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為何連續五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親自指揮的北伐戰役實際共有五次,分別是:
228年1月出祁山,後因街亭兵敗退軍;
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20餘日未下糧盡退兵;
229年春,進攻佔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雙方未交戰;
231年2月出祁山,後因糧盡退兵;
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後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後代歷史學家對待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這個問題共總結出了兩個原因,一是街亭失守,使得諸葛亮一招走錯滿盤皆輸,馬謖的玩忽職守讓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第二個因素是因為後主劉禪懦弱無能,他不能給諸葛亮帶來貢獻反而拖了諸葛亮的後腿,使得諸葛亮5次北伐都失敗。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馬謖失街亭
魏大將軍曹真見諸葛亮敗退,隨後收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時估計諸葛亮可能會改從陳倉方向進攻,便令郝昭等率兵在陳倉搶修城郭,准備堅守。街亭失守表現了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誤。他不使用既有作戰經驗、有膽有識又有勇有謀的魏延,卻用了一個長期從事地方行政事務、從未帶兵打過仗、空有一套書本理論、連最起碼的軍旅實踐和作戰經驗都沒有的馬謖,「好論軍計」、「言過其實」,且劉備早已對其存有戒心。諸葛亮事後也認為:「街亭之敗不在其他,而在選人不當。」
諸葛亮敗回漢中後,及時對軍隊進行了整頓,厲兵講武,以為後圖,半年多後,即建興六年(228年)11月,諸葛亮得知魏發動三路大軍東下攻吳,認為關中虛弱,便決定再次舉兵擊魏。
當時,蜀群臣大多數認為要吸取街亭失敗的教訓,魏不可伐。但諸葛亮卻極力闡明攻魏是先帝之託,王業不可偏安,強調「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於是12月3日,諸葛亮率兵沿故道(今陝西鳳縣)、散關路線進攻陳倉。
陳倉地形險要,是蜀軍伐魏的必經咽喉要道為打破僵局,諸葛亮採取政治誘降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針,曾派郝昭的同鄉兩次向其喊話勸降,均遭拒絕。諸葛亮自恃擁有數萬精兵,而郝昭只不過千餘人馬。且援軍又不可能很快趕到,於是便決定對陳倉展開強攻。
蜀軍起初用雲梯攻城。郝昭發射火箭。燒毀雲梯,登城士兵均被燒死或摔死。蜀軍繼而用載重沖車攻城,郝昭令士兵運石鑿眼,用繩子拴著石盤上下飛打,沖車皆被打壞。蜀軍又在城外搭起高架向城內射箭,用土填塹,企圖直接登城,郝昭則在城牆內加修一道城牆防護。蜀軍改挖地道攻城,郝昭也在城內挖地道截擊。這樣晝夜不停,針鋒相對激戰了20餘天,郝昭的援軍趕到,蜀軍彈盡糧絕,只好退兵。

出征路線圖
諸葛亮圍攻陳倉不克,兵退漢中,魏六將曹真則急欲伐蜀,上表魏明帝,建議兵分3路進攻漢中。建興七年(229年)8月,諸葛亮得知魏軍分數路進攻漢中,乃移兵城固(今陝西固縣)及赤坂(今陝西洋縣東龍亭山南)待戰。令將軍魏延與吳壹率輕騎部隊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出祁山(今甘肅孔縣東),向西穿插到羌中(今甘肅臨夏與青海循化一帶),以擾亂敵人後方為主要任務,並聯合羌族,招兵買馬,以牽制魏軍進攻。
魏軍在進攻途中,遇淫雨30餘日不止,山洪暴發,道路阻絕,戰士多死,軍資大失,被迫還師。期間魏延與吳壹率軍到羌中後,在洮水之西輾轉,招兵買馬成一勁旅,與羌人相處得很好,於是魏延派人回漢中,請示諸葛亮下一步行動方案以及歸期歸途。11月,魏延與吳壹率萬騎自羌中返回漢中,與魏將費瑤、郭淮激戰於首陽(今甘肅渭源縣東南首陽鎮)南面的陽溪。費瑤、郭淮迅速堵塞要道,部署兵力於谷底,並於夜間在魏延營地四周設置障礙。恰在此時。諸葛亮接應大軍趕到,與魏延、吳壹的部隊相配合,對費瑤、郭淮部隊實施夾擊。幾乎與此同時,魏大將張也率部前來增援。此時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請得萬人,與丞相異道出征,約期會師潼關,一如韓信與漢王的故事。」諸葛亮認為此次入羌中招兵買馬的成功,在於出敵不意,可一不可再;魏延雖智勇,但終非張的對手,因而否定了魏延「異道出兵,約期會師」的建議,仍率軍退還漢中。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想試用他的新發明「木牛」運輸車,企圖通過這種新製造的能「載一歲糧」(一人一年用的糧數)的四輪人力推拉木車的大量投入使用,把嘉陵江上游之西漢水與渭水上游的天水兩河道,連成一條水陸等量聯運的軍糧運輸通道。於是他又親率8萬余兵力,自漢中往攻祁山。
諸葛亮鑒於司馬懿遠道來救祁山。司馬懿方至祁山,獲悉天水告急,急忙回師天水,故而祁山仍處在蜀軍圍攻之中。司馬懿回師途中,天水已失,只好依天水之東山,持險據守。諸葛亮乃自天水移兵攻之,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讓部隊在周圍割收小麥,司馬懿仍堅守不出戰;諸葛亮見麥子快割完了,司馬懿還無動於衷,乃移軍南行實施退兵引誘之計。果然司馬懿在部將的強烈要求下,率兵出擊,被諸葛亮回軍打敗。然後兩軍成對峙狀態。
到了秋天,諸葛亮的中都護李嚴假傳聖旨,說運糧跟不上,召其還軍漢中。諸葛亮在退兵過程中在尾後分兵埋伏,以防追兵。司馬懿聞諸葛亮退撤兵,急遣張引軍追擊。當張率萬余騎兵追至木門山(今甘肅西和縣東南)時,諸葛亮回軍攻之,待張部一退,蜀軍伏兵齊起夾擊,萬箭齊發,張中箭身亡。諸葛亮回到漢中,上表問故,軍糧並未難以為繼,方知中了李嚴的奸計。李嚴被削職為民。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集中12萬大軍出斜,後至渭水之南。此時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諸軍屯渭水以北。當諸葛亮率軍進至眉縣時,司馬懿遂引諸軍連夜渡渭水,背水為壘拒戰。同時司馬懿判斷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至西上五丈原(眉縣以北,東連武功,西接岐山),把戰略前進基地從漢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為其後方交通線,並利用隴西之資料增強軍力,削弱魏之抵抗力。於是司馬懿速遣郭淮率軍趕往北原(今積石原,離五丈原20餘里)設防。結果諸葛亮東進道路受阻,西進渭水又為郭淮所阻,蜀軍12萬兵馬對峙於渭水兩岸。諸葛亮針對每次出兵都受糧秣不足的制約,且魏軍堅守不出,乃決定分兵屯田,做長期進攻打算。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數月之後,急於決戰,但司馬懿無論如何都堅守不出。為使魏軍出戰,諸葛亮採用了各種方法進行挑釁,包括遣使至魏軍,送上一些女裝來侮辱他們。司馬懿盛怒,上表請求出戰。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馬懿軍中擔任軍師,以制止魏軍出戰。當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軍約戰時,司馬懿令將出兵迎戰,又被辛毗持杖節立在軍門擋住。此後司馬懿則不再考慮出戰,只專心防守,以待蜀軍糧盡自退,然後乘其弊而追擊之。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之諺。
