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諸葛亮創造的成語

諸葛亮創造的成語

發布時間:2021-08-01 21:58:57

❶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如魚得水
思賢如渴
七擒七縱
龍盤虎踞
集思廣益 凌上虐下;虎踞龍盤;不知所雲;閉門思過;不求聞達;草廬三顧;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亂;伏龍鳳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龍蟠虎踞;龍盤虎踞;力排眾議;苟全性命;蓋世無雙;肝心若裂;漢賊不兩立;七擒七縱;如虎添翼;開誠布公;空城計;龍驤虎視;計日而待;集思廣益;儉以養德;思賢如渴;我心如秤;臨危受命;三顧茅廬;如魚得水;任重才輕;妄自菲薄;危急存亡 ;上樓去梯;識時務者為俊傑;游辭巧飾;坐以待斃;眾難群移 作姦犯科;所向無敵;胸中鱗甲;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龍鳳雛
漢賊不兩立
儉以養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輕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草船借箭

❷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有哪些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
七擒七縱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
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茅廬三顧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

❸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有: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初出茅廬、運籌帷幄、草船借箭等。

❹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5個)

1。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神機妙算。
這個……故事很多。

3。欲擒故縱。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蜀軍大舉南征,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闓、朱褒,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復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獲不服,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
孟獲在瀘水紮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孔明計謀,只守不戰,要等天熱後讓蜀軍自行退兵。
孔明令軍士在樹林中紮寨以避暑熱,又令馬岱領三千兵從沙河口渡河,繞到蠻兵後方,斷蠻兵糧草,還招降了兩洞元帥作為內應。
孟獲堅守瀘江天險,以為萬無一失,每天飲酒取樂。蜀將馬岱半夜渡瀘水,奪了元帥董荼那的糧草,絕斷了夾山糧道,孟獲得報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懷怨恨,趁孟獲大醉,糾集手下將孟獲綁了見孔明。孟獲仍是不服,孔明讓孟獲看過蜀營的精兵糧草後,孟獲仍是不服,便又將他釋回。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餘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於紙上。孔明看後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雲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於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塗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
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裡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於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餘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
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手裡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准備好的木製巨獸,口裡噴火,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佔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並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於是又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孔明見蠻地已平,班師回國。行至瀘水,狂風暴雨大作,兵馬不能過河。當地土人說是鬼怪冤魂作怪。孔明在瀘水邊祭祀亡靈,放聲大哭。瀘水才變得平靜,大軍方能渡河而回。
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劉禪出城三十里迎接。劉禪與孔明並車而行,設太平筵,重賞三軍。從此每年有三百多個鄰邦向蜀國進貢。

三國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里選取的是一些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
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4。鞠躬盡瘁。
5。死而後已。
6.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❺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周瑜為陷害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算定了大霧之日,便借子敬二十隻草船駛往曹營,曹操因疑霧中有埋伏,便令以亂箭射之。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輕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由於《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贊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但在正史《三國志》中卻是孫權所為,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後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❻ 形容諸葛亮的成語,越多越好

未卜先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料事如神
精囊妙計、了如指掌、深謀遠慮
既生瑜何生亮

❼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10個

1、蜀得其龍:龍:傑出人物。蜀國得到諸葛亮。

2、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情勢,決定策略。

4、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5、搖鵝毛扇:傳說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後世舞台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羽扇。以之比喻出謀劃策。

6、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7、鞠躬盡瘁:指小心、恭敬、謹慎,竭盡心力去效勞。

8、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9、草船借箭: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10、南陽三葛:三葛:指諸葛亮、講葛瑾、講葛誕三兄弟,他們三人都很有才能。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❽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

蓋世無雙
如魚得水
思賢如渴
七擒七縱
龍盤虎踞
空城計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廣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龍鳳雛
漢賊不兩立
儉以養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輕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草船借箭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鞠躬盡瘁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❾ 形容諸葛亮的成語

