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雜糧發明人

雜糧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01 12:28:58

1. 八寶粥是誰發明

農歷12月8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也叫八寶粥,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8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製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每逢農歷12月8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實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臘月初八煮這樣的粥吃,以消災除病。宋代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和米煮成的。明清時各地盛行吃臘八粥。

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十幾樣均可。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18種乾果、豆子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薑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卜,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有些產玉米的山區,逢到臘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臘八麥仁兒」吃。農家風俗是每到臘八這天,都要做一頓臘八粥吃。臘八粥,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里,黃豆、綠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蘿卜及小麥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麥粉等,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臘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頭一定要把五穀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這樣才能有全面的營養。這是祈求人體安康,合家興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年地里長出來的五穀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什麼都不嫌棄,表明農家對土地上收獲到的一切都是愛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什麼莊稼都能長得好,都能獲得豐富。

2. 「五穀雜糧」指的是什麼

五穀雜糧
《黃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鋇某�街�亍K未�戲餃絲諞殉��狽劍�腥斯蘭剖?: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3. 五穀雜糧的歷史淵源

「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
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4. 五穀雜糧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五穀是指:稻穀、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也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而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所以五穀也是糧食作物的統稱。
在《黃帝內經》中,五穀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五穀泛指五類作物,即"懸、藤、根、角、穗"。
而古代的"五穀"一詞,一般是指的是:粟、豆 、麻、麥、稻;同時五穀亦可為泛詞,泛指農作物或農產品。可延伸為含谷類或以土生作物為原料的食品和飲品等。

5. 農業的始祖是誰,教人種五穀雜糧,他品嘗百草,寫出什麼這本書

神農氏個人資料
中文名:神農氏
別名:姜、炎帝
性別:男
所處時代:戰國以後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姜水(今陝西寶雞)
出生日期: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職業:部落首領
成就:農業部落、神農王朝、農業、醫學鼻祖
代表作:《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圖片
神農氏簡介
神農氏是五氏出現的最後一位神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被世人尊稱為「葯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葯及農業的神?,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葯行視為守護神。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出現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個級別神?。
神農氏世稱「農皇」,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他教人稼穡,後被神化為道教神?。他生於姜水(今寶雞境內),葬於「茶鄉之尾」(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6. 五穀雜糧中哪個藝人是什麼糧食

五穀雜糧
《黃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鋇某?街?亍K未?戲餃絲諞殉??狽劍?腥斯蘭剖?: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吃!

7. 飯是誰發明的

你能問我就能答~
先給你解釋什麼是「飯」。
水稻變成米之後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但基本上可依煮出來後的含水量來分類,最簡單的有以下兩種:
飯: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且整鍋不留水份,就是飯。
粥: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來的米軟爛,邊緣模糊,膨脹的比原來大三四倍,且整鍋還有相當多的水份,就是粥。
米是由水稻加工而成,我國是歷史上公認的水稻獨立起源地。
從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的至今7000年的稻穀,到1999年,在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的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而早在1963年,廣西邕寧、武鳴等地就出土了一萬年前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加工工具,與以上稻作栽培的時間相聯系,說明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穀的工具。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陳久金研究員指出:「無論是浙江河姆渡、廣東英德、還是湖南道縣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們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進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證明嶺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所以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飯是嶺南越人發明的。

8. 誰知道五穀是誰發明的

五穀不能用發明這個詞形容,只能說是誰發現的,如果說五穀這兩個字是誰發明的也行。
五穀是神農遍嘗百草發現的。

9.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9)雜糧發明人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閱讀全文

與雜糧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