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思維對創新能力的作用
1、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用辯證的思維指導人生,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認識人生,就能減少人生的迷誤;就能有助於我們汲取前人思維方法之精華,少走彎路,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做聰穎智慧的人,做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的人。
2、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人類從無數次實踐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人生發展需要不斷通過實踐和學習提高能力,既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長知識,也要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3、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對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必須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正確地運用形式邏輯,不斷進行思維創新。在學習和實踐中加強科學思維訓練。運用科學思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❷ 在科學上思維創造性行為可以提高人的創造力嗎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特別是創造想像,它是由思維調節的。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開始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我們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青年人愛幻想,要珍惜自己的這一寶貴財富。幻想是構成創造性想像的准備階段,今天還在你幻想中的東西,明天就可能出現在你創造性的構思中。培養發散思維,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嚮往外散發,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沖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剎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劃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如此等等。發展直覺思維,所謂直覺思維是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即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❸ 科學思維+藝術思維=創造性思維的閱讀答案啊
1 美國的科學教育雖然先進的,但藝術教育落後
2書袋子,書獃子我想大概就是指內不能只懂得學習知識容,還應該要懂得藝術,欣賞藝術。
3新世紀的人材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4我們的大腦中應該有科學藝術的細胞,不但要學科學,用科學,還要學藝術、懂藝術,因為我們是人,是應該會審美有智慧肩負重任的人。
❹ 創造性思維科學起源於那個國家
美國哈佛
創新來與創自新思維。什麼叫創新呢?創新是對當今世界,在我們國家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企業家、政府官員,我們大學教授,我們在座的同學,幾乎都念念有詞地創新,同時,創新它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
❺ 為什麼科學理論的是一個創造性思維過程
批判性思維,通俗地說,就是批判性地思考。
根據恩尼斯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指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於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創新,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1]198亞里士多德將「創新」定義為「產生前所未。
❻ 論述科學創造思維的內涵及特徵。
先要兩種思考方法並重。形象地說,在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邏輯思維方法與非邏輯思維方法就像是兩個輪子(如果我們把思考比喻為一部行進的大車的話)為了使思考這部車子前進,兩個輪子就必須協調轉動起來。一方面,非邏輯思考方法運用在有待創新的課題上,提出新思路、新設想,其作用在於摸索、試探,打開常規套路,沖破傳統桎梏;而邏輯思考方法對提出的新設想進行整理加工和篩選,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其作用在於檢驗和論證。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側重於使人的思考活動具有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運用邏輯思考方法側重於使人的思考活動具有準確性、嚴密性和條理性。有人形象地比喻為:「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而學生在以繼承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下,常偏重於邏輯思考而忽略了非邏輯思考,使本應兩邊轉的輪子變成了一邊轉。香港《明報》1991年11月26日曾發表文章稱這一為「創意的絆腳石」,並列舉其種種表現:1、太過強調用邏輯去分析問題,只用垂直思考方法及著重語言思考。2、一開始便替問題下一個定義,往往因此而令思路太狹窄。3、喜歡用一些所謂「正統」的看法去看問題,遵循既有的規則去辦事,並為以往的經驗所限。4、認為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此只喜歡向一個方向找答案,不能想出多個解決方案。5、過早下結論。6、抗拒改變,不願承認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7、經常批評新嘗試或建議。這種錯誤的思維方法要注意克服。
