老師的指導分不開。有的學者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大約五分之四的科學家進行調查訪問,結果表明,他們的貢獻與當初所在學校的教師能掌握問題的關鍵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方法及創新能力的指點有很大關系。這就是說人的智能和創新能力是極富開發性的豐富資源。美國1959年開始倡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啟發他們的興趣;日本1977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性的教學原則。
3.新技術革命、電腦的廣泛應用,更加需要比人的智力更高一級的智力活動——創新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的獲取、運用已相對較容易。有的專家調查指出,研究人員、管理者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其貢獻的大小。這已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同和重視。
4.創新能力和想像力等的發展有助於大腦各種功能的協調,對人的知識與創新的辨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也十分重要。
㈤ 培養創造力的意義
增強孩子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開啟創造力的基礎,孩子通過雙眼觀察,對外專在事物才會有形象屬的、鮮明的感受,再通過自己的大腦「加工」,去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嘗試著去解決問題。而大自然里有豐富的內容,家長不妨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觀察一下。
發散思維提問
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它能打開思路,對一個問題可以得出很多的答案,能提高孩子的創造性。如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說出報紙的用途:可以看新聞,得知天氣情況……這些答案僅限於報紙自身的用途范疇;而擦玻璃窗、折成帽子戴在頭上、糊牆……這些用途就突破了原有的范疇,是發散思維。
鼓勵孩子多動手
孩子天生是好動的,他們通過動手來感知周圍的環境,進一步認識世界。俗話說得好,「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他的創造力也強。所以,家長不妨試著讓孩子在生活中多動動手,讓孩子把一個個精彩的創意變成現實。
玩轉發明課程是以科學的形式與方法,解密孩子的創造力基因,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摘取人生第一件發明;為中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為留學移民增添專利加分強項,為高考各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挖掘創新潛質。
㈥ 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意義
1.推動學生學得主動。創造性學習要求學生改變過去完全被動的學習局面,要求學生去探索、去發現,解放思想,逐步開創一個自覺、主動學習的新局面。
2.推動教師教得有效。創造性學習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積極地為學生組織創造性學習情境,要指導學生進行創造,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教和學在目標、過程、興趣上的一致,從而使教師的教更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在指導學習的創造性上更加有效。
3.推動學校成為進步學校。創造性學習要求學校成為助長學生創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陣地,成為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場所。這種學校的校風肯定是民主、和諧、科學、創新的,這正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群眾的希望。
㈦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幫助學生養成問「為什麼」的習慣,即使是一些被認為是常識的問題也可以問。鼓勵這種行為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但當學生通過提問學習和成長時,他們會永遠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要想幫助學生釋放更多的創造力,就要以身作則,公開分享你的創意。
建立模型,展示反饋意見,並將你和學生的觀點相互融合。在分配課堂活動時,允許學生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個人喜歡的事不僅可以避免群體思維,還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幫助他們更重視他人的優勢。
拓展資料
作為人們最信賴的榜樣,教師在鼓勵或抑制創造力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雖然創造力萎縮的責任並不完全落在教育系統上,但值得記住的是:幾乎100%的學生在成為學生之前都擁有強大的創造能力。正如肯·羅賓遜爵士所說的:「現在,創造力對於教育來說和識字同樣重要。」
通過課堂設計,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能力體在可改以前的美術教育,學生大多是照著書上的圖案「復制」作品,想像力、創造力都受到極大限制。教學應當積極地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要你學」轉變成「我想學,我要學」。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雖然不是個畫家但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 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直觀形象中,趣味活動中獲取知識,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求知慾, 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 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求新求異的創造性思維。
㈧ 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做手工是一種好方式。
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手工材料,如:顏料、蠟筆、剪貼,各式各樣的盒子和膠水 等。教他製作模型和其他手工作品。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東西放在他面前,那樣孩子將不知從何做起。
二、當孩子開始學習使用顏料時,可以教他調色。
毛線頭、碎布料在孩子的手裡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再往後還可以找些不同的材料,例如:稻穀、書頁或花瓣等等。
三、有時候可以出個簡單的主意。
如用報紙做帽子或用硬紙盒做假面具,這也能給孩子帶來許多樂趣。一盒干凈的沙子不是也可以做許多有趣的游戲嗎?
