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的特色和理論口號
文學研究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
創造社:反專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屬,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
新月社: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追求唯美詩歌藝術……
吶,完成,愚見提取&……
②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各有什麼特點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大眾。
2、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2)創造社詩歌風格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
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
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文學研究會宣稱要」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了一批所謂「問題小說」。因此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文學。
他們相信從事小說戲劇等的創作也是「一種工作,而且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這種「為人生」的「新文學」思想成為文學研究會的基本文學主張。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方面採取了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游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了有力斗爭。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
如有部分成員抽象強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藉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
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里」,作家應該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③ 比較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異同 在藝術主張上的異同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尤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分別引領著當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思潮而並行。兩者同為二十年代的文學社團,但文學取向卻不同。前者」文學為人生」,後者」文學為藝術」,直接顯現著其思想傾向,此時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大文學社團。但其本相同。
所謂本質相同,也要看是在哪個歷史時期,隨著中國當時國情戰局的變化,到了40年代的時候,創造社轉型,現實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終於與文學研究會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另外,有的作家分別擔任這兩大文學社團的重要成員也是主要的原因,如郭沫若等。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大眾。
2、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回答滿意嗎?希望可以幫上你的忙哦 ~\(^o^)/~
④ 從郭沫若的詩歌,郁達夫的小說,田漢的話劇分析,概括創造社作家們的寫作特點
郭沫若的詩歌:熱情奔放,感情強烈,氣勢磅礴,有一種人性的張揚力感。參見:《女神》、《星空》。
郁達夫的小說:愁苦,郁悶,失意,潦倒,頹廢而無能的文人。參見:《沉淪》。
田漢的話劇:沒讀過,不知道。
⑤ 郭沫若的新詩風格是什麼
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文化運動和「詩界革命」而發展起來的。詩體解放事業肇始於胡適,而完成於實踐著「文學為人生」主張的文學研究會諸詩人。1921年以郭沫若為旗幟的創造社的成立,可謂「異軍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滿缺陷的人生」。假如說,首倡「詩體的大解放」的胡適和他的《嘗試集》,只可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限;那麼,堪稱為新詩革命先行和紀念碑式作品的,則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象徵手法、反映現實。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徵著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詩人說過:「共工象徵南方、顓頊象徵北方,想在這兩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中國————美的中國。」不過,詩人早期的社會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說過:「在初自然是不分質的,只是朦朧地反對舊社會,想建立一個新社會。那新社會是怎樣的,該怎樣來建立,都很朦朧。」因此,女神要去創造新鮮的太陽,但仍是一個渺茫的創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時期,它曾給了廣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藝術網路是多樣化的統一。激情如閃電驚雷,火山噴發;柔情如清風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詩篇《天狗》其藝術風格當屬前者。這首詩寫於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爆發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熾烈的時刻。這首詩的風格是強悍、狂暴、緊張的。
一開始詩人便自稱「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詩人在五四精神觀照下對個性解放的贊歌,也正因有了沖決一切束縛個性發展的勇氣後,個性才得以充分發揚,五四新人才具有無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廟底Energy底總量!」這樣的五四新人將會改變山河、大地、宇宙。「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詩句所釋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颶風、奔騰的激流,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我飛跑」則是令人振奮的吶喊,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總之,《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贊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邁氣概,正是五四時期要求破壞一切因襲傳統、毀滅舊世界的精神再現。
而《天狗》只是《女神》創作中詩人情感與藝術碰撞、融合、激濺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見,《女神》創作想像之豐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色彩將是照徹詩歌藝術長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詩句就像喧囂著的熱浪,轟鳴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⑥ 詩歌流派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你問的太籠統,既沒說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也沒說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我對外國詩歌了解不多,就說說中國詩歌吧,至於外國的,你只能自己去搜下了。
總體來說,中國詩歌按類別不同,可以分為婉約派(李清照、柳永等為代表)、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他們各自的代表作就不用我來為你介紹吧,相信你應該知道;再就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浪漫主義代表人物為李白、屈原等,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為杜甫、白居易等。
至於其各自的特點,我就不一一跟你說了,再說的話也是我去搜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夠自己搜索到的,最好別問別人,還不如你自己去搜一下,全面了解。
你說呢?
