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戲劇創造與欣賞離不開想像力

戲劇創造與欣賞離不開想像力

發布時間:2021-08-02 05:55:05

Ⅰ 戲劇藝術的特徵是什麼

(1)劇場性

戲劇是在場劇里演出的。戲劇藝術這種創作的條件和具體的樣式便形成了它的一大特性:劇場性。戲劇的中心要素是演員的表演。表演的依據是劇本,表演的處所即劇場。表演是給人欣賞的,欣賞者即觀眾。故演員、劇本、劇場、觀眾便是戲劇的四要素。

(2)假定性

假定性是戲劇藝術的又一特徵。假定性這個概念是從外國戲劇理論中借鑒來的,有時又譯為‌「約定俗成」、‌「程式化」、‌「象徵性」等等。任何藝術都有假定性,但戲劇藝術的假定性更為突出。因為戲劇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出的時間和空間都有極大的局限性。

(3)綜合性

戲劇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門獨特的綜合藝術。一出戲,不僅要有劇本、演員、布景、燈光、服裝、道具,而且還往往有音樂穿插其間。這里就包含了文學、表演、舞蹈、美術、音樂乃至武術、雜技等各種藝術因素。因此,戲劇藝術需要各類藝術家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由具備組織、指揮才能的導演來完成整台戲劇演出的創造過程。

(4)扮演性

戲劇要通過演員扮演角色,用語言和動作的方式來表現生活。演員要將自身化為劇中的人物,並以這個人物的身份和面貌去思想、去行動,去創造出一種與演員自身毫不相乾的‌「劇中人生活」。戲劇表演藝術的創造者(演員)、創造材料(劇中人)和創造結果(藝術形象)是三位一體的;戲劇表演的創造過程與觀眾的欣賞過程是同步進行的;戲劇的表演是以動作和語言(即對話)為其表現手段的。

(5)集中性

戲劇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空間位置局限在舞台上,舞台三面是封閉的,敞開一面對著觀眾,迴旋餘地很小,戲劇表演只能在這個極有限的空間內進行。觀眾看戲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極為興奮,持續時間不可能太長,因此,戲必須在二、三小時內演完。

(6)沖突性

沖突性是戲劇最鮮明的特點。戲劇要求有尖銳集中的矛盾沖突。所謂矛盾沖突,是指構成作品情節的人物性格間的矛盾和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受舞台的時空限制,不允許徐緩從容地展開情節,要求組織尖銳的矛盾沖突,迅速地展開情節。

(1)戲劇創造與欣賞離不開想像力擴展閱讀

戲劇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爐,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成為表現手段,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的共同創造,把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強烈、集中地再現於舞台之上,使觀眾猶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戲劇中發生的事件一樣,從而獲得具體生動的藝術感受。

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的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分類,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正劇三大類。

在世界戲劇史上,這三種類型具有很大影響。悲劇和喜劇均在古希臘時代就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相對而言,正劇是出現較晚的戲劇類型,自從文藝復興之後逐漸發展,但是直到18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和劇作家博馬舍稱這種劇為「嚴肅劇」,並且大力倡導之後,這種取材於日常生活並具有社會實現意義的正劇才迅速發展起來。

悲劇是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悲劇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戲曲藝術:中國傳統戲劇形式總稱。我國各地有三百多個劇種,全國性劇種為京劇。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 電影電視劇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戲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Ⅱ 求有門或有關門的藝術作品

找了幾個給你,希望有用:

1 約瑟夫 博伊斯裝置作品《門》, 位於德國梅爾布希市一個教堂

Ⅲ 歌劇的定義是什麼

歌劇是什麼

歌劇,16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

英國劇作家約翰·伊維林說:「歌劇是人類智慧所能發明的最壯觀、最奢華的娛樂之一。」這種獨特而奢侈的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大不相同,即使電影、舞台劇、芭蕾或是音樂會中的音樂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歌劇中所包含的不同元素獨唱、大合唱、重唱、燈光、美術設計、管弦樂、走步以及舞蹈等互相結合,使它成為最受歡迎而又讓人神魂顛倒的表演藝術。

