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創作中的創造力

藝術創作中的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8-01 18:18:55

❶ 藝術是如何給人創造

你搞藝術需要想像啊,比如你寫小說你就要去想像劇情去設定些環境,你畫畫、彈琴都是啊,需要你用想像去設定環境。而你的想像力就是一種創造力,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也都是從想像開始的吧

❷ 什麼是藝術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專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屬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藝術的要旨就是創造性,只有創造性的藝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是創造者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結果,一切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活動是創造者藝術個性和精神的自然延伸。藝術的本質在於它能將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表現的異乎尋常。它充分賦予慣常所見的庸俗之象以特別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都是與藝術的創造性分不開的。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從思維雛形、製作過程到視覺呈現,集合了創造者自身的創造力。沒有創造性的藝術作品是無生命力的。它難以從根本上動人心魄,也就失去了藝術本身的價值。

❸ 有關藝術家說的創造力的名言

師造化、萬物皆備於我矣、吟成一句詩,拈斷數經須、胸有成竹。

❹ 《如何理解創造力:藝術,科學和發明中的創新》(

藝術創造來力指創造藝術品源所需要的綜合心理素質。它包括創造藝術品的具體方式和必要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靜態方面來看,藝術創造力主要包括藝術觀察力、藝術感受力、藝術想像力和藝術傳達能力等,是這諸種能力的綜合作用。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同時也有同名書籍《創造力》。

❺ 談談如何在藝術作品的創意中體現「創新性」

主題的創新、表現形式的創新、表現手法的創新、視角的創新,只要抓住其中之一就會後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

❻ 藝術家需要什麼樣的創造力

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地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錢鍾書被稱為「清華狂才子,當代一鴻儒」,他的學術貢獻到目前為止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替代的。他讀書成癖,學識廣博,出口成章。曾經在一次茶會中,有人提及某一位英國詩人,就用優美的英文背誦了那位作者的詩作。提及另一位德國詩人,他就用標准德文背誦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來背誦一段。這些詩人未見得是什麼大詩人,提及的詩作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作品,但錢鍾書都能出口流利地背出。可想而知,這樣的文化大家,一出手便會不同凡響。《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著作震撼中國學界,「一代鴻儒」「文化昆侖」的地位也由此確立。劉歡為何成為當今中國歌壇上最有特色的歌手,就是由於他的文化素養全面,對歌曲解釋得很理想。

再次,藝術家必須具有特別發達的創作性思維,強烈的創造意識和鮮明的創作個性。

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沒行創造就沒有藝術。藝術創造就是要不斷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藝術創作推陳出新的品質,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成熟而強大的創造力。

❼ 藝術創作的特點是什麼

藝術創作的特點: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和社會意識的形態,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藝術總是以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的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任何的藝術作品都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完美藝術形式的結合。另外還要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是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

集個性與共性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的體現便是藝術的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

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典型性就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

(7)藝術創作中的創造力擴展閱讀: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不僅只是解決技法技巧問題那麼簡單,它還應該要解決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等關系的大問題。

