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溫州歷史名人
王羲之:東晉『書聖』 ,著有《蘭亭集序》 。 曾任永嘉(今溫州)郡守。生平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王羲之墓,在嵊州城東20多公里的金庭鄉瀑布山。傳說金庭是書聖王羲之晚年養生之處,卒葬於金庭鄉瀑布山下。
Ⅱ 林巧雅的發明有哪些
1.沒有發明,但是她1950年代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症,填補了中國婦產科醫學的空白。
2.正確的名字應該是林巧稚。著名臨床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她一生從事醫學事業60多年,生前曾擔任過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婦產醫院名譽院長、首都醫院婦女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3.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 又與梁毅文被合稱為「南梁北林」。
(2)林發明溫州擴展閱讀:
1.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女,漢族,福建省廈門市人,無黨派人士。林巧雅在1921年進入協和醫院學堂,經8年學習,畢業時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為這個醫學堂留下的第一位中國女醫生。
2.林巧稚1901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5歲的時候,母親患宮頸癌不幸去世,使她過早地失去了母愛。當他看到別的孩子在炫耀自己的母親時,巧雅心裡便如刀割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母親的思念愈切;越思念母親,他就愈希望自己是個醫生,能挽救母親的生命。林巧雅幼小的心靈里已經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3.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兒溶血症連續夭折了三胎後寫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兒溶血病當時在國內還沒有成活的先例。為了圓這位女工的母親夢,林巧稚查遍國外最新的醫學信息,提出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婦科病普查普治,約有關專家座談,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症,填補了中國婦產科醫學的空白。
Ⅲ 溫州的名人有哪些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2003)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趙萬龍
(1984-)溫州柳市人,著名作家,鄭州師范大學文哲學系畢業,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方戰爭日記》等名著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Ⅳ 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領導介紹
汪奎宏現任浙江省林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會長、浙江省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林業局跨世紀培養人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竹類栽培與加工、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曾獲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浙江省第四屆青年科技獎、「全國星火標兵」等榮譽稱號,是我省竹類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汪奎宏同志共主持或參加完成了50餘項科研、推廣項目,共獲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主持完成的「竹材深加工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的「毛竹筍用林豐產結構調控技術研究」、「環保阻然中密度復合板的研製開發」、「香菇栽培基質資源開發利用」、「毛竹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分別獲得浙江省科技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出版《中國毛竹》等專著11本,其中主編6本。負責建設浙江省竹類研究重點實驗室。在竹類栽培、竹材加工、竹工機械研究上成效顯著。 在科研工作上汪奎宏同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科技與實際相結合,著重研究解決困擾林農經濟發展的問題,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他經常深入林區,把科技知識送到林間地頭,為當地的林技人員和廣大林農講授有關實用技術,受到各地群眾歡迎,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江波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浙江省林產品質量檢測站站長,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國家林業局營林咨詢專家,江西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林學會森林食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林業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態重點創新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貼,獲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青年科技獎、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和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森林培育與生態研究,主持或主要參加完成國家攻關、省重大等各類科研項目32項,共獲科技進步獎12項,其中主持完成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0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2008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1997年、2001年、2007年);出版《森林生態體系快速構建理論與技術研究》、《多功能用材林研究》等專著8部、論文集2本,公開發表主要論文5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制訂技術標准與規范8個,認定林木良種8個。 