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瓷器在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原始瓷在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窯爐內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精美瓷器常為皇室所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管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1)瓷器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歷史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陶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
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B. 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
瓷器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河南鄭州等地商代遺址,發現很多帶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屬聲。
1980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屬距今4000餘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斷定我國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發明了瓷器。當時的青釉瓷生產以長江中下游較為發達,釉色多呈青黃,在氧化焰中燒成。
中原地區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綠,在還原焰中燒成。這些原始瓷以高嶺土作胎,燒制溫度高達1100~1200度,表層在高溫下燒成與胎體結合很牢的玻璃釉質,胎質堅硬細膩,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屬聲。器形有尊、豆、罐、瓮、缽等。
(2)瓷器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商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備了構成瓷器的基本要求。
第一,已經採用高嶺土作胎。
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層玻璃質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調成懸浮液狀塗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窯燒焙時熔化,形成玻璃狀物質。
第三,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230℃左右。迄今為止,陶器的燒成溫度只需要800℃~900℃,極少數達到1000℃,而瓷器燒成溫度須在1230℃左右。
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沒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極微。商代的原始青瓷的吸水性已經僅為1%,或更低。由於胎體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時各名窯瓷器一樣,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鋁(Al2O3)在17%以上,經過1200℃左右的高溫焙燒,燒結良好,使吸水性很弱,達到了瓷器的標准。
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來石(也叫「富鋁紅柱石」)結晶的發育程度都和以後瓷器一樣。敲擊起來也有清脆的金屬聲。
這些都證明中國瓷器在商代已經被發明。
C. 瓷器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中國的瓷器品種非常豐富,詳細分類可達數十種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類。由於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畫精細優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文物市場上清代彩瓷較多,粉彩尤其突出。2000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道光「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價為41.8萬元,相當於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窯瓷器的價格(參見香港蘇富比20周年圖錄),可見粉彩瓷器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是近些年來,大量的粉彩瓷器贗品充斥市場,如何辨別真偽,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一、 什麼是粉彩瓷器