❽ 怎樣理解藝術創作中的靈感現象

靈感:指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活動中,由於艱苦學習、長期實踐,不斷累積經驗和知識而突然出現的富有創造力的思路
靈感,是人們在藝術構思探索過程中由於某種機緣的啟發,而突然出現的豁然開朗、精神亢奮,取得突破的一種心理現象.靈感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創造,然而它的產生卻是突然而來、倏然而去,並不為人們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暫性、亢奮性和突破性等特徵.
名人靈感是知識、經驗、追求、思索與智慧綜合實踐在一起而升華了的產物.----袁隆平
靈感是什麼?神乎其神,眾說紛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位科學家,他對「靈感」的定義很實在,不抽象,特具操作性.聖經中靈感是指:神的靈以一種超自然的影響施予聖經的作者,這樣保證他們所寫的,確是神要他們寫的東西,目的是用以傳達他的真理.創作思維過程中認識飛躍的心理現象.它是一個人在對某一問題長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後,通過某一誘導物的啟發,一種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現靈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並無性質的差別.
靈感的產生過程和對靈感的深入認識:
靈感就是解決問題時感性思維過程的結果被理性思維過程捕獲得到後而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感的出現之所以神秘源自人們對自己大腦的工作方式的不了解.
靈感是人腦理性思維活動和直覺思維活動共同的結果.存在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過程,也存在理性思維的過程(99%的汗水),那些未經未經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的直覺思維過程通過語言中樞符號化解釋最後的結果,並呈現出來(1%的靈感),這樣靈感就突然出現了.沒有那99%的汗水,也就沒有這1%的靈感.之所以有的人靈感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那隻是他們各自的思維過程不同,專注程度,思考深度,思考廣度,對信息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樣而已.當然這也跟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等有關.記憶力,思維敏捷程度這些與後天形成的思維模式有關,也跟大腦的先天遺傳的組織結構有關.
大腦的思索活動主要分成兩類:一種是在語言中樞的參與下的符號化推理方法(理性思維),另一種是聯想思維法(直覺思維).符號化推理方法是通過我們常規學習到的歸納、演繹、三段式邏輯等方法一步步操作,而推進下去的.直覺思維法就是簡單的類比聯想法(深入了解過神經網路的人就知道,這種方法是比i較容易實現的),然後利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標准進行修剪,剔出明顯的不正確的,然後繼續進行類比聯想,直到達到直覺思維法的目的地,再提交語言中樞進行判定.符號化推理是需要語言中樞強力發揮作用的,非常消耗腦力,通常只能單線程進行處理(一心二用,雙手互搏的人也可以多線程進行處理,那樣消耗的腦力會更大),但是成功率高,可靠性也高.直覺思維方法不一樣,雖然成功率和可靠性並不高,但因為可以大規模並發式進行,也是可能獲得准確結果的.直覺思維過程除了開始和結束,中間過程並不需要語言中樞參與處理,所以其處理過程也就不會反映到意識層面來.
編輯本段靈感具有以下特點
①它以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為基礎,與其他心理活動緊密相聯.
②它具有突發性,且消失得很快.
③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是新穎,甚至是獨特的.
④具有情緒性,靈感降臨時,人的心情是緊張的、高度興奮,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靈感的同義詞有閃念或新想法,靈感是一種要保護的資源創新大多起始於人大腦中產生的靈感,創新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或者說靈感是創新的起點和原始,靈感還是創新的核心和靈魂.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當代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說:「推動科學前進的是個人的靈感」.美國創意顧問集團主席湯姆森說:「靈感成了最具決定性的創造力量」.
靈感具有一系列特點:
其一
靈感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靈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們還沒有找到隨意控制靈感產生的辦法.人不能按主觀需要和希望產生靈感,也不能按專業分配劃分靈感的產生.
其二
靈感產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現象,任何能正常思維的人都可能隨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無論是貧民還是權貴,不論是知識淵博的科學家還是貧困地區的文盲都會產生靈感.
其三
產生靈感幾乎不需要投入經濟成本,而靈感本身卻是可能有價值的.靈感價值的大小也是隨機的,不會因為你高貴就讓你產生高貴的靈感,也不會因為你低賤就只讓你產生低賤的靈感.靈感一旦實現了其價值,則可能使其主人高貴.鑒於靈感價值的特點,可以將靈感看作有價值的產品,這種產品是只有智慧的動物人才能生產的!
其四
靈感具有「采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這是靈感最為特殊的特點,越開發靈感產生得越多.
其五
靈感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如果不能及時抓住隨機產生的靈感,它可能永不再來.
其六
靈感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是新穎、獨特的,人產生靈感時往往具有情緒性,當靈感降臨時,人的心情是緊張、興奮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盡管靈感隨時可能產生,產生靈感幾乎不需要投入,但對它進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煉、開發轉化、實現價值則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經歷一定的程序和過程,需要進行必要的社會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調動單位、社會和國家的資源.
當人們靈感閃現時,特別是普通人大腦中突然產生了與自己工作生活無關的靈感,大多數人不能獨自開發保護靈感,更難確保實施完成創新,調動其它資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夠奢望的.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只有少數人抓住部分靈感,不折不撓地完成了創新,實現了創新的價值,成了發明家、科學家.大多數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靈感都白白丟棄了,不知有多少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機會都是這樣擦肩而過了,太多本來都可能通過創新發展成為偉人的普通人最後都歸於平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大型復合創新項目的實施越來越困難,往往更需要經歷復雜的程序和過程,需要調用單位乃至社會和國家的資源,往往需要嚴格和復雜的社會分工.而在目前國家體制和社會條件下,要做到這些,對於普通老百姓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明白了個中道理,個人、單位和國家都應該採取行動.首先全社會要樹立靈感就是寶貴創新資源的觀念.個人要把靈感當作可能有價值的產品來對待,注意保護自己大腦中隨時產生的靈感.
編輯本段捕捉靈感長期探索,積極思考
它是激發和捕捉靈感的最基本條件.「得之於頃刻,積之於平日」,靈感是在長期艱苦勞動後出現的.俄國畫家列賓說:「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靈感並不是心血來潮、靈機一動的產物,「靈感是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柴可夫斯基),只有當自己完全被沉思佔有時,才可能有靈感.
勞逸結合,有張有弛
在長時間的緊張思考之後,丟開一切情緒,漫步於林蔭道上或登高遠望;荷鋤於小園香徑或卧床休息,都有助於產生靈感.例如,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的;愛因斯坦是在病床上想到相對論的;華萊士是在瘧疾發作時想出進化論中自然選擇觀點的;凱庫勒是在半眠半夢狀態中想出苯環的結構的……
調節活動,展開討論
善於調節自己的活動,往往能把自己從思維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從而有助於激發和捕捉靈感.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他常把某個復雜的問題擱置幾天而不去理它,當他撿起重新考慮時,往往發現它變得極為容易.此外,當你的思維遇到障礙時如果能邀請不同專業的人員一起敘談,從不同角度探討問題,往往能使自己擺脫習慣性思維程序的束縛,啟發自己思考,使頭腦一新,從而捕捉到靈感.
隨時想到,隨手記下
靈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時捕捉,就會跑得無影無蹤.因此,必須隨身攜帶紙和筆,一但有靈感就隨時記錄下來.英國著名女作家艾麗·勃朗特年輕時,除了寫作,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她在廚房煮飯時,總是帶著筆和紙,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腦子里涌現出的思想寫下來.大發明家愛迪生、大畫家達·芬奇等也都是這樣,他們經常隨手記下自己在睡前、夢中、散步休息時閃過頭腦的每個細微意念.