牽頭負責的創新團隊建立並提升了我國區域森林生態體系快速構建理論,豐富了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體系,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創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態定位監測網路,在生態林營建、櫸樹杉木良種選育、生態功能評價及林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優勢與特色,將及時運用原創性研究成果,率領團隊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 朱光權調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森林培育技術研究工作和黨務工作。1997年赴日本福井研修1年。 先後主持或主要參加完成了省重大項目、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省基金課題、林業廳重點項目、麗水市重大項目等共12項。取得了具有實用價值和顯著經濟效益的研究成果6項,其中《爆碎法提高飼料利用率及其效果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香菇栽培基質資源開發利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短輪伐期菇木林培育技術研究開發》獲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浙江省營林技術決策咨詢系統研究與開發》獲省林學會科技興林獎二等獎;《食用菌膠囊菌種標准化繁育技術開發研究》獲省林業局、省林學會科技興林獎二等獎,《HACCP在出口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中的應用研究》獲麗水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發表學術論文21篇,合著出版著作3部。 柳新紅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育人員,中國林科院森林培育學博士。曾獲全國優秀林業科技工作者、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榮譽稱號。 1993年以來先後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南山區蘭花資源調查與評價」、省林業廳重點推廣項目「森林蔬菜栽培與利用技術推廣」、浙江生態省建設考核重大項目和麗水市重大科研推廣項目「短輪伐期高效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關鍵技術研究」、省科技攻關項目「珍稀速生原料林樹種——翅莢木引種及其快繁技術研究」、省林業廳省院合作項目「短周期工業原料林樹種選擇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項目「特種工藝用材新品種選育與定向培育研究中試」和「東京野茉莉高檔食用油料林定向培育與油脂精煉工藝研究」、省創新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專項「浙江省林科院林木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建設」等。現為浙江省林科院林木育種重點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中國翅莢木》、農業部規劃《園林制圖》教材、《森林蔬菜利用和栽培》和《生態系統健康與生態產業建設》等專著。 朱湯軍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經濟林培育與林業碳匯的研究工作。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省薄殼山核桃協作組、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林業碳匯與計量)核心成員。 主持國家林業局「948」項目(薄殼山核桃優質良種雜交配置技術引進)、省重大攻關項目(薄殼山核桃優新品種引進、繁育與評價)及編制浙江省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等項目6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其他省市項目9項,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林業廳「科技興林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杭州市政府獎項3項,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表《浙江省實施清潔發展機製造林再造林項目潛力分析》等論文16篇,其中第1作者6篇。參與編寫《圖說森林野菜高效栽培技術》、《浙江省山地困難立地造林技術規范》等專著。 陳順偉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工分會理事,浙江省「十二五」成果轉化工程「農產品加工與安全技術」咨詢專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曾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林產品加工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國家科技攻關、國家林業局「948」、省科技重點等科研項目12項,其中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招標項目「高品質竹醋液機械化連續式生產技術研究」,在竹炭、竹醋液生產規模、得率和質量方面居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利用林副產品廢棄物製造清潔炭的關鍵技術研究及中試」項目,研製的成型機、炭化爐等成套設備產品分別出口俄羅斯、韓國、德國等11個國家,是當前國內生物質緻密成型生產機制炭主流設備。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5項(其中主持完成2項)、三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60篇,出版專著3部。作為技術負責人簽訂技術轉讓服務合同21項。