在薩謬爾·強森的著名字典中,對歌劇的定義是:「一種華麗而非理性的娛樂。」

美國戲劇演員嘉登納指出:「歌劇就是當一個人背部被刺了一刀,他沒有流血,卻仍在歌唱。」歌劇不關心劇情如何,只關心劇中心情的表達。

Ⅳ 戲劇的核心是什麼

表演是戲劇的核心與基點。

戲劇至少有四個要素:演員、舞台、觀眾和故事。承認戲劇的質朴,剝去戲劇的非本質的一切東西,給我們不僅揭示出藝術手段的主要力量,而且也揭示出埋藏在藝術形式特性中深邃的寶藏。
與表演相關的其他創作手段都只是在為演出藝術即演員的表演行為提供條件。比如劇本(可以是用文字完成的,也可以是提綱或一種意念)是為演員的表演提供基礎:詩意(情感的豐富性)、思想(思維與觀念的深刻性)、想像力(情節與場面的復雜性,時、空間變化的詩意美)等方面的基礎。而布景、燈光、道具則是為演員的表演創造具體的時空環境:是遠古還是現代,是山地還是海洋,是內心還是外在,是現實還是超現實,是寫實還是冥想,等等。各種環境和景象都能通過上述手段創造出來。此外,服裝、化裝則是為演員扮演角色提供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夠認同的外部條件:角色是青青少女,就不可能是一頭白發;角色是中國人,就不可能是金發碧眼。還有音樂、音響,或作為場上自然聲響的效果,或作為人物情感狀態的描寫,它們總是圍繞著情節的發展,為演員的表演服務的。所以,說這些創作手段是表演藝術的輔助成分並不過分。
當然,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格洛托夫斯基強調「質朴戲劇」,強凋演員在戲劇藝術規律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因為他在當時要反抗歐洲戲劇中的奢靡雕飾的演出風氣。如果將「質朴戲劇」絕對化,就會傷害戲劇藝術自身。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在觀眾的欣賞心理中已經積淀了一些欣賞的定式。如果我們推出的戲劇作品都是以一種素麵朝天的樣子面對觀眾,舞台上一無所有(甚至連舞台也沒有),只有幾個人在毫無規律地自言自語,那麼觀眾也許就不會認為這是在演戲,也就會喪失觀劇的興趣。
可以這樣認為:在戲劇藝術中,表演(演員)因素是這種藝術形式的核心,而觀眾與演員的觀演關系是戲劇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的基點。由於戲劇演出時舞台上的時空是可以變換的,所以就要求觀眾(欣賞者)不間斷地跟蹤欣賞。一旦觀眾離開表演現場,戲劇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演員是重要的,因為戲劇藝術要靠演員在現場與觀眾建立起一種獨特的、共處同一空間的觀演關系,有了這種關系,戲劇才能夠存在;同樣,觀眾也是重要的,沒有觀眾的欣賞參與,觀演關系仍然無法建立,戲劇演出就有淪為展覽的可能。因而在戲劇藝術界內部,所有的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

戲劇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爐,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成為表現手段,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的共同創造,把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強烈、集中地再現於舞台之上,使觀眾猶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戲劇中發生的事件一樣,從而獲得具體生動的藝術感受。