2. 如圖所示,小芳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操作的錯誤是 &nb...
(1) 沒有沿水平方向拉木 塊 , 2.8 ,變大(2)沒有控制壓力不變
3. 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為什麼會失敗
錯用將 街亭失守 街亭,位於渭河與麥積山(今甘肅天水東南)之間,是由陝入隴的要隘,地位極為重要。馬謖等率軍到達後沒有貫徹諸葛亮的意圖,認為街亭是山僻之險,魏軍不會前來攻取,只有街亭側面的一個高地才是天賜之險,「居高視下,勢如破竹」。對馬謖違背主率意圖的決策,王平進行了多次的勸說,依然無效,只得請馬謖分拔部分人馬另立據點,成犄角之勢。馬謖拔給王平千餘人馬後,自率大軍安營紮寨。張大軍一到,便直逼山下,把馬謖層層圍住,馬謖多次沖擊無效,軍中斷水,軍心浮動,在魏軍的威脅下。有的開始投降,馬謖控制不住局面,只好突圍逃跑。王平鳴鼓自恃,張恐有伏兵,不敢相逼,王平才得以收攏殘兵退回。 魏大將軍曹真見諸葛亮敗退,隨後收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時估計諸葛亮可能會改從陳倉方向進攻,便令郝昭等率兵在陳倉搶修城郭,准備堅守。 街亭失守表現了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誤。他不使用既有作戰經驗、有膽有識又有勇有謀的魏延,卻用了一個長期從事地方行政事務、從未帶兵打過仗、空有一套書本理論、連最起碼的軍旅實踐和作戰經驗都沒有的馬謖,「好論軍計」、「言過其實」,且劉備早已對其存有戒心。諸葛亮事後也認為:「街亭之敗不在其他,而在選人不當。」 誤料敵 陳倉受挫 諸葛亮敗回漢中後,及時對軍隊進行了整頓,厲兵講武,以為後圖,半年多後,即建興六年(228年)11月,諸葛亮得知魏發動三路大軍東下攻吳,認為關中虛弱,便決定再次舉兵擊魏。 當時,蜀群臣大多數認為要吸取街亭失敗的教訓,魏不可伐。但諸葛亮卻極力闡明攻魏是先帝之託,王業不可偏安,強調「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於是12月3日,諸葛亮率兵沿故道(今陝西鳳縣)、散關路線進攻陳倉。 陳倉地形險要,是蜀軍伐魏的必經咽喉要道。正如諸葛亮所說:「陳倉西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進兵。」魏將郝昭依託陳倉天險,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陳倉口築起一城,深溝高壘,遍排鹿角,十分嚴謹。先鋒魏延率軍猛攻數日,仍不能破城。 為打破僵局,諸葛亮採取政治誘降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針,曾派郝昭的同鄉兩次向其喊話勸降,均遭拒絕。諸葛亮自恃擁有數萬精兵,而郝昭只不過千餘人馬。且援軍又不可能很快趕到,於是便決定對陳倉展開強攻。 蜀軍起初用雲梯攻城。郝昭發射火箭。燒毀雲梯,登城士兵均被燒死或摔死。蜀軍繼而用載重沖車攻城,郝昭令士兵運石鑿眼,用繩子拴著石盤上下飛打,沖車皆被打壞。蜀軍又在城外搭起高架向城內射箭,用土填塹,企圖直接登城,郝昭則在城牆內加修一道城牆防護。蜀軍改挖地道攻城,郝昭也在城內挖地道截擊。這樣晝夜不停,針鋒相對激戰了20餘天,郝昭的援軍趕到,蜀軍彈盡糧絕,只好退兵。 拒納諫 首陽敗歸 諸葛亮圍攻陳倉不克,兵退漢中,魏六將曹真則急欲伐蜀,上表魏明帝,建議兵分3路進攻漢中。建興七年(229年)8月,諸葛亮得知魏軍分數路進攻漢中,乃移兵城固(今陝西固縣)及赤坂(今陝西洋縣東龍亭山南)待戰。令將軍魏延與吳壹率輕騎部隊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出祁山(今甘肅孔縣東),向西穿插到羌中(今甘肅臨夏與青海循化一帶),以擾亂敵人後方為主要任務,並聯合羌族,招兵買馬,以牽制魏軍進攻。 魏軍在進攻途中,遇淫雨30餘日不止,山洪暴發,道路阻絕,戰士多死,軍資大失,被迫還師。期間魏延與吳壹率軍到羌中後,在洮水之西輾轉,招兵買馬成一勁旅,與羌人相處得很好,於是魏延派人回漢中,請示諸葛亮下一步行動方案以及歸期歸途。11月,魏延與吳壹率萬騎自羌中返回漢中,與魏將費瑤、郭淮激戰於首陽(今甘肅渭源縣東南首陽鎮)南面的陽溪。費瑤、郭淮迅速堵塞要道,部署兵力於谷底,並於夜間在魏延營地四周設置障礙。恰在此時。諸葛亮接應大軍趕到,與魏延、吳壹的部隊相配合,對費瑤、郭淮部隊實施夾擊。幾乎與此同時,魏大將張也率部前來增援。此時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請得萬人,與丞相異道出征,約期會師潼關,一如韓信與漢王的故事。」諸葛亮認為此次入羌中招兵買馬的成功,在於出敵不意,可一不可再;魏延雖智勇,但終非張的對手,因而否定了魏延「異道出兵,約期會師」的建議,仍率軍退還漢中。 諸葛亮一退兵,郭淮隨即率軍突入羌中,攻斬與漢有盟約的羌人酋長。使羌人區重新得以控制。 遭計謀 祁山無功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想試用他的新發明「木牛」運輸車,企圖通過這種新製造的能「載一歲糧」(一人一年用的糧數)的四輪人力推拉木車的大量投入使用,把嘉陵江上游之西漢水與渭水上游的天水兩河道,連成一條水陸等量聯運的軍糧運輸通道。於是他又親率8萬余兵力,自漢中往攻祁山。 魏明帝聞諸葛亮率大軍急至,忙令大將軍司馬懿從南陽急馳長安,統領張等諸將抗拒蜀軍。 諸葛亮鑒於司馬懿遠道來救祁山,為求「至人而不至於人」,決定避實擊虛,即分兵3萬,親自率兵進攻天水。司馬懿方至祁山,獲悉天水告急,急忙回師天水,故而祁山仍處在蜀軍圍攻之中。司馬懿回師途中,天水已失,只好依天水之東山,持險據守。諸葛亮乃自天水移兵攻之,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讓部隊在周圍割收小麥,司馬懿仍堅守不出戰;諸葛亮見麥子快割完了,司馬懿還無動於衷,乃移軍南行實施退兵引誘之計。果然司馬懿在部將的強烈要求下,率兵出擊,被諸葛亮回軍打敗。然後兩軍成對峙狀態。 到了秋天,諸葛亮的中都護李嚴假傳聖旨,說運糧跟不上,召其還軍漢中。諸葛亮在退兵過程中在尾後分兵埋伏,以防追兵。司馬懿聞諸葛亮退撤兵,急遣張引軍追擊。當張率萬余騎兵追至木門山(今甘肅西和縣東南)時,諸葛亮回軍攻之,待張部一退,蜀軍伏兵齊起夾擊,萬箭齊發,張中箭身亡。 諸葛亮回到漢中,上表問故,軍糧並未難以為繼,方知中了李嚴的奸計。李嚴被削職為民。 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諸葛亮經過3年休生養息後,再次准備北伐攻魏。