Ⅳ 溫州十大名人
1、王十朋
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生於溫州樂清四都左原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為對,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官秘書郎。曾數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年六十。紹熙三年(1192年),追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2、張璁
張璁,字秉用,號羅峰,浙江溫州府永嘉(今溫州市龍灣區)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大禮議」事件中重要人物。後因避諱,由世宗欽賜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內閣首輔。世稱「張閣老」,因在位期間清廉奉公,又被賜稱為「太師」。
卒謚文忠。著有《禮記章句》、《大禮要略》、《羅山奏疏》、《羅山文集》、《正先師孔子祀典集議》、《金縢辨疑》、《杜律訓解》、《敕諭錄》、《諭對錄》、《欽明大獄錄》、《霏雪編》、《嘉靖溫州府志》等。
3、葉適
葉適,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生於瑞安,後居於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
4、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5、項喬
項喬,字子遷,號甌 東,永嘉七甲(今中國溫州市龍灣區沙城鎮)人。後遷居城內九曲蒼,又自號九曲山人。
項喬為人渾朴明斷,料事正確,心地坦盪。他認為聖人是可以學到的,見好事只恐自己做得太少,做官廉潔愛民,所以到處都有好政績。
Ⅵ 求溫州著名的人物啊~~~~~
就這些,先看看,不夠,還有現當代的,名人
孫詒讓
溫州瑞安人,清末國學大師,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劉基
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張璁
溫州龍灣人,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黃公望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等專著。
蘇步青
(1902-2003)溫州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
楊忠道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數學所所長12年(1992年到2004年),蘇步青學生。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生於溫州城區。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
Ⅶ 謝靈運與溫州 趣事
南朝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發現者 他出身東晉世家,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他性喜山水,與陶淵明同時代詩壇雙壁。陶淵明看透官場的黑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綬去職」;他呢,入宋降爵為侯,政治失意,「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遍歷諸縣,動經旬朔。」公元422年秋,他到永嘉郡做太守,發現永嘉山水奇物幽美。一年中,他到處漫遊,寫下山水詩二十餘首。
查永嘉沿革,當時的版圖相當於今天溫州全市,是個大永嘉。那麼,謝靈運寫楠溪江的詩究竟有多少呢?他的原有詩集早已散佚。據《永嘉縣志》可稽查的,即有《過白岸亭》、《登石門最高頂》、《夜宿石門》、《登永嘉綠嶂山》,以及公元423年秋離開永嘉時寫的《北亭與吏民別》等五首。
當時的永嘉,地處荒僻東夷。楠溪江草木蒙茸,在它的下游綠嶂山,也被葳蕤草木覆蓋。「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澗委水屢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這是他的《登綠嶂山》中的詩名,可想像當時古樹蔽日,濃翳遮天,在林間竟鬧不清月出日落誰東誰西,辨不明方向。故他每次外出,往往「裹糧策杖」,有時還往往帶著一班人馬在前邊砍伐開道。
《登石門最高頂》一詩,是寫距離永邑(今鹿城)十三里賢宰鄉的北面石門,即今天永嘉縣黃田鎮境內。當時「長林羅戶庭」、「密竹使徑迷」,甚至「嗷嗷夜猿啼」,不僅山上林木蒼翠,還有猿猴啼鳴。這種景象到今天不再復存。由於人類的繁衍,過於向自然索取,亂砍濫伐,這一帶幾乎再沒有騷人墨客登臨游賞了。山下黃田鎮小商品市場的人群,倒是川流不息。
謝靈運又是永嘉山水知已。他登山,還發明了一種「木屐」。為防止打滑,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世稱「謝公屐」。貴為一方父母官,到楠溪遊玩不用轎抬,實屬難得,登山還特地發明這種木屐,更說明他熱愛山水,尤其熱愛永嘉楠溪江山水之情了。《石室山》是否寫楠溪江大若岩,至今仍有爭論。其焦點:大若岩是楠溪江腹地,道路艱難險阻,謝靈運去得了么?我看詩人如此醉心於山水,為登山還特製木屐,有這樣的決心,為何不能去?詩中寫道:「微戎無遠覽,總笄羨升喬」。他少年就喜歡游覽,羨慕登仙的王子喬。「靈域久韜晦,為與心賞交」。這里的石室,可韜光養晦,可結交推心置腹的朋友。從詩中描繪的景狀,酷似大若岩。他這首詩,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這篇描繪大若岩山水精品,如出一轍。謝靈運游山水,是一種神遊。正如錢鍾書所說:「人於山水,如『好美色』,山水於人,如『驚知已』。」他與大自然結成朋友,才能寫出真山真水真性靈的好詩篇。
無論綠嶂、石門,或北亭,地處楠溪江下游。如果把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比作一幅秀美山水畫軸,謝靈運所發現僅是這畫軸的一端,它的美尚且如此驚人了,那麼這畫軸的主體部分,其景色更可想而知了。
永嘉山水因謝靈運的發現而名揚天下,而謝靈運又因永嘉山水孕育的詩情,奠定他山水詩鼻祖的地位。在謝靈運之後,陶弘景、徐陵、張又新、孟浩然、王維、陸游、朱彝尊等著名詩人,因謝靈運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他們或徜徉楠溪江口,或深入楠溪風景區腹地,吟詠不絕,留下無數珍貴詩篇,影響溪山文化。
蘇軾雲:「自言長官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這應成為當今各地父母官們,效法謝靈運和蘇軾,開發祖國風景名勝的座右銘吧!
