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建築特有的斗拱是從什麼時候出現
斗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1、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復雜、繁華。
3、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4、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檐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准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都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Ⅱ 斗拱是在哪個朝代最早使用
斗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
斗拱,是我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宋代頒布的《營造法式》在定義斗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斗拱的式樣趨於統一。
到了明清兩代,斗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斗拱,成為區分建築封建等級的一種標志。
(2)斗拱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從前十分普及的斗拱如今看來便會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而且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如今已不使用木材做房子卻將斗拱作為裝飾的原因。
斗拱作為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建築的變化也在發生改變,不同的朝代時期斗拱的形式會有所區別,但是總體來說,斗拱的大致結構是一樣的。
Ⅲ 商朝斗拱是什麼
斗栱(木字邊)是一種以小短木十字相交層層疊起累積形成的一種結構構件,在中國古建築中連接柱和屋架上的構件,並起到挑出屋檐的作用,是我國古典建築的典型構件。由於他的結構特點,使柱和屋架的連接非剛性連接,這種柔性連接有利於建築抗震,所有的柱頭上的斗栱形成鋪作層,有利於加強建築的整體性。此外,這種層層疊疊的構件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使建築形象更加豐富,反映出我國古典建築的典型特徵,結構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因此現在斗栱常常被用作中國古典建築的代表性符號。早期的斗栱比較大,到明清時斗栱逐漸喪失了結構功能,成為純粹的裝飾構件,體積上也變得細小繁復。
可以參照網路圖片進行理解,這里不便引用。
Ⅳ 斗拱,為什麼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靈魂
斗拱,有可以稱作是枓栱或者是斗科,是我國古建築物之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結構,它一般在橫梁和立柱的交接處,可以說斗拱是我國古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瑰寶。那麼為什麼說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靈魂呢?是因為斗拱不僅構思十分巧妙,還有巧奪天工的東方之美存在其中。它的存在更是表達出了我國古建築物內在的氣質和精神。
斗拱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在建築方面的瑰寶,它即驚艷了歲月,也驚艷了世界。在滄桑的歲月之中,陪伴著我國的古建築物歷盡歷史長河的洗禮。它更是我國古建築物的靈魂之所在,默默的驚艷著眾生,淺淺的看著世界。
Ⅳ 斗拱普遍使用是在哪個朝代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在漢代普遍使用.
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Ⅵ 斗拱在哪個朝代普遍使用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在漢代普遍使用.
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Ⅶ 斗拱結構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斗栱至遲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載橫枋的方法。到漢朝,組成斗栱已大量用於重要建築中,斗與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種。經過兩晉、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樣漸趨於統一,並用栱的高度作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後來匠師們將這種基本尺度逐步發展為更周密的模數制,就是宋《營造法式》所稱的「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為十五分,以十分為其寬。根據建築類型先定材的等級,然後構件的大小、長短和屋頂的舉折都以「材」為標准來決定,因此,既簡化了建築設計手續,又便於估算工料和在場地進行預制加工,並且多座房屋可以齊頭並進,提高施工速度,滿足短時期內建造大量房屋的要求。這種方法由唐宋沿襲到明清,前後千餘年,由此可見斗拱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不過宋朝木構架的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間隨之擴大,而木構架節點上所用斗拱卻逐步減少,不如唐代之多,這種趨向到明清兩代更為顯著,也就是高級抬梁式木構架的結構及其藝術形象由簡單到復雜,再由復雜趨於簡練是一個重要發展過程。同時,明清兩代的柱樑較唐宋大,而斗栱較唐宋小而且排列較叢密,幾乎喪失原來的結構機能而成為裝飾化構件了。
Ⅷ 中國古代斗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斗栱的發展過程,至遲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載橫枋的方法。到漢朝,組成斗栱已大量用於重要建築中,斗與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種。經過兩晉、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樣漸趨於統一,並用栱的高度作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
Ⅸ 斗拱的來源說法及意義
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目前對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干結構的
Ⅹ 斗拱結構最早是誰發明的
斗拱的前身是「櫨欒」,即斗狀的柱頭。最早的斗栱形象見於漢代崖墓、石室、石闕、明器、壁畫等;現存實物有四川省綿陽縣平楊鎮漢代石闕一斗三升斗栱,和四川雅安縣後漢高頤墓闕一斗二升斗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