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陳佩華創造過哪些經典
製片人陳佩華病逝,這些經典全部出自她手!資演電影人陳佩華日前病逝,5月26日,其家人為她舉行安息禮拜,她生前多位圈中好友如:劉德華、張學友、張家輝、洪金寶、葉德嫻、王祖藍、樂易玲、陳寶珠、陳敏之、胡定欣、吳思遠、王君馨、鄧健泓、苗僑偉等紛紛現身致祭,送別亡友。
② 哪位有名人創造發明的經典故事
5月24日 19:28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③ 有哪些經典的人物創造的經典事件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作戰中雙眼失明的情況下,通過向人口授內容,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④ 創造發明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嘆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 「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裡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兩個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裡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裡當作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兩個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說道:「好,咱們共同來做吧!」 於是,弟兄倆個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裡,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干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啥你畫的爬犁這么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製成矮矮的,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溫和地解釋道。弟兄倆個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應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 「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劃腳地議論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說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他們比賽!」說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起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麼。 萊特兄弟非常高興,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去了。 聖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聖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 爸爸笑了一笑,當場做了表演。只見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里,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著他們。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弟兄倆決定研究空中飛行。 這時候,萊特兄弟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著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里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里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繫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弟兄倆非常高興,但並不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復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復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麼動力,把寵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後,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是90公斤,於是,他們向工廠訂制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么輕的發動機。 後來,一名製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知道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助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
⑤ 追味經典,創造經典是誰的核心價值!
創造經典首先離不開對傳統經典的弘揚和學習,離不開對經典精神的敬畏和尊崇,離不開對於經典意義和價值的重新探究和挖掘。經典時刻在影響著作家,但是如果只在一些當代作品中尋找經典的影子
⑥ 古今經典創造性名人
分割線下面的這篇文章是寫創造性人才的產生與特點的,感覺對寫這篇作文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其中例舉了N多個有關創造性人才的故事。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1、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2、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3、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4、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5、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6、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