四、 給幼兒講故事可以培養幼兒的想像力。
如為故事虛構景物、人物、聲音、情境及氣味等,這種想像力對孩子是十分有建設性的。雖然錄音機也會講故事給孩子聽,但與父母相比,它缺乏與孩子之間的親切感和交流互動。電視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也是可以模仿和創造的,但是這種創造總是第二手的,因為故事首先是出自於作者的大腦,而不是孩子們自己的。因此,這對幼兒想像力的培養沒有多大的幫助。幼兒的學習能力很強,但從電視上學習只會將幼兒變成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參與者;是一個世界的旁觀者而不是創造者。
五、 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寶寶的創造力。
音樂、繪畫都是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致認為音樂是促進幼兒心健康發展的好方式。因為音樂會促使右腦的發育,而右腦發達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創造力,象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明家愛迪生、藝術大師畢加索都是右腦發達型人。另外音樂可以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幼兒情緒興奮愉快,這個時候,其創造力就處於極佳狀態。同樣繪畫也可以促使幼兒大腦右半球的發達,增強幼兒想像力、形象思維力和創造力。對幼兒繪畫的評價,主要不是以像不像來衡量,而是要看他是否能發揮想像,創造美的形象。因而幼兒的塗鴉,雖然稚嫩、拙撲,但他們每畫出的一個形象,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創造,我們應大力鼓勵兒童的這種創造。萱萱寶寶自己的塗鴉就是一種創造的表現了,她已能用顏色和線條來創造出一些形象,並且能賦予他們意義,家長做的挺好的,支持、肯定並能引導寶寶的創作六、在游戲中培養寶寶的創造力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兒童的創造力日益提高,從單純模仿發展到創造,他們逐漸創造性地開展游戲情節,創造性地扮演游戲角色,創造性地製作游戲道具等等。
六、通過發問來促進寶寶創造力的發展。
在平時與幼兒進行對話時,要因勢利導,抓住時機,就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話對話,這樣兒童就會興致勃勃地啟動思維,即興表述生動的語言。促進兒童發揮想像和創造。可以通過啟發式的提問來促進寶寶創造力的發展。孩子的小腦袋裡總是藏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他們著急地問"為什麼"時,我們自然的反應就是盡力給他們答案。雖然提供答案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量,但是如果孩子總在被動地接受這些彼此孤立的知識,思維能力很難提高。所以,家長不妨忍住回答的沖動,在孩子問"為什麼"之後,把問題反問回來。"你認為呢?""你怎麼想到的呢?""那樣又會怎樣呢?",這樣的反問能幫孩子思考更多,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這種鼓勵思考的對答一般在孩子2-3歲時即可進行。你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來調整提問的深度,在愉快的對話中,指導孩子從已有的經驗中得到新的主意。
七、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陶行知說:"生活就是大課堂,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各種景物充滿魅力,是最令幼兒神往的地方,是培養幼兒觀察力、想像力與探索興趣最理想的大課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的美使知覺更加敏銳,能喚醒創造性的思維。" 我們應該要經常地帶幼兒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去感知、去探索、去發現。
比如,我們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樹葉畫的創作。我們可以經常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散步,可以引導寶寶觀察樹葉的顏色和形狀,並描述:銀杏樹葉像一把小扇子,秋天來到的時候,它就從綠色變成黃色的了;楓樹的葉子像一隻張開手指的手,像星星,更像小公雞的漂亮尾巴,到了秋天,楓樹的葉子也從綠色變成了紅色;松樹的葉子很好玩,細細尖尖的,好像縫衣服的針,很扎手,但是,它不怕寒冷,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秋天是樹葉顏色最美麗的季節,有綠色的、紅色的、黃色的,而且形態各異。媽媽和寶寶寶可以一起收集一些顏色、形狀各異的樹葉帶回家,用棉花把樹葉擦乾凈,夾在書本里壓平。再給寶寶准備剪刀、膠水、白紙等工具,這樣,寶寶就可以在媽媽的引導下,自由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了。
在製作的過程中,媽媽要尊重寶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粘貼樹葉的過程中,媽媽要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安全使用剪刀的好習慣。作品完成後,用稍重、平整的物品壓住,使其慢慢乾燥,避免在陽光下暴曬,以免葉面捲曲,影響畫面。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只要媽媽們細心的發現,方法隨處可見。
㈨ 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
如何培抄養學生的創造襲性,其實現在大部分學生都需缺少這種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主要是現在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已經沒有這么太多的時間去學習一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所以說營銷培養這種還是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的。
㈩ 為什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大學生從整體素質上仍有不少弱點,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差。我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培養模式單一、評價學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勵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弊端。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不斷加強知識創新培養逐步取代過去單一以傳授舊有知識為主的教育培養模式,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注重培養學生創新人格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可以說一個人的想像力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氣氛,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品質的前提良好的創新品質是創新思維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奮、有耐心,淡泊名利,敢於沖破一切束縛,獨立思考,善於與人合作,重視科學道德的培養,誠實、嚴謹,這就是良好的創新心理品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在教學中要創建一種師生心理相融、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要鼓勵學生不拘泥於課本的條條框框敢於質疑問難,對於學生的提問,即使是錯誤的或可笑的,也不要進行諷刺和挖苦,以免挫傷學生的求知積極性,而應該糾正、討論和鼓勵,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產生的微弱的創新火苗得以燃燒和壯大,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創新的品質。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動力,機遇從來都只鍾情於有心人、有意者,我們通常所說「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說的就是觀念和意識的問題。現代教學認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得,還要重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探究過程。興趣是創新思維的先導,興趣永遠推動人進取。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學生要在學習、科研乃至社會實踐活動中大膽創新,勇於創新,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積極投入社會的創新工作。創新意識離不開責任心、進取心和自信心,離開了這「三心」,決不可能有創新意識,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創新實踐。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思維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和引導,創新思維也是如此。同時,創新並不是任意創新,要指導學生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教育學生創新必須基於一定的科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科學正確的思想武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他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這個世界求異思維是相對於求同思維而言的,這兩種思維形式統一於創新思維過程中,相互作用。