Ⅳ 誰有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的筆記

第一編 藝術總論
第一章 藝術的本質與特徵
一、本章內容概要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採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但是,這個時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認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宏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表現和抒發當作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
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在他之前的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從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現象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所理解的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
2.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 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的奧秘,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呢?
第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
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人類最初的藝術品常常同生產勞動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系,它們或者是勞動工具如精緻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勞動成果如用來作為裝飾品的獸皮、獸牙、羽毛等。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生產才逐漸獨立出來,這些勞動產品也逐漸從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變為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為前提,以巫術為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必然是主客體的有機統一。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就更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了。藝術生產固然離不開客觀現實,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藝術生產同樣不能離開主觀創造,只有當藝術家調動他強烈的和豐富的想像來從事創作時,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了兩種生產的「不平衡關系」。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19世紀的俄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它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對創作客體( 社會生活) 能動反映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鑒賞則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它是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和欣賞客體(藝術品)之間相互作用並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整個藝術系統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出藝術品與欣賞者、對象與主體、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在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中,生產作為起點,具有支配作用,消費作為需要,又直接規定著生產。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為了供人們閱讀或欣賞,如果沒人欣賞,它就還只是潛在的作品。因而,藝術生產適應著欣賞者的消費需要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為刺激藝術生產的動力,推動著藝術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整個藝術系統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它們自身的獨特規律,正是我們藝術學研究的核心。
3.「藝術的特徵」一節,闡述了藝術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1)形象性。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
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都體現著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有機統一。對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來說,藝術形象這種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統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對於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來說,往往是在再現生活形象中滲透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這種主客觀的統一,常常表現為主觀因素消溶在客觀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藝術門類,則更善於直接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間接和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些藝術門類中主客觀的統一,則表現為客觀因素消溶在主觀因素之中。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機統一。藝術欣賞中,首先直接作用於欣賞者感官的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之所以能感動人、影響人,是由於這種形式生動鮮明地體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更是有許多這方面的軼事軼聞,充分顯示出藝術形象必須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動人。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作講演時,曾經將兩幅畫來進行對比。其中一幅是法國19世紀畫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則是當時上海英美煙草公司的商業廣告畫月份牌《時裝美女》。雖然這幅時裝美女畫畫得很細,在色彩和線條上頗費了些工夫,但這幅畫只是一個廣告,簡直不能標作藝術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個色調是柔和的,構圖是平穩的,沒有任何刺激視覺的色彩和動態,圖中三個彎腰拾穗的農婦正在緊張地勞動,整個畫面朴實、自然,但魯迅先生卻認為這幅畫很美。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統一,才使得藝術具有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19世紀末葉,當法國文學會為紀念大文豪巴爾扎克,委託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為巴爾扎克創作雕像時,羅丹抱著崇敬的心情,決心以雕像來再現大文學家的英靈。為此,羅丹不但閱讀了許多有關資料,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還找到幾個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兒,甚至專程去找到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老裁縫,從那裡找到巴爾扎克准確的身材尺寸作參考。經過這樣艱苦的努力,幾年間易稿竟達40多次,羅丹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習慣在深夜寫作時穿著睡袍漫步構思,來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
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中外文藝理論對這個問題也早有許多精闢的論述。藝術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與此同時,藝術形象又必須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這是由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共性存在於千差萬別的個性之中,個性總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現。一切事物都是在帶有偶然性的個別現象中,體現出帶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來。因而,許多藝術家在總結創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時,總是把能否從生活中捕捉到這種具有獨特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當作富有成敗意義的關鍵。
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 Q 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根本上講,二者都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具有共同的實質。但是,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也就是說,藝術典型更加獨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藝術形象的凝煉與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觀存在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來,這些典型必定具有個性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來。
(2)主體性。藝術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但這種反映絕不是單純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因而,主體性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體現在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
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關系,首先表現在藝術家往往是從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尤其是藝術創作的內容,更是來自於社會現實生活。但與此同時,藝術創作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家、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創作主體,藝術作品就無法產生。所以我們說,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更離不開創作主體,離不開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對於藝術生產這一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藝術作為創作主體的對象化過程。而且,比起物質生產勞動,藝術生產中的這種主體性更加鮮明、更加突出。藝術創作中的這種主體性,集中表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藝術成為主觀與客觀、再現與表現的辯證統一。
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與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中外藝術寶庫中,之所以涌現出如此眾多千姿百態的藝術作品,正是由於它們凝聚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刻理解,滲透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具有藝術的獨創性。或許,這就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這二者之間截然不同的區別之一。這是因為藝術作品具有更加鮮明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特點。
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對於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主體性特點,人們一般不會有疑問,但是對於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恐怕就感到難以理解了。事實上,由於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不同,形成了每個欣賞者在審美感受上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不能不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的史實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藝術欣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但是,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也並不是被動的反映或消極的靜觀。從表面上看,從身體上看,欣賞者似乎完全處於一種「靜態」的狀態。然而,從實質上看,從心理上看,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又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像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欣賞者對藝術形象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因此,欣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振盪關系。一方面,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面,欣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藝術鑒賞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
(3)審美性。藝術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它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二者之間的劃分歸根結底就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峨眉的秀麗,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雖然從原因來看,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漫長歷史中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建立,但是,這些天然風景之美,畢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藝術美卻不同,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注意,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之藝術品。正因為這樣,我們聽一首樂曲,看一幅繪畫,讀一本小說,看一部影片,都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快感,獲得了一種審美享受。
藝術的審美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終於完成了由實用向審美的過渡。藝術也正是在這一進化歷程中產生,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與此同時,藝術又是人類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的表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雖然藝術欣賞的特殊性在於直觀感受性,即由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在這種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已經融合了真、善、美的內涵,只不過它是通過藝術美直接體現出來罷了。藝術美要以真和善為前提,並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同樣,藝術中的「善」,也並不是道德說教,同樣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為「美」,體現為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藝術的審美性和「丑」的關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生活中「丑」的東西,一旦進入了藝術,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同樣要通過審美特徵將生活中的「丑」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現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現象,在藝術中卻一概都以審美性表現出來。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能動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質並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作為藝術的一種特性,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種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每個藝術門類在運用形式美的規則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規律。然而,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又並不是凝固不變的,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藝術家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出發去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得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
二、本章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

本文摘自:《中國·美術庫》

Ⅵ 關於藝術創作高分 好的追分!!

