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致幻劑LSD是怎樣被發現的
LSD在1938年被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第一次合成,而其致幻作用直到五年之後的1943年才被發現。
霍夫曼親自做了那個體驗LSD致幻效果的人。他在喝下250微克稀釋後的LSD後和助手一起騎車回家,在一路上他感受到了來自LSD強烈的致幻作用:街道、行人、天空……都變成了另外一個奇幻世界。
並且在醒來之後,霍夫曼感覺自己精神良好。
這次自行車回家之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次LSD之旅。由於其在致幻作用消失之後不會產生生理上的成癮需求,因此在最初的時候被認作是安全的。
中國古代雖然服用致幻劑的確切記載不多,但也有零星的有關服用草葯後與神靈溝通的紀錄。滿族等民族長期盛行薩滿教,是否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薩滿一樣在進行祭祀儀式中使用某種致幻劑,仍有待研究。
(1)黑小麥發明者擴展閱讀:
LSD,即麥角酸二乙基醯胺,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緻幻劑,能夠帶來6至12小時的白日夢一般的迷幻體驗。
盡管致幻劑研究在過去五十年內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研究。
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結合心理學,腦成像技術,葯理學,精神病學等多學科,科學家可以進一步了解人類的認知功能、意識和知覺的生物學基礎等重大基礎課題.
這有利於人了解人類自身,並進而探索多種神經精神疾病新的治療方法,在這些方面,致幻劑因其獨特的葯理學作用,可能會是一個重要的工具。
2. 農大876黑小麥是不是轉基因作物
反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人們,並非都是由於科學上的疑慮(且不說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腳),有的是出於其信仰,認為人類不應該種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類今天種植的作物,沒有一種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過的。這個改造過程發生於大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嘗試種植糧食的時候。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有的植株有人們想要的性狀(比如產量比較高、味道比較好),於是其種子被保留下來,繼續種下去。在下一代中,又選擇「品質」最好的往下種,這樣一代代地選擇下去,就能得到「優良」品種。達爾文後來把這個過程稱為「人工選擇」。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在新石器時代,「馴化」一種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時間。1719年,英國植物學家費爾柴爾德發明了一種創造作物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把作物的不同品種進行雜交,在其後代中選育具有優良品性的品種。到了20世紀初,遺傳學的創立為作物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植物學家用雜交育種方法創造出了許多在農業生產上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都是自然界原先沒有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沒有定論」,這是媒體上常見的說法。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國際權威機構都一致認定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國家的政府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向聯合國咨詢,聯合國在8月27日發表聲明說:「根據來自各國的信息來源和現有的科學知識,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組織的觀點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做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轉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有風險。因此這些食物可以吃。這些組織確認,至今還沒有發現有科學文獻表明食用這些食物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在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問答中,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當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了風險評估,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會有風險。