其次,要重視「創新」培養。在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的講話中又進一步強調: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改變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准,以及過於劃一呆板的教育制度。因此,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中,必須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和愛好,讓腿長的跑的更快些,避免「千人一面」的單一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人才自我設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學習。克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無論是哪一門課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讓學生解答給定的題目,那是無法使青年從中體會到任何學習樂趣的,當然也不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相反,要讓青少年在反復的實踐和屢遭挫折中體味「發現的喜悅」、體會「創造的喜悅」。教育的結果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探索什麼。最終才能達到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在沒有答案的地方尋找到答案。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分標准。早在宋代,學者朱熹就講過:「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但在考試教育下,許多學校里,學生表現的唯一領域就是分數,以致形成了一種習慣觀點,得了好分數,就是好學生,得了壞分數,就毫無出息。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許是一些「考試高手」,但創造力、創新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未必就強。因此,高考將由主要考查學生在中學學到了什麼,轉向主要檢驗學生是否具有進入高等學校進一步學習的能力。
強化綜合實踐訓練。人獲得知識的最有效辦法不是聽別人講,實際去做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更能培養人們的創造性。以美國一所三年級的學生情況為例:老師要孩子(8歲)觀察一個月的月亮盈虧,逐日畫下月亮的形狀並進行描述;要孩子帶種子回家種下,觀察記錄其發芽生長過程……教師從學校圖書館借來有關印第安人的書,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做卡片,然後把卡片帶回家,寫一篇描述印第安人生活的報告等等。這些帶有研究性的課題,我們中國的學生則需等到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才能開始這樣做。
加強師生交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倡師生共同研討問題。傳統的師生關系都是「權威——依從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識,探討知識,這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以他親身的體會說明實施平等討論問題對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好處。錢學森的老師卡門教授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以後把哥廷根大學的民主學風也帶到了美國。他每星期主持召開一次研討會和一次學術討論會。會上,大家一律平等,都能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並公開討論。這給年輕的錢學森提供了鍛煉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機會。在一次師生自由討論中,錢學森和他的老師卡門發生了爭論,他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毫不退讓,令卡門十分生氣,話語激烈而又尖刻。事後,這位世界權威經過思考,認識到在那個問題上,他的學生是對的。於是,第二天一上班,年過花甲的卡門來到錢學森的辦公室,恭恭敬敬地給錢學森行個禮,然後說:「錢,昨天的爭論你是對的,我錯了。」卡門 的博大胸懷令錢學森終身不忘。朱棣文教授作過這樣的分析:進行公開的討論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極為重要的環節,通過討論,相互補充思想,你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有價值的觀點,往往在此期間,你能夠產生新的觀點。是的,你把一個蘋果和別人的一個蘋果交換,彼此還是各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把一種思想和別人的一種思想交換,各自就不是只有一種思想了。思想與思想的碰撞,還會誕生新的想法。
世界許多著名的大學都十分重視這一點。曾培養出21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劍橋大學,它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每周至少一次師生一對一面談。曾培養了6位美國總統、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500家全國最大財團中三分之二的決策經理而享譽全球的哈佛大學,他最普遍的教學模式是案例剖析課。在這樣的剖析課堂上,每個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案例沒有統一的標准答案,沒有誰的觀點是唯一正確的,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只要論據充足,以理服人,就是好的答案。
此外,要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努力使教學過程帶有研究的性質,推行教育教學的個性教學模式,開辟第二課堂等,都可以作為培養創新思維的一種有益嘗試。
❼ 什麼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研究型課程主要有課題研究與項目設計等類型,但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它們的思維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具體探究之前,學生必須首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開展課題研究,不僅需要熱情、毅力,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技術、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決定了課題研究的進程,良好的思維方法能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質,從紛繁復雜的因素中找到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使事物呈現條理性。一般來講,思維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逆向思維法。 l、什麼是逆向思維法? 所謂逆向思維法,就是指人們為達到一定目標,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中引導啟發思維的方法。 面臨新事物、新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來分析研究新事物、解決新問題。我國古代有「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沒有按通常思路去考慮如何直接稱象,而是反過來考慮大象的等重量物,即一堆石頭如何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逆向思維法應用的例子。