粉彩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琅彩」的影響下創製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其作法是用經過「玻璃白」粉化的各種彩料,在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繪畫,經第二次爐火燒烤而成。粉彩初創於康熙晚期,盛燒於雍正、乾隆,成為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直到現代,景德鎮的許多瓷廠仍繼續生產。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二、 雍正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雍正朝,粉彩進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窯同時大量生產,精細的官窯製品可與琺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質量好,無論白度還是透明度都超過了明代永樂的白釉,經測定,雍正粉彩盤的瓷胎白度達到77.5%。陶瓷史家陳萬里先生說過:「雍正白釉之進一步提高,合於釉上施加軟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製技術也較高,琺琅彩在燒彩前與燒彩後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顏料則不同,除在紅、黑二色外,其他顏色在燒之前無法區別,顏料配製後必須進行試燒,合乎要求後才能正式彩繪,經低溫彩燒後,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瑩的光澤,有的粉彩紋飾的邊際還顯現出彩虹般的光暈。粉彩的繪畫技法多樣,官窯更為考究,有平塗、渲染、沒骨、洗、皴、點等,工筆、寫意俱全,富有中國畫的筆韻。所繪紋飾以花鳥草蟲為主。人物故事畫多為室內景觀,人物線條柔和,仕女體態修長,面目嬌美,多襯以幾案、綉墩、博古架等室內陳設。畫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顯示出深遠和層次感。還有氣勢雄偉的山水畫,筆法勁健,設色較為淺淡。雍正民窯粉彩的花卉、花鳥紋飾粗獷,人物畫中善繪刀馬人物或戲劇故事中的情節,色彩凝厚濃艷,胎體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為砂底。
雍正粉彩的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餐具、文具還是陳設品都很優美,一改康熙時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規整不變形,小型器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反映當時製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識六字二行者為專人書寫,字體工整有力,青花色調純正。六字三行者書寫草率,而青花花押款、齋堂款則比較稀少。
現代仿製的雍正粉彩盤、碗在市場上比較多見,其特點是胎體過於輕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紋飾繪畫精細,器底青花書寫「大清雍正年制」款。整體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窯粉彩風格,但仔細觀察仿製水平還不能真正達標,而且紋飾過於精細,反映出現代繪畫的氣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積淀。仿製品的青花款字體乍看與傳世品一樣,但仔細觀察則筆劃無力、鬆散,尤其是青花色調不沉著。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製者為了達到矇混過關的目的,也採取一些補救的辦法,就是在器物上作舊。作舊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極細的砂紙打磨,也有的用某種酸將器物腐蝕後再用皮帶磨。另外傳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現代仿製者為了表現此種現象,將器物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但是這樣製作出的「蛤蜊光」與傳世品的還是不一樣。另外,新仿製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較厚的,這類器物多數彩面上無光澤,給人以很舊的感覺。仔細觀察,彩面是經過打磨的,打磨後還在紋飾線的周圍淡淡地塗些黑灰色的東西,模仿出經年使用的痕跡。這些都是收藏者應該注意的。
三、 乾隆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乾隆官窯粉彩瓷器傳世品非常多。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乾隆時記事檔中記載了許多乾隆時景德鎮御廠為宮廷制瓷的史實,也反映出皇帝直接關注制瓷的情況。乾隆帝對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體、花紋的要求常有御旨,製作前要有畫樣或木樣,審查後才能正式燒制。器物的款識或有或無,寫什麼樣的款識以及配合紋飾的詩句等都須經過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還要賠補等情況,在檔案中也有詳細記載。