這次他發明了一種能在水小、流急、灘險的河道中運輸軍糧的「流馬」,即一種既能劃行又能拖行的窄長小船。通過「木牛」、「流馬」的配合使用,可解決在秦嶺山脈沿穀道進軍的軍糧水陸兼備的運輸問題。在大舉攻魏之前,遣使至吳,約孫權同時大舉伐魏。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集中12萬大軍出斜,後至渭水之南。此時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諸軍屯渭水以北。當諸葛亮率軍進至眉縣時,司馬懿遂引諸軍連夜渡渭水,背水為壘拒戰。同時司馬懿判斷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至西上五丈原(眉縣以北,東連武功,西接岐山),把戰略前進基地從漢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為其後方交通線,並利用隴西之資料增強軍力,削弱魏之抵抗力。於是司馬懿速遣郭淮率軍趕往北原(今積石原,離五丈原20餘里)設防。結果諸葛亮東進道路受阻,西進渭水又為郭淮所阻,蜀軍12萬兵馬對峙於渭水兩岸。諸葛亮針對每次出兵都受糧秣不足的制約,且魏軍堅守不出,乃決定分兵屯田,做長期進攻打算。 魏軍針對蜀吳結盟相約進攻的局勢,決定採取「西守東攻」的戰略。6月曹睿親督水師東擊吳軍,孫權探魏東下,不戰而退。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數月之後,急於決戰,但司馬懿無論如何都堅守不出。為使魏軍出戰,諸葛亮採用了各種方法進行挑釁,包括遣使至魏軍,送上一些女裝來侮辱他們。司馬懿盛怒,上表請求出戰。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馬懿軍中擔任軍師,以制止魏軍出戰。當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軍約戰時,司馬懿令將出兵迎戰,又被辛毗持杖節立在軍門擋住。此後司馬懿則不再考慮出戰,只專心防守,以待蜀軍糧盡自退,然後乘其弊而追擊之。 時至8月,諸葛亮心瘁力竭,在彌留之際,與楊儀等商量身沒之後退軍節度。決定由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不從命,軍便自發。數日後諸葛亮死於帳中,時年54歲,於是長史楊儀、將軍姜維等,密不發喪,整軍後撤。
4. 老鼠拉木錢大頭在後邊就是後面那一句大頭在後面到底是好呢還是不好呢
應該是老鼠拉木鍬,大頭在後頭。如果說是好事,那就是後面的大頭是更加好。如果是壞事,也就是說後面的大頭是更加壞。
5.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製作的「水牛流馬」是怎樣做的
目錄 提要 關鍵詞 ⒈ 木牛流馬概述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1.4 木牛流馬模式的缺點 ⒉木牛流馬造法譯注 ⒊參考文獻
提要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及有關資料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經考證認定:這些資料是真實可信的,根據原文即可製造木牛流馬。本文對《三國志通俗演義》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譯注,並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 木牛與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以稱作木牛較為適宜。它是由人力推動的四足行走的木質運輸工具,自重約50公斤,載重約200公斤。利用杠桿原理省力,人肩負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規律地變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濘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這是圓輪車不能相比的。在路況較好時,圓輪車比木牛流馬要實用得多,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 三國志通俗演義 木牛流馬 運輸工具 四足步行 杠桿原理
⒈ 木牛流馬概述 木牛流馬是否存在,古籍記載的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對此爭論頗多,筆者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為主,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有關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繪出了圖紙並造出了模型。認定木牛流馬真實可信。筆者自信已揭開了木牛流馬之謎。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同志給予審閱鑒定,歡迎賜教。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馬,而且有大同小異的幾種模式。本文優選一種模式,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載重並進退自如。 這個木牛流馬模型是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描繪的外貌和提供的數據製造出來的,各主要部分名稱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為本文說明的需要增添了幾個名稱,並推算出幾個尺寸。模型與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證實了木牛流馬的真實性。請參見圖1《木牛流馬外貌示意圖》,圖2《木牛流馬步行示意圖》,圖3《木牛流馬部件名稱圖》,圖4《木牛流馬尺寸圖》,圖5《木牛流馬腳孔軸孔尺寸圖》。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運輸工具。由於是四足行走,用於不平坦路面和泥濘路面都能行進,這是圓輪(獨輪或四輪)車難以行進或不能行進的路面,由於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後可以自動「剎車」,這些優點使它適宜於山地運輸。 木牛流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飲食」是又一大優點,在戰爭中運輸糧草,真牛真馬要消耗糧草,使得運輸的糧草沒有運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馬在沒有運輸工作時照常消耗糧草,這是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一大缺點。運輸時間越長則耗糧越多,這個缺點更為突出。