下面是原文,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假設的。
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英雄人物們的早年生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漢高祖斬白蛇到趙匡胤降生時的「體有異香,三日不散」,英雄似乎冥冥中註定為承擔某種濟世救民的使命而來。但凡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展現出超常的創造性,取得輝煌成就,英雄的神化過程也隨之開始,即使到了近代,此類神異故事依舊在民間流傳。
據傳說,孫中山出生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裡的鐵樹開了花,賀龍降生後,家鄉遭遇罕見的龍卷風,石龍墜落門前,仇人遭雷擊致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與常人並無十分明顯的差別。一句簡單的「時勢造英雄」也難於解釋他們的成功,是什麼讓他們脫穎而出?他們的性格和常人相比,又有哪些迥異之處呢?
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谷傳華,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思考這個問題的青年學者,他從近代名人人生經歷入手,歷時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讀,勾畫出一條近代名人們「社會創造性人格」的練就之路。
他先從多部中國近現代社會名人大辭典中搜集到300位社會名人,然後請三位歷史學專業人員從中精選30名歷史資料相對充分、比較典型的具有創造性的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或外交等社會領域,曾以高度的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做出了歷史所公認的傑出貢獻,表現出非凡的社會創造性。
谷傳華主要運用歷史測量學方法和個案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絕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在出生以及出生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與「凡人」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與其他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一樣,社會創造性也具有一個發生、發展、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青少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卻有共同的顯著特徵———自命不凡
「大多數『英雄』早期並無傑出的表現,而是與周圍的同齡人一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耍、游戲,與成績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樣遵守著族規家法和封建禮教,與同伴們一起讀《四書》、《五經》,並經受著各種新潮流、新思想的沖擊。」
他發現,這種平凡性還表現在早期生活的願望和學習的動機上,他們大多僅僅想通過教育改變或改善當時家庭的生活,或者為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做准備。而在一些貧困的家庭中,學習則是為維持生存,養家糊口。
然而,在史料展現的蛛絲馬跡中,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們不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點被挖掘出來,而自命不凡就是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這反映出個體相對於一般社會群體的邊緣感和自我優越感,這成為他們領導或試圖領導各種社會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某些傳說或偶合也促成了這種領袖欲。」谷傳華分析說。
「賀龍出生時的特殊氣象無疑給父母、家人以及周圍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覺得他有可能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驚奇、關愛、接近、褒揚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將自己的預測或期望傳達給孩子。而在學業、社會活動中取得的成功或優異成績常常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命不凡或優越感。另一方面,英雄崇拜則發揮了榜樣學習或觀察學習的作用,增強了個體進行非凡行動的傾向。」
外向型性格,敢於反抗在他們的人格中凸現出來
與自命不凡相伴而成的是外向型性格,這些英雄人物在青少年時期表現非常明顯。「他們喜歡探索外部世界,熱情樂觀,主動面對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能主動地與人交往,表現出合群、自信、坦率等行為傾向。對社會交往的敏感性促進了隨後的『社交性』性格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性格特徵包括合群、勇敢、激進、上進、友好、坦誠、潑辣、力行、勤奮、精力充沛、理想主義等。」英雄人物青少年時期在特定人格維度上往往表現出「極端化」的傾向,也讓他們在性格層面凸現出來。通常「坦率而非含蓄、直率而非深沉、激進而非中庸、競爭而非謙讓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常常通過反抗、冒險、高成就動機表現出來。」
