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國之初與解放犁一塊發明的新農具有什麼
犁是來一種耕地的農具。由在源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分類:
翻轉犁、旋耕犁、五鏵犁、解放犁。耒耜,象形字,中國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貳』 耒耜是誰發明的
1,皋陶作耒耜,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http://ke..com/view/50374.htm】
2,《易經·系辭》說,神農內「斫木為耜,容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禮·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製作耕播工具------耒耜。【http://ke..com/view/50447.htm】
『叄』 青銅犁頭是什麼朝代的
當吳、越大量使用青銅犁的時候,中原列國春秋時仍在使用青銅鏟(鏄、銚、錢)--戰國時使用鐵鍬(杴),中原普及犁耕是秦漢間的事。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陳振中先生遍訪全國文博單位,廣泛採集資料編著的一冊《先秦青銅生產工具》,在農具分類中,有耒、耜、鋤、鎒、鏟、銍、鐮各項,就缺犁這一大類,說明先秦時中原無犁!
權威學術刊物《農業考古》,定期匯集全國出土農具的資料中,列有犁、耬項,但石器只見江南良渚,江南之外各地凡出土犁鏵的,均在西漢後。證明了先秦時期中原並無石犁、青銅犁出土記錄。
所以,青銅犁頭最早出現是周初,最晚是春秋在南方吳越首先發明並使用。
『肆』 始於戰國時期的鐵犁到什麼時代開始擁有了犁壁
鐵犁到漢代開始擁有犁壁。
在漢朝剛剛安定的時候,深諳農民疾苦平民出生的漢高祖劉邦在安定天下後開始推行先進的生產工具,教給人民先進的耕作方法。而從現代出土的文物中,最早出現犁壁的鐵犁就是在漢朝,而且到漢朝,鐵犁種類有很多種,而從出土的漢朝鐵犁設計圖上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犁壁。
『伍』 犁臂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鑱」、「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
『陸』 在眼鏡被發明之前,眼鏡蛇叫什麼呢
在眼鏡被發明之前,眼鏡蛇別稱有: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扁頭風。
眼鏡蛇回(學名答:Naja)為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
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獨立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此屬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6)犁頭誰發明擴展閱讀
眼鏡的發明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其實在眼鏡發明之前, 眼鏡蛇的正式命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
比如民間對眼鏡蛇(當然是不同種類的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大扁頸蛇、扁頸蛇、吹風蛇、過山標、過山風、過山風波、飯鏟頭、飯匙倩(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五毒蛇、蝙蝠蛇、 脹頸蛇、膨頸蛇、大膨頸、扇頭風、大扁頭風等。
『柒』 古人發明的一種工藝"耒耜(leisi) 是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版以鬆土,可看作犁權的前身。「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
『捌』 犁是什麼那一個朝代發明的
我國的犁出現在商代
在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 犁
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將犁繫上繩子由一頭牛拉動,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進行了改進,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傾斜的底板。 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鑱」、「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
『玖』 碌碡最早是誰發明的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拾』 概括中國古代犁的演變過程
中國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石犁。黃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內發現了仰韶、龍山文化的石犁;在長江下游包括今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發現了崧澤、良渚文化的石犁;在華北的內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發現了紅山文化的石犁。此外,東北吉林等地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石犁。這些石犁形狀呈多樣性,有杏葉形、桂葉形、三角形、舌形、矛頭形、鞋底形;大小有長10幾厘米至50厘米不等。時間上距今約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間。
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發現了八件銅犁鏵。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兩件;山東濟南發現一件商代銅犁,並有明顯「使用磨損痕跡」;解放前陸懋德家藏銅犁鏵一件(河南陝西間出土);浙江紹興、長興各發現一件銅犁鏵,其中一件長18.2厘米;雲南呈貢天子廟發現了兩件銅犁鏵,一件長27.6厘米。這些銅犁鏵的出現為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供了條件。
戰國秦漢時期,鐵犁普遍使用。戰國時,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都發現了鐵制犁鏵冠。其中河南輝縣固圍村二號魏墓發現的一件,一邊長17.5厘米,一邊長18厘米,兩翼距23厘米。秦代鐵犁鏵有尺寸記載的發現三件,以臨潼陳家溝遺址發現的一件為最大,犁高(長)38厘米,兩翼26.8厘米。
兩漢時期,鐵犁的發展不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備。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一是犁頭是由犁鏵冠、犁鏵、犁壁三個部件組成的。犁壁又有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種:大型鐵犁鏵一般長、寬均達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長、寬達40厘米以上;中型鐵犁鏵一般長、寬均達20厘米以上;小型鐵犁鏵一般長、寬達10厘米以上,或平均達十幾厘米。上述三種犁鏵中,中小型兩種犁鏵應都是一條牛拉的犁;大型犁鏵應是漢武帝時推行的「耦犁」,是兩條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開溝,乃是實行「代田法」時推行開的。漢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長直轅犁,對後世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的犁與漢代的犁基本相同。這表現在:其一,犁頭仍是由犁鏵冠、犁鏵、犁壁三個部件組成。犁壁的四種形狀依然是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種;大型鐵犁鏵仍是一般長、寬均達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發現;中型一般仍為長、寬達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長寬十幾厘米,或是平均達十幾厘米。其三,鑄造鐵農具所用鐵的材質、功能也完全相同,據河南對考古發現的戰國、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鐵農具材質化驗分析說:「戰國早期已採用鑄鐵脫碳的新技術,而到漢代基本規范化和普及化,並且又有新的提高,這種新技術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對鐵農具所進行的「硬度和抗拉強度的研究」表明,「漢代比戰國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韌性和抗沖擊能都有提高。而魏晉南北朝的鐵農具在硬度和抗拉強度方面和漢代則基本相似。南北朝時期,在北齊統治地區曾出現使用方便的「蔚犁」,但這種犁僅在局部地區使用,而且構造不明。從上述情況看,魏晉南北朝與漢代的犁基本情況相似,沒有什麼顯著變化。
漢代以後,中國鐵犁又一次大的變化出現在唐朝,這個變化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唐代的鐵犁鏵銎部較大,鏵的前部較薄而省去了犁鏵冠。這就是說唐代的鐵犁鏵是犁鏵與犁冠的合一,減少了部件,使用更為方便簡單。二是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有長、短之分。晚唐陸龜蒙《耒耜經》中所說的江東犁,轅長九尺,犁從頭到尾長1.2丈,應屬長曲轅犁。陳文華發現的「出土於河南洛陽的唐三彩胡人執犁俑」才是短曲轅犁的代表。元代王楨《農書》中所列犁的圖形,也是短曲轅犁。短曲轅犁再經部件的並組簡化就成了解放前後個體農民所使用的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