所謂求同思維,是從同一來源材料探索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快速繼承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求異思維指的是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求異思維來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大膽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沖破思維定勢,擺脫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路,閃爍出創新火花。2、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指根據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過發散思維可以提出各種想法和觀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對統一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出超乎尋常的見解,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准確迅速的表達出較多的處理問題的方法。3、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一切創新、創造的思想基礎,而我們的一些學生僅僅把它和相關課程看作是教條化的政治課,而忽視了對其精神實質和精髓的學習,不懂得實踐和創新的指導意義,更不懂得如何運用馬列理論指導創新實踐,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做為中國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習馬列主義,還要學好馬列主義,並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指導創新實踐。4、刻意磨煉創造意志創造意志是指自覺調節行動、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達到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力表現為毅力,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良好的智力為大學生創造活動提供了可能,堅強的意志則是維系創造活動的可靠保證。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艱辛,在堅強意志力支持下,經過無數次艱苦、繁重的試驗,用4年的日夜苦戰,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鐳,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葯,可以說是多少次出生入死,這就是意志的力量,勝不驕、敗不餒,執著追求,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現。三、重視學生的動手訓練,充分提供給學生表現的空間創新技能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歸根結底是要學生運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組合和系統的能力。動手實踐,是把構想變為現實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實踐操作過程,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或者認可,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不到強化,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創新的動機也會慢慢消失。因此,應在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展現創新的才能,體現創新的樂趣。在大學里,只要能引發和促進大學生確立新思想,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獨立進行科學實驗或創造性地學習,我們都應積極參與,相互誘發,相互促進,努力營造人人樂於參與創新的氛圍。「實踐出真知」,哪怕是失敗也要奮勇前行。發明家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尋找理想的燈絲,僅礦物質、金屬就試用多達1600多種,幾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拿來炭化了,不論是硬的紙、軟的紙、名片、制圖紙、浸過瀝青的紙,各種縫紉用的線、釣魚線、浸過油的線、用細纖維捻成的線,椰子的皮或果實,樅樹、萵苣、楓樹及其它植物纖維。這就是創新實踐,正如愛迪生所說,哪怕九十九次失敗了,至少我知道這九十九種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加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必須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的辯證統一。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基礎與專業知識、相鄰學科知識,目前高等學校對相鄰學科知識重視不夠,要區分不同科類,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識基礎上經過培養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能力的增強,較強的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四、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創造型的優秀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新時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因此,高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並予以高度重視。1、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適應知識經濟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需要大學生是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棟梁之材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創新能力則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和靈魂。同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很難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立足,更不要說發展了。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師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和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使其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2、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當前,世界經濟、科技及綜合國力方面的競爭愈演愈烈,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造型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計劃,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養創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視。可以說,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不能高度重視和充分認識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就會貽誤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會使我國高等教育難以跟上世界飛躍發展的步伐和形勢,因而也難以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我們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激烈競爭與嚴峻挑戰。3、現行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影響深遠,根深蒂固,使素質教育的實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有人認為,應試教育只存在於基礎教育,即中小學教育之中。實際上應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樣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還較普遍和嚴重。不少教師注重於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使當前的高校素質教育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更新教育觀念,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和細處,並把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唯此才能真正培養出新一代創造型的優秀人才。總之,高校不僅是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高校的一項迫切任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必須注意人為教育的開展,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將科技教育和人為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