谷傳華博士告訴記者,在研究對象們早期生活的記錄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反抗或叛逆行為的跡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會活動的成績無疑起到了某種強化作用。比如,毛澤東曾回憶說,十三歲左右,「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結果,父子互相妥協,結束了「戰事」。
他分析認為,少年毛澤東總結出來的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開反抗導致對方的妥協或客氣,而怯懦屈服導致對方的壓迫加劇這一「公式」,影響了他隨後的生活。他後來所領導的一系列罷工、罷課以及農民起義,都有將「反抗成功律」實際應用的影子。李立三、葉劍英等均有過與少年毛澤東類似的經歷。反抗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強化作用往往促成了個體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反抗斗爭。
熱衷冒險讓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此外,「冒險性也是社會創造性人物早期的另一重要特徵,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性問題情境的探索性,換句話說,冒險性是探索性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人們的印象中,冒險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某種非同尋常的成功,從而改善自身的境況或社會環境,贏得極大的社會榮譽;也可能徹底失敗,而帶來消極的痛苦體驗和社會評價。
谷傳華發現,「他們的冒險性表現於各種社會情境中,不僅包括為了探求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和自我發展機會而進行的『學業冒險』,而且包括為了實現某種抱負或理想而進行的『革命冒險』。另外,還有為了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改革性冒險』」。
據毛澤東回憶,他的第一次冒險是因反對塾師的嚴厲管教而離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澤東此時所面臨的危險在於可能受到父親和教師更嚴厲的懲罰,喪失學習機會,幸運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險就獲得了成功:回家之後,「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
「相對於前三種冒險,政治冒險則是他們最典型、最普遍的冒險形式。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等人都有過帶頭剪發辮的革命行動。這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較早的政治冒險。」
谷傳華認為,這種更高層次上的冒險使個體不僅要面臨某種機會(求學、謀生、職業機會)喪失的危險,不能得到傳統家庭和世俗社會的認同,而且更要面臨地位、榮譽、前途乃至生命喪失的危險,青少年時期的冒險是個體在事業、前途上的冒險,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選擇,它為成年後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礎,成為職業革命家、職業政治家、職業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訓練營」,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們奔向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
走過青蔥歲月的懵懂,社會創造性群體在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成功的種子。而當成年初期走向革命之路,這時期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一生的方向。
谷傳華對這個群體在成年初期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人格主要表現在堅定有為性、盡責性、自我完善性、開拓求新性、外向獨立性五個方面,其中堅定有為性居於首要地位。總體上看,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險和理想主義是成年初期最為突出的人格特點。
在他看來,「成就欲不僅指一個人在某件具體的事情上力求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的動機,而且指個體在某個方面或領域獲得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
而社會領域的創造性人物高度的成就欲,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在每一件具體的社會工作或解決每一社會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最優的成績,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二是力所能及地取得最高的社會成就,對社會發揮最大的作用或影響,即渴望「建功立業」。
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放棄可以為個人帶來舒適生活的行醫職業,而選擇充滿艱險的革命職業,證明「孫中山追求的是獲得轟轟烈烈的」社會成就「,而不是狹隘、自私的」個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而不是保障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自我之功「。他的成就動機直接指向革新社會這一宏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成就欲反映了他對社會改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挑戰性。」谷傳華說。
他認為,可以把成年初期的成就欲理解為某種強烈的「事業心」,它指引著個體通過實際的、具體而細微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奔向某種宏大的、總體的社會目標。這種成就欲發揮著「動力燃料」的作用。
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