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它本身不消耗糧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馬這方面的缺點,這是木牛流馬取代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又一依據。 由於木牛流馬靠人力驅使,駕牛人是要消耗糧草的,這是人力運糧草的一個缺點。但人力運糧有其優點:一是駕牛人也是戰士,可以保護糧草,減少專門的護糧隊伍。二是駕牛人在沒有運糧任務時可以調往戰斗部隊;三是利用休閑的戰斗部隊去運糧,非常經濟合算。 木牛流馬能使「人不大勞」,是又一優點。木牛流馬的設計應用了杠桿省力原理,駕牛人肩負重量為總重量的0-30%。當總重量為250公斤時,駕牛人肩負重量為0-75公斤。這個負重量對於古人來說是不難的,的確是「人不大勞」。但相對於圓輪車在平地行進的負重量來說,還是顯得過重,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及以至失傳的又一原因。 以上說明,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糧草能夠「進退自如」、「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因此在山地運輸方面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多是合稱木牛流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單獨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繪了木牛的外貌,沒有提到製造數據。正好相反,造流馬之法只有製造用的數據,而沒有外貌的描繪。如果將它們合二為一,正好組成一個整體,既有外貌的描繪,又有製造的數據。也只有將木牛和流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造法,才能證實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三國志》有「流馬尺寸之數」一句,更能說明後段只是「尺寸之數」。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徵——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只是後來才稱為流馬。 為何稱為流馬而且還有單獨的流馬造法?第一種可能是以「流馬」為「六碼」或「陸碼」的諧音。「六碼」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個主要數據,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前杠長等等。將「六碼」稱作「流馬」既能形象地表達木牛的性質——像馬一樣賓士,又能將「六碼」的真實意義隱去,增加神秘感,給外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第二種可能是,流馬為木牛改進後的一個新的型號,所以合稱木牛流馬。第三種可能是,頭部外形似牛稱木牛,似馬則稱流馬。
1.4 木牛流馬模式的缺點
一是轉彎的問題沒有解決,古籍只提到「進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沒有提到轉彎問題。也許原設計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木牛流馬轉彎不靈活而無法推廣應用。本模式設想的轉彎方法是,兩後足(或兩前足)著地,扭轉身子而轉彎。這里顯得有些勉強。 缺點之二是木牛流馬在步行時的震動較大,使木質結構使用壽命不長,它的震動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勞累,這是木牛流馬的一大缺點。 缺點之三是它在平地運輸方面不如圓輪車等運輸工具,因此不能廣泛應用以至失傳。 限於條件,筆者沒有製成實物進行實際應用,可能存在未考慮到的問題。只是推測可以進行實際使用,能夠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木牛流馬是木質製品,實物容易腐爛而難以流傳。
⒉木牛流馬造法譯注
為譯注方便,特將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中關於木牛流馬造法之原文轉錄如下,並根據譯注的需要分句編號: 1 造「木牛」法曰: 2 方腹曲脛,3 一股四足,4 頭入領中,5 舌著於腹,6 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 曲者為牛頭,8 雙者為牛腳,9 橫者為牛領,10 轉者為牛足,11 覆者為牛背,12 方者為牛腹,13 垂者為牛舌,14 曲者為牛肋,15 刻者為齒,16 立者為牛角,17 細者為牛鞅,18 攝者為牛秋革由,19 牛仰雙轅,20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 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22 人不大勞,23 牛不飲食也。 24 造「流馬」法雲: 25 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26 左右同,27 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28 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29 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30 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31 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32 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33 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 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35 後杠與等。36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37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 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39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40 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41 形制如象。42 革干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43 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編號為序,對原文逐句譯注。