當時的督窯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製作精美的宮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華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藝技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鬥彩並施於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製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於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其次,、在裝飾方法上出現多種色地「開光」粉彩,如紅、黃、藍、綠、紫及多種色釉為地,可達十多種,有的在色地上彩繪帶有西洋色彩的纏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琺琅彩的軋道工藝用一種較鋒利的金屬工具劃刻出精細的鳳尾紋,即所謂的「錦上添花」,開光內繪花鳥圖、山水人物圖及墨書乾隆御題詩等。這種色地粉彩纖巧繁縟,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數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用粉化的各種彩料仿製各種工藝品,如漆器、銅器、琺琅、大理石,還仿製動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確的表現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質感,可謂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徵,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非常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於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後,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主紋是纏枝花,形象是將傳統的牡丹花、寶相花或蓮花的花與葉變形,彷彿西洋花卉。紋飾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時還常以纏枝花作主體,分別加施夔龍、夔鳳、蝙蝠或纓絡、八吉祥等,組成各種祥瑞吉慶、美意延年內容的圖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藝更是精益求精,不論是高達一米多的大型陳設瓷,還是小至幾厘米的扳指、鼻煙壺,造型都非常規整,很少出現夾扁或歪塌現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鏤雕為乾隆時期新創,各式鏤雕瓶包括轉頸瓶、轉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轉足碗等,千姿百態,其他時代是無法比擬的。
現在社會上出現許多仿製的乾隆官窯粉彩,與傳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遠。仿製的品種多樣,見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鵪鶉天球瓶、黃地粉彩纏枝花卉碗,各種色地的粉彩纏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藝品的,如仿銅器、仿唐代銀壺等等。眾多仿品中有粗細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謂高仿品,造型、色彩、紋飾都已達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現代珍品。與傳世品相比,主要缺點顯得過於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顯然頗費工時,如轉心瓶、交泰瓶、爵杯,但與傳世品相比差距很大,顯得板滯粗糙。綜合起來,現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幾點:一、造型的整體結構比例不諧調,雖然高度或口徑與書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準,不是擴大就是縮小。二、胎體有的過於輕薄,也有的過於厚重。三、作舊痕跡突出,如未作舊又很光亮。還有的為了表現是舊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邊塗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四、器物口部和足內的松石綠釉,有的過於淺淡,有的過於濃艷。淺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淺湖色釉,濃艷者釉厚開細小紋片,釉面呈波浪釉狀。這些現象與傳世品的特點相比差距較大。更別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們。在幾次鑒定會上都出現諸如銀灰色地雕花開光大碗、大罐,開光內彩繪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體「大清乾隆年制」款,讓人感覺彷彿是乾隆的銀彩器,實際不然,這種器物胎體厚重,工藝粗糙,紋飾繪畫水平也很低。類似低劣的仿品實在是舉不勝舉。
四、 嘉慶至晚清的粉彩瓷器及其仿品
清嘉慶粉彩瓷器從傳世品看,已經比乾隆器物遜色得多了。綜觀其制瓷技術,無論是型還是紋飾題材,都以前期作品為藍本,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慶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時與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說法。嘉慶的精品如不看款識,很容易與乾隆相混淆。嘉慶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沒的佳作,應該重視。綜合起來嘉慶粉彩有以下幾時點突出的特徵。
