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傳說發明中葯湯液給葯方法的是

傳說發明中葯湯液給葯方法的是

發布時間:2021-08-01 20:14:04

㈠ 中葯的熬葯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解毒葯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 殊 煎 法 要 切 記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葯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註明,負責調配處方的葯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並予以單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先煎: 對於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葯物、有毒類葯物,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鍾;
後下: 對於含揮發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葯,應該在其它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再放入鍋內煎煮;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復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葯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葯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葯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葯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葯湯沖下

抱歉,我沒煎過葯不太懂,但是我幫你找到了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是誰最早發明了用中葯湯液治病的方法的

《漢書·藝文志》已有論湯液的專書《湯液經法》32卷之記載,晉代皇甫謐在《甲乙專經·序》屬中指出「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皇甫謐把湯液的創造者歸於伊尹,雖不能說是確定的歷史事實,但從中醫湯劑與人們生活中飲食之息息相關的事實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早在商代之前,火的利用、陶器的出現、對百草的認識等都為湯劑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商代像伊尹這樣既精通湯液烹調,又精於醫理的人也許做文章。歷史給湯液的創造賦予了可能,至於誰發明了湯劑可能是偶然的,很可能是許許多多個伊尹式的人物在不同地點不同條件下創造了湯液。

㈢ 為什麼說醫食同源之說可從中葯湯液治病得到證明

醫食同源之說,還可從中葯湯液治病得到證明。遠古時候,人們只能用咀嚼生葯回方法治病。以後火的答應用、陶器的出現,使製作湯液成為可能。湯液比生食草葯有許多好處,如擴大了應用葯物范圍,有些刺激性葯物通過煎煮可減輕刺激性,礦物葯應用成為可能,有利於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時為單味葯向方劑過渡創造了條件。

㈣ 古代人是怎麼發現中葯功效的呢

中葯是怎樣發揮其治療作用的呢? ——中葯發揮治療作用的基礎,就是中
買學上常說的四氣五味。
所謂四氣是指中葯有寒、熱、溫、涼
四種不同的性質(中醫稱四氣).其中溫熱
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塞
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
於寒,也就是說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
的差異。對於有些葯物,通常還標以大熱
大寒、微溫、微寒等詞加以區分。葯物的
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
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
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
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
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
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
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如
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
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
性。對於寒病就要用熱性葯,對於熱病就要
用寒性葯,這里葯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
相反相成,這就是葯文化的一一種具體表現。
如果「以熱益熱(用熱葯治熱病),以寒增
寒(用寒葯治寒病)」,就會導致「精氣內
傷,不見(現)於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
失誤。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
了那些「寒而冷之( 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症
更寒),熱而溫之(是熱病,卻用熱使病症
更熱)」的醫生,如果這樣醫治不僅會加重
病情,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由此可見,運
用葯的「四氣」來治病,是多麼重要,許多
服用過中葯者,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㈤ 中醫葯的起源

