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萬個為什麼是誰發明的。
真是個尷尬
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很有哲理的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因為周圍的事物有好有壞,而被環境所改變的人。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提醒人去辨別好與壞取善閉惡,修正自行。
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什麼時候干什麼樣的工作。
不要給自己找借口!說我砍柴了所以刀砍盾了!或者、我光磨刀了沒時間砍柴!
而是該磨刀就去磨,該砍柴就去砍。而不是矛盾的。
③ 一個名人學習經歷故事,告訴我們,磨刀不誤砍柴工,求故事具體細節。
有一天,父親對兩個兒子說:「今天,給你們每人一把斧頭,看誰在一天里砍的柴多,以後這個家就由誰做主。」於是,大兒子拿了斧頭便直奔山上而去,二兒子則拿了斧頭端詳了一番後,先將斧頭磨鋒利之後再去山上,結果二兒子贏得了這場比賽。
④ 打火機比火柴發明早,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還要發明火柴
在原始社會時期,火的發明和使用讓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火也是為人類社會所用的最基礎的能源之一,早在古代,火就被家家泛用。打火石的發明,為火的可控性添磚加瓦,也為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進化添磚加瓦。
「既然已經發明了打火機,為什麼要發明火柴」這個問題就像在問「既然有了煤氣灶,為什麼還要劈柴點火用土灶呢?」其實,打火機和火柴的最大區別還是被應用的領域和情境不同。
其實在早期,打火機還並不能叫打火機,最早的打火機被叫做「點火器」,而且造價昂貴,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一個點火器的造價和一台汽車的造價是差不多的,聽起來有些驚人了。1823年,德國的一名化學家德貝萊納在偶然間發明了點火器,不過身為化學家的德貝萊納發明點火器只是個偶然,德貝萊納的專業並不是工學和機械學,他只是耶拿大學的一名化學和葯學老師。
最初被發明的點火器叫「圖林根式點火器」,不過要說來,這種點火器實在是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打火機相差太遠,圖林根點火器不僅造價昂貴、製造流程麻煩、笨重,而且還不易攜帶、容易發生泄漏危險,所以在當時並不能算得上是一件正經的發明。
而至於原理被沿用至今天的撞擊式點火器,人們則更加熟悉些,這種撞擊式點火器從中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在歐洲人的生產生活中都一直有被使用。其實這些打火機的原理,歸根究底都離不開「鑽木取火」這種最根本的取火方式,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致力於將打火石塞進更小更方便的機械結構中,以方便攜帶和使用。
不過人們的努力直到近代依舊沒什麼成效,我們今天所用的打火機,實際上距離被發明也不過幾百年的時間。直到近代,火柴這種方便的小盒子被傳入中國,都有了「洋火」的美譽,被加以廣泛使用。
火柴為什麼這么受歡迎?為什麼人們發明了打火機還要用火柴?歸根究底是因為,這二者終究有著不同的泛用性。而且在最初,火柴的確是比打火機要方便的,小小的盒子里裝著幾十根細小的木棒,木棒的頭端則裹了一層薄薄的紅磷,稍微在側邊輕輕一擦,就可以燃起令人滿意的火焰。火柴燃完即棄、成本低、售價親民、使用方便,所以比起早期有著笨重外形、不方便使用等各種各樣弊端的打火機和點火器,普及的速度就大大提高了一截。所以說在早期,綜合而言,火柴是比打火機要方便得多的。
⑤ 伊林的簡介
米·伊林
米·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筆名М.Ильин,1896~1953)
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蘇聯作家。他誕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在之後的30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鍾》、《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鼓舞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米·伊林的作品作為優秀科普作品的典範,對我國科普創作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老一輩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長起來的許多科普作家,都從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於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用文藝的筆調,用生動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詩一樣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科學知識。他的作品活潑而又邏輯嚴謹,趣味是從知識本身中挖掘出來的而不是外加的噱頭,材料豐富而不枝蔓。這些都是伊林作品從寫作技巧上來看的優點和特點。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報》上用「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思想活潑,段落簡短」這樣16個字來概括伊林作品的寫作特點。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黑白》、《幾點鍾》、《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第一、二、三部)、《書的故事》。