梁啟超在《管子傳》中曾說:「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於菟,其氣如牛;江河發源,勢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終於失敗者也。」點出了歷史上英雄成年後的理想主義「情結」。
「詳細分析這一群體成年後的言語和行為後,我發現他們生活處處顯示著理想主義的特點。」谷傳華說。不僅如此,「在理想確立後的漫長時期,他們都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而且,實現自我潛能和價值的每一個行動都擲地有聲。」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那時革命思想很厲害,碰到一個人,就要說這些話(指宣傳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話),就是和一個做買賣的人,也會說到革命。香港興中會的早期會員謝纘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
與孫中山一樣,在確立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英雄夢想,這種理想一旦確立,就成為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信仰,而且將包括愛情、婚姻在內的一切日常事務都溶入實踐這種信仰的行動中。
谷傳華發現,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現於他們的英勇、果斷、冒險行為上。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幾乎都有過九死一生的冒險經歷。「在當時極端險惡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都是一種可怕的冒險,都面臨犧牲或死亡的考驗。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練就了傑出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創造性人格。
梁啟超在《南海康先生傳》中曾將歷史上的英雄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谷傳華表示,雖然無法嚴格地確定所考察的這些英雄們到底是「造時勢」還是「為時勢所造」,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涌現的,而他們的誕生又為時代提供了引領者或先驅者。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既屬於『應時』之英雄,又屬於『先時』之英雄。」梁啟超歸納了「先時」英雄的三種「最不可缺之德性」:理想、熱誠、膽氣,認為「三者為本,自余則皆枝葉焉耳。」
可以說,梁啟超所說的這三種品質,正是我們所考察的英雄們在成年初期表現的突出人格特徵。作為近代社會的「越軌者」,他們不遺餘力地反抗著、改變著陳舊的規范和價值體系,而他們也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人生業績。
⑦ 經典為什麼稱為經典
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後人尊敬它稱之為經典。
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
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
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就是經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單稱為「經」,如老子、論語、聖經、金剛經。有些甚至被稱為經中之經,位居群經之首,比如中國的《易經》,佛家的《心經》等,就有此殊榮。
「典」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合起來就是大本大冊的書。
典的本義是指重要的文獻、典籍。
首先,從本體特徵來看,是原創性文本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經典通過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和不可重復的創造,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提出一些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它們與特定歷史時期鮮活的時代感以及當下意識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創性和持久的震撼力,從而形態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同時,經典是闡釋者與被闡釋者文本之間互動的結果。
其次,在存在形態上具有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徵。經典作為人的精神個體和藝術原創世界的結晶,它訴諸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是公眾話語與個人言說、理性與感性、以及意識與無意識相結合的產物。
再次,從價值定位看,經典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徵符號。如沙翁之於英國和英國文學,普希金之於俄羅斯與俄羅斯文學,魯迅之於中國文學,他們的經典都遠遠超越了個人意義,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經典。
現代人眼中的經典:一方面是歷史上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時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夠廣泛的運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經典;同時,對於個人而言,只要是能夠感動到自己,並深藏在心底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的也可稱之為經典。
經典,是一個門檻,也不能太過於泛濫了。如果任何的流行性的東西都能稱為經典,那麼經典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所以跟風炒作是經典最大的天敵。
⑧ 後現代理論……利用經典創造經典
《後現代理論》一書,是我所讀過的研究、評介後現代理論的著作中立場比較客觀的優秀之作,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甚至再讀的學術專著。