Ⅷ 什麼是溫州人創業之本
成事在謀、謀事在人,溫州人能夠在商業戰場上所向無敵、高歌猛進,就是因為他們有著精明的頭腦。
溫州人是最精明的中國人
中國自古有「無商不奸」「買的沒有賣的精」的說法,「奸」和「精」有消極令人厭惡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說可以解釋為精明,溫州人正是把這種「奸」和「精」運用到了極致。而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指出的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的「奇」異曲同工。商場如戰場,競爭似戰爭,在復雜變化的市場中,溫州人用自己精明過人的商業頭腦,看到無限商機,取得了別人不能比擬的成功。
有這么一個說法:「假設某人口袋裡只有人民幣100元,他對外人稱作200元,他肯定是北方人;說成50元,決對是上海人。說100元,如此實打實,只能是西北人;顧左右而言其他者,則一定是溫州人。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他口袋裡到底裝著多少錢。」
這一調侃的說法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溫州人的精明!
上海人的精明在全國是出了名的,遇事總是有心計、會盤算、不吃虧。常常被人們稱為「門檻精」,人們總以為「精明」這個詞只屬於上海人,他們二者可以劃等號,但是,溫州人卻能利用上海人的精打細算來賺上海人的錢。你說,到底誰更精明?
有位溫州的老闆,在上海普陀區開了一間頗具規模的五金店。他常談起他的生意經,他說:「賺上海人的錢可不容易上海人第一次買一件東西,都要先跑數家商店,用小本記好每家商店同類產品的最低價格,比較後再購買東西。發現了這個規律,我就想了一個應對之策我見到上海人第一次來我的店購物時,我總是把價格報得低低的。如此一來,他們認定我這家店是物美價廉以後的生意就會主動找上門。與此同時,我還能把其他商品的價格稍微提高一些。生意照樣可以做下去」
溫州人的確是中國人的「異類」,中國人無不感嘆溫州人的精明。他們能發現別人看不見的機會,能戰勝看似比較強大的對手。因此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是做生意的商人,尤其做輕工產品的生意,通常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溫州人打敗,要麼與溫州人合作。
「無中生有」-溫州人創業的資本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溫州人創業,一無優惠政策,二無技術資本,三無雄厚資金,他們為什麼能夠迅速成功呢?其實靠的就是精明這個最大的資本,精明的含義之一,就是曾憲梓先生所說的「創意」。
下面看看幾個溫州人的故事,就知道溫州人有多精明了。
金利來集團的創始人曾憲梓在一次電視專訪中曾經說過一句話:「做生意是要靠人的創意而不是靠本錢!」他說自己開始創業時開了一家裁縫店,只有三台破舊的衣車,開始只為專為當地人量體裁衣。當時這種裁縫店在香港多如牛毛,競爭激烈,他自己也是慘淡經營。後來他想出了將做衣服改為做領帶,才走出困境成就了今天的事業。
王麟權的創業史更讓我們感嘆創意在溫州人成就中的分量。跟大家一樣,王麟權家裡的衛生坐便器經常堵,排泄物下不去,惹得他心煩。可就是這一「堵」,「堵」開了王麟權的茅塞。他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研究後,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權竟然研製成功了專門用於廁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學制劑「潔廁精」和「塞通」。這項發明當時屬國內首創,並獲得了技術專利。於是,王麟權向妻子借來幾萬元私房錢,招了6名僱工,就這樣一家像模像樣的生產「潔廁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開張了。由於這些產品很少有廠家關注,生產的就更少了但家家戶戶都離不了,所以銷路自然也就不成問題,產品常常供不應求。王麟權得意地笑稱自己是「廁所里淘黃金的人」。
與王麟權不同,