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神農氏中大海撈針的大海是指( ),針是指( )
當代神農氏中大海撈針的大海是指( 水稻),針是指(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
當代神農氏*
劉建祥李振湘
1987年3月1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說:「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雜交水稻的創始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榮獲了特等發明獎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明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八個國際性大獎。這是袁隆平的光榮。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
一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草和莊稼長在一起,人們分不清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神農氏——我們的祖先炎帝來到了人間。他造了一條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長的各種樹木花草都趕到大地一邊,然後自己挨個挨個地嘗,選出了人們可以吃的高粱、穀子、豆子和稻穀等五穀雜糧。後來他又發明了耒、耜,告訴人們如何耕種。神農氏的子孫,從此得以生存延續。
然而,神農氏只解決了什麼東西能吃的問題,並沒能解決給人們更多可以吃的東西的問題。當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的時候,又遇到災害,吃飯就成了大問題。
那是20世紀60年代初,飢餓,像陰天蒙蒙的雨霧,籠罩在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中華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鍋清湯,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裡,躺著一個個因飢餓患水腫病的大人和孩子……
糧食,糧食,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糧食產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腦海里突然萌發出一個驚人的念頭:培育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一個黃色的小筆記本上,袁隆平記下了這個奇妙構想。他決計要像傳說中的神農氏那樣,製造一根神鞭,驅走在中華大地肆虐的飢荒惡魔。
他借書買書,讀書抄書。他學習英語、俄語,用這些語言工具了解國外科技的新成就,豐富他那扎實的專業知識。他,開始了前無古人的科學實驗。中華大地正在孕育著一個當代的「神農氏」。
二
世界上的水稻種植,曾由高稈品種改良為矮稈品種,畝產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國際上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水稻雜交,又將比常規品種增產20%~50%,國際上認為這將是第二次綠色革命。
然而,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袁隆平認為,經典理論沒有實驗根據,因為他自己就曾經發現過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袁隆平展開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希望大面積培育出雜交水稻。他的想法與當時學術界流行的觀點大相徑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實來回答人們的疑問。
三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要找到一株這樣的稻苗猶如大海撈針。這時水稻揚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稻海之中。他捲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十幾天烈日的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株稻子取名為「野敗」。國際上叫它「WA」。袁隆平,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四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實驗成果。
那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所有搞實驗的壇壇缽缽都被砸爛。稻苗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著這種慘狀,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徹底完了……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篤!篤!篤!」突然有人敲門。
袁隆平連鞋都來不及穿,趕快開門。進來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
「你們半夜來找我,有什麼事嗎?」袁隆平驚問。
李必湖說:「老師,我們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缽稻苗呢!」
「啊,藏在哪裡?」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華奇說:「在陰水溝里。」
「快走,帶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著劫後餘生的四缽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
從那以後,不論是晨曦初露,還是日落黃昏;不論是驕陽似火,還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命運,總是朝敢於向他挑戰的人微笑。經過百劫千難,最後的成功,屬於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產稻破土而出。
鬱郁蔥蔥的雜交稻,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從1976年到1989年,累計推廣雜交稻7.6億多畝,增產稻穀2億噸。在當今的中國,有60%的水稻產量,源於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品種。
世界震驚了!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結出了豐碩之果,它們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20%~30%,最高的增產5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199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佔全世界水稻總產量的20%。
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⑵ 六年級課文《當代神農氏》 教案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學生分析:
學生對寫人的記敘文已經熟悉,文章採用倒敘的方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結構特點鮮明,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可以概括每個片斷內容(或擬小標題),並通過合作探究可以總結這四個片斷從哪些方面表現了袁隆平的科學精神。
設計理念:
依據課改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人文素養,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設計上體現以下幾點:
1、體現教材的思想情感教育價值:培養青少年從小立志報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發揮傑出人物的榜樣作用和本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2、體現知識傳播教育價值: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查閱資料,對水稻育種知識,袁隆平、神農氏等人物有一個再認識。
3、體現技能訓練價值: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通過四個片斷中重點詞句理解,來體會如何表達文章中心,同時學習通過幾個生活工作片斷來寫人和倒敘的手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並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等詞語。
(2)學習袁隆平具有的堅持不懈、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3)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讀、有感情地朗讀,達到理解本課的目的。
(2)抓住關鍵詞,體會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3)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袁隆平具有的崇高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袁隆平具有的科學嚴謹、執著追求的精神。激發學生培養自己的懷疑、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五個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構。
3、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炎帝的傳說嗎?(學生講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故事)。那麼,同學們知道當代神農氏指的是誰嗎?(板書:袁隆平)。人們為什麼稱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互相交流,掃清文字障礙。
3、小組合作讀課文,讀中鞏固識字,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4、學生根據預習情況介紹袁隆平的事跡。
5、教師簡介袁隆平。
三、理解課文
1、再讀課文,熟悉內容
2、根據每部分內容。
3、分四個片斷來分析。採用小標題的形式把握其內容。
(片斷一:奇思妙想;片斷二:迎難而上;片斷三:艱難尋找;片斷四:終獲成功。)
同學們可自行設計小標題,但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要能夠概括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標題力求簡潔、有吸引力。
四、自主學習,提出質疑
1、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斷進行學習。
2、同桌互相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3、提出質疑:
(1)為什麼說袁隆平是「當代神農氏」?