(一)延續生產乾隆粉彩的各類產品,以色地勾蓮器皿為主。如各種色地勾蓮夔鳳紋的各式瓶、罐、壺、盤,以及黃地勾蓮白里飛蝠紋碗等。這些器物幾乎與乾隆粉彩一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品中,有嘉慶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題詩,應是乾隆為太上皇時的作品。另外乾隆時常見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筆掭、墨床、鼻煙壺、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製作。
在裝飾上,繼續延用乾隆時的一些工藝方法。軋道工藝就常見於嘉慶的粉彩圓器上,如各種色地軋道勾蓮列光碗,有開光山水碗,開光花卉碗,開光博古碗等,底均寫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款。在琢器中也喜用纏枝「洋花」做色地裝飾,器物口沿和足邊用料彩、金彩作邊飾,腹部開光詩句也有在腹部作凸雕裝飾如凸雕龍紋瓶、凸雕人物大瓶等,這些都表現出景德鎮御窯廠在嘉慶初期延用乾隆舊制為嘉慶皇帝製作御用瓷的情況。這些與乾隆粉彩風格相同的嘉慶官窯粉彩,仔細觀察與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區別,胎體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夠平整,色彩較凝厚,紋飾線條也比乾隆時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綠釉的顏色比乾隆時稍深。
(二)嘉慶粉彩中不可埋沒的新作,主要表現在器形上。新創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圓筒狀,筒身挖幾個不同形狀的孔作裝飾。余處繪粉彩紋飾。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黃地粉彩雲龍帽筒高達29.7厘米。筒身有六個海棠式孔,通體黃地粉彩繪六條行龍穿於朵雲之中,繪畫也很精細,但沒有乾隆粉綵球狀鏤雕冠架精美。此種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國,官、民窯都有生產。另外,折沿洗較為新穎,其特點是洗沿較寬,沿上有20餘個透空圓孔,沿下帶金彩環飾,洗壁比康熙時深,洗心繪粉彩花蝶或嬰戲紋飾。也是有的折沿先不帶圓孔。此物乾隆時少見。
(三)嘉慶粉彩官、民窯同時生產,重要區別在紋飾上。官窯主要以各種色地花卉、花蝶、花鳥、八吉祥、雲龍、雲鳳、夔龍、夔鳳等多種吉祥紋飾。而民窯則以白地粉彩瓷器為主,出現一些新穎的畫面以風景人物為主,如「廬山十景」、「蕭山八景」、「西湖十景」、「百子圖」、「燒窯圖」、「無雙譜」等,一些風景畫面常常附墨書詩句。「無雙譜」畫面較為有趣,即「舉世無雙的物譜」。《無雙譜》原是清代金古良撰繪的一本歷代名人圖冊,書中收錄40位歷代名人,康熙時將此畫冊中的人物作為瓷器裝飾,多畫在碗或杯的外壁。器底紅彩篆書「嘉慶年制」四字款。故宮收藏嘉慶無雙譜人物杯所繪人物有「華山陳圖南先生」、「江東孫郎」、「李青蓮」、「文丞相」、「龍門司馬遷」以及陶淵明、花木蘭、武則天等。每個歷史人物旁有墨書題記介紹人物的姓名及小傳。這種題材在嘉慶、道光的民窯粉彩瓷畫中十分流行。
(四)嘉慶粉彩瓷器的款識。官窯款識多數在器底,為紅彩或金彩或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字體工事,結構嚴謹。值得提出的是嘉慶民窯款識,常見一種青花篆書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筆劃不齊,均用六字的半邊字組成,草率鬆散,有的還不易識別。
道光粉彩無論是官窯、民窯的傳世品都較為常見。從陶瓷史的發展角度分析,此時處於瓷業的衰退階段,官窯的技術水平雖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有些產品也可與乾隆、嘉慶比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的住處,有此款的器物應為皇帝御用品,工藝非常精細,另外道光時皇親國戚增多,有些傳世品是他們當時訂制的「行有恆堂」款或「睿邸退思堂」款的白地粉彩瓷器也非常精細。總之,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也有本時代的特色,表現如下:
1、仍然追求乾、嘉時官窯的特色,以各種色地粉彩勾蓮開光裝飾為主,開光內繪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內容的畫面。有的還加繪青花,非常宜人。缺點表現在彩色釉塗地時塗染不勻凈,不能渾然一體。
2、官窯的白色地釉較潤澤,但底釉如為松石綠釉時比嘉慶器物色稍深;如為白釉時往往出現波浪狀的釉面,一般稱為「波浪釉」,俗稱為「浪盪釉」,形成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徵。「浪盪釉」的普遍出現,反映出道光時瓷器施釉技術水平不佳。實際上這種現象早在乾隆時期已出現了。
3、道光時皇親國戚較多,他們訂制的瓷器很多,並都有齋堂款識。因而道光粉彩中齋堂款的瓷器較多特別是蓋碗。故宮傳世品中有「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彩菊花蟈蟈蓋碗。這些蓋碗的蓋鈕為環形抓鈕,在鈕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紅彩書寫款識。還有的在鈕中心用紅彩書寫所繪紋飾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這類蓋碗所繪畫都很精細,給使用者在品茗時增加了不少情趣。這種蓋碗也有「慎德堂制」款的,還加以金彩紋飾,可見此類碗的珍貴。