《十萬個為什麼》已使無數中國青少年邁進知識大門,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提出饒有興味的問題,進行有啟發性的解釋。「十萬個為什麼」這個現在已經被國內廣為採用的書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國作家盧.吉卜林的一句話:「五千個哪裡,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當時的《十萬個為什麼》僅5萬字,那是一本「在屋子裡邊走邊寫的書」。他會把簡單的問題想得津津有味,講得津津有味。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伊林作品的具體內容:
它採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是誰發明細瓷器的?有沒有硬的液體?穿三件襯衣暖,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為什麼水不會燃燒?伊林用淺顯易懂卻又富有啟發性的道理,娓娓動聽地向讀者進行解釋。
這么多互不相乾的內容,初看上去好像萬花筒,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及其解釋都是多種多樣的材料,全部服從一個經過嚴密思考的計劃。讓我們來看看《碗櫃》那一章的結構吧。這里排列著廚房裡面的瓦罐的親屬們——茶杯、茶碟、茶壺和細瓷的有柄大杯子,那裡還有別的東西——玻璃器。關於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裡包含許多內容:製造瓷器的秘密,製造「堅硬」的液體——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這是一篇首尾相連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說得確切一些,是每隻碗、碟子、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故事。其中講到瓷器和玻璃兩大生產部門的歷史,講到復雜的工藝學,也講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內容和形式是和諧統一的。它有的是短篇小說,有的是生產部門參觀記,有的是科學成就的通俗講解。讀者就這樣興趣盎然地跟著作者的筆觸,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站在他家的水龍頭前,他開始想水。為什麼水能滅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說,因為水又濕又冷。伊林說,煤油也又濕又冷,你試試用煤油來滅火吧。同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用水來洗滌?難道僅僅因為水是液體嗎,你把衣服放在水裡,看它能不能自己變干凈?
我們為什麼要喝水?成人的身體里有四分之三是水,這水是從哪裡來的?人就像一塊雨中的海綿,所有的孔洞都滲透了水,只要擠一擠就能出得來。但是,如果擠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動物里最難看的一個,因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後跟著伊林走到他家的爐子旁,開始想火。爐子燒著以後,劈柴到哪裡去了?如果說燒掉了,那應該算你看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出來的。爐子里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火旺唄。」這是一個思想懶漢的聲音,伊林告訴我們那是「跑動的空氣」。其實人就是一個「爐子」。伊林給我們出了個謎語:「爐子燒著了,卻沒有火焰;空氣從哪裡進去,煙就從哪裡出來。」這是什麼?謎底就是「人」。在我們這個爐子里燃燒的劈柴就是食物,因為不停地吃東西,所以我們的身體才一直是熱的。如果一個人手涼了,腳涼了,後背涼了,心也涼了,什麼東西都涼了,那他肯定是個死人。
伊林家的東西真不簡單。他家的餐桌,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廚房,又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碗櫃和衣櫃,也讓他想了許多。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們家裡走了20多步,就寫了一本小書,然後告訴我們,這是一本導游書,是寫給那些願意在家裡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不給你講生活常識,而是以散文的筆調講很哲學的道理,講很哲學的人。
《人怎樣變成巨人》一本書,以社會發展史作為背景,來敘述科學發展的歷史 。第一部,從人類的起源、古猿變成人說起,講人類在原始社會里怎樣逐漸認識世界,改造 世界,同時也改造了自己,最後講到科學在初期奴隸社會里的萌芽。第二部,是伊林和謝加爾合寫的。它敘述科學在奴隸社會里發展的故事,以整個奴隸社會的歷史作為背景,闡述新的科學思想跟舊的傳統觀念的斗爭,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斗爭,最後說到奴隸社會的崩潰。�
伊林的科普名著《人與自然》,作者對科學與大自然的熱情和生動的文筆,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和沖擊,使我們覺得伊林不僅給了讀者豐富、新鮮的知識,也給讀者一次生動、具體、親切的思想教育。可以看出伊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胸懷。