該書給我最突出的印象有兩個,其一是嚴謹的態度,其二是信息量大。
所謂嚴謹的態度,一如書的副標題「批判性的質疑」所昭示的那樣,就是一種「分析批判的態度」。這一點說起來平淡無奇,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眾所周知,對待後現代主義這一20世紀末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性文化思潮,歷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盲目地全身心擁護,不加分析;一種是專斷地嗤之以鼻,拿起來就罵。這兩種貌似截然對立的態度實則為一,都是一種思想懶漢的態度。《後現代理論》一書的作者則舍棄了這條便利異常的路,而踏上了一條遠為艱難的路,一條思想之路。在書的第一章結尾處,作者明確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去闡述和理解後現代理論,把它看作是對現代理論與現代政治的一種挑戰,既包含著很有希望的新觀點,同時也有值得懷疑的向度。」又說:「我們既不當後現代話語的辯護士和頌揚者,也不會對之僅抱以輕蔑和鄙夷,相反地,我們將敞開胸懷,既接受它的挑戰與批判,同時對它的某些誇大和表達方式提出質疑。」
⑨ 這些經典的創造者現在都怎麼樣了
網路知道 > 理工學科 > 環境學 相關內容 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截至2008年底,廣東污水處理能力率先突破多少萬噸/日?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6-20 20:32
提問者: 俊5566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如漢高祖劉邦。此人出生於沛縣一富戶家庭,但他自小就不願老老實實地務農或經商,不事「生產作業」,卻「好酒及色」,「多大言,少成事」,常常呼朋引類喝酒吃肉,無錢則賴帳,欠錢不還。為此,他遭到父親的痛斥,指責他不及乃弟會發家致富。這個流氓習氣很濃的劉邦後來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仍沒有完全擺脫流氓的心理與口吻,竟然對他老父舊事重提,意洋洋地責問其父說:「某業所就孰與仲多?」竟將整個中國作為他的個人產業,「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如蜀漢昭烈帝劉備。他本是販草鞋出身的小商販,史載他「好結交天下豪傑」,實則喜歡混跡江湖。他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沒有什麼學問,卻學得「喜怒不形於色」,善於吹噓自己,一見漢獻帝,馬上抬出「臣乃中出靖王之後,孝景皇帝膝下玄孫……」,其實毫無「法律根據」,但他卻藉此取得「皇叔」的政治資本。
如魏武帝曹操。他那「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他那狡詐多變的權術與時哭時笑的虛偽做作,他在鎮壓敵與攻城屠城時的兇殘,時時流露出他十足的流氓腔調。
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天下大亂,開國皇帝中流氓無賴出身的就更多了。如南朝陳武帝陳霸先、五代時的梁太祖朱溫、漢高祖劉知遠、周太祖郭威、前蜀主王建等出身都是市井平民或農民,但都不務正業,有的還結幫進行販賣私鹽等違法活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此人被史家稱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但他身上流氓氣也不少。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親兄李建成與親弟李元吉,還把建成的五個兒子、元吉的五個兒子也都殺了,把兄弟家的美女、珍寶都據為己有。事後他握父皇唐高祖李淵責難,就一方面陳兵宮外,一方面自己奔到宮內報告父皇,假裝悲慟,跪地抱住老父哭喊媽媽,甚至吮吸其父乳頭,意在打動父親追念亡妻而原諒與支持與掌權。
魯迅說:「中國的開國皇帝都有些流氓氣。」――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正因為這樣,這些取得最後勝利的皇帝們才常常得意地嘲笑安分守己的農民為「愚民」,嘲笑循規蹈矩的知識分子為「書生氣」。
[編輯本段]娃娃皇帝
開國皇帝取得了政權,登上了皇位。他是將政權、將天下江山視作他一人的私產的。私產決決不可轉讓給別人,這就是皇權的不可轉讓原則。他要佔據這個職位到永久。因而皇位們都企求長生不老。但是當死亡仍不可避免地到來時,他們就只得將位傳給自己最親近、最相信的人――兒子。這就是皇位世襲制。即使皇子尚在幼年,甚至還在襁褓之中,也仍然由其繼位。這樣,中國歷上就出現了許多娃娃皇帝。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共有29個娃娃皇帝。最早的是西漢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這其中年齡最小的首推東漢殤帝劉隆,他剛出生100天,就被擁立為皇帝。其他在10歲以下做皇帝的有:東漢的沖帝和東晉的穆帝2歲;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統帝3歲;清朝的光緒帝4歲;東晉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宋的恭帝5歲;清朝的順治帝與同治帝6歲;後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寧宗7歲;西漢的昭帝、東漢的質帝、三國的吳廢帝、清代的康熙帝等7人為8歲;西漢的平帝、東魏的孝靜帝等4人為9歲;東漢的和帝與三國時的魏廢帝等5人為10歲。至於在16歲以下稱帝的則不勝枚舉了。
娃娃做皇帝,當然不能管理國家大事,總是由太後、外戚或權臣攝政。這些攝政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攬權營私,玩弄娃娃皇帝於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廢立誅殺,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為收回權力,又往往與攝政者展開死斗爭,演成慘劇。這種政治鬧劇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宮充滿了刀光劍影與血腥氣。王莽鴆殺漢平帝與末帝、梁冀毒死漢質帝、康熙帝囚禁鰲拜等權臣以及慈禧太後殘暴地處置光緒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統治者忙於爭奪權力與血腥屠殺時,國家正常的政治經濟活動往往中斷,人民生活在痛苦與恐怖之中。
