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請問如果我和某人無緣,如何才能建立起兩個人的緣分呢(如何從無緣到有緣)
你既然想結識他,去交往就是了,哪有那麼多說法?
無緣對面不相識,是說相互之間都不想交往,所以會錯過。
有緣是(按佛家輪回)說,前世你們之間有欠債關系存在。這個債可能是金錢,更可能是感情。
所以佛家要修「了緣」,把上輩子欠債還清,才能無債一身輕地往生。
但也有「結緣」一說。你跟他上輩子無緣,這輩子想結識他就幫助他是了。他缺什麼你幫他什麼,就是一種結緣的方式。如果你幫他三次都被他拒絕,就幫他十次,如果仍被拒絕,就不要再打擾他了,那就會引起他對你的嗔恨,對你對他都不好。按佛家說,這就是在「結惡緣」了。
② 怎麼理解緣分,佛法里是怎麼講解的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緣起」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發現」了「緣起」這個自然的法則,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說、開示。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
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系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系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緣起論包括因和緣兩個部分。因即因素,緣即條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一切法的生滅既由因緣,那麼一切法存在或壞滅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據。凡果必有因,怎樣的因便產生怎樣的果,因果必相應。
世間一切有為法皆無獨立性、恆常性,必須靠「因」、「緣」和合才有「果」。「緣起」法所闡述的,就是因、緣、果的關系,因、緣、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獨立性。
③ 佛教中怎樣去創造緣分。。兩個毫不相乾的人,該怎樣結下善緣
送佛經給他。給他衣服。實物。就行。發下未來見。
④ 關於佛教中的緣分
佛說·500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半緣修道半緣君
宇宙萬物,皆有因緣
將生命結束在愛人面前,瞬間的痛苦,永恆的幸福,無法抵擋的誘惑
⑤ 佛教中,緣分是怎麼解釋的
【緣起】
(一)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 之意譯。音譯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為佛陀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如阿含經典多處所闡明之十二支緣起,謂『無明』為『行』之緣,『行』為『識』之緣,乃至『生』為『老死』之緣,『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續之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盤。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蓋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均予否定之,而謂萬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獨立之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
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載,佛陀為攝受眾機,所施設之緣起法有一緣起、二緣起、三緣起、四緣起,乃至十一緣起、十二緣起等數種之多。其中,一緣起系指一切之有為法總名為緣起者;二緣起指因與果;三緣起指三世之別,或指煩惱、業、事等三者;四緣起指無明、行、生、老死等。如上所述,各種由因緣所成立之有為法,皆可稱為緣起、緣生、緣生法、緣已生法。然據俱舍論卷九及尊者望滿(梵Pu^rn!a^s/a )之說,『緣起』與『緣生』之法,兩者互有所別,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為『緣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則為『緣生』。
自教理史觀之,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莫不以緣起思想為其根本教理,於原始佛教,以阿含經之十二緣起說(十二因緣)為始;於大眾部、化地部中,緣起法列為九無為法之一;繼有大乘唯識、瑜伽師地論之賴耶緣起說,楞伽、勝鬘、大乘起信論等之如來藏緣起說(真如緣起說),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說,以及密宗之六大緣起說等,形成一貫之佛教歷史思想,而與中論、天台等之『實相論』共為佛教教學之兩大系統。〔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品類足論卷六〕(參閱『緣已生』6123、『緣起論』6129)
(二)梵語nida^na。音譯為尼陀那。意譯為緣起、因緣。與上述(一)中之『緣起』語意相同,而使用於不同之情形,指十二部經(原始佛教經典)之因緣部。即說明佛陀或歷來祖師為應眾生之機,而宣說或撰述經、律、論三藏之緣由(理由、由來),如華嚴宗教義中『緣起因分』之緣起即屬此義。此外,後世創立寺剎佛堂、刻造佛像,或記載高僧大德靈驗行狀之各種來由因緣,亦稱為緣起。
⑥ 緣分可以被創造么,在佛教中怎樣才能創造緣分,讓兩個毫不相乾的人認識
緣分跟著感覺走,不要想的太多
人應該簡單一些,簡單自然快樂
你若付出,清風徐來
⑦ 佛教對於緣分是怎麼講的
講因緣,緣分為善緣與惡緣,所謂因緣就是過去乃至過去世結過這個因,現在遇到了就是緣了,如果在過去沒有結過緣,現在就不會遇到,遇到也不認識。這里頭分善與惡了,佛教常講的結緣就是這樣了要廣結善緣!