(2)學生根據題目討論、交流。
(3)反饋學習討論情況。
(將袁隆平比作神農氏,是運用比喻的方法,體現他對人類貢獻之大,這是對他的高度贊美和評價,同時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吸引讀者興趣。)
五、學生感悟
1、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一讀。
2、簡單談談對句子和人物的感受。
3、讀了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知道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原因是什麼嗎?找出具體說明的句子來。
4、一起朗讀這句話。
5、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體會到了袁隆平是一個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人,他的發明讓世界矚目,讓國人自豪。)
6、你知道「奇跡」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嗎?
(「奇跡」: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7、為什麼說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跡呢?
(因為在全世界,這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在此以前,沒有人取得成功。現在,我們中國的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是出人意料、舉世矚目的,所以稱為奇跡。)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外收集有關袁隆平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如何圍繞中心選取材料。
2、學習科學家們科學嚴謹、執著的態度以及獻身精神。
3、學會通過重點詞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本文為什麼以神農氏為題?
2、課文中四個描寫袁隆平克服困難,成功為雜交水稻育種的事情,分別用小標題概括。
二、探究學習,理解重點內容
1、過渡:同學們,這篇課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表現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那麼,課文中哪些重點詞句體現出袁隆平的科學精神?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
2、教師引導
糧食,糧食,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糧食產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1)指名朗讀這句話。
(2)你知道「憂心忡忡」「心急如焚」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3)這兩個詞語表現了什麼?
(「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用「偏偏」表現他迎難而上的決心,「硬骨頭」突出了這一任務的艱巨)。
3、重點品讀
「他捲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過稻葉,滴進水中。」
(1)指名朗讀這兩句話。
(2)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
(這兩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的描寫,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
4、教師引導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1)你從上面的三個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
(體現時間漫長,表現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2)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一是要體現時間的漫長,二是要體現袁隆平持之以恆的精神品質來。)
5、重點品讀
「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
(1)這句話,表現了科學家怎樣的心情?
(表現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2)你能讀出這種心情嗎?(指名朗讀這句話)
6、重點品讀
「像慈母似的撫摸著。」你體會到了什麼?
(比喻句再現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而復得的復雜心理。表現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珍愛,對科學事業的熱愛。)
7、重點品讀
「不論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1)你從這個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什麼?
(能夠體現他一絲不苟、對工作認真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
(2)句子中的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這種精神?
(不論……都……守護、精心。)
三、總結全文,理清文章脈絡
1、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全篇採用倒敘手法,開篇先突出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偉大意義及獲得的高度贊譽,同時也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這么寫,有什麼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偉大精神品質。)
3、學生朗讀最喜愛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
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對待的?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五、布置作業
1、積累詞語。
2、完成課後練習。
3、把袁隆平的事跡講給父母或朋友。
板書設計:
萌發奇想
當代神農氏 艱難尋找 熱愛科學 獻身科學
袁隆平 迎難而上
終獲成功
⑶ 袁隆平得到多少錢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後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拼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後,為了表示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
袁隆平先生被譽為當代神農氏,他的雜交水稻被稱為繼指南針、火葯、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我也想有一顆自己的星星!!!!!!!!!!!!
⑷ 人教版語文課課精練六年級下冊中第20課的《當代神農氏》文章
額、是要文章嗎?看了下資料、也就是文章、閱讀答案的話,就只有一段袁隆平的資料、建議LZ把問題說清楚點啊……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接下來是文章:
1987年3月1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說:「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雜交水稻的創始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榮獲了特等發明獎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明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八個國際性大獎。這是袁隆平的光榮。這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
一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草和莊稼長在一起,人們分不清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神農氏——我們的祖先炎帝來到了人間。他造了一條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長的各種樹木花草都趕到大地一邊,然後自己挨個挨個地嘗,選出了人們可以吃的高粱、穀子、豆子和稻穀等五穀雜糧。後來他又發明了耒、耜,告訴人們如何耕種。神農氏的子孫,從此得以生存延續。
然而,神農氏只解決了什麼東西能當糧食吃的問題,並沒能解決給人們更多可以吃的東西的問題。當炎黃子孫驟增到人類1/4時,吃飯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那是20世紀60年代初,飢餓,像陰天蒙蒙的雨霧,籠罩在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中華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鍋清湯,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裡,躺著一個個因飢餓患水腫病的大人和孩子……
糧食,糧食,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糧食產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腦海里突然萌發出一個驚人的念頭:培育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一個黃色的小筆記本上,袁隆平記下了這個奇妙構想。他決計要像傳說中的神農氏那樣,製造一根神鞭,驅走在中華大地肆虐的飢荒惡魔。
他借書看書,讀書抄書。他學習英語、俄語,用這些語言工具了解國外科技的新成就,豐富他那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他,開始了前無古人的科學實驗。中華大地正在孕育著一個當代的「神農氏」。
二
世界上的水稻種植,曾由高稈品種改良為矮稈品種,畝產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國際上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水稻雜交,又將比常規品種增產20%~50%,國際上認為這將是第二次綠色革命。
然而,水稻雜交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袁隆平認為,經典理論沒有實驗根據,因為他自己就曾經發現過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袁隆平展開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希望大面積培育出雜交水稻。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實來回答人們的疑問。
