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音樂創造價值

音樂創造價值

發布時間:2021-08-01 22:55:35

① 音樂在人類歷史中有那些意義

這個資料可借鑒一下。
應當說在這一專題上的討論和探索還不是太豐富,在理論上花的工夫還不是很多。在本次會議上,較有代表性的發言,包括我的《中國傳統音樂的主體間性》,主要闡述中國傳統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人與對象的關系是主體間性的關系,不同於西方音樂與美學中的主客體性的關系。發言後我也多方面地得到反饋信息,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這次會議中從整體上反思傳統音樂特質的論文太少,未能形成陣容。在這個問題上,我和有些學者的觀點可能不完全一樣,我認為有時候我們是過於關注形態了,而對於真正從理論上即學理上把問題講清楚的這樣一種張力不是很強。我們在理論上思考問題時,也往往執著於一些具體的、技術性、形態性的東西,而從整體、從根本上思考問題的工作則較少、較弱。也因為此,有些問題就難以說清楚,也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爭論。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做:具體的、應用的很重要,它是基礎,但是最高層的、抽象的理論思維也很重要。缺少哪一方,我們的理論都是殘缺的。剛才伍國棟老師說得好:音樂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是理論思維的東西,我們不能把這個丟掉,否則就是為別人打工了。音樂學它有自己的獨立性,理論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洽性,既要結合實際,服務實踐,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一特殊性。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對一些經典性的作品進行分析,例如對劉天華、王建民等人的作品的分析,也都是新的成果,時間關系,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總而言之,這次會議雖然時間不長,規模也不大,但是收獲還是十分可觀。但我這里所說的收獲,還不僅僅指上述這些方面,而更是指通過這次會議,我們對於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似乎能夠形成以下一些共識,這些共識是圍繞著對「傳統」的態度的討論逐漸達成的。

首先,是要「尊重」傳統。剛才謝建平先生說的很對,我們對於傳統,缺乏的是尊重。首先我們應當尊重傳統,對它有敬畏之心。我發現,可能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傳統,不說敬畏之心,反倒有一種尊重。我們都知道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是被送到「旅行者二號」去太空的。怎麼選出來的呢?我得到的信息是這樣的:120分鍾的唱片,30分鍾介紹地球、生命、人類等信息外,剩下90分鍾全部是音樂,原來准備選擇各地有代表性的樂曲50多首(最後選了20多首),每首不超過2分鍾。評選樂曲時,周文中先生是評委,他向大家介紹了這首樂曲,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琴音樂,介紹了演奏者管平湖本人,然後提出一個建議:這首樂曲7分多鍾,一點都不能刪節,必須完整收入。這個提議得到所有評委一致通過。我聽了之後非常感動。我在想,是不是放了管平湖先生的這首《流水》,所有的評委都聽懂了,或者說都非常欣賞呢?根據我的臆想,可能並非如此。並不一定真的喜歡,甚至並不一定真的聽懂,卻都能夠舉手贊成。為什麼?是出於他們對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尊重,是對於中國傳統音樂的輝煌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周文中先生的尊重。這是我從龔一先生那裡聽來的,龔一先生是周文中先生親自對他講的。剛才大家提到演出秩序問題,我們的演出秩序為什麼這么差?我覺得就有一個對待傳統的態度問題。龔一先生提到過他在英國倫敦的演出,給他的印象終身難忘。整個音樂會就是古琴獨奏,沒有任何的音響和擴音設備,300人的劇場里,只有一個聚光燈照在他身上。底下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到,安靜得不得了。英國的聽眾,他們為什麼能夠如此沉靜地聆聽中國的這樣一種非常古老的古琴音樂呢?也是出於對於中華文化和傳統音樂的這樣一種尊重之心。但是我們自己,可能反而沒有。因此,尤其是我們搞音樂的人,對於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我們不說「敬畏」吧,但最起碼應當有尊重和敬重之心吧。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哎呀,那是什麼玩意兒啊」,或者是「那種東西已經過時了」這樣的話。對此,我想我們所有與會的人基本上都能認同這一點:我們應當對自己的傳統有尊重之心。