⑧ 佛家講究緣分,問真的有緣嗎
無緣,因則不生。做一簡單的比喻,種子假如不把它種在施益的土壤中,或把它種在不施益的沙石攤,種子會開花接果嗎?我們的回答,當然不會。所以因遇緣則生,緣盡則滅。就是佛家所講,萬有的生滅皆緣與因緣的合和。
⑨ 佛教意義中,要怎麼修行才能得到自己的緣分
依法念佛,念經,念咒,就可以滿合理的願望,
⑩ 佛說緣,緣字從何而來,怎麼來的
<辭海>「緣分」是因緣、機緣,指出「緣」為梵語,經典解釋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稱為「因緣」。下面整理四種對緣的不同解釋僅供參考。
一:什麼是緣分?有人問隱士。隱士想了一會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聽的糊塗,去問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問佛祖。佛不語,用手指天邊的雲。這人看去,雲起雲落,隨風東西,於是頓悟:緣不可求的,緣如風,風不定。雲聚是緣,雲散也是緣。感情也如雲,萬千變化,雲起時洶涌澎湃,雲落時落寞舒緩。感情的事如雲聚雲散,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風。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緣分難求。茫茫人海,浮華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尋覓到自己最完美的歸屬,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過中錯失了最好的機緣。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確的選擇卻站在了錯誤的時間和地點。有時緣去緣留只在人一念之間。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彼此惜緣。
二:世上有了咖啡,也就有了咖啡伴侶。沒沖的咖啡,特別的苦;咖啡伴侶,也沒什麼味道,遠不如它那白花花的樣子誘人。可把咖啡和咖啡伴侶摻和在一起,用水輕輕地勾兌居然是那麼的香醇。男人原來就是咖啡,男人也可以是咖啡伴侶,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就有了故事。沖得好了,完全融合在一起,就會散發出香味;搭配得出了問題,總有些東西漂在上面,不好看,喝起來也略帶著點兒苦味。愛情就是個杯子,能讓兩個男人重新活一回。不過這個杯子也沒配小勺,誰都不可能非把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別人看著著急也沒有辦法。只能靠相互的融合力,讓這本來平淡的生活散出香味來。一首詩曾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把兩個人放進愛情的杯子要靠緣分的話,那能夠讓兩個人融合到一起的水,就叫「寬容」。對於沒有勺子攪拌的咖啡來說,這似乎決定了最後的味道。願你我的融合,會散發出濃濃的香味。佛早就說過: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不必為此感到驚訝!
三:緣分是世間男女情愛的開端,從不相識到相識相知,讓人覺得象是冥冥中的註定,美好而直扣心扉。因一個緣字,讓世間多少男女為之癲狂。但也有時有緣卻沒份,這種情況最讓人心傷。還有有份無緣的,無緣無份的。當然,有緣有分是最好的結局,諸君該珍惜。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或是相親相愛,這就是緣分,緣分無需等待,緣分是人爭取的,是人創造的,只有懂得努力創造緣分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緣分來的時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緣分是美麗的,緣分和愛情一樣,是個古老的話題,同時緣分也需要精心呵護的,緣分不是詩,但它比詩更美麗,緣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濃。愛是不分距離不分地域的,在緣分的天空里,緣分並不是永遠都不會遠逝的,珍惜你的緣分,善待你的愛情。莫等失去空遺恨。其實緣分有著兩個定義,如果你覺得緣分是天註定的,那麼你的一生只是命運的安排!另一種緣分就是你自己的安排了,如果你只等著緣分的到來的話,不去追求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知道自己喜歡那就是你的緣分,如果你不去追求那你會可能得到嗎?所以緣分是要靠自己的,30%是天註定,70%是自己追求得來的!
四:緣分是人平等精神的體現,它要求有緣人地撇開地位、等級、學歷、財富等世俗觀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創造美好的精神境界。伯牙當時是聲名顯赫的在朝官員,子期則是砍柴為生的樵夫,兩人地位差別懸殊,但他們以音樂為媒,情投意合,摯友終身,成為千古佳話。現任法國總統希拉克早年與一位鍾表匠很投緣,他無論是做職員還是當議員,直到高居總統寶座,都沒有中斷與這位摯友的聯系,其緣分在他執政中成為體恤民情,關注社會,關愛民眾的感情資源。 因緣而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詩化的緣分,尤其值得珍惜。緣分是屬於精神領域的,它總是想超脫凡塵,維系自己情有獨鍾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與現實社會生活的世俗偏見發生沖突,這種沖突有時是很劇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毀滅性的精神打擊。梅克夫人因資助柴珂夫斯基遭到家人的圍攻和折磨,最後死在了精神病院;柴珂夫斯基在臨終前不停喊著梅克夫人的名字,在一聲「冤家」的最後悲嘆中結束了自己生命。陸游和唐婉情緣相投,是舉世公認的,但舊婚姻道德觀使他們不能終身相依,唐婉在年輕美貌時就悲苦離開了人間,陸遊人生七十六年,寫了許多懷念唐婉的詩篇,臨終之際也夢留沈園,遺恨人寰。由此,我想呵護來之不易的緣分,對我們的情感生活很重要。我們可以窮困潦倒,但我們有了遮蔽苦寒風雨的情緣,我們一樣能獲得生活的勇氣,一樣能有精神的樂土。
佛教對「緣」的說法也有許多種類,在佛經裡面把緣分為: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與緣相關的教理還有十二因緣、緣起性空等,佛學中最為常見簡單的說法是指事物的相涉關系就是緣,常與因並稱「因緣」。前不久參加活動一位網友問道什麼是緣?我當下即興發揮說:「緣就是交際」,雖然沒有和佛教學術高僧大德進行交流是否正確,但是根據我對佛學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經歷來看,交際就是緣最本質的東西,而交際是離不開緣作為橋梁,所謂廣結善緣,眾緣和合。大量的佛學資料並沒有明確給緣下定義,因為緣是在交際過程中,不斷的變化,好的則是善緣,壞的則是惡緣,不離不棄則是增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