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腐是誰發明的
發明的豆腐是兩千多年前西漢的淮南王劉安。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他的愛好是回修道煉丹,理想是答長生不老。「豆腐」就是他煉丹的失敗品。
這就是豆腐。
——以上內容摘自米萊童書《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
『貳』 豆腐是誰發明的,是怎麼發明的
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是在煉丹的時候誤發明出豆腐的。
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劉回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招募方士答數千人,其中有名者為蘇非、李尚、左吳、田由、晉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
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地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這樣,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豆腐的歷史從此開始。後來,人們尊稱劉安為「豆腐始祖」、「豆腐仙」等,而當年的楚山也改稱為「八公山」。
(2)香乾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豆腐選購的小妙招:
看:傳統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稍有光澤。而人工合成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傳統豆腐要白得多,而且比較無光澤。
摸:傳統豆腐用手按壓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彈性,而且軟硬適度。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處會比較粗糙,質地不細膩,彈性較差,且沒有白色豆腐液體流出。
聞:在常溫下直接嗅聞其氣味。傳統豆腐是以大豆為原料製成,有大豆的香味。而人工合成豆腐是用大豆分離蛋白製成,氣味很淡,甚至有化學葯劑的味道。
『叄』 豆腐是誰發明的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參考資料:http://cqdhz.online.cq.cn/P0000090.aspx?IID=N000002900007502&OID=N0000029
『肆』 豆腐的起源是什麼時候發明者是誰
豆腐起源於漢代,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
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
(4)香乾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很早以前製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機也被研發出來,可以在家裡輕松製作豆腐。豆腐製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劉安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伍』 鹵汁豆腐乾的歷史起源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製品的國家。西周至春秋時期,人們把大豆(即菽)當作主要食糧。農民們不止一次唱到它: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谷之。七月烹葵及寂。古人不但將大豆當作主食,而且逐漸地研製了豆腐、做豉、制醬、生豆芽、榨油……,以及製作其他豆製品,這是對人類一大貢獻。僅平常的豆腐一品,至今己風靡世界矣!豆腐起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襲父封為淮南王,都壽春42年。劉安養方術之士千人,皆多神仙秘法
鴻寶之道。其門客中,蘇非、李尚、田由、晉昌、左吳等八人名氣最大,號稱八公。八公終日陪劉安在壽春城北山煉求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葯,劉安等在煉丹中,偶以石膏點豆漿,經過化學變化而成豆腐。典籍中對劉安發明豆腐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明豆腐的典籍多達四五十種。現摘其要者,分述如下:《辭源》記載:「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淀以鹽鹵汁,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宋·朱熹《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己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豆腐為淮南術的記載。元·吳瑞的《日用本草》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術子·雜制篇》雲: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之術也。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雲:「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罐浸來檐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豆腐》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陳繼儒《叢書集成·群碎錄》雲:豆腐,淮南王劉安所作。明·羅欣《物原》載:劉安始作豆腐。
清·汪汲《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志屬史信,是完全可以依賴的。明清之際方以智《物性志》雲:豆以為腐,傳自淮南王。古老的歷史遺跡是豆腐文化的考古依據。中國第二屆豆腐文化節期間,在古城壽縣召開「豆腐文化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應邀參觀壽縣博物館。看到了1965年4月出土於壽縣茶庵鄉瓦房村,庄隊漢墓中的水磨。從出土文物來看,豆腐發明於漢代的時間、地點是可以確信無疑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裡,豆腐製作逐漸傳遍了全中國。各地的勞動人民又不斷根據地域特點加以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中國的豆腐文化。海峽兩岸為光大豆腐的美食,弘揚民族文化,於1990年9月15日分別在北京和台北舉辦了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並確定9月5日---豆腐發明人淮南王劉安的生日為中國豆腐文化節,每年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
『陸』 豆腐是誰發明的
1、豆腐是劉安發明的,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豐縣(今徐州豐縣)人,生於淮南(今屬安徽省)。漢朝宗室、西漢時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2、劉安所著的《離騷傳》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2、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巨著。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也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
(6)香乾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一、豆腐的發明過程:
1、豆腐的發明,不如說是發現,就和煉丹發明炸葯一樣,豆腐也是煉丹時被發明出來的。
2、劉安封地所在的淮南,盛產大豆,用大豆磨成的豆漿也是當地的主要飲食之一。
3、而劉安在煉丹的時候,喝的豆漿灑在了煉丹用的石膏上,豆漿便凝成了豆腐,豆腐這一美食便出現了。
二、豆腐的做法:
1、黃豆泡八九個小時左右,至黃豆徹底泡發。
2、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找一塊干凈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
3、將豆漿隔篩網倒入棉布中。
4、過濾出豆渣,盡量擠的干一些。
5、豆漿放入鍋中,用中小火燒熱,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去。
6、小火慢慢熬煮,邊煮邊用大勺劃圈攪拌,以免糊鍋。
7、直到豆漿煮沸騰後關火。
8、此時將內酯4克與25克溫水混合,使其溶化。
9、將豆漿離火,自然降溫至八九十度,可以用溫度計,這樣更准確些,沒有溫度計也沒關系,像這種天氣,大約一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10、將內酯液倒入,迅速攪拌開,動作一定要迅速,大約三四秒的時間,就要立馬蓋上鍋蓋開始燜。
11、將豆漿蓋蓋燜15分鍾左右,打開鍋蓋你會發現都將已經凝固,這時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腐腦了。
12、可以取出一點來做豆腐腦。
『柒』 明朝有香乾嗎
有吧。香乾就是豆腐乾唄,豆腐這種食材很早之前就有了。豆腐相傳為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距今有一千多年了。從水豆腐演變為豆腐乾,應該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捌』 豆腐乾是誰發明的
配料:
豆腐。
·操作:
(1)備料。上等黃豆3公斤,精鹽 600克,醬油250克,桂此15克,姜丁25克,香蔥15克,味精10克。
(2)磨漿。先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後磨成漿,濾渣後備用。
(3)煮漿。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後,再添加 20%-25%的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疑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路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
(4)凝固。漿溫降至8_0_-90℃時,即可用鹵水點漿。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鍾,當漿溫降至70~c左右時上包。
(5)劃腦。上包前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於打破網路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
(6)上包。先將包布鋪在格板 (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乾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可稍高於格子幾毫米,數量要根據豆腐乾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後將包布包紮緊,加壓成型,1小時後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乾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清水中浸包 30分鍾左右取出。
(7)浸泡。先將500克精鹽放人3公斤清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乾置干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後撈出,瀝去水分。取7公斤清水倒人鍋內,放人100克精鹽、姜丁、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精,製成鹵水。
(8)煮干。將已製成的鹵水回鍋燒沸加人豆乾,煮30分鍾左右,取一豆乾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玖』 豆腐乾誰發明的
漢代淮南王劉安。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