第二,是要「研究」傳統。現在對於傳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好好地、認真地作研究,研究透了以後在此基礎上創新;另一種是不願花費力氣,繞過它去創新,最多為了顯示自己的特色和民族之根而回過頭去從傳統中挖一點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多,作品很豐富,但聽眾卻很少,明顯缺乏生命力。有一些刻意雕琢,貌似深刻,但實際上只有怪誕和新奇。其實創新並不難,有價值的創新才是難的。我們到底是要認認真真地把傳統研究透了,還是要繞過傳統?繞過傳統確實非常省力,非常容易,但它可能正是我們音樂的生命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暫且不說這樣的做法會直接導致我們的民族音樂傳統斷裂,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更為切己的理由,那就是:你不了解傳統,你不先擁有傳統,你就無法真正成功,也就是說,你無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大家都知道,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黃河》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難以超越的豐碑,形式上是西方的、現代的,但整體上我們卻認為它是純粹中國的,是從我們的傳統中直接生長出來的。我們也都知道,《梁祝》是從越劇音樂當中醞釀出來的,但它是從越劇當中自然孕育,而不是臨時到那裡「撿寶」。我現在相信,中國最大的傳統音樂寶藏是在戲曲之中,可能比民歌更為成熟飽滿,也更加醇厚濃郁。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似乎也是可以達成一致的,就是先要研究傳統,然後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哪怕你要反傳統,也必須先得了解傳統。你對傳統了解得越深透,你對傳統的反叛才會越有力,也才會有價值,就象魯迅那樣。不過,我還想提醒一點的是,觀念可以從反叛中出新,但藝術、審美恐怕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感覺方式恐怕不是反叛能夠輕易解決的。

第三,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研究傳統,了解傳統,吃透傳統,接下來還是要歸到創新。田青先生有他的語境,有他的背景。他的背景是保存。對於保存,我們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來自於我們中國整個文化的轉型。如果我們中國文化還沒有轉型,也就無所謂保護不保護了;而現在我們正處在這種轉型當中,如果不去保護,它就沒有了,以後就看不到了。所以田青先生著急,他甚至寧願做一個象居其宏先生所形容的「守財奴」,把祖傳的寶貝一樣一樣地聚集起來,保存起來。這樣一種心情我們大家也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新的時代自然需要新時代的音樂形式,需要創新。這是兩件事情。比如古琴音樂,現在琴家彈的已經與管平湖先生他們不一樣了,而管平湖、吳景略一輩和他們的前輩又不相同,它是隨著時代在發展的。特別是西方音樂傳入以後,其音樂形態對國人的美感結構和聽覺習慣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在古琴音樂中體現出來。現在古琴不是也可以和大樂隊合奏了,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至少在節奏上就是一個坎。所以,最終我們還是為了創造中國新的時代的新的音樂文化,脫離了這一點,我們說其他的東西都沒有意義,就是連保存也會喪失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重視的是傳統,但上次發言的時候更關注、更強調的反而是創新。但這個創新應該是從傳統中自然生發出來的,它當然需要外來的營養,但必須經過自己的腸胃消化並吸收後,轉化為自己的新的機體,而不是外在的嫁接、移植。嫁接和移植自有嫁接、移植的特殊功用,但它不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音樂的主體。我們能夠欣賞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但那是歐洲的音樂,不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方法創作自己的音樂,但無法直接創造他們的音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應該為人類的音樂貢獻什麼?我想,這個認識也是這次與會者所能夠贊同的。