4、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延用乾、嘉時的傳統器形。只有冬瓜罐為此時新創,罐口內斂、豐肩,直筒狀圓腹,卧足。更為突出的是小件器皿豐富多彩,酒杯多種多樣,有套杯、卧足小杯、鈴鐺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紋飾的墨書詩句。故宮傳世品中有「睹酒公杯」一套十件,杯外繪各種博古紋飾,有盆景、如意、靈芝、花鳥等。每杯內壁墨書名人詩句,依次是「范成大句:車君已費一分春」,「薛能中句:行看過二分」,「蘇軾句:三分來是詩」,「杜牧句:鈿尺裁量恰四分」,「皮日休句:紅蠟光教刻五分」,「陸龜蒙句:六分春色」,「楊萬里句:已是七分春去了」,「汪枸:楊柳桃花春八分」,「毛元慶句:國九分而虛中」,「蘇軾句:十分瀲灧金樽凸」。可以想像當時人們用這種酒杯飲酒行令時的情景。此外,小筆筒、小冬瓜罐、小鼻煙壺、小鳥食罐等都較為新穎,均為道光粉彩中的典型器。
5、道光粉彩的紋飾除延用乾、嘉時的傳統紋樣,新創紋飾也很突出。主要表現在喜繪動物紋。傳世品中大小動物畫多達十餘種,如貓、蝶、狗、牛、羊和象、鴛鴦、水鴨和仙鶴、喜鵲、鴿子和燕子、螞蚱、蟈蟈和蜻蜓、蝙蝠、雉雞等等。這些大小動物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畫面,形成道光粉彩紋飾的一大特色。
6、道光粉彩的款識也別具風格。青花或紅彩篆書者行筆圓潤流暢,緊湊。楷書多為齋堂款,用側鋒書寫,筆力剛柔相濟,紅彩濃艷勻凈,難以仿製。還有一種紅彩滿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畫粉彩紋飾,外壁粉彩繪七珍,加飾青花和金彩,底部紅彩方框內書滿文款。這種滿文方式款的碗、盤分大、中、小型,據香港關善明先生考證,是為道光帝的一個女兒出嫁給蒙古王子時所燒。文物拍賣會上偶見有此種傳世品。
咸豐一朝時間短,又處於戰亂之中,御窯斷斷續續地燒造。與前幾代相比傳世品最少。咸豐時官窯粉彩在社會上難以見到。以故宮藏品為例,幾乎與道光粉彩相混淆,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還保持在道光時的水平上,比較新穎的是長方形委角深式花盆。盆底承四足,盆外壁繪花蝶紋或山水人物,盆底紅彩書「大清咸豐年制」款,為清宮用品,造型規整,繪畫生動,藝術性、實用性俱全。咸豐粉彩瓷器的紋飾喜用博古紋,傳世品中有博古紋瓶、博古紋盤、開光博古紋碗。有一件博古紋瓶的腹部通景繪博古達十餘種,上面有各種花卉小盆景、有如意、供桌、小珊瑚、小包袱瓶、小天竹花瓶、罐、盒等,繪畫很細致,並通體加飾金彩,松底石綠書寫「大清咸豐年制」款,可謂咸豐時的精品。其時代特徵是彩色地釉不勻凈,有深有淺,器底松石綠釉及白釉呈波浪狀。人物頭部的繪畫方法也很特殊,上窄下寬,大鼻頭,很有特色。款識書寫仍用側鋒,字體工整清秀也出現過個別的室名款,故宮藏一件「咸豐辛亥仲夏退思堂主人制」款,粉彩花卉草蟲執壺,造型端莊,紋飾繪畫秀麗,屬咸豐時的上乘之作。
同治以後景德鎮瓷業的工藝水平明顯下降,從傳世品看還有一定的時代風格,現存官窯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窯廠專門為皇帝和慈禧太後所燒制的餐具和陳設瓷。據史料記載,同治七年皇帝大婚,由江西巡撫景福負責燒造「大婚禮造器」達七千餘件;同治九年為慈禧燒造一批陳設體和殿的「體和殿」款瓷器;光緒時為慈禧壽辰又燒制了數以萬計的色地粉彩瓷器。這些宮廷用瓷,裝飾風格基本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濃重的暖色做地,如大紅、大綠、明綠、明黃、藕荷等色地,繪寓意萬壽喜慶的花鳥、花卉紋飾,題材豐富,同治皇帝大婚粉彩餐具以明黃為地,繪紅蝠金團壽、五蝠捧壽、蝴蝶雙喜、梅雀與叢竹等達十多種紋飾,都是經過「大內」批准製作的。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著當時給皇帝畫的餐具畫樣。
同治時期的白地粉彩瓷器色彩較淺淡,喜繪折枝花卉。此時乾、嘉常用的色地「開光」裝飾已基本停用,僅在皇帝和皇後結婚時專用粉彩瓷器上才有「開光」龍鳳的畫面。光緒白地粉彩可分精、粗兩類。精者一般盤碗可與道光粉彩相比美,花卉、花鳥紋飾生動,並有「大清光緒年制」款識,粗者分為稍大些的盤、碗、折沿洗等,胎體厚重,色彩濃重、凝厚,龍鳳花果紋飾粗放。光緒仿製的乾隆粉彩較多見。喜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及乾隆粉彩百鹿尊。仿品一般胎體較厚重,色彩濃艷不柔和,紋飾繪畫缺乏立體感。
同治、光緒粉彩有些特殊器形:一、同治粉彩灰槽(暫定名)。此器下半部像長方形洗,洗的後邊一面為高出後壁呈雲頭狀的後背,背面及洗的下部三麵粉彩繪蝴蝶草蟲,即「探花及第」圖案。傳說此器是放於爐前接爐灰用的灰槽。二、同治黃地粉彩凸雕三果圓盒。盒面凸雕佛手,石榴和桃,中間一展翅翔蝠,為「福壽三多」之意,盒底刻雕名家「王炳榮造」款識。這種雕瓷粉彩為同治所特有。三、賞瓶是宮廷內賞賜與陳設用品。光緒粉彩賞瓶較多,以前多為青花紋飾。造型為撇口、長頸、肩上凸起一道弦紋、圓腹,底青花或紅彩楷書「大清光緒年制」。此式瓶清宮檔案稱為「玉棠春瓶」。晚清時期賞瓶還有光緒時特有的青花雲蝠直頸扁腹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鉤紅釉四方杏圓貫耳瓶、廠官釉太極紙槌瓶等品種。四、大地瓶、大缸、大花盆。這些大器造型端莊、紋飾繪畫精緻,牡丹花較為突出,色彩鮮艷。光緒大地瓶高達130-150厘米。不難看出晚清燒造大件器物的水平還是很高的。五、「大雅齋」款的粉彩瓷器。這是光緒時獨有的品種。造型有盤、碗、盒、高足盤、高足碗、匙、缽缸、圓盒、花盆、大缸等。紋飾題材多繪藤蘿花鳥、葡萄花鳥、鷺鷥蓮花等,很有新意。款識書寫的方法一般用紅彩從右向左橫書「大雅齋」三字款,款旁由紅彩龍鳳紋組成的橢圓形閑章款。閑章內書「天地一家春」篆字。「天地一家春」為圓明園內的一處建築的名稱,據說慈禧為蘭貴人時曾住過這里。這種一瓷二款的作法為光緒時所特有。六、秋操紀念杯。光緒年間曾舉行過幾次秋季軍事操練,此杯為當時操練後的紀念品。見到的有三種形式,一種粉彩牡丹花式,一種綠釉荷葉式,這兩種均以葉莖為柄,柄中空與杯相通,又可稱為吸杯。在柄的背面墨書操練時間和地點。還有一種為普通酒杯形式,杯外壁繪雲龍紋,口也墨書操練時間和地點。
