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齊魯主題詞用什麼比較好
最好是用那些當地的犧牲的戰士或是當地為人民服務的人
B. 古代人怎樣創造成語的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慣用的固定短語。
來自於古代經典或內著名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容們的口頭,
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
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C. 「齊魯」一詞誰最先提出
首先將齊、魯聯系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系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系。但是,這里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惡篇》雲: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性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范圍。如《史記·儒林傳》雲:「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就是說漢代生於燕郡(今北京)的韓嬰作《詩》內外傳(即《韓詩》),其語言和學術觀點,與齊魯地區作為今文或古文經學的《詩》論特點明顯不同。《漢書·藝文志》說:「漢興,有齊魯之說」;《晉書.范宣傳》:「諷誦之聲,有若齊魯」;蘇轍詩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縣),為學慕齊魯」;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吳偉業《贈蒼雪詩》:「洱水與蒼山,佛教之齊魯」等等。「齊魯」一詞,已成為較為固定的地域概念,這一概念源於齊、魯兩國,且與兩國文化有許多共同特點,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開。這一方面說明,齊、魯兩國文化經過逐步融合到戰國時代已初步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文化實體,成為天下向慕的「禮義之邦」了;另一方面作為地域概念也明確化,即指今山東地區。山東號稱「齊魯」、或簡稱「魯」、或別稱「齊」,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較固定的地域范圍。
D. 有齊魯的四字成語
齊紈魯縞 [qí wán lǔ gǎo]
基本釋義
古代齊國和魯國出產的白色絹。後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成語接龍
縞紵之交 交口同聲 聲色俱厲 厲兵粟馬 馬龍車水 水洩不通 通工易事 事無常師師心自是 是非得失 失時落勢 勢合形離 離鸞別鳳 鳳凰來儀 儀態萬方 方枘圜鑿鑿坯而遁 遁世離羣 羣而不黨 黨邪丑正 正冠納履 履霜堅冰 冰清玉潔 潔己從公公正不阿 阿黨相為 為小失大 大塊文章 章台楊柳 柳影花陰 陰服微行 行同狗彘
E. 齊魯出聖人是不是成語
不是呢
【點凡成聖】:將凡夫俗子變為聖人。
【東來紫氣】: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徵兆。同「紫氣東來」。
【凡聖不二】:佛家語。指凡人與聖人雖然有所區別,但本性是一樣的。
F. 大家都說說齊魯大地上的成語都有那些不雜
戰國時期齊國,
成語很多,
鄒纓齊紫就是其一。
G. 關於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成語20個
不拘一格
別具匠心
別開生面
別出機杼
脫胎換骨
推陳出新
標新立異回
別出心裁
獨樹一幟
改天換地答
積極進取
繼往開來
力爭上游
只爭朝夕
自強不息
毛遂自薦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不甘後人
不屈不撓
戴月披星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發憤忘食
革放鼎新
堅持不懈
苦心孤詣
一往無前
人定勝天
不知寢食
風雨無阻
心堅石穿
水滴石穿
求索不止
持之以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初生牛犢不怕虎
有志者事竟成
H. 有齊魯這么個詞嗎
望岳吧。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I. 帶有齊魯的成語
齊紈魯縞
[qí wán lǔ gǎo]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古代齊國和魯國出產的白色絹。後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