② 如何評價一部音樂作品的價值意義

還是因為我們喜歡它,它才是美的?這句話換一種方式說也就是: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它包含了多少世紀來音樂美學家們關於音樂價值問題的爭論的本質。直到21世紀的今天,這個問題還是藝術思想家們為之激動,因為它不單純的是音樂美學的問題,而是整個藝術作品的問題。­­同一部具有自身客觀特性的作品,一些人喜歡它,認為它包含美的特性,具有審美價值;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得出相反的結論。舉這樣一個例子:16世紀的人們所喜歡的作品,過了一百年或二百年後人們不再喜歡它;或者相反,18世紀就被人們送進歷史檔案館的作品卻被今天的人們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從而閃耀出自己獨特的、偉大的美。生活在同一個文化區域,或者屬於同一社會群體的同一時代的人對同一部作品往往有不同的價值評價。一些人把當代的先鋒派音樂看作是什麼都不能表現的噪音,而另一些人則在其中看到了一種決定著音樂未來發展的價值。其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對音樂的差異,一些孩子喜歡的搖滾音樂或者R&B曲風的音樂恰恰是父母最討厭的噪音。這又作何解釋呢?­­人類的愛好、音樂的標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同的。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人類的需要和人的意識都在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創作中所表現的內容以及表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音樂不分國界」這句話好像也有弊端。因為在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區域中,音樂的價值標准也是不同的。例如一連演奏幾小時的印度宗教音樂對於我們來說是陌生的無法感受它美的價值。但是在印度人看來,這種音樂的評價對他們卻十分有意義;還有中國的民樂,有多少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人能聽懂《春江花月夜》描寫的美好景色,還有《十面埋伏》中楚漢之爭的故事?但是這些作品對於中國人對音樂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卻十分的重要。歐洲音樂也是如此,許多音樂對於有些東方地區的人來看也是不大理解的,而有些歐洲人還很自信的以為這種音樂適用於全世界!­­即使在歐洲范圍內,對於音樂的評價也有區別,有時也處於矛盾中,並發生變化。巴赫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巴赫在世的時候,它的創作被評價為純理論主義的表現,大家只看到他的技巧本領而沒有發現他對音樂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就當巴赫的創作被人們遺忘了近80年之後,浪漫主義的興起才重新發現了巴赫的偉大,發現了他作品的無可爭議、巨大的價值。這一價值一直被今天的人們所承認。當今的人們不斷地在過去的歷史中發現對於我們今天有創造價值的東西,並賦予他們以應有的地位。­­甚至對同一部作品的價值意義,在同一時期、同一環境中就可以有完全對立的判斷而評價者雙方都是「主觀上是正確的。」對於一些人來說這部作品有藝術價值和它自身的意義,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恰恰相反的。­­音樂作品的價值在於它在欣賞者們那裡喚起共鳴的能力,它使欣賞者們產生了一種快樂、愉悅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同於其他任何由使用價值或者道德價值相聯系的那種情感。現代的價值科學將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使用價值完全區別開,認為他們是在不同的價值立場上建立的。­­有些音樂可以持續幾代人、幾個世紀、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個事實證明了存在著某些被人們視為有價值的音樂特性。然而,人們對同一部音樂作品又常常在發生變化。所以人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人們所認定為音樂作品的價值的那些東西不是一種簡單的,初級的、不可再分的東西,而是由許多不同質的價值所構成,它本身就是一種構成物,一種結構。」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音樂價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一部音樂作品的價值既有客觀又有主觀的性質。音樂作品的素材、材料和音響效果方面是音樂的客觀特性。而作品的風格、題材都是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每一個不同的環境中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音樂價值也是不同的。無論是巴赫賦格的完美性、德彪西《意象》的色彩風格還是肖邦《諧謔曲》中的浪漫這些對於今天的欣賞者都是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對於17世紀的帕里斯特里那的彌撒還有呂利的組曲,對於今天的現在人來說它已經失去了它原來應有的價值。由於聽覺的欣賞能力和文化的不同,或者說在發展,人們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去欣賞和評價這些作品的意義以及它對人們的價值。­­音樂作品的價值還體現在表現領域和意義表達上,這些價值是在結構上的特性表現出來的。例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中的思想性;肖邦的鋼琴奏鳴曲中個性化的抒情戲劇性,還有很多浪漫派以後的作曲家有他自己獨有的特性。用這些音樂和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相比,它的價值和意義就不得而知的。在音樂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想像的類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劃分嚴肅音樂和娛樂音樂的前提,以及區分音樂價值和意義的方法了。但是音樂的價值尺度並不是總能把握住,它們並不是總是那麼清晰。對於一些欣賞者來說,作品的價值能夠體現出來,但是對有一些人來說則不能。­­其實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多價值的,它的整體價值由不同類型的價值所組成其中有一些價值可能被欣賞者所理解,但是並不是必須為欣賞者所理解。構成作品的多種多樣的價值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區域會有不同的評價,而且,往往不同的評價都會存在相對性。不同類型的價值結構中,只要改變一種,就會改變它的結構。例如:我們在音樂酒吧中聽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和在教堂重聽同樣的一個作品,僅僅有一個元素不同了但是對於作品的本身它就承擔了兩種價值的體現;同樣,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聆聽新年音樂會中的施特勞斯的華爾茲,我們對它的評價也是不同的,因為它體現出的價值和他原有的價值是不同的。­­19世紀世紀才被充分發現的「古代音樂」的價值,以及試驗性音樂的革新價值等等就都該歸入新的,過去的人沒有意識到的價值裡面。­­由歌德、溫克而等人所激起的對歷史的感受和理解,它使人們對「古代的」異樣東西感到一種喜悅,才喚起了古代音樂作品的生命力。魏瑪宮廷樞密官歌德對帕里斯特里那的推崇推動了古代音樂的偉大復興,這證明古代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已經被承認。在15、16世紀,人們都是在創作和欣賞當時的音樂,而把過去的遺產放到一邊,不去理會。在巴赫時期,人們通常演奏的最大限度也只是兩代到三代作曲家的作品。就連拉索、帕里斯特里那甚至序茨的作品都很少有人演奏。這種現象使今天的人們聽了感到很驚奇,因為現在的人們正在欣賞和演奏的是六個世紀以來的音樂,正是在這些音樂中現在的人們才能發現古代音樂獨特的美。­­音樂的古代特性也是一種相關性價值。它向今天的人們訴說著另一個或者說另一些時代的人的知識和思想,激發了現在人們的一種求知慾。但是這些作品在那個時代並沒有,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這種價值和意義。時間的距離使這種音樂成為上訴那些價值的體現者。這些價值來源於比較,來源於歷史文化過程的價值意識的變遷。­­­