⑦ 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什麼不同
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不同點如下:
1、為人生與為自我
文學研究會注重與通過文學的表現形式來反映社會,關注人生。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則是直接而猛烈地抨擊社會現實中的弊端,企圖改造社會。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文學研究會鮮明地打出現實主義的文學旗幟,提倡文學要反映社會現實,反對純文學觀點,並十分注意研究和介紹俄國、東歐、北歐等被壓迫民族的進步文學。
在創造社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7)創造社詩歌風格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1920年底開始籌備,1921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者有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孫伏園、耿濟之、朱希祖、瞿世英、王統照、蔣百里、郭紹虞、許地山、周作人共12人。後來該會的活動中心轉到上海。
創造社是五四時期與文學研究會齊名的文學社團。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鄭伯奇、田漢、何畏等,是該社最早的成員。他們以多種刊物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發動猛烈攻擊,為推動新文化運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創造社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⑧ 中國現代詩歌有哪些流派與特點
代表新詩創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創造社的主將、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五四」時代各種社會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進分子的覺醒。由不滿現狀而陷入苦悶的廣大青年,迫切尋找激情噴發的方式表達個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詩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歐美浪漫主義詩歌中找到啟示和力量。他們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為舊秩序的叛逆者而忠於自己的熱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從思想上接受浪漫主義,並用以作為藝術原則,指導自己的創作。這就是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批創造社詩人崇奉浪漫主義的動因。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詩篇寫於1920年。他的創作在飛動和呼嘯的抒情形象中傳達「五四」狂突進的時代精神。他摒棄了小詩運動的詩人們那種雋秀的情趣,創造出以雄渾的調子、急速的旋律、囊括萬物而又不拘形跡的豪放詩風。他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要求,詩中充滿了20世紀的動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於創造,於舊的毀壞中尋求新我的誕生。郭沫若筆下自焚的鳳凰形象,集中地體現了對舊世界的批判與抗爭的意識,同時又象徵著那個創造和追求光明的時代,郭沫若還追求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古老文化傳統的融匯,《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詩的形式表現溶進了現代精神的古老神話傳統,既與新世紀的抗爭意識相通,又與中國歷史文明、特別是「五四」時代精神一致。他為新詩引進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詞彙,豐富並完成了新詩現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繼《女神》之後,郭沫若又有《星空》、《前茅》、《恢復》等詩集。 提倡浪漫主義詩歌的,還有創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和後來組織太陽社的蔣光慈等。蔣光慈的詩集《新夢》所收系1921至1924年旅居蘇聯的作品。他把浪漫主義激情具體化為對於無產階級革命的歌唱。他的詩熱情澎湃,格調宏朗,但也因未能扣緊中國現實而有些浮泛。《新夢》之後的《哀中國》、《戰鼓》,高亢之音減弱,流露出某種感傷情調,但「始終是在希望的路上走著」(《〈哭訴〉‧序》)。受到創造社的直接影響,沉鍾社及其主要成員馮至的詩風,同樣洋溢著樂觀積極的浪漫主義情緒。馮至的《昨日之歌》中的詩篇,其基本主題也是青春和愛情的歌唱,抒情真摯細膩、幽婉動人。後來《北游及其他》中的詩,又增加了現實的內容,馮至寫的詩是個人「如煙如夢」的哀愁,概括了「五四」以後追求光明的青年的苦悶心理。 隨著自由體新詩的勃興,新詩體式因不加節制而趨於散漫,便轉而要求便於吟誦的格律化。新月派(見新月社)的出現順應了這種潮流。