19世紀40年代,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1818-1889年)曾致力於研究不消耗能量的永動機,他用去了許多時間,但毫無結果。以後,焦耳等學者採用逆向思維法。用反證法做了大量的實驗,驗證水動機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從而發現了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 2、逆向思維的類型。 逆向思維方式一般分為四類:結構逆向思維、功能逆向思維、狀態逆向思維、因果逆向思維。 結構逆向思維。是指從已有事物的逆向結構形式中去設想,以尋求解決問題新途徑的思維方法。一般可以從事物的結構位置、結構材料以及結構類型進行逆向思維。在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中獲一等獎的「雙尖綉花針」,發明者是武漢市義烈巷小學的學生王帆,他把針孔的位置設計到中間,兩端加工成針尖,從而使綉花的速度提高近一半。這是一個結構逆向思維的典型實例。 功能逆向思維。是指從原有事物相反功能方面去設想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的思維方法。談到功能逆向思維,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這么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3M公司的一個職員無意中發現,原來廢棄的紙張經過一定的處理可以成為粘貼紙,從而為公司創造了巨額的利潤。 狀態逆向思維。是指人們根據事物某一狀態的逆向方面來認識事物,引發創造發明的思維方法。過去木匠用鍋和刨來加工木頭,都是木頭不動工具動(實際上是人動)。這樣做,人的體力消耗較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人們從工具不動、木頭動的角度出發,設計發明了電刨,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工藝水平,減輕了勞動量。這里從木頭靜與動加工狀態的改變,就可知它是與狀態逆向思維的內容緊密相聯的。 因果逆向思維。是指從已有的事物的因果關系中,變為因果去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尋找解決問題新途徑的思維方法。在電的發明史上,從奧斯特的電能生磁到法拉第的磁能生電,它們之間就有著困果逆向思維的聯系。其他如愛迪生發現送話器聽筒音膜有規律的振動到他發明留聲機,近代的無線電廣播的播放與接收,錄像機的發明與攝像機的發明,這些都屬於因果逆向思維的成果、可見,因果逆向思維也是進行發明的有效方法。 (二)移植借鑒法。 l、什麼是移植借鑒法? 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甲事物中的優勢移植到乙事物中去,同時進行對照、借鑒、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加以改進,形成新的優勢,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稱為移植借鑒法。 科學研究中,經常會運用其他學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本學科存在的問題。《文匯報》曾刊登了一則新聞,哈爾濱某農民用1萬元買了50克抗寒番茄種子。據說這種抗寒番茄種子大有來頭,它是哈爾濱生物科學所運用基因移植技術而產生的一項新成果。科技人員將北美一種抗寒魚的抗寒基因移植到番茄之中,使其抗寒能力大為提高,產量也顯著增加,從上例中不難發現,這項科技成果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是因為科技人員運用了移植借鑒法,認清了番茄在抗寒能力上的不足,並發現了抗寒魚在抗寒方面的優勢,通過移植借鑒把此抗寒魚的優勢轉變為番茄的優勢,最終得到抗寒番茄。移位借鑒他人優勢並代為自己優勢是這一成果成功的關鍵。 2、移植借鑒法的應用方式。 移植借鑒法就其應用方式來劃分,可分為兩種;抽象事物的間接移植借鑒法和具體事物的直接移植借鑒法。 抽象事物的間接移植借鑒法。借鑒思想、轉變思想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如何才能實現其轉變呢? 首先必須要有敢於變革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吸取到精華。不敢打破常現,創新思想,是永遠無法取得變革的,思想的借鑒和發展是艱苦的過程,但是人們必須要有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其次,借鑒他人思想要有選擇性,不能全盤通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借鑒的根本宗旨。就拿馬克思主義的形成來說,馬克思是借鑒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政治經濟學等思想的精華,除去這些思想虛無、落後的一面,才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框架的。 具體事物的直接移植借鑒法。移植借鑒法不僅是思想家孕育新思想、新觀念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科學家進行發明創造的重要工具。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仿生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仿生學,就是研究借鑒生物系統的結構、功能等,用來模仿改進相關技術系統的科學。它是科學領域運用移植借鑒法的典範,正因為運用了移植借鑒法才使得仿生學有了很大的發展。 (三)缺點發現法。 缺點發現法就是根據現有事物的不足,仔細分析研究,然後提出改革或完善的思維方法。尋找缺點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而創造發明就是要解決現存的問題。因此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如全國發明比賽獲一等獎的「雙尖綉花針」、獲二等獎的雙面膠紙式的「軟圖釘」,它們的發明者就是根據原來的綉花針、圖釘存在的缺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的。因此,只有敢於而且全面地發掘事物的缺陷,才能更好地把缺點一一改進。作為中學生更要敢於打破本書知識與固定思維的限制,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敢於質疑書本與權威,目前國內中學生在這個方面是比較欠缺的,這也是我們研究型課程著重培養的目標。 用缺點發現法進行課題研究一般有四個步驟。 l、確定要研究的課題。 2、確定與課題有關的信息科類。例如材料、功能、外觀、大小等。 3、根據已確定的信息,分析、研究,找出其缺點,這一步是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它決定了今後研究的方向與質量。 4、針對一個或多個缺點提出改進實施的方案。
❽ 科學思維方法與創造性思維
科學思維方法最必須的東西莫過於科學思維方法的歷史和創造發現的邏輯……。
檢測錯誤的方法,假說,想像的應用,檢驗的方式以及求真務實,知識的無限性與認識的有限性之大道精神(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為路)。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批判性思維方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