而且,在它們被批準的國家的普通人群中,還沒有發現食用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健康。」當前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的指責和擔憂,其實是在某些極端組織的有意誤導之下,由於普通公眾對生物學知識的缺乏,而出現的社會恐慌。圍繞它的爭論,並無多少的科學含量,很難再稱得上是一場科學爭論。事實上,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不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類非轉基因食品更安全。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農葯,因而減少或消除農葯對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農葯殘余過高一直是現在食品安全的大問題。抗病害轉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從而減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學農葯的過度使用,是當前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推廣抗蟲害轉基因作物,可以大大減少甚至避免化學農葯的使用,既減輕了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又減少了用於生產、運輸、噴灑農葯所耗費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廢料。2005年4月29日,《科學》雜志發表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中國水稻生產和農民健康的影響》指出,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農葯施用量減少80%,節省了相當大的開支,同時還降低了農葯對農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中國每年有大約五萬農民因為使用農葯而中毒,其中大約有五百人死亡。
3. 黑小麥」黑金2號」什麼意思
「黑金2號」小麥與普通小麥的區別
神奇的長壽食物——「黑金2號」小麥,又送之雅號益壽麥。
眾所周知,黑色作物產品含有黑色素,具高營養、高滋補、高免疫之功能而身價倍增。小麥家庭中的黑小麥,「黑金2號」的模空出世,在綠色的大地上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影線。黑小麥的開發利用,使人們的將來一日三餐「食黑」「補黑」、健康益壽,增添了新希望,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小麥、稻子、玉米「三大主糧」中居首,乃「食品之王」,利用小麥加工製作的食品種類很多、人類生活對其依賴最大。
那麼,黑小麥何以如此身價之高?經檢測證明:黑麥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干物質、18種氨基酸總量均高於普通小麥,人體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七種氨基酸都大大高於對照全國優質小麥,其中蘇氨酸比普通小麥高35.56%,纈氨酸對比高66.07%,蛋氨酸對比高33.33%,亮氨酸對比高69.5%,苯氨酸對比高 44.30%,賴氨酸對比高50%,組彼岫員雀?9.30%。同時,對人體有利的各種礦質無素含量也很高,如鐵和鉀比普通小麥分別高81.4%和 72.4%,是提高嬰幼兒智力、腦受損的治療、維護神經和肌肉的興奮,調節酸鹼平衡及碳水化合物代謝與合成所必需元素,鈣比普通小麥高132.3%,是人體血將和骨骼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對防止老年人骨質疏鬆症非常重要,磷比普通小麥高33.6%,是大腦及肝必需元素,是心血管的保護因子。錳比普通小麥高 201.2%,被稱為「生命之花」的鋅含量為27.6%,維生素K比普通小麥高63.6%,而維生素K是人體生成凝血酶等因子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硒是人體健康很重要的示跡元素,食物中缺少硒會引起肌肉萎縮、心血管和肝臟疾病等,硒在體內不僅能解毒還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特別是黑小麥含有0.5PPM的碘元素,是其它小麥所沒有的,碘是抑制甲狀腺、乳腺癌,又確保嬰幼兒發育正常的珍貴元素。黑小麥問世後之所以以倍受青睞,就是因為其有以上的高質營養,未來對於婦幼老少健康生長、防癌治病、延年益壽,是求之若渴的極佳產品。「黑金2號」由滑縣蘿卜哥基地獨家培育,以:一粒「黑金2號」健康全球人、為宗旨,並注冊,已被網路收錄。
4. 八倍體小黑麥的中國八倍體小黑麥的發明者——鮑文奎
20世紀40年代,鮑文奎通過育種實踐和基礎理論的探討,決心應用細胞遺傳學理論,開辟農作物育種新途徑。這一科研目標,不是偶然地、順順當當地確定的,而是他面對激烈的國際遺傳學學派之爭,做出的自主抉擇。當時,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在蘇聯和我國受到以李森科為首的生物學家的批判。鮑文奎分析了兩派的理論和爭論焦點,結合自己的實踐,他認為,摩爾根著力研究的由基因組成的染色體,的確是生物遺傳性狀傳遞的物質基礎。染色體的變化規律,正是物種發生變異的內因。掌握了染色體的變化規律,利用有利的變異,便能改良作物品種。鮑文奎從普通小麥的自然發展史中得到重要啟示。他深信,根據四倍體小麥與二倍體節節麥天然雜交,雜種的染色體數目經過天然加倍,最後進化成六倍體小麥的途徑,可以探索人工進化育種技術。這是將小麥與黑麥進行有性雜交,再對雜種的細胞染色體數目進行人工加倍,人為地將兩個不同屬的物種合並成一個新物種,利用人造新物種培育麥類新作物,為發展糧食生產服務。他認為這一多倍體育種途徑是有理論依據的,便大膽從事育種實踐,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小麥矮生性的遺傳」、「關於五倍體小麥雜種的遺傳評論」、「普通小麥的減數不配對基因」等8篇論文。