三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這時,水稻揚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稻海之中。他捲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十幾天烈日的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株稻子取名為「野敗」。國際上叫它「WA」。袁隆平,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四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
那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所有搞試驗的壇壇缽缽都被砸爛。稻苗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著這種慘狀,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徹底完了……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篤!篤!篤!」突然有人敲門。
袁隆平連鞋都來不及穿,趕快開門。進來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
「你們半夜來找我,有什麼事嗎?」袁隆平驚問。
李必湖說:「老師,我們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缽稻苗呢!」
「啊,藏在哪裡?」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華奇說:「在陰水溝里。」
「快走,帶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著劫後餘生的四缽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
從那以後,不管是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是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命運,總是朝敢於向他挑戰的人微笑。經過百劫千難,最後的成功,屬於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產稻破土而出。
鬱郁蔥蔥的雜交稻,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從1976年到1989年,累計推廣雜交稻7。6億多畝,增產稻穀2億噸。在當今的中國,有一半的水稻種植面積和60%的水稻產量,源於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品種。
世界震驚了!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結出了豐碩之果,它們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20%~30%,最高的增產5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199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佔全世界水稻總產量的20%。
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⑸ 當代神農氏袁隆平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6年10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雜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博士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榮獲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謂。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⑹ 學完當代神農氏、我知道中國五大發明是什麼
活字印刷 ,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我也不知道第五個。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⑺ 為什麼稱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氏
因為袁隆平培植出雜交水稻。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⑻ 當代神農氏的文章
1987年3月1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說:「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雜交水稻的創始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榮獲了特等發明獎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明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八個國際性大獎。這是袁隆平的光榮。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一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草和莊稼長在一起,人們分不清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神農氏——我們的祖先炎帝來到了人間。他造了一條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長的各種樹木花草都趕到大地一邊,然後自己挨個挨個地嘗,選出了人們可以吃的高粱、穀子、豆子和稻穀等五穀雜糧。後來他又發明了耒、耜,告訴人們如何耕種。神農氏的子孫,從此得以生存延續。然而,神農氏只解決了什麼東西能吃的問題,並沒能解決給人們更多可以吃的東西的問題。當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的時候,又遇到災害,吃飯就成了大問題。那是20世紀60年代初,飢餓,像陰天蒙蒙的雨霧,籠罩在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中華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鍋清湯,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裡,躺著一個個因飢餓患水腫病的大人和孩子……糧食,糧食,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糧食產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腦海里突然萌發出一個驚人的念頭:培育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一個黃色的小筆記本上,袁隆平記下了這個奇妙構想。他決計要像傳說中的神農氏那樣,製造一根神鞭,驅走在中華大地肆虐的飢荒惡魔。他借書買書,讀書抄書。他學習英語、俄語,用這些語言工具了解國外科技的新成就,豐富他那扎實的專業知識。他,開始了前無古人的科學實驗。中華大地正在孕育著一個當代的「神農氏」。二世界上的水稻種植,曾由高稈品種改良為矮稈品種,畝產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國際上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水稻雜交,又將比常規品種增產20%~50%,國際上認為這將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然而,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袁隆平認為,經典理論沒有實驗根據,因為他自己就曾經發現過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袁隆平展開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希望大面積培育出雜交水稻。他的想法與當時學術界流行的觀點大相徑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實來回答人們的疑問。三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要找到一株這樣的稻苗猶如大海撈針。這時水稻揚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稻海之中。他捲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第一天,沒找到。第二天,沒找到。第三天,還是沒找到。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十幾天烈日的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株稻子取名為「野敗」。國際上叫它「WA」。袁隆平,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四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實驗成果。那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所有搞實驗的壇壇缽缽都被砸爛。稻苗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著這種慘狀,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徹底完了……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篤!篤!篤!」突然有人敲門。袁隆平連鞋都來不及穿,趕快開門。進來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你們半夜來找我,有什麼事嗎?」袁隆平驚問。李必湖說:「老師,我們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缽稻苗呢!」「啊,藏在哪裡?」袁隆平喜出望外。尹華奇說:「在陰水溝里。」「快走,帶我去看看。」夜色下,袁隆平捧著劫後餘生的四缽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從那以後,不論是晨曦初露,還是日落黃昏;不論是驕陽似火,還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命運,總是朝敢於向他挑戰的人微笑。經過百劫千難,最後的成功,屬於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產稻破土而出。鬱郁蔥蔥的雜交稻,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從1976年到1989年,累計推廣雜交稻7.6億多畝,增產稻穀2億噸。在當今的中國,有60%的水稻產量,源於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品種。世界震驚了!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結出了豐碩之果,它們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20%~30%,最高的增產5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199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佔全世界水稻總產量的20%。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