《在你周圍的事物》是一本科學讀物,也是一本文藝作品,裡面有故事,有童話。它講的是在你周圍的一些平常的事物,可是有好多你以前卻沒有聽到過,比如說,練習薄是長在樹林里的,襯衣是生長在田地里的,或者說冰雹會說明高空正在刮什麼風,不倒翁會解釋船舶為什麼不會傾覆。它告訴你一些就近的事物,也告訴你一些遠的事物。它幫助你睜開眼睛去認識大自然,也知道你開動腦筋去改造大自然。這雖然是一本十幾萬字的大書,讀起來卻十分輕松,因為它寫得生動活潑,淺顯明白,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伊林作品譯介到中國來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長達70多年的時間里,版次不斷增加,印數始終不衰,一直是廣大青少年和成年讀者的良師益友。
由於伊林的作品是在20年代寫的,難免受歷史的局限。但是伊林創作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他那高超的寫作技巧、闡述的科學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由於科學和歷史的發展,我們今天來看伊林的具體作品,也可以找到一些受歷史局限的不足之處或問題。這一點我們不能苛求於已經逝世近40多年的伊林,而是需要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吸取寶貴的經驗,領會其深刻的科學內涵,看到更多像伊林作品那樣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作品。
⑥ 科技小論文400字往上。 就像發明什麼東西。
每到星期天,我總要完成媽媽交給我的擦鞋任務。告訴你,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錢的來源哦!拿到沾滿灰塵的皮鞋後,我先把鞋面的灰塵擦掉,然後塗上鞋油,仔仔細細地擦一擦,皮鞋就會變得又亮又好看了。可這是為什麼呢?
我找了同樣牌子同樣款式的新舊兩雙皮鞋進行對比觀察。我先用手觸摸兩雙皮鞋的鞋面,發現新皮鞋的表面比舊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舊皮鞋塗上鞋油,仔細擦過後,雖然亮了許多,但仍無法與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與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呢?
我取來一雙沒擦過的舊皮鞋,在放大鏡下鞋面顯得凹凸不平的。然後,我再在皮鞋上圈出兩塊表面都比較粗造的A區和B區,A區塗上鞋油並仔細擦拭,B區不塗鞋油作空白對照。我發現A區擦拭後,表面明顯變光滑了許多,而且放在陽光下也比B區有光澤。為什麼兩者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
我想到在自然課上老師曾經講過:影劇院牆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這樣可以使聲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讓觀眾不受回聲的干擾。同樣道理,光線照到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產生反射,假如這個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線就會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這個平面是光滑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來就不是絕對的光滑,如果是舊皮鞋,它的表面當然更加的不平,這樣它就不能使光線在一定的方向上產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沒有什麼光澤。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顆粒,擦鞋的時候這些小顆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讓鞋油塗得更均勻些,就會使皮鞋的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線的能力也加強了。
通過實驗,我終於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針
磁針就是指南針。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小小磁針可以用來判斷磁場的方向。可是市場上出售的或上級部門調查撥的磁針用起來很不方便。老師在做磁場方向演示實驗時,同學們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儀器走下來給同學們一個一個地看,很費時間。怎麼辦呢?經過同學們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終於製成了簡易彩色投影小磁針,它既可以當指南針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學都能看見磁場的方向,為教學實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簡易的投影小磁針結構簡單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鋼針、大頭針、有機玻璃條和透明投影膠片材料製成。製作方法是:將兩根鋼針分別穿兩根鋼針上,兩根鋼針要注意平衡。再將透明膠片剪成尖形長片,用502膠粘住在鋼針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對稱,然後分別塗上紅綠兩種顏色。這樣磁針上部就完成了。將有機玻璃條鋸成塊形,再磨成圓形為磁針的底座,燙在圓形有機玻璃中間。注意大頭針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內凹處作為旋轉的軸承支孔。把軸承支套在針尖上,這樣磁針就會在針尖上旋轉。最後一片是將小磁針磁化,方法是將條形磁鐵S極從磁針中間部位向綠方抹過,這一方就是N極。這樣,小磁針就磁化好了。
把自製的小磁針,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瞭然地從幕布上看到磁場各點的方向。
2.為什麼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嗎?