❾ 談談藝術領域的創造性的認識

1、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2、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斗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像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 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4、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5、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准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准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

❿ 如何培養在藝術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即通過思維不僅要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即內在聯系,而其要在此基礎產生新穎的、獨特的和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創造性思維具有創造性、求異性、靈感性、多維性和綜合性特徵。藝術設計學生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十分重要。

首先,必須加強學生的文化素教育,拓展理工類學科知識,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藝術設計專業是建立在科學與設計基礎上對形式、色彩、結構的設計與實施的總稱,是需要把科學、藝術、生活、文化、政治、經濟、與自然環境等只是有機的結合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根本性任務是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使人們獲得情感和審美上的享受,藝術設計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的重任。因此,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拓展邊緣學科知識,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尤為重要。

其次,加強對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學習。

這對於藝術設計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創造性思維不是反傳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需要借鑒傳統元素創造出新的元素。特別是我們的藝術設計,它需要在一定的空間和一定的人群中形成,它需要傳統的啟迪。藝術設計需要創造想像,需要靈感。人們在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引領下,創造更美好更新奇獨特的事物。不同國家的歷史淵源以及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設計思想。德國設計風格歷來嚴謹、理性、重視功能性;義大利設計風格更多的突出優雅與浪漫的特徵;日本的設計則是高科技的創新與傳統工藝的較完美結合;中國的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博大精深。如:北京奧運會由我國著名設計師設計的奧運會標就是利用了中國的詩、書、畫、印的傳統元素,並創造性的運用設計作品中去,來表現自己的風格。鳥巢的建築是藝術設計的一大創舉。

再次,作為藝術設計學生,展開「幻想」十分重要,要有強烈度求知慾。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性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這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以,我們對於藝術設計來,「幻想」尤為重要。我們還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過,哲學的起源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所有存在的驚奇。藝術設計更要有強烈的求知慾。而人的欲求感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沒有求知慾。我們在精神上有寄託,就可以驅使自己大腦的「幻想」,從而發善自己的創造性,提高自己的創造性。

創造性的提高還可以從興趣、好奇心、想想思維能力、質疑精神與發問品質等方面培養。我們可以從生活的點滴注意觀察,從細小的環節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自己的創造性。

閱讀全文

與藝術創作中的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