1947年秋,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生物系化學遺傳專業當研究生。通過學習和科研,他進一步認識到了多倍體育種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高等植物中,至少有一半物質是通過染色體數天然加倍進化形成的。根據自然界物種進化規律而創立的人工加倍染色體數目的多倍體育種,已經成為物種人工進化的實踐,可以用來快速製造新物種,培育成新的優良作物。
1950年秋,鮑文奎回國,在四川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主攻小黑麥、大麥、黑麥和水稻等谷類作物多倍體育種。兩年時間,他和助手嚴育瑞便獲得了第一批多倍體原種。1954年,用多倍體品種間雜交來改進多倍體新物種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高產優質的中國多倍體新物種成 功在望。
然而,「李森科主義」之風刮到了中國,批判摩爾根遺傳學。他們不僅圍攻他搞「反動的摩爾根主義的把戲」,而且把他的科研材料和成果也毀掉了,多倍體育種工作被查禁。鮑文奎堅持真理,認定多倍體育種是人們根據自然界物種進化規律而創立的物種人工進化科學。他在高壓下據理力爭,上書農業部,強烈要求恢復多倍體育種工作。他的申訴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和農業部的重視,多倍體育種研究恢復了。1956年6月,中國科學院刊物《科學通報》發表社論,評述鮑文奎受壓制這一典型事件,論證在科學事業中貫徹百家爭鳴方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年8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鮑文奎的署名文章「我們研究多倍體前後」,表明了黨報對受壓科學家的支持。科學出版社也出版了鮑文奎、嚴育瑞合著的《禾穀類作物的同源多倍體和雙二倍體》一書。
當時為了尋找替代秋水仙素的葯劑(進口的費用高),他們接連做了多種國產葯劑的對比試驗,在1961年發現了一種廉價易得的葯劑「富民隆」,能代替秋水仙素。由於這一染色體數目人工加倍的技術革新,加上簡化了制種手續,更使制種效率大大提高,小黑麥原始品系由一年只能製造一二百個,提高到一年可以製造出2300多個。他們總共製造出4700多個八倍體小黑麥原始品系,估計是同時期國外製造的八倍體小黑麥原始品系總數的10倍。他們利用自己製造的這批豐富育種材料連續配製了成千個雜交組合,一代又一代嚴格選育,一步步解決小黑麥結實率低和籽粒不飽滿的問題。到了1966年,便基本培育成功可用於生產的「小黑麥二號」、「小黑麥三號」等人造新作物良種。同時鮑文奎總結了國外同行的研究經驗教訓,實行秈粳稻之間不同類型的雜交,製造了大批四倍體水稻的育種材料,使四倍體水稻的性狀改進出現了可喜的效果。
小黑麥的培育成功,不僅為我國增添了一種新的麥類細糧作物,更重要的是進行了一場人工加速小麥進化過程的實驗,突破了一般育種方法僅能在同一物種的范圍內培育差別不大的品種的局限性,為我國的作物育種事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國外育種學家也曾試圖培育成功具有優良品質特色的八倍體小黑麥,但由於難度太大,70年代以後都轉向培育六倍體類型的小黑麥了。鮑文奎和助手們以自己成功的實踐和有創見的20多篇科學論文,使我國異源八倍體小黑麥育種工作躍居世界領先水平。
現在的六倍體小麥,從四倍體小麥與二倍體節節麥天然雜交到雜種細胞染色體數目天然加倍,再到其後的適應、改進,已經歷了八千多年時間。而鮑文奎他們製造、培育成功的小黑麥這一麥類新作物,卻只花了20餘年時間,這是何等迅速的人工進化!
正當鮑文奎籌劃鑒定、示範、推廣小黑麥的關鍵時刻,「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的育種科研險遭滅頂之災。他在受迫害時,仍然千方百計搶救珍貴的育種材料,並且親自到西北、西南推廣「小黑麥二號」和「小黑麥三號」等良種。幾年功夫,使種植面積達到40多萬畝。廣大高寒山區人民有了優質的細糧作物。1975年7月25日,新華社以「奮勇攀高峰——記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培育成功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的事跡」為題,報道了鮑文奎和他的同事們培育小黑麥的事跡。隨即,農林部召開了全國性現場會,進一步推廣小黑麥這一新作物。
20世紀70年代,在推廣「小黑麥二號」和「小黑麥三號」等第一代小黑麥良種的同時,鮑文奎和他的助手開始培育早熟、豐產、優質、易脫粒的中矮稈八倍體小黑麥良種。經過10年努力,實現了育種目標,培育成功「勁松5號」和「勁松22號」等第二代小黑麥良種。這批良種的突出特點是穩產、優質、耐瘠薄土壤、易脫粒,對白粉病免疫。經貴州西部丘陵地區大面積推廣,表明第二代小黑麥良種對發展我國丘陵旱地的細糧作物具有重要作用。
後來,鮑文奎和助手又再接再厲,培育第三代矮稈小黑麥良種。他們已掌握了充足的八倍體小黑麥矮稈品種資源,從中優選出了一些株高與普通冬小麥相近的育種材料。為了加速培育出適宜在我國小麥主產區推廣的第三代矮稈小黑麥良種,他們在我國小麥主產區黃淮平原的河南南陽建立了矮稈小黑麥鑒定、選育、試驗、示範基地,進行加快優化育種的研究,培育出了第三代矮稈小黑麥良種。