為便於理解,請注意結合圖文閱讀。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譯文1:造木牛流馬的方法是: 注文1:筆者認為木牛和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兩個名字,應當合稱木牛流馬,而以統稱木牛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極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的功用。假如是兩種運輸工具,應當優勝劣汰只選用一種。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紹概貌而無數據,後部分「造流馬之法」只介紹數據而無概貌。兩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將前後兩部分合為一個「造木牛流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第24句是「造流馬法雲」,這句在《三國志》寫成「流馬尺寸之數」,說明後段是「造木牛流馬之法」的數據。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馬是兩種有細微區別的同一種運輸工具。也許其中一種是另一種的改進型號,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紹的都是牛頭、牛角之類牛身上的部位名稱。也許以後將木牛改造後速度稍快,便稱作流馬了,或許只是頭面部的裝飾物是牛頭便稱木牛,是馬面便稱為流馬。 製造木牛的數據中有6個較重要的數碼,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長等等。將「6碼」按諧音讀作「流馬」,既有實際意義又增加神秘感。也許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後人以為是兩種運輸工具,因而難以研究仿製出木牛流馬。 原文2:方腹曲脛。 譯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脛是彎曲的。 注文2:後文介紹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於牛腹內,故牛腹應為方形,牛脛呈彎曲形狀,是為了與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條牛腳從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狀,這樣的結構才穩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譯文3:牛屁股1副,牛足4隻。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個裝飾物。也可能作擋風雨用。置於牛腹後部,可能裝飾有牛尾。如果製成盾牌,則可兼作兵器。牛足為4隻,不論是什麼形狀都能排除獨輪車的可能。 原文4:頭入領中。 譯文4:牛頭裝入牛頸中。 注文4:牛頭本來與牛頸相連,根據「舌著於腹」和「垂者為牛舌」句推斷,牛頭是緊連牛腹的,牛頸的長度不大。為了轉彎的靈活性,牛頸宜短不宜長。 原文5:舌著於腹。 譯文5:牛舌緊靠著牛腹。 注文5:另有記載,牛舌扭轉後,牛足則不能轉動。可見牛舌是一個機關,看似平常的裝飾物,一經扭轉即能制動。其形狀應與牛舌形似。扭轉後制動的設計並不難,只要牛舌扭轉後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動則牽連後足不能動。這牛舌是「剎車」裝置,也是防止外人搶奪的一種秘密機關。司馬懿仿製成木牛流馬,卻沒有發現牛舌的功能,可見其設計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參見注文27。 原文6: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譯文6:木牛載重量較大,但行進速度較慢。單獨行進每天幾十里,成群行進每天約二十里。 注文6:後文有「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句,以及根據2枚板方囊的尺寸計算,估計每牛載糧草約200千克。古代一里相當於434米。日行20里的速度不算快。不論山地還是平地,木牛流馬行走的速度都比獨輪車慢得多,木牛流馬只適合山地而不適合平地,這也是木牛流馬失傳的一個原因。 原文7:曲者為牛頭。 譯文7:木牛的頭部模模擬牛拉重物時的彎曲形狀。 注文7:結合「垂者為牛舌」句,牛舌既垂,牛頭則不能平視前方,只能是兩眼朝地。真牛在拉重物時必弓肩,兩眼朝下。木牛就是模仿這一姿勢。同時為安裝牛舌這個秘密機關作掩護(見注文5)。 原文8:雙者為牛腳。 譯文8:牛腳分為前後兩雙。 注文8:筆者研製的木牛,左右兩只前腳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左右兩只後腳也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這點與真牛步行有很大區別。如果要設計像真牛一樣四隻腳分別進退,用現代的鋼材作材料是可以辦到的,在古代用木材可以製造,但不宜負重。 此句可以理解為,牛腳是固定在兩根轅木尾端的著地的支柱,這支柱在停止時可以支撐木牛的後部,防止向後傾倒。如果作這樣理解,「腳」和「足」就有區別了。但筆者認為設這樣的支柱沒有必要,因而將足和腳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果不這樣,後文的腳杠和腳孔等概念就不好理解。 牛腳的長度後文未提及,考慮到人體高度等因素,牛腳長度(從腳孔至下端)以2尺5寸為宜。(參見注文20) 原文9:橫者為牛領。 譯文9:示意圖上橫杠即為牛頸。 注文9:結合「頭入領中」和「舌著於腹」可以說明,牛頸的長度不大。為的是縮短木牛的總長度,以便重心後移,轉彎靈活。 原文10:轉者為牛足。 譯文10:牛足可以轉動。 注文10:以往有木牛流馬即圓輪車(獨輪車或四輪車)之說。筆者則認為木牛流馬不是圓輪車。理由是:三國以前即有圓輪車,不管怎麼改革都不值得千古流傳;二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圓輪車上坡下坡都很難制動,平路也因地面不平難以行進,如果圓輪車能適用,就用不著發明木牛流馬了;三是原文中有「牛行四步」句,顯然是指木牛象真牛一樣一步一步地前進;四是原文中「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句,明白指出木牛腳是四方的木杠,而不是圓輪;五是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模型,四足是木杠式的,已經很好地利用原文的數據,也是一種印證。 可以設想,在四足的模式上,於四足之中心裝一圓輪,平坦地用圓輪行進,圓輪不能轉動時,再以四足著地行進。這樣做,行進速度快,轉彎也靈活,有許多優點。但原文沒有依據,暫不討論。 原文11:覆者為牛背。 譯文11:覆蓋在牛腹上方的部分是木牛的背部。 注文11:牛背的作用是遮太陽擋風雨。其材料可以用竹片、木板、油布等材料。