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林尚立的人類的偉大在於創造政治,人類的幸福在於信賴政治
蘇格拉底的招牌就是產婆式問答。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而不是神說什麼你就得聽什麼,這就是最初的民主。真正對西方政治影響較大的其實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②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創造了歷史
摘 要:「歷史的終結」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會必然被克服的邏輯結論。而克服市民社會的過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過程。作為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在典型意義上使得全部歷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內在關聯。三大形態理論著眼於人的發展狀況與解放程度,決定了人類解放理論同時還兼有社會形態的意義,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歷史定位中,中華民族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探索中尋求人類解放的一種方式,將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遷創造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經驗。 關鍵詞:市民社會 政治解放 人類解放 社會形態 18世紀啟蒙思想開啟的「現代性方案」,在特定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解放的一種方式,但由於資本主義理性自身的歷史規定性以及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本性,決定了這種文化視野中的解放的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並沒有因為地域性的個人為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突破了這種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所謂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體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除了建立在這種普遍性上的社會之外,好像再也沒有需要演進的更高級社會形式的「歷史的終結」,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狹隘性的表現,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反思當今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技術理性的泛濫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性異化現象,徹底地消除「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①這一定律,必須進一步開掘馬克思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韻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作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主題,它同樣貫穿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之中,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 ①《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頁。 一、市民社會: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事實上,從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框架來解讀社會形態理論,可以發現二者有著深刻的同一性。把握這種同一性,無論對於人類解放理論還是社會形態理論,都是一種理解上的深化和意義上的提升。同一性視角在這里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原則。但這一內在邏輯的建立,必須從一個更基本的邏輯起點開始,這就是市民社會①理論。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有一個從黑格爾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標志,就是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結論的集中表述,便構成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已經勾勒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偉大學說的初步輪廓。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基於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的顛倒,不僅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變成唯物主義者,而且從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 對此,恩格斯做過這樣的評論:「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②最後這句話固然使人想起馬克思自己的那旬名言——「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③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結論:馬克思一生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解剖市民社會。於是,對恩格斯的這一表述就需要作這樣的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構成了馬克思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石和邏輯起點。 黑格爾第一次在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他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區別,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它代表特殊性,而政治國家則是公共利益的領域,它代表普遍性。馬克思直接上承黑格爾接受了這一術語。除了在與黑格爾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之外,在其後期的使用過程中,馬克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這就使得學術界對它的理解出現分歧。 馬克思確實在很多場合在「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等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是同一個概念。實際上,馬克思這樣使用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這種邏輯上的關聯馬克思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④ ①關於馬克思市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可參見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這就是說,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領域,它所代表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關系的核心無非是由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利益關系。於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基礎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實質性內容。在這種實質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獲得了某種修辭效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文技巧,並不能構成市民社會與經濟基礎完全等同的邏輯依據。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不是沒有體現的。馬克思在很多場合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私人生活等。他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①他又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② 問題之二,市民社會是否就是指資產階級社會?這一說法同樣有其不確切性。事實上,中譯本的「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在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是同一個詞,都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即使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英文譯本中,「bu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詞也常常被譯為「bourgeois Society」(即「資產階級社會」)。但是,這些事實對於證明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結論並不充分。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證據來否證這一結論。例如,馬克思在自己用英文發表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中,分別使用了「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和「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兩種表述來表達德文中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此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英文版中,也出現了「civil society」和「bourgeois society」兩種表達。這表明,馬克思除了在特定的「資產階級社會」意義上使用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之外,還在一般的「市民社會」意義上使用它。這就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並沒有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 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的理解方式,還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這就是邏輯上的不一致性。因為以這種理解方式為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市民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都是不存在的。這一結論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指稱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只不過在前面加上了一些修飾語,形成諸如「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等。例如,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就是說,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已經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的形式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③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採取了相同的表達形式,但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是有區別的。市民社會固然包含了資產階級社會但不單指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包括了非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它們中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只要有政治國家存在,就必然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市民社會存在。這個市民社會當然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可以是別的社會,如封建社會等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概念指的就是這樣的社會。
③ 政治:人類創造出的偉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哪些
物質財富:你去看科學家的成就
精神財富:你去看哲學家,宗教家的成就
④ 一個人的偉大在於什麼政治題
一個人的偉大在於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思想境界達到什麼樣的地步
⑤ 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發現矛盾與解決矛盾,你如何認識
發現矛盾的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解決矛盾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發現了矛盾,解決了矛盾,才會使生產力得到提升和發展,才會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人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這難道不偉大嗎?(一孔之見,呵呵,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⑥ 生命不斷延續,如何理解偉大人物的思想與創造被世人永遠銘記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真正的價值是書上的知識可以學習,因為知識是力量。
因為社會進步,人的能力越來越強,這都是前人對知識的積累和自己的努力,而給予許許多多人知識的人就是偉大的人,這「立言」。
另外創造了社會巨大物質財富和制度的人也是偉大的人,是立功。
我們人類是群體性生物物種,因為團結所以強大,有一種精神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共同努力,這種力量是「善」的力量,稱為「立德」,有這種力量的人,也是偉人。
⑦ 初一上冊政治怎樣在平凡的生命中閃耀出偉大
在平凡的生命中閃耀出偉大的方法:
1、為生活而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就是認真、勤勞、善良、堅持、責任、勇敢書寫自己生命的價值。
2、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生命便會從平凡閃耀出偉大。
3、要兢兢業業、堅守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許我們的工作微不足道,也許我們的成績不盡如人意,也許我們的人生在平凡中度過,不能成名成家、不能轟轟烈烈,但涓涓細流終成大海。
(7)人類的偉大在於創造政治理解擴展閱讀:
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才是值得的。在看到別人的需要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事情大小,都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一生才是值得的。將個人追求建立在人類共同需要的基礎上,這樣的一生才是值得的。
偉大在於創造和貢獻。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其地位的高低,而在於他能夠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長久的、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⑧ 一個人的偉大在於什麼政治題
偉大在於創造和貢獻。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起地位高低,而在於他能夠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長久的、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