要知道實際上不是皮襖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襖暖和。難道不是這樣嗎?你知道皮襖不是爐子。「什麼?」你會問。「那難道人是爐子嗎?」一點不錯,人是爐子!我們已經知道我們吃下去的食物——這就是劈柴,它在我們的身體里燃燒。這時候什麼火花也沒有看見,我們說它在燃燒,只是因為我們身體里感覺到熱。
這個熱需要保護。為了不讓屋子裡的熱散到街上去,我們築了厚厚的牆壁,冬天還安上雙重的窗,還在門上包上氈。我們穿衣服也正是同樣的原因。不讓我們身體的熱量散失到室內的空氣里或者到街上去,我們使衣服暖和,它把我們的熱量保持在我們身體周圄。我們的衣服當然也要向外散熱,可是比我們身體散熱慢得多。
3.[科技小論文]節省能源的路燈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勤儉質朴的優良傳統的民族,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保持著這一種良好的作風。無論是在生產勞動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體現出這個特點,總要力圖以最節省的方式,盡可能辦好每件事情。正是由於這一良好思想觀念,我們才懂得去節省能源。能源問題對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能源緊缺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仍舊提倡節儉的作風,在奧林匹克場館的重大建設中,國家就是從實際需要考慮,提出了「節儉辦奧運」的口號;在今年的55周年國慶相繼提出「節儉辦國慶」的口號。我們國家就是從顧全大局的角度出發,從節省能源方面做到勤儉的作風的。節省能源可以減少開支,促進經濟的增長,還可以保護自然環境,也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先決條件,更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在城市的夜晚,公路的兩旁都亮著密集而又整齊的路燈,看上去宛如一條巨龍騰空,雖然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許多時候這些路燈的光亮都白白浪費了,因為很大一部分時間里,路上是空盪盪的,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經濟、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地區。電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給這些地區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無一利而有百害。那麼,有沒有既方便晚上行人和車輛通行,又節省能源的自動控制裝置呢?
節省能源,實際上就是盡可能減少能源損失。偏僻的公路上,交通流量極少,長時間的打開路燈,不管是有車輛,還是沒有車輛,有行人,還是沒有行人,都造成能源的極大的浪費。即使有車輛經過,也不應該全線路燈都開亮,只應在車輛行駛的有效范圍內打開路燈,否則那會造成多麼巨大的損失!行人在路上走路也是如此,只應在行人走路的相應范圍內打開路燈,滿足照明的需要即可。這個問題可以類比現在常見的聲控開關,只要有人在樓梯間走路,發出聲音,聲音產生的震動傳遞到聲控開關,燈就會發亮,並且只在行人走路的范圍內的燈亮了,而不是長期不滅的。從這里得到啟示,當車輛和行人在公路上通過時,不就對路面產生了壓強嗎?要是有一種感應器能夠在受到壓強的作用下能自動控制開關,控制相應范圍內的燈的亮和滅,這就達到了節省能源的目的。
那麼這個感應器不能是通過聲音產生的空氣震動控制的,而是要通過車輛和行人對路面的沖擊和壓強而產生的路面震動控制,這兩種震動是不同的,否則就會陰差陽錯,說不定是動物的叫聲,路以外的喧嘩聲就把燈亮了,同樣達不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車輛、行人發出的聲音很小,燈不會亮呢?那麼就形同虛設,毫不起作用。汽車的行駛、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會對地面產生沖擊和壓強,使路面震動,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動來控制路燈亮還是熄滅。假如有這樣的一個裝置:它可以安裝在路燈的燈箱內,各個裝置用一根金屬棒與路面相連,當路面受到沖擊和壓強產生震動時,對應的路燈就會發光,哪裡有車輛或行人,哪裡的燈就會亮起來,震動停止,燈在一定時間限定內自動熄滅。這個裝置就是利用沖擊和壓強產生的震動來控制路燈的,能夠起到很好的節省能源的作用。當然,為了減少裝置的安裝數量,可以由這樣的一個裝置控制多盞路燈,裝置與裝置之間並聯連接在一個電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裝一個,然後通過導線把裝置與相應的路燈連接起來。我們不妨先把它命名為「震動感應器」。我們再來看一看「震動感應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屬棒就是用來感應路面上有無震動的。當汽車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經過,對路面施加壓力的沖擊,產生震動時,金屬棒將震動傳到「震動感應器」,「震動感應器」受到震動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幾盞路燈閉合開關發亮;車輛和行人繼續經過下一路段,下個路段的「震動感應器」同樣受到震動刺激也使對應的路燈發亮,依此類推。同時,車輛和行人經過以後的路段的「震動感應器」由於沒有繼續受到金屬棒傳給它的震動信息而斷開開關,不再使相應路燈繼續發光。但要求這種「震動感應器」靈敏度要高,而且還能夠判別震動的來源。比如遇到特殊情況,遇到雷電天氣或者工廠產生的高分貝聲響使空氣劇烈震動,也會經過金屬棒傳到「震動感應器」,「震動感應器」誤以為震動是由路面傳來的,使路燈發光。因此,我們要調用科學技術鑽研出一齔絛蚧蛞桓魴〔考�誒錈媯�埂罷鴝�杏ζ鰲被崤卸險鴝�鍬訪媧�吹模�故鞘艿嬌掌�鴝�撓跋齏�吹摹?
好了,只要在有路燈的公路上安裝這種「震動感應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控制供電了,一切工作就交給機器來自動控制吧。我們可以想像,隨著汽車或行人在路面經過,路燈次第發光與熄滅的情景,熠熠奪目,應接不暇,不也是夜間一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嗎?在方便交通的同時,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大的節省了能源。
這種「震動感應器」是為節省能源而設計,希望這種裝置能夠應用到實際中去,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我們發展經濟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了保護能源的重要性,節省能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
⑦ 有沒有那種家用的劈柴火的機器那種別被粗大的木材也能用的
您說的那種家用的劈柴火的機器是應該沒有的,希望您能發明出來。鋸木頭的機器倒是有的,有那種鋸板機是可以鋸柴火的,但是鋸床比較大,家裡一般很難放置。
⑧ 中國古人可以砍柴嗎