你可以多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平時多注意觀察和揣摩
另外也可以看看《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以及亞森羅平探案集中比較經典的幾個故事,推理小說是最能鍛煉劇情合理性的了
合理和合情結合起來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文學描寫詞典》(遼寧師范大學1977年版本)也可以參考參考,這書不是很好,不過對於某一特定描寫,可以翻開來學習一下

Ⅶ 如何理解藝術鑒賞的審美心裡聯想

聯想可以分為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和控制聯想等。
聯想在審美心理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聯想,不僅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從而使藝術鑒賞活動不只是停留在對藝術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蘊含的更為內在的意義。音樂欣賞中,聯想這-心理活動大量存在。
藝術鑒賞中的聯想必須以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作為依據,不能離開作品的內容和情緒。這種聯想應當是在作品的啟發下。針對藝術形象而進行。
比如你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美女或者很帥的帥哥,你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她的母親或者他的父親,在藝術鑒賞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東西是做不到的,有的人可能會根據畫中的一顆樹而聯想到春夏秋冬不同時節這顆樹下或周圍的環境,也或者就像世界的人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會聯想到其他的一樣,「聯想」到那些內容,那些事物,這個是根據不同的人類不同的想法所聯想到的,跟人的潛意識的希望或者恐懼有關系。因此藝術鑒賞的聯想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

Ⅷ '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

1、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

2、主觀精神說: 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開山鼻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 。

3、「模仿說」 或「再現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藝術的這種「模仿」功能,使藝術比它所「模仿」的現實世界更加真實。

4、形象性: 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各個具體藝術門類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介間接地感受。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Ⅸ 如何做好一名編導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編導全稱是廣播電視編導,也有高校開設文藝編導、網路編導和影視編導等方向。一般來說,電視編導偏重電視新聞和紀錄片,文藝編導偏重綜藝節目和活動策劃。編導專業作為藝術類的一部分,屬於傳媒影視類。
一、創作前期的任務
前期編導工作包括幾項基本內容:
1、選題:作為編導,題材選擇正確是成功的一半。一般選題主要基於這幾點:第一,時代要求;第二,觀眾興趣;第三,本電視機構的經濟技術條件;第四,如在欄目中播出,要考慮欄目定位、對象性和欄目基調。
2、構思、確定拍攝方案:在對所選題材進行了解或前期采訪的基礎上,編導要對選題作深入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確定主題、表現方式及基本結構,制定拍攝提綱。
3、拍攝前的准備:拍攝前准備工作的充分與否,直接關繫到拍攝能否順利進行。拍攝前的准備工作主要包括:(1)籌建電視攝制組,進行合理而嚴密的分工;(2)對拍攝對象及場地、環境等的了解、勘察。(3)拍攝設備、器材的准備。
二、拍攝采訪中的任務
拍攝采訪是電視創作中獲取影像和聲音材料的最重要環節。編導在此期間一要對外聯系,落實拍攝地點、時間等具體事項;二要對內統籌安排拍攝進程、采訪事宜;三要在拍攝現場進行場面調度、安排或指揮拍攝、指導現場采訪。發現問題,及時決斷、處理;四,有時編導身兼攝像、切換導演或主持人,這時要注意兼顧全局。
三、編輯製作後期的任務
後期編制是編導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在此期間編導的主要工作是:(1)對文字稿的審查、定奪;(2)向剪輯人員闡明自己的創作構思和要求;(3)指導電視片的剪輯工作,把握作品畫面和聲音的表情達意、節奏、風格;(4)特技、字幕等技術手段的使用;(5)認真全面地把關、檢查。

編導是一個大的總稱,在考試的時候會細分為:
編導類(廣播電視編導、文藝編導、影視編導、網路編導、電影學、電影評論。
戲文類(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學)。
攝制類(攝影、影視攝影與製作、數字媒體藝術、圖片攝影、電視攝影、照明藝術、航空攝影、電視節目製作、電影攝影與製作、電視攝像等)。
製片類(製片與市場、影視製片、演出製作、國際文化交流、影視策劃與製片、院線管理、媒體創意)。
史論類(藝術史論、美術學、設計學)。

可從事的職業:
全國近千家電視台及節目製作公司;全國上萬家各類廣告公關公司;各行政事業單位、大型企業集團公司企宣部門、廣告部門;全國數千家娛樂媒體娛樂記者、編輯需求;全國各著名網站策劃與文稿工作需求;各動漫公司網路游戲公司技術人才和編導人才需求;各電視台、演藝經紀公司、影視製作公司、影視發行公司;跨國影視公司、廣告公司、電影院發行、經紀、製片、企宣等管理人才需求。

Ⅹ 為什麼說戲劇是綜合性藝術他的五大要素是什麼

你在看戲劇藝術概論吧?!

什麼說戲劇是綜合性藝術? 因為無論從舞台表現形式、還是創作形式來看,都是綜合性很強的。從藝術的構成方式來看,戲劇是一種集眾多藝術與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戲劇藝術中各種藝術手段的融合與分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民族中不是按照一種方式來實現的。

戲劇的五大要素:劇本,導演,演員,劇場,觀眾。
戲劇創作的五大要素:行動者、工具或手段、場景、目的、行動。

閱讀全文

與戲劇創造與欣賞離不開想像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