照理說,牛腹兩側也應有遮陽避雨之物。 原文12:方者為牛腹。 譯文12:牛腹呈方形。 注文12:牛腹呈方形,內裝2枚板方囊。牛腹內空的前後長度不大於「肋長三尺五寸」,上下高度為「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共2尺。牛腹的左右寬度是下列數字之和:前杠長1尺8寸;左右轅、左右腳和左右秋革由共6層木板,每層厚1寸5分,計9寸;兩數之和為2尺7寸。 以上說明,牛腹長3尺5寸,寬2尺7寸,高2尺,這個空間可以供2枚板方囊前後平排放置。這樣放置占長3尺2寸(「廣一尺六寸」的2倍),占寬2尺7寸(板方囊的長),占高1尺6寸5分(板方囊的高)。牛腹內裝下2枚,略有空餘,以方便板方囊的裝卸。 如果將2枚板方囊上下迭放或左右平排放置都是不妥的。假如上下疊放會增加牛腹的高度,使重心上移而不穩定,牛腹的高度2尺也不夠用。假如兩枚板方囊平排左右放置,會增加牛腹的寬度至3尺2寸,不利窄路行走,也會使左右穩定性較差;若兩枚板方囊載重量不相等時會影響左右平衡;這樣放置會使板方囊容易滾落。 原文13:垂者為牛舌。 譯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個看似不重要而實際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設計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裝飾作用;二是作「制動」的秘密機關;三是在停止工作時作「剎車」以防滑倒。筆者將牛舌設計成沿橫軸自由擺動的短木杠,將其沿前上方向旋轉270度,舌尖頂住前腳兩軸孔間的橫桿(連軸桿),這樣就使前腳不能運動,前腳又牽制後腳不能運動。 原文14:曲者為牛肋。 譯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狀。 注文14:根據「肋……左右同」句,牛肋位於牛背,左右各一,縱向並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為齒。 譯文15:牛齒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齒可能只有裝飾作用,也可能有掩蓋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為牛角。 譯文16:牛角呈上立狀。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狀,則牛舌下垂狀較為自然。牛角用木質製造,可作裝飾,亦可掛物。牛角若用鋼鐵製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證明是木牛而非流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載入原文,可能是刻繪而成。 原文17:細者為牛鞅。 譯文17:畫得較細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連接兩前腳上端前軸孔的橫桿,相當於牛鞅的位置,此橫桿可稱為牛鞅,它又是一根連軸桿。牛鞅前抵牛頭,後抵牛腹,能限制兩前腳擺動的幅度,也牽制兩後腳擺動的幅度,這樣實際上限制了牛腳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據後文「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句,可以推測牛鞅前後移動的距離在4寸以上。假定為4寸5分,又假定腳以下長度為2尺5寸(從腳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計算,前腳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計算,平均每步1尺5寸,這說明木牛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平均步幅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釋為捆綁板方囊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進用的繩子。這都是從「細」字考慮的。但又考慮這些用途都不值得載入原文。 對牛鞅為何物尚難確定,但這不是重要部分。為慎重起見,後文注27中稱連接兩前軸孔的木杠為前軸杠。 原文18:攝者為牛秋革由。 譯文18:有牽拉作用的木桿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車時拴在駕轅物品牲口屁股周圍的皮帶、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釋為皮帶之類的東西,則不好解釋「攝」字,同時這類東西不必在原文中記載。 筆者根據木牛模式,將連接同側前後腳的可以轉動的木杠(相當於現代機械上的連軸桿)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這根連軸桿是重要部件,必須在原文記載,而原文沒有更合適的名稱。這根連軸桿的位置也與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攝」字之意。 原文19:牛仰雙轅。 譯文19:木牛的雙轅作一仰一俯運動。 注文19:結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運動姿勢較合適。雙轅越長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轉彎半徑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轅長適度,估計轅長7尺(從前腳到手柄)較為適度。按轅長7尺計算,手柄起落幅度約1尺。手柄處上抬力最大為總重量的30%,最小為零或負值。按總重250千克計算,手柄處最大上抬力為75千克。原文未記載轅長這個重要數據,有待研究確定。 轅長可以定得稍長些,實際使用時可以將手(肩)的用力點前後移動,以改變實際使用的轅長。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譯文20:人前進6尺左右,木牛前進4步。 注文20:此句將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聯系,說明人和木牛是同時前進的。木牛不能離開人而自行前進,即木牛的動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從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腳孔距前軸孔4寸5分,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這樣使得後腳的步幅比前腳步幅大。設腳孔以下的腳長為2尺5寸,經計算後得知,後腳平均步幅為1尺7寸,前腳的平均步幅為1尺3寸。這樣設計是為了省力。按杠桿原理,前腳著地時的阻力比後腳著地時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腳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適當減少前腳步幅。 