中國古人當然可以砍柴,在古時候很多人就是以砍柴為生的。那時候的綠化是相當好,砍柴是允許的。
⑨ 有關發明創造的故事50字
有關發明創造的故事:
一、竹簡書
春秋末年,人們開始使用竹簡。人們把竹簡削成一塊一塊的,然後用繩子串起來,再把字寫在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書。據記載,西漢時,東方朔曾寫了一封信給漢武帝,用了3000多塊竹簡,需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能勉強把它舉起來。而漢武帝讀這封信則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二、雨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三、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四、復印件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
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五、留聲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
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
⑩ 關於「劈柴不按紋,累死劈柴人」為話題的議論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歷史學習中也應當鼓勵學生多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然而,目前學生對學習歷史普遍缺乏興趣。本學期對我校的初三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中,歷史位列第2;在學生對14門功課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3;在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5;在讓學生學得很累的科目中歷史排在第4位;在學生對各科問題的提問問題中,歷史排在倒第5。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讓每一位歷史教師反思,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長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發現都與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密切相關。例如:水沸騰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進程。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數不勝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疑難問題不外乎有兩種表現:問和不問。分析起來,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
問問題表現為:1、不會問:這部分學生敢問,但是不知道怎麼問。遇到人會的知識和題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於問同學、問老師,問的問題很簡單,常常問的是這題怎麼做,那題怎樣回答,問其然,不問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2、會問的同學:這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不放過每一個問題,問起問題來能抓住要害,問在理解的疑難處,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對問題常常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解決勢不罷休的態度。
不問問題者表現在:1、不想問:這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明知不懂也不問。沒有一點的求知慾望,只求一節課熬過去就行了。2、怕問:這些學生由於學習基礎差,提的問題大多簡單,加上有自卑感,對於沒有聽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發問,一怕老師指責,二怕同學取笑。3、不懂問:這部分學生屬中等生,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認為自己都懂了沒什麼可問的。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啟發學生去問題,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在問的環境中成長。
第一、明白問的好處。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經常列舉一些身邊的同學由於好問而進步的事例,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在班級中一學期來可以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明確問題的好處、問的方法。
第二、鼓勵大膽質疑問難。光聽不想,隔靴搔癢。對於發問者,哪怕問的問題很簡單,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教師都必須做到:(1)根據情況引導學生作答,或教師認真回答,也可心下課給予回答,並注意抓住時機教學生如何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更有意義,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2)強調不允許其他同學取笑提問的同學,注意保護這些學生「問」的積極性。(3)對敢於大膽提問的同學要給予表揚。在班級中專門用一記事本記載,一星期或一學期問的較多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對學生打斷上課的突然發問,教師不能簡單地生氣批評一通,要慎重作答,對有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例如:教學第一次燃遍全球的點火這一課時,一戰爆發的原因中學生經過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之後,一位學生卻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同學的興趣。這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會爆發一戰,為什麼?班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似的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教師此時以主持人的身份讓不同說法的雙方,一方為正方,另一方為反方進行爭辯,各自陳詞。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以會爆發的一方取勝,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合作意識和精神。同學們反映,這樣的爭論很好玩。我及時抓住時機說,希望同學們向這位同學學習,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