料事如神、死而後已、鞠躬盡瘁、足智多謀、七擒七縱
1、料事如神
【解釋】:料:預料。預料事情象神仙一樣准確。形容預料事情非常准確。
【出自】:宋·楊萬里《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墓誌銘》:「公器識宏深,襟度寬博,議論施加人數等,料事如神,物無遁情。」
【示例】:我又不能~,除了硬挺之外,總不免要吃點小虧。 ◎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四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明見萬里、先見之明、料敵如神、不出所料、未卜先知、心中有數、神機妙算、斷事如神、用兵如神
【反義詞】防不勝防、鼠目寸光、不可揣度、臆則屢中、目光如豆、出人意料、不可捉摸、事出不意、胡言亂語、愚昧無知
2、死而後已
【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示例】: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鞠躬盡瘁、全心全意、摩頂放踵、鞠躬盡力
【反義詞】虛度年華、半途而廢
3、鞠躬盡瘁
【解釋】: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示例】:臣只有一片愚忠,~。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死而後已、忠心耿耿、積勞成疾、鞠躬盡力、全心全意、嘔心瀝血、赤膽忠心
4、足智多謀
【解釋】: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
【出自】: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
【示例】:~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老謀深算、運籌帷幄、聰明睿智、老奸巨滑、深謀遠慮、智謀過人、神機妙算、大智若愚、詭計多端
【反義詞】束手無策、愚不可及、一籌莫展、不可奈何、冥頑不靈、愚昧無知
5、七擒七縱
【解釋】: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出自】:無名氏《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示例】: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沖一撞,登時間早將你~。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
【語法】:聯合式;作分句、狀語;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近義詞】七擒七縱