晚清官窯粉彩款識的寫法,不同品類的器物書寫不同的款識,如一般的官窯製品,器底寫青花楷書朝代款。同治大婚時宮內用品器底寫紅彩楷書「同治年制」或「長春同慶」、「燕喜同和」等四字款。光緒時的陳設品,底部用紅彩書寫「永慶長春」款。還有宮內室名款「樂壽堂」、「體和殿」、「長春宮」。慈禧太後專用的是「大雅齋」、「天地一家春」閑章款。
宣統時期的粉彩。宣統一朝僅三年,景德鎮御窯廠仍繼續燒造宮廷使用的粉彩瓷器,從故宮傳世品看,宣統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緒品種的再現,只是款識不同而已。如粉彩勾蓮盤、碗,碗里青花外粉彩荷蓮碗、粉彩夔鳳紋大碗以及蝴蝶紋賞瓶,雲蝠紋賞瓶等。較為突出的是粉彩牡丹紋玉堂春瓶,此瓶撇口、細頸、碩腹下垂,圈足內寫紅彩楷書「大清宣統年制」。此瓶雖然為清末製品,但製作很精細,地釉較白,色彩濃淡適宜,紋飾繪畫細膩,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可謂晚清官窯精品。此式瓶在2000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落槌價達20餘萬元,不難看出它深受收藏者的青睞。
現代仿製的嘉慶以後各朝粉彩瓷器也時有出現,仿製的都是官窯中的常見品或名品,如嘉慶款色地粉彩,道光款及「慎德堂制」款粉彩,同治、光緒、宣統款粉彩碗、瓶、罐等。這些仿品由於是現代製品,因此都具有共同的特點,有的胎體過於輕薄、所施色彩較薄、紋飾繪畫過於精細、鮮亮,具有現代藝術品的氣息。偶見仿製的嘉慶色地粉彩的器物,很有時代特色,但仔細觀賞,紋線較粗,紋飾較板滯。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器物款識。朝代款者有的很逼真,在鑒賞時必須聯系造型、紋飾和色彩全面分析。但也有一些是仿製者編造的「鬃年鬃造」或較少見的室名款。這種器物非常吸引收藏者,但這是格外要警惕的。
五、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制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涌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然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鑒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琅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琅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基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有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琅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躁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通體白釉泛青,色彩的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拙。
民國時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間收藏很多,繪畫也很精細,可與雍正粉彩媲美。民國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頤壽堂」。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紋燈籠式尊、花卉提梁壺等,它們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畫宛如一幅工筆畫。與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紅公過於濃艷,綠色花葉加入粉質,整個畫面立體感差。
「靜遠堂制」。此款為北洋軍閥徐世昌專用品。有各種粉彩花鳥紋瓶、黃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壺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細的藝術風格。
「延慶樓制」。為北洋軍閥曹錕專用品。目前見到的資料,「延慶樓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達100厘米的粉彩錦地開光人物紋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紅彩書寫「延慶樓制」四字楷款。此器高大、造型規整、紋飾線條流暢。「千件」大瓶也是民國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顏色釉、粉彩等品種。筆者在泰國文物店裡見到高達1米高的黃地粉彩開光人物大瓶,人物繪畫十分精細,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韻味,充分反映了民國早期的制瓷水平,具有很
D. 瓷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中國瓷器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原始瓷器是在商代出現。瓷器的製造在古人的經驗總結發現捏好的陶器坯料在高溫下燒結時,其中容易熔化的部分會化成玻璃狀的粘液把坯料中的小空穴堵死,燒成後不會再吸收水分這就是最早的瓷器製作。
E. 瓷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約4200年,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譯文:現在人們對窯器稱為磁器的,這是磁州窯最多,所以相延的名稱,如銀稱米提,墨稱肥肉粥之類的。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F. 中國最早的陶瓷是什麼時候出現