2、精心預設與生成,創設「問」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教學「拿破崙的文韜武略」時,教師可利用學生好奇心理,拿破崙這么具有雄才大略,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得了一個失敗的下場呢?我們該怎麼去評價這個人物呢?積極引導學生來進行討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拿破崙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敗的等都有助於問題的明朗化。這時,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最後教師再進行生成總結,古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拿破崙來說,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是「戰爭」,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因軍事而興,也因戰爭而亡」。
教師對問題提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給予點撥、講解,問題解決後,學生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
3、幫助學生創設「問」的條件
(1)下課遲走一會,留給學生問問題的時間,也可課堂上專門留下幾分鍾的時間。如:教完一個新知識或一節課將結束時,教師可問學生,還有什麼疑難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的請提出來。或者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面前詢問看是否理解掌握了這些知識,鼓勵學生去思考學過的東西,加以鞏固。
(2)每小組准備一提問記錄本。成立歷史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負責記錄,組織本組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當老師沒空時,學生可將要問的問題寫在本子上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組先解決討論這個問題,教師之後再把一些典型的問題再班級中進行講解。這樣學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
(3)在作業訂正時,要求學生寫出錯誤原因再訂正。如選擇題,是記憶不牢固還是理解錯誤呢?問答題出錯時,要求學生說明錯的原因在旁邊,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學生翻書、問同學、問老師,找出錯誤所在,真正達到訂正的目的,提高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4)組織學生課前進行小組預習。讓學生預習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若自己認為理解的內容可設計成問題。在教師授課時將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學提問。
教師要讓學生重視歷史,對歷史經常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師還要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1、改變傳統的歷史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學歷史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如組織小型辯論會,吸引學生參與,學生也學會了讀書、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學習,利用視覺的震撼來吸引學生;通過歷史遺址、遺跡講述歷史使學生親近歷史、愛上歷史。我們相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得到提高。
2、歷史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和提問題的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眾多的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我們必須廣泛聯系各學科,通過人格魅力、知識動力來吸引學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不斷提問的目的。師生共讀一些名著、歷史小說,在讀的過程中去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提問的質量。
3、還可以講他們經歷過的大事,讓他們感悟歷史。如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如在端午申遺問題上來引導學生對歷史的重視。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比別國晚一步,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關注焦點,將現實問題與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如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學生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如為什麼以前黑人不可以當總統,而現在卻可以呢?教師也可提問,黑人在美國歷史的地位如何,為什麼他們的地位那麼低,之後又是如何獲得解放的等問題,從而既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也鍛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些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歷史小論文。
5、積極探索開放型試題,培養創新能力,在創新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像,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俗語說得好「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學生掌握了提問的這種學習方法之後,學習歷史也就輕鬆了不少,許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問、善問,這樣就能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