[編輯本段]白痴皇帝
如果繼承皇位的不是個娃娃,而是個呆傻的白痴,那就成了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娃娃皇帝那麼多,但為害卻更大。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他本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嫡次子,由於其兄司馬軌早死,他就成了嫡長子,被立為東宮太子。當時,負責教養太子的東宮官員都知道太子是個白痴,但為了維護嫡長子的繼承製以及自己未來的帝師地位,便合夥長期對晉武帝陷瞞真相。到晉武帝死,司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為晉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隱瞞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聽到青蛙叫聲,便傻乎乎地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意思是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從聽了哭笑不得,無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有一次,全國鬧飢荒,老百姓沒飯吃,餓死無數。這個白痴皇帝聽了大臣匯報後,感到很奇怪,竟問待臣說:「老百姓既無飯吃,何不食肉糜?」這荒唐的話語成為千古笑話。王公大臣們知道惠帝是個白痴後,便都心懷不軌起來:爭權奪利者有之,結黨營私者有之,覬覦皇位者有之。最後終於爆發了骨肉殘殺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入侵,天下擾攘,生靈塗炭。惠帝本人在糊糊塗塗做了17年皇帝後,也受盡磨難,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晉滅亡。
另一個白痴皇帝是東晉帝司馬德宗。他是晉孝武帝的嫡長子,從小又痴又啞,「雖寒暑之變,無以辨也」。痴呆得分不清春夏秋冬。孝武帝生前就知道這個兒子是白痴,但為了維護皇位世襲與嫡長繼承製,仍不得不立他為太子。這樣,司馬德宗於公元397年做了皇帝,是為晉安帝,自然是一位白痴皇帝,根本不能理政,必然導致大權帝落,王公大臣各顯神通,把朝政搞得一塌糊塗。最後,這位白痴皇帝被權臣劉裕派人縊死。不久,東晉也就滅亡了。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白痴皇帝是唐順宗李誦。他是唐德宗的嫡長子,本聰慧異常,學問過人,但在行宗病逝前四個月,突然中風,變得又痴又啞。唐德宗是一位精明皇帝,但他在發現太子痴啞以後,也無法不讓李誦繼位。李誦繼位,即為唐順帝,在位僅一年。在這一年中,朝政為王叔文、王?掌握,得到朝臣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支持,進行了著名的「永貞革新」(永貞為順宗年號)。但因這次革新損害了宦官與藩鎮的利益,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唐順宗被迫退位當太上皇,皇位由順宗之子李純繼承,是為唐憲宗。二王與柳、劉諸人自然均遭貶逐。無辜的順宗也因受到驚嚇於次年死去。唐朝政局經歷了一次激烈的動盪,宦官專權與藩鎮跋扈的局面加劇。
白痴做皇帝,無不使政局動盪,國家多難。這是專制政治的惡果,也是封建社會的悲劇。
[編輯本段]皇帝壽命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清高宗弘歷(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嬴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嬴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兩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滿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很多皇帝登基時未滿周歲,還在吃奶,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的年齡統計。
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5歲才登基,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6歲才登基;
吳三桂66歲自封周前帝;
三國劉備60歲才登極;
漢高祖劉邦54歲稱帝;
袁世凱52歲自封中華帝。
從統計數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
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
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
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
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
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
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210位。
康熙七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歲駕崩;
宋仁宗八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歲歿;
明神宗九歲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歲卒;
秦始皇13歲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歲死;漢武帝15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歲卒。
他們做了一輩子皇帝,整部歷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儲君一登基便被殺,想長命點還是不要當沒有權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鍾人頭落地。每次改朝換代,就是一次血洗宮廷。到底有幾位皇帝能善終?
[編輯本段]皇帝的姓氏
(一)劉姓:54個