③ 音樂本身是唯心的,但音樂所創造的價值是唯物的

音樂是人們主觀意識創造出來的 但音樂卻可以轉化成物質財富

④ 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⑤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⑥ 舉例說明如何評價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音樂是表達或寄託人們感情的 " 藝術語言 ", 它比一般的語言更直接地傳達情感 , 並且 , 它始終與美感結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種、民族、國家、 地域、時代、階層、職業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個別差異及各自特色。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 情、寄託感情的藝術 , 不論是唱或奏或聽 , 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即使以敘事為主的歌唱 , 音樂也並不全依靠語義來傳達內容 , 而必定會用賦有感情的 " 音樂語言 " 和賦予美的因素, 來表達或烘托或寄託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詞的聲樂曲 , 其表達感情主要的仍是音樂本身。在綜合藝術中 ( 如戲劇、舞蹈、影視等 ), 也總是當需要抒發感情之時 , 就常常讓音樂來負擔 , 借音樂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來 , 並有所渲染、強調、誇大。

⑦ 為什麼再創造價值民歌被譽為傳統音樂的「母體」

再創造價值民歌被譽為傳統音樂的「母體」,不僅在傳播過程中可以經過變異產生出新的變體民歌,而且在現代專業音樂創作領域,還經常成為作曲家們進行新作品創作的重要素材。某些音樂作品,雖無直接引用民歌作為素材的痕跡,但民歌的獨特韻味和民族風格卻會潛移默化地浸透作曲家的靈魂,使其作品流露出濃郁的民族神韻和深邃的民族精神。

閱讀全文

與音樂創造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