1926年北京《晨報》創辦《詩鐫》,由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劉夢葦、於賡虞諸人主辦。隨後又創辦《新月》和《詩刊》。在刊物的發展沿革中培養、集合了一批藝術主張相近的詩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這是一批立志要為新詩創格的詩人。其中聞一多的理論最為完整明確,他認為詩應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他們創造的新詩格律體,不同於自由體的毫無拘束,又不是古典詩詞那種陳舊的模式,而是在自由體新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統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詩。此派詩人的情調風格都接近英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但反抗精神甚為微弱。他們的詩篇注重藝術的純美,主題往往是人生的經驗、人性的美麗以及愛情的追求。也有一批詩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疾苦的同情與關切,但思想始終未曾超越人道主義。當理想和憧憬在現實生活中失落,也易於產生幻滅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他致力於詩體的輸入與試驗,嘗試的詩體最多,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他的詩語言鮮明,色彩清麗,具有流動的質感,讓人覺得世上一切都鮮明、靈動。徐詩稀薄地聯系社會生活,尋求人的尊嚴與愛情的高尚,但雖想沖出黑暗迎接光明,卻常常不知道風是在向哪一個方向吹。一旦人生的際遇超乎他的預料,便由信仰的動搖而趨於頹唐,這在從《猛虎集》到《雲游》的「自剖與雲游期」,體現得最為充分。 聞一多是新月派創作和理論全面發展的詩人,著有詩集《紅燭》、《死水》。《死水》一詩是他貫徹自己藝術主張的力作,以設想的奇詭、色彩的濃郁、節律的和諧以及格式的整飭著稱。死水是舊中國衰頹的象徵,它表達了詩人對黑暗腐敗的抗爭,並以烈的嘲諷來宣示那未曾絕望的激憤。聞一多是一位嘔出一顆心來,懷著火一般激情,唱著悲憤詩句的愛國主義者。 新月派詩人中,朱湘在格律詩的倡導和建設方面亦多有建樹。他著有《夏天》、《草莽集》、《石門集》等。他的詩洋溢著和諧庄穆。其詩在幽婉恬淡方面有特色,有時表現為隱晦神秘而有明顯的對於現實的規避。朱湘致力於詩的敘事,這方面的實踐在早期新詩人中較為突出。此外,孫大雨、饒孟侃、邵洵美、沈從文、朱大柟、陳夢家、方瑋德、林徽因(亦叫「林徽音」)等,都屬於這一流派的詩人。 20年代後期,象徵派詩風興起,李金發以法國象徵徵主義詩歌為模式,試驗把西方象徵主義創作方法引進自己詩中,有詩集《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他以新奇生澀的形像,表現富於異國情調的感傷氣氛。他重視暗示性的隱喻,通過一些朦朧的詩的幻覺,企圖再現人生的隱秘。生與死是李詩的基本內容。他關注晦暗的、悲劇性的命題,主調是感傷頹廢的。語言蕪雜而艱澀。與李金發詩風相近者,有後期創造社詩人穆木天、馮乃超、王獨清、姚蓬子等。他們提倡唯美的純詩,強調詩的音樂和形式之美,捕捉詩的朦朧境界。王獨清詩中,頹廢沒落的氣氛甚濃,著重點染濃艷的刺激性色彩。 同樣受到法國象徵派影響的戴望舒,創作始於20年代中期。他因發表《雨巷》一詩而被稱為「雨巷詩人」。這首詩以悠長的雨巷和帶有悲劇色彩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構成了一種朦朧的理想化氣氛,以象徵來暗示飄忽不定的心態。在這以後,戴望舒的詩歌觀念有了改變,認為詩不應藉重音樂和繪畫的長處,詩的韻律不在字面,而在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從《我的記憶》開始,由外在字句的節奏變為內在情緒的節奏,明顯地轉向現代詩風。 1932年《現代》雜志出版,在刊物周圍聚集了一批詩人,被稱為「現代派」。其實「現代派」之稱只是一種借用,他們的作品多數藉重於象徵派。只是較之李金發,他們的詩風趨於明快,舍棄了語言的歐化。他們揚棄了從新月派到象徵派的明顯局限,轉為內向性的自我開掘,擅長表達人生的憂郁和欣慰,以暗喻的手法抒寫內心的隱曲。他們敏感地抒發對於城市生活的厭惡,展示自我靈魂在日益發達的工業社會面前的悲哀。一旦現實的社會主題觸發他們內心的火花,他們也會以獨有的藝術寫出如同戴望舒的《斷指》、《我用殘損的手掌》那樣積極的詩篇。曹葆華、徐遲、金克木、林庚、廢名(馮文炳)、吳奔星、路易士、李白鳳以及早期艾青的某些作品,都受到現代詩風的影響。 《漢園集》三作者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其中何其芳、卞之琳的作品既有「新月」的餘波,又帶象徵派詩的色彩,他們的詩有獨特藝術個性而又以曲折方式面向人生。何其芳華麗而不尚繁縟,清新之中見蘊藉,善於捕捉情緒的微妙變幻而賦之以鮮麗的形象。卞之琳的詩重視時空感覺,往往以象徵的方式寫出沉思中悟得的哲理,他的圓熟精緻而富有冷靜的理性是公認的。但有時為了哲理的表達,省略甚多而顯得空闊滯澀。李廣田的詩則較為淳樸,是「地之子」的真摯歌吟。 經歷了多種風格流派的並存和競爭,20、30年代之交,新詩呈現出空前的豐富與多樣。隨著歷史的前進,緊密把握社會現實與提高詩藝這二者的結合已引起更多的人注意,藝術道路也日見寬廣。
⑨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各有什麼特點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專大眾。
2、創作手法屬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