1西漢:漢高帝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 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昌邑王 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衍,孺子劉嬰。
2更始帝 劉玄。
3東漢:漢光武帝 劉秀,漢明帝 劉庄,漢章帝 劉炟,漢和帝 劉肇,漢殤帝 劉隆,漢安帝 劉祜,漢少帝 劉懿,漢順帝 劉保,漢沖帝 劉炳,漢質帝 劉纘,漢桓帝 劉志,漢靈帝 劉宏,漢後少帝 劉辯,漢獻帝 劉協。
4蜀漢:漢昭烈帝 劉備,漢後主 劉禪。
5(漢 前趙):光文帝 劉淵,昭武帝 劉聰,隱帝 劉粲, 劉曜。
6南朝(劉宋):武帝 劉裕,少帝 劉義符, 劉劭,孝武帝 劉駿,前廢帝 劉子業,明帝 劉彧,後廢帝 劉昱,順帝 劉淮。
7後漢:高祖 劉知遠,隱皇帝 劉承佑
8南漢:高祖 劉岩,殤帝 劉玢,中宗 劉晟,後主 劉鋹
9北漢:世祖 劉旻,睿宗 劉鈞,少主 劉繼恩,英武帝 劉繼元
(二)李姓:48個
1成漢:景帝 李特,武帝 李雄,哀帝 李班,幽公 李期,昭文 李壽,末主 李勢
2西涼: 武昭王 李暠,李歆,李恂
3唐朝:唐高祖 李淵,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顯,唐殤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肅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適,唐順宗 李誦,唐憲宗 李純,唐穆宗 李恆,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曄,唐哀帝 李柷
4後唐: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閔帝 李從厚,末帝 李從珂
5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後主 李煜。
6西夏:太祖 李繼遷,太宗 李德明,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諒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順,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純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頊,獻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三)曹姓:6個
曹魏:魏武帝 曹操,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睿,魏邵陵厲公 曹芳,高貴鄉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奐。
(四)柴姓:2個
後周:柴榮 柴宗訓
(五)陳姓:7個
南朝陳:陳高祖 霸先,世祖 蒨,廢帝 伯宗,高宗 頊,季帝 叔寶
五胡十六國 陳涼王國 陳安
(六)段姓:2個
1西燕:段隨
2北涼:段業
(七)馮姓:2個
北燕:馮跋,馮弘
(八)苻姓:8個
前秦:苻洪,苻健,苻生,苻堅,苻宏,苻丕,苻登,苻崇
(九)郭姓:1個
後周:郭威
(十)呂姓:4個
後涼:懿武帝 呂光,隱王呂紹,靈帝呂纂,建康公呂隆
(十一)孟姓:2個
後蜀:高祖 孟知祥,後主 孟昶
(十二)慕容姓:16個
1前燕:襄公 慕容廆,文明帝 慕容皝,景昭帝 慕容儁,幽帝 慕容暐
2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惠愍帝 慕容寶,昭武帝 慕容盛,惠文帝 慕容熙
3西燕:慕容泓,威帝 慕容沖,慕容覬,慕容望,慕容忠,慕容永
4南燕:獻武帝 慕容德,末主慕容超
(十三)冉姓:1個
冉魏:冉閔
(十四)武姓:1個
武周:武曌
(十五)石姓:10個
1後趙:明帝 石勒,海陽王 石弘,武帝 石虎,義陽王 石世,新興王 石遵,石鑒,石祗
2後晉:高祖 石敬瑭,少帝 石重貴
(十六)司馬姓:15個
晉朝:武帝 司馬炎,惠帝 司馬衷,懷帝 司馬熾,愍帝 司馬鄴,元帝 司馬睿,明帝 司馬紹,成帝 司馬衍,康帝 司馬岳,穆帝 司馬聃,哀帝 司馬丕,海西公 司馬奕,簡文帝 司馬昱,孝武帝 司馬曜,安帝 司馬德宗,恭帝 司馬德文
(十七)孫姓:4個:
孫吳:吳大帝 孫權,吳廢帝 孫亮,吳景帝 孫休,吳末帝 孫皓
(十八)王姓:9個:
1新:王莽
2前蜀:高祖 王建,後主 王衍
3閩:太祖 王審知,嗣王 王延翰,惠宗 王延鈞,康宗 王昶,景宗 王曦,殷帝 王延政
(十九)蕭姓:18個
1南齊:高帝 蕭道成,武帝 蕭賾,鬱林王 蕭昭業,海陵王 蕭昭文,明帝 蕭鸞,東昏侯 蕭寶卷,和帝 蕭寶融
2南梁:武帝 蕭衍,臨賀王 蕭正德,簡文帝 蕭綱,豫章王 蕭棟,武陵王 蕭紀,元帝 蕭繹,閔帝 蕭淵明,敬帝 蕭方智
3西梁:宣帝 蕭詧,明帝 蕭巋,後主 蕭琮
4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二十)楊姓:7個
1隋:文帝 楊堅,煬帝 楊廣,恭帝 楊侑
2楊吳:太祖 楊行密,烈宗 楊渥,高祖 楊渭,睿帝 楊溥
(二十一)姚姓:3個
後秦:武昭帝 姚萇,文桓帝 姚興,末主 姚泓
(二十二)秦姓:2個
秦:始皇帝 趙政,二世 胡亥
(二十三)宇文姓:6個
北周:文帝 宇文泰,孝閔帝 宇文覺,明帝 宇文毓,武帝 宇文邕,宣帝 宇文贇,靜帝 宇文衍
(二十四)元姓:11個
1北魏:孝文帝 元宏,宣武帝 元恪,孝明帝 元詡,幼主 元釗,孝庄帝 元子攸,長廣王 元曄,節閔帝 元恭,安定王 元朗,孝武帝 元修
2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
3西魏:文帝 元寶炬,廢帝 元欽
(二十五)趙姓:18個
宋朝:宋太祖 趙匡胤,宋太宗 趙光義,宋真宗 趙恆,宋仁宗 趙禎,宋英宗 趙曙,宋神宗 趙頊,宋哲宗 趙煦,宋徽宗 趙佶,宋欽宗 趙桓,宋高宗 趙構,宋孝宗 趙眘,宋光宗 趙敦,宋寧宗 趙擴,宋理宗 趙昀,宋度宗 趙禥,宋恭帝 趙顯,宋端宗 趙昰,趙昺
(二十六)朱姓:19個
1後梁:太祖 朱溫,廢帝 朱友珪,末帝 朱瑱
2明朝:太祖 朱元璋,惠帝 朱允炆,成祖 朱棣,仁宗 朱高熾,宣宗 朱瞻基,英宗 朱祁鎮,代宗 朱祁鈺,憲宗 朱見深,孝宗 朱佑樘,武宗 朱厚燳,世宗 朱厚熜,穆宗 朱載垕,神宗 朱翊鈞,光宗 朱常洛,熹宗 朱由校,思宗 朱由檢
還有幾個未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
(二十七)愛新覺羅姓:12個
清朝: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
(二十八)勃兒只斤姓:15個
元朝:太祖 鐵木真,太宗 窩闊台,定宗 貴由,憲宗 蒙哥,世祖 忽必烈,成宗 鐵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 碩德八剌,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天順帝 阿速吉八,文宗 圖帖睦爾,明宗 和世剌,寧宗 懿璘質班,順帝 妥懽帖睦爾