人類歷史上一切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和生產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都是在人類同大自然斗爭中積累起來的,中醫葯知識也不例外。就拿神農嘗百草來說,神農不一定有其人,但「嘗百草」的事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可能是一個人。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不懂得耕作收獲,只是從自然界尋找現成的東西拿來充飢,「飢則求食,飽既棄余」。可以想像,人類在採集野菜,種子以及植物根莖充飢的時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發生頭痛,嘔吐,腹瀉等情況,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黃,會引起腹瀉;吃了瓜蒂,可導致嘔吐。當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況,正在腹瀉時,無意中吃了某種植物,腹瀉緩解了。這樣天長地久,人們就逐漸懂得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識地尋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這樣,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總結,葯物也就出現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正是人民群眾這種實踐的反映。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中說道:「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只有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乾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了。於是知道這是對於某一種病痛的葯。這樣的積累下去,乃有草創的記錄,後來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魯訊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人類發現葯物的生動描述。
除了發現葯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現大體也經歷了這樣一種體驗摸索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雜處一起,難免引起搏鬥導致外傷,當採集和獵取食物時,因碰撞,跌倒或由高處墜下而引起身體損傷的事也會經常出現,當這些外傷出現時,人們有可能不自覺地撫摩,揉搓以減少疼痛,或者隨手用泥土,樹葉,苔蘚等敷在患處止血,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可以減輕疼痛或可以止血的東西。這就是某些外治法和推拿術的起源。
至於針灸療法的出現,恐怕為時更早。我們的考古學家曾不止一次地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種叫作「砭石」的石器,據考證,它是用來刺破痛腫排膿放血或刺激身體某部位治療痛苦的工具,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少說也有幾萬年了。以後的金屬針和刀就是從砭石發展來的。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分析和設想:原始人在採集和獵取食物時,經常會被石頭碰傷,在與人或野獸搏鬥中,也常會被石頭塊擊傷,在碰傷或被擊傷某個部位後有可能意外地減輕了原有的痛苦(如腰腿痛,頭痛等)。這種偶然現象開始當然不會被人們注意,但久而久之,經歷的人數和次數多了,人們就逐漸懂得,用帶尖的石塊頂壓刺激某個部位,可以減輕某種痛苦,進而懂得用石頭磨製專門的工具,這就是砭石。
灸法的出現,則是在火的發明之後。人們用火烤制食物時,難免被火灼傷局部皮膚,可能偶爾發現,某個部位皮膚被灼傷,反而會減輕消除某些病痛,這種經驗的日積月累,人們便有意識地點燃某種植物莖葉,來灼烤身體的某些部位以治療疾病。在內蒙古一帶,還流傳著一則有關熨法和灸法起源的傳說:古代有一位老牧人,經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療方法。有一次,他上山牧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著在剛燒過火的石頭上睡了一覺,那熱乎乎的石頭,挨著疼痛的腰腿部位,他感到很舒服,隨後疼痛居然減輕了很多,接著他又在燒過的石頭上睡了幾次,腰腿痛居然好了。老人把這一發現告訴別人,人們互相傳說,有病的也反復試用,於是大家逐漸懂得了灸法,熨法能夠治病。
從以上談的葯物,外治法以及針灸療法的出現,我們可以看出,中醫葯起源於人類勞動生活的實踐,原始的醫葯衛生,是原始人類長期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正是這些早期經驗,為以後中醫葯的發展和中醫基本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㈥ 我是世界第一醫葯學家,發明了制葯方法,可以把中葯療效直線提升,正聯繫世界巨富,可能合作,有人嗎

你可以申請諾貝爾醫學獎了。

㈦ 中葯的來源發展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葯知識。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葯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葯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夏代(約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湯液的發明,為提高用葯效果提供了幫助。進入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溫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唐代(618—907),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葯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清代(1644—1911),葉天士的《溫熱論》,提出了溫病和時疫的防治原則及方法,形成了中醫葯防治溫疫(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7)傳說發明中葯湯液給葯方法的是擴展閱讀:

中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響應傳統醫學決議的要求,已將中醫葯學與現代醫學服務相結合共同納入衛生系統中,促進了傳統醫學服務的全民覆蓋。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分享「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經驗,推動中醫葯走出去。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委託南京中醫葯大學承擔「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實踐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項目,通過江蘇、湖北、甘肅、黑龍江、廣東五地的調研,歷時兩年,基本釐清了中國在「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方面的成功經驗及其法規政策保障的原因。

㈧ 葯是誰發明的,葯的第一個發明者是誰

神農。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他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8)傳說發明中葯湯液給葯方法的是擴展閱讀:

經過長期嘗百草發明了葯草療疾,炎帝神農悟出了草木味苦的涼,辣的熱,甜的補,酸的開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為「宣葯療疾」還刻了「味嘗草木作方書」。這便是人類醫學科學的發端!

神農親驗本草葯性,是中葯的重要起源。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無數次的反復實踐,積累下來許多葯物知識,被纂刻記載下來。隨著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葯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草葯學的經典之作,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對中醫葯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葯寶庫。

㈨ 用中葯湯液治病較遠古時候人們只能用咀嚼生葯方法治病有哪些好處

遠古時候,人們只能用咀嚼生葯方法治病。以後火的應用、陶器的出現,使制專作湯液屬成為可能。湯液比生食草葯有許多好處,如擴大了應用葯物范圍,有些刺激性葯物通過煎煮可減輕刺激性,礦物葯應用成為可能,有利於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時為單味葯向方劑過渡創造了條件。

㈩ 古時中葯湯液治病有哪些好處

醫食同源之說來,可從中葯湯液治病得自到證明。遠古時候,人們只能用咀嚼生葯方法治病。以後火的應用、陶器的出現,使製作湯液成為可能。

湯液比生食草葯有許多好處,如擴大了應用葯物范圍,有些刺激性葯物通過煎煮可減輕刺激性,礦物葯應用成為可能,有利於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時為單味葯向方劑過渡創造了條件。

閱讀全文

與傳說發明中葯湯液給葯方法的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