中國首創的人造麥類新作物八倍體小黑麥,由於具有品質佳、抗逆性強和抗病害等特點,比起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主體糧食作物小麥來,是優越性更強的麥類細糧作物。隨著第三代矮稈小黑麥的育成,小黑麥將從高寒山區、丘陵旱地擴展到平原小麥主產區,在生產上應用的前景會越加廣闊。
按照達爾文的物種演化學說,作物品種演化進程只能是漸變,而不會是突變;人工不能製造新物種,而只能在原有物種的范圍內改良;人工培育的作物品種,短期內不可能演變成新物種。而多倍體育種可以引起物種突變,產生新物種,這就以有力的事實發展了達爾文的物種漸變論,開辟了人工製造新物種和快速培育新作物的新天地。
《禾穀類作物的同源多倍體和雙二倍體》一書是鮑文奎和嚴育瑞初期多倍體育種的研究總結。實驗結果證實所有人工多倍體,不論同源或異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結實率下降和種子不飽滿的嚴重問題。四源四倍體秈稻的結實率一般遠比粳稻的高,而四倍體秈粳雜種的結實率則更高。這預示人工多倍體的種子飽滿度和結實率問題有可能通過多倍體品種間的廣泛雜交選育而獲得解決。這一預測在20世紀60年代從同源四倍體水稻和異源八倍體小黑麥上都陸續得到了證實。
「中國的八倍體小黑麥」(Aances of Science In China(B)VOI.3)是一篇關於八倍體小黑麥40年研究工作的總結。文章總結了有關大量製造八倍體小黑麥原始品系的方法、經驗、創新,以及對小麥與黑麥可雜交性遺傳的見解。同時系統地闡述了小黑麥育種3個階段的特點及其主要結果。對於各階段育成品種的推廣情況和經驗教訓,也作了簡要的說明。這是一篇八倍體小黑麥在中國初期發展史的實況記錄。
(摘自《中學課本中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家》)
5. 俄羅斯大力吧麵包是不是粗糧
俄羅斯大列巴是粗糧的,這種麵包沒有去除麥麩子,是帶皮一起做出來的,不是純粹的白面麵包,所以理論上來說有點粗糧的性質,但也不完全是粗糧。
6. 黑麥和小麥的區別
黑麥與小麥的親緣關系比較近,並且容易形成屬間雜種,現已將六倍體小麥與2倍體黑麥雜交成功,育成了八倍體小黑麥屬
黑麥與六倍體普通小麥雜交,雜種經染色體加倍,即得八倍體小黑麥。子粒的蛋白質含量為9~11%,略低於小麥,而賴氨酸含量則高於小麥。蘇聯、波蘭等國多用黑麥粉制黑麵包,用子粒製成麥芽漿釀造威士忌酒或酒精。中國則多作雜糧用,磨碎的黑麥是良好的精飼料,多與其他飼料穀物摻合喂飼,以改進適口性。莖稈除作飼草外,還可用以造紙及編織草帽辮和作覆蓋作物、綠肥等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7. 紫小麥和黑小麥一樣嗎
紫小麥和黑小麥一樣嗎?
紫小麥的營養就跟普通的小麥營養一樣。黑小麥的營養價值就不一樣了。那麼看看黑小麥的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
1、蛋白質及氨基酸
黑?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基本在17-20%之間,秦139 2(465 39)78而且黑小麥蛋白質質量更優良、氨基酸種類更齊全、比例模式也明顯優於普通小麥,同時其氨基酸總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普通小麥更高,在人體所需的八種必須氨基酸中,黑小麥都遠高於普通小麥,低者高於約30%,而高者則高出近110%,尤其是苯丙氨酸、色氨酸、賴氨酸和酪氨酸含量遠遠超過普通小麥。
2、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酸
黑小麥中的脂肪含量一般在1-3%,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這一點遠超過普通小麥,尤其是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如C20:5、C22:6、C18:1~C18:4等,占脂肪總量的50%以上。其中作為人體必需脂肪酸的亞油酸(C18:1)和亞麻酸(C18:3)的含量約佔30%左右,被譽為「腦黃金」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約占近10%。
3、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黑?小麥中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基本上所有礦物質元素均高於普通小麥,尤其是鐵、鉀、碘和硒元素,分別高出約1340%、130%、80%和110%。 黑小麥中鐵含量比普通小麥增加約1340%,這對於需要補鐵的人群非常有好處,同時黑小麥中鉀高鈉少,比例可達900:1,這對於控制高血壓非常有利。硒 元素作為「抗癌之王」,其防癌抗癌的功效早已深入人心。
4、維生素
黑?小麥中B族和C族維生素含量較高,其中維生素B1和B2分別比普通小麥高出約80%和50%左右,維生素C更是要高出1.5倍之多,這些水溶性維生素對於 防治人體的多種疾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黑小麥不僅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就算是禾穀類作物相對缺乏的A族和E族等脂溶性維生素,黑小麥中的含量也比 較豐富,分別較普通小麥高出約70%和35%。
所以還是吃黑小麥對我們身體有更好的幫助。黑小麥熬粥也是很不錯的。謝謝採納
--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