(二十九)乞伏:4個
西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武元王 乞伏乾歸,文昭王 乞伏熾盤,末主 乞伏慕末
(三十)禿發:3個
南涼:武王 禿發烏孤,康王 禿發利鹿孤,景王 禿發傉檀
(三十一)拓跋:15個
代:拓跋猗盧,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 拓跋鬱律,惠帝 拓跋賀傉,煬帝 拓跋紇那,烈帝 拓跋翳槐,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明元帝 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燾,南安王 拓跋余,文成帝 拓跋浚,獻文帝 拓跋弘
西魏:恭帝 拓跋廓
(三十二)完顏:10個
金朝:太祖 完顏阿骨打,太宗 完顏晟,熙宗 完顏亶,海陵王 完顏亮 ,世宗 完顏雍,章宗 完顏璟,衛紹王 完顏永濟,宣宗 完顏珣,哀宗 完顏守緒,末帝 完顏承麟
(三十三)耶律姓:13個
遼朝:太祖 耶律阿保機,遼東丹王 耶律倍,太宗 耶律德光,世宗 耶律阮,穆宗 耶律璟,景宗 耶律賢,聖宗 耶律隆緒,興宗 耶律宗真,道宗 耶律洪基,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遼: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魯古
(三十四)赫連姓:3個
夏: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
⑩ 有關發明創造的經典故事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嘆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
「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裡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兩個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裡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裡當作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兩個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說道:「好,咱們共同來做吧!」
於是,弟兄倆個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裡,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干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啥你畫的爬犁這么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製成矮矮的,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溫和地解釋道。弟兄倆個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應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
「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劃腳地議論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說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他們比賽!」說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起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麼。
萊特兄弟非常高興,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去了。
聖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聖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
爸爸笑了一笑,當場做了表演。只見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里,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著他們。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弟兄倆決定研究空中飛行。
這時候,萊特兄弟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著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里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里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繫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弟兄倆非常高興,但並不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復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復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麼動力,把寵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後,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是90公斤,於是,他們向工廠訂制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么輕的發動機。
後來,一名製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知道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助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