❿ 關於諸葛亮的四字成語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按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案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阿斗太子〗 成語典故: 丈夫是個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 高陽《胡雪岩全傳·燈火樓台》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八攻八克〗 成語典故: 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
〖閉門思愆〗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比居同勢〗 成語典故: 樹葉強大,比居同勢,各結朋黨,競進憸人。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八面駛風〗 成語典故: 八面駛風,左右逢源,真乃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
〖閉門思過〗 成語典故: 因入卧傳舍,閉閣思過。 《漢書·韓延壽傳》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
〖不求聞達〗 成語典故: 不求聞達於諸候。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不知所雲〗 成語典故: 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成敗利鈍〗 成語典故: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遲回觀望〗 成語典故: 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傳》
〖除患寧亂〗 成語典故: 除患寧亂,克復舊都。 三國·蜀·諸葛亮《後主出軍詔》
〖草廬三顧〗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豺狼之吻〗 成語典故: 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
〖淡泊明志〗 成語典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德薄任重〗 成語典故: 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
〖頂頭上司〗 成語典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鬥》:「對於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一個文化堡壘的辦法。」
〖二三其節〗 成語典故: 語曰奕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
〖二桃三士〗 成語典故: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
〖方寸已亂〗 成語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非學無以廣才〗 成語典故: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負阻不賓〗 成語典故: 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固壁清野〗 成語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齊書·李渾傳》
〖苟全性命〗 成語典故: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肝心若裂〗 成語典故: 騰用傷悼,肝心若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豪傑並起〗 成語典故: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虎踞龍盤〗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晉·吳勃《吳錄》高城新築壓長川,虎踞龍盤氣色全。 唐·雍陶《河陰新城》詩
〖好尚不同〗 成語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三國志·蜀志·法正傳》
〖漢賊不兩立〗 成語典故: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軍不血刃〗 成語典故: 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積功興業〗 成語典故: 《意林》傅子曰:『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卷五引晉·楊泉《物理論》
〖計日而待〗 成語典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積思廣益〗 成語典故: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集,亦作「積」。
〖進賢進能〗 成語典故: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
〖儉以養德〗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儉以養廉〗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繼之以死〗 成語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開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枯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跨州連郡〗 成語典故: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蒙塵〗 成語典故: 主上蒙塵。 《三國志·諸葛亮傳》
〖木牛流馬〗 成語典故: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命世之英〗 成語典故: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三國志·蜀志·鄧芝傳》
〖民殷國富〗 成語典故: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龍蟠虎踞〗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晉·吳勃《吳錄》
〖力排眾議〗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理所不容〗 成語典故: 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凌上虐下〗 成語典故: 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凌上虐下故也。 《三國志·魏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陵上虐下〗 成語典故: 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
〖臨危受命〗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難以逆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難以預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囊中取物〗 成語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
〖偏安一隅〗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情見乎言〗 成語典故: 謂為信然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
〖七擒七縱〗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遷善黜惡〗 成語典故: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棄邪從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棄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去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親賢遠佞〗 成語典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非道勿履,非禮勿行。 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
〖蹺足而待〗 成語典故: 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三國·蜀·諸葛亮《勸將士勤功己闕教》
〖七縱七禽〗 成語典故: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七縱七擒〗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擒縱自如〗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如虎生翼〗 成語典故: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如虎添翼〗 成語典故: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
〖人心如秤〗 成語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三國·蜀·諸葛亮《書》
〖如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使法量功〗 成語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韓非子·明法》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這,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顧茅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事後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社稷之器〗 成語典故: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三國·蜀·諸葛亮《又稱蔣琬》
〖十命可受〗 成語典故: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答言書
〖受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上樓去梯〗 成語典故: 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深入不毛〗 成語典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食少事繁〗 成語典故: 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晉書·宣帝紀》
〖識時務者為俊傑〗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
〖事無大小〗 成語典故: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
〖事無巨細〗 成語典故: 政事無巨細咸於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思賢如渴〗 成語典故: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所向無敵〗 成語典故: 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士風勁勇,所向無敵。 注引《江表傳》
〖芟夷大難〗 成語典故: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聖主垂衣〗 成語典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葛亮乾坤。 語出《易·系辭下》
〖舌戰群儒〗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受制於人〗 成語典故: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推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畏敵如虎〗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卷三十五
〖危急存亡〗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交〗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時〗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位極人臣〗 成語典故: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三國·蜀·諸葛亮《答李嚴書》
〖萬全之計〗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於諸葛亮」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威刑不肅〗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裴松之注引《蜀記》
〖我心如秤〗 成語典故: 《馮堂書鈔》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卷三七引諸葛亮《雜言》
〖威儀不肅〗 成語典故: 優游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卧語,無所為屈。 《三國志·蜀志·簡雍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成語典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胸有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
〖胸中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
〖應變將略〗 成語典故: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游辭巧飾〗 成語典故: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
〖元惡未梟〗 成語典故: 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義結金蘭〗 成語典故: 《太平御覽》張溫英才鑲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引《吳錄》
〖應機權變〗 成語典故: 若孝文卑辭匈奴,先主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三國·蜀·諸葛亮《絕盟好議》
〖一箭之地〗 成語典故: 放我一箭之地,埋鍋造飯去。 元·無名氏《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應權通變〗 成語典故: 詔策亮曰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以弱斃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柔克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
〖以柔制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弱制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揚武耀威〗 成語典故: 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猶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與亮情好日密,自以為猶魚得水也。 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
〖魚游沸鼎,燕巢飛幕〗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搖羽毛扇〗 成語典故: 小說和戲劇上的諸葛亮,幾百年來在群眾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形象,即所謂搖羽毛扇的人物。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
〖引喻失義〗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誅暴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志存高遠〗 成語典故: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坐而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陟罰臧否〗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作姦犯科〗 成語典故: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眾難群疑〗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眾難群移〗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志慮忠純〗 成語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中情烈烈〗 成語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卷一
〖誅凶殄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誅凶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坐以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斟酌損益〗 成語典故: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閱讀全文

與諸葛亮創造的成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