最早的瓷器脫胎於距今約4200年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過度的一個中間產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出現在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的東漢時期,這一時期,北方的人民因為有著人民南遷和厚葬之風的習俗,以及中國東部江蘇省的上虞地區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這里成為了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出名的就有考古發掘出來的青釉水波紋四系罐,屬於青瓷,雖然丑,但是已經符合一個瓷器的標准了。
G. 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瓷的解釋是「瓷,瓦之堅者也」,瓦屬陶器。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黑陶已表現出瓷的某些特徵,人們贊之為:薄如紙,黑如漆,堅如瓷,明如鏡。商代奴隸在長期制陶的過程中,對於燒陶的原料開始有意識的選擇,燒制出了白陶器,為瓷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據考古發現:商代已能燒制瓷器,目前在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發現並出土了商代的瓷器。河南博物院展廳中所陳列的原始瓷尊就是在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的,距今有3500年,可以說它就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瓷器。只不過其工藝製作還比較原始,所以人們把它們命名為「原始瓷器」。因為這些原始瓷的釉色比較接近以後的青瓷,故亦稱原始青瓷。
2、為什麼說鄭州商代瓷尊屬於瓷而不是陶呢?我們先來把陶、瓷之間的差別搞清楚。陶和瓷使用的原料有著本質的不同。瓷的原料含鐵量低,雜質少,可提高燒成溫度,含一定的石英石、莫來石等成分,可在焙燒後增加胎質透明度,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瓷土或高嶺土。陶的原料為一般黏土,含鐵量高,雜質也多。再就是不同的原料決定白瓷八角鏤雕獸首洗(北宋洛陽出土)了它們的燒成溫度。瓷器的燒成溫度較高,需1200℃以上,陶器的燒成溫度在800℃~1000℃左右。另外,瓷器有一層釉,這就是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形成的玻璃質釉,像一層美麗的外衣,保護著瓷胎並且永不脫落。最後一點是燒制而成的瓷器,胎體堅硬,組織緻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而陶器是不具備這些特性的。
3、鄭州商代原始瓷尊的造型和同時期的陶尊相似,大口,折肩,腹底略向內收,圜底,器表有條紋,瓷尊內外均施有淡黃色釉,胎質比較堅密,滲水性弱,燒成溫度較高。與瓷器要求的條件接近,但並未達到瓷器的全部標准。它還處於瓷器發展中的初級階段,難免保留有一些原始痕跡。縱觀商代出土的瓷器,所用瓷土中的含鐵量雖然比陶土含量低得多,但和成熟瓷器相比仍有一段距離;還有,瓷釉光澤度不夠,施釉厚薄不均勻以及一些瓷器只在上部施釉等不足現象。
4、瓷器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直到秦漢,燒瓷工匠在不斷地探索,他們改進工藝積累經驗,使原始瓷器一步步走向成熟。這一過程走了約一千七百年,直到東漢晚期,完全符合標準的瓷器才燒製成功。瓷器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它一經產生便受到人們的喜愛,並迅速發展。從隋唐至明清,大量瓷器漂洋過海,或經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H. 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您好,真正的標准瓷器是出現在東漢時期,原始青瓷還沒有達到標准 ,「原始」二字只是說初具模型。商代和周都有原始青瓷,但他們的燒造溫度達不到,用料也不是很符合規范。
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I.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和瓷器是抄分開的,襲陶瓷是總稱。
①距今5000-6000年,人類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現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②早期的瓷器不過是一種釉陶,又稱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商代出土的原始青瓷,也就是釉陶。
③東漢末期出土有釉色光亮、質地純凈的青瓷器。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
④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生產部門,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等。唐晚期,長沙銅窯首創釉下彩繪。
⑤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發展,雍正時達到鼑峰。
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