此句寫「牛行四步」而不寫「牛行兩步」,據此可考慮木牛是4隻腳分別前進的,但證據不足。確有證據說明木牛兩前腳與後腳是分別並排前進的,後文載「孔徑中三腳杠……同杠耳」,表明左右腳是以3根腳杠連成整體的,只能同時前進,若設計成4腳分別前進,用現代的鋼鐵作材料尚可,在古代以木材製作,則不宜載重。 木牛轉彎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在大半徑轉彎時,兩前腳(或兩後腳)著地稍扭轉,即可使牛頭轉向。在小半徑轉彎時,可照前法「原地踏步」多次轉彎。如此轉彎顯然不大靈活。如果將本模式改成增加一個獨輪的模式,以輪轉彎即可,但無據可查。在四腳下部各裝一輪,轉彎自然靈活,但與後文足底包「革干」不符。 把現代的汽車結合木牛流馬結構設計成「鐵牛車」,前中後三組「腳」底裝輪子,可以像真牛一樣步行還可以像汽車一樣行駛。 原文21: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 譯文21:每牛載糧可供10人吃1個月。 注文21:根據後文記載板方囊的尺寸,算出2枚方囊的容積共0.156立方米。共載大米約200千克(按1300千克/立方米估計)。每人的月口糧約20千克。 原文22:人不大勞。 譯文22:駕木牛的人不會很累。 注文22:木牛運用杠桿原理省力,駕牛人肩上負重為木牛載重量的30%以下,最小值為零或負值。木牛重心點在牛腹中心即後杠孔處。動力點是手柄處。支點分別在前腳著地處和後腳著地處,當以前腳著地並處於最前位置時,阻力臂長約3尺,動力臂約9尺,動力約為阻力的30%。當以後腳著地並處於最後位置時,阻力臂為零或負值(重心在支點之前)。動力臂與阻力臂之長度是有規律地變化的。駕牛人所費力量也會有規律地變化。估計木牛總重約250千克,駕牛人費力最大約75千克。這不會使古代戰士覺得太累。 原文未提及駕牛人的數量,按本模式,1人肩抬手推,木牛即可前進。必要時另加1人在牛頭前牽拉,速度會快些。 原文23:牛不飲食。 譯文23:木牛不會消耗糧草。 注文23:用真牛運送糧食,它本身要消耗大量糧食。真牛空閑時也要消耗糧草,並要人力照看和保護。這些於戰事是不利因素,木牛的使用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製造和使用木牛的根本原因。孔明用計欺騙司馬懿以奪取糧草也可能是個原因。 使用木牛雖然要消耗戰士的體力,但戰士一方面運送糧食,同時又保護糧食,空閑時還可以調作他用,其利大於弊。 原文24:造流馬法雲: 譯文24:製造木牛的尺寸如下: 注文24:此句原文與譯文差異很大。筆者研究後認為這句的意思應是如此。詳見注文1。 原文25:肋長三尺五寸,廣二寸,厚二寸二分。 譯文25:肋長3尺5寸(1寸=24.12毫米),寬2寸,厚2寸2分。 注文25:肋長可能是指木材兩端的總長度。也可能是指牛腹內空的長度,即肋長在3尺5寸以上,以後者為佳。如果肋長只有3尺5寸,減去兩端連接部長度後不足3尺,無法容下2枚寬1尺6寸的板方囊。 三國時代的1尺摺合24.12厘米(徐元貞等《中醫詞釋》113頁,河南科技版1983),可作參考。後人根據所處時代的度量衡予以換算也有可能。本文為防止引起混亂,對原文尺寸不作換算,只在此提醒製作實物時予以注意。 原文26:左右同。 譯文26:左右兩根牛肋的尺寸相同。 注文26:這里的左右是相對木牛體位而言。即木牛左耳這邊為左,右耳這邊為右。後文所指前後左右均同此意。 從這句可知牛肋是左右各一根,位於牛背的位置,它們的排列應是左右並列式,不會是真牛的肋骨那樣排列。 原文27: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 譯文27:前軸孔距牛頭4寸,孔的直徑2寸。 注文27:前軸孔的位置在前腳最上端。左右前軸孔以圓木杠貫穿其中。此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軸杠(在注文17中稱此為牛鞅)。它向外還貫穿左右秋革由。前軸杠與牛秋革由的連接是固定連接。前軸杠與前腳的連接是滑動連接。(各滑動處可加某種潤滑油)。前軸杠長2尺7寸以上(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秋革由厚等6層共9寸,外加前軸杠兩端外露部分),直徑2寸。 前軸杠前距木牛頭4寸,後距牛腹2寸7分,運動距離是6寸7分。這個距離限制前腳的步幅,通過秋革由再限制後腳的步幅。 參見注文5,牛舌轉動後頂住前軸杠不動,前後腳都不能動,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 譯文28:前腳孔長2寸寬1寸,距前軸孔4寸5分。 注文28:前腳孔與前軸孔的距離,是指孔邊緣之間的最近距離(原文所載各種距離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則兩孔距離太近,製作時換算較麻煩。 必須有一木杠連接左右前腳孔,這根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腳杠。前腳杠直徑2寸,長2尺4寸(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共4層計6寸)。前腳杠與前腳是固定連接,穿轅部分是滑動連接。此處易磨損,用材要堅實。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 譯文29:前杠孔距前腳孔2寸7分,孔長2寸寬1寸。 注文29:前後各杠孔、軸孔和腳孔的位置沒有在原文中註明。筆者對各種可能進行比較,選取最佳位置用於本模式,即:前後杠孔在轅上,分別位於腹的前後端;前後腳與轅連接的部位定作前後腳孔;前腳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軸孔;後腳孔以下3寸5分定作後軸孔。 當前腳處於垂直位時,前軸孔後移的最大距離是2寸7分,這個距離決定了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估計前腳孔離地的最佳距離為2尺5寸,已知前軸孔距前腳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為1尺5寸。前腳後移與後腳前移相碰,前腳後移加後腳前移的距離受前後腳孔距1尺的限制。前腳後移的距離約為3寸5分,後腳前移的距離約為4寸5分,兩者之和8寸,在前後腳孔距1尺(見注文30)限內。 原文30: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0: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徑與前軸孔相同。 注文30:前軸孔的直徑為2寸,後軸孔的直徑也是2寸。 後軸孔在後腳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轅上。要標定這個距離,後腳必須處垂直於地面的位置。這樣就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直角位於後腳孔。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後腳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為什麼原文不直接標明1尺這個數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個謎,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筆者誤解。筆者之所取後軸孔到前杠孔的距離為1尺,是因為這個數加上後腳孔距後杠孔4寸5分(見注文33),加上後腳孔寬度2寸,再加後杠孔中心點距前邊1寸,共計1尺7寸5分,正好使後杠孔中心點位於肋長3尺5寸的中心。也即後杠孔位於牛腹的中心。這里可作為木牛重心點的標志。 原文31: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1: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孔徑與前腳孔相同。 注文31:前腳孔長2寸寬1寸,後腳孔同此尺寸。 前軸孔距前腳孔4寸5分,而後軸孔距後腳孔3寸5分。這1寸之差是為了使前腳的步幅小於後腳的步幅,使前腳向前移時與木牛重心點的距離比較小些,以達到省力的目的(見注文22)。 原文32: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 譯文32:後杠孔距後腳孔2寸7分。 注文32:前杠孔距前腳孔2寸7分。後杠孔與後腳孔也是這個距離,看來是正確的,但後句「後
6. 義烏有什麼特產
1、南棗 浙江傳統特產。採用優質青棗精製而成。有淌江紅棗和原紅蜜棗兩種。皮色烏亮透紅,花紋細致,肉質金黃,個大均勻,為棗中之珍品。 清朝時歲歲進貢,故有「貢棗」之稱。主產於義烏、東陽、淳安、蘭溪等縣(市)。產品主銷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蘇、上海等省、市,還運銷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 
2、東塘狗肉 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風味美食。由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上溪牛雜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 3、紅糖 紅糖指帶蜜的甘蔗成品糖,甘蔗經榨汁,濃縮形成的帶蜜糖。紅糖按結晶顆粒不同,分為片糖、紅糖粉、碗糖等,因沒有經過高度精練,幾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備糖的功能外,還含有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如鐵、鋅、錳、鉻等,營養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 4、火腿 腌制或熏制的動物的腿(如牛腿、羊腿、豬腿、雞腿),是經過鹽漬、煙熏、發酵和乾燥處理的腌制動物後腿,一般用豬後腿或是以豬、牛肉的肉泥,添加澱粉與食品添加劑,壓製成成的「三明治火腿」,又名「火肉」、「蘭熏」。中國傳統特色美食。 5、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釀酒已有上千年歷史。據傳宋代已有義烏人通過運河,將酒運到開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酒烹飪菜餚,民間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皆以酒為禮。
7.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8. 藏族的生活習俗
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雍仲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於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不太好。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拉"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 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9. 老鼠拉木掀!後面一句是什麼 歇後語…
老鼠拉木掀——大頭在後面。 解釋分析:這是一種邏輯推理式的歇後語,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這一句歇後語是說老鼠拉木杴,人先看到的是較小的前端,而後面老鼠所拉的木掀,跟老鼠相比才是重頭戲;一般指事情的嚴重性還沒有顯現出來,現在暴露的只是表面現象。 此類型的歇後語還有: 1、水仙不開花——裝蒜 2、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3、百川歸海——大勢所趨 4、蠍鰳虎子掀門簾兒——露一小手兒

(9)發明小拉木擴展閱讀: 歇後語的分類,有各種分法。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一共分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無人;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種意義。看到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饒有興味。有的書把它列入「雙關語」一類,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沒多大長進; 這類歇後語是用客觀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段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黃牛肩腳——不負責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盤里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動物作比方。了解卜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劉備借荊州——只借不還; 林沖棒打洪教頭——專看你的破綻下手;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劉備、林沖故事的,自能瞭然於心。
10. 伊科拉木江小名叫什麼
不知道你說的這個人是誰。 更不知道他的小名。
與發明小拉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遞時效投訴
發布:2025-05-15 00:01:20
瀏覽:782
聚投訴珍愛網
發布:2025-05-14 06:07:42
瀏覽:47
使用權獲取途徑
發布:2025-05-09 14:54:50
瀏覽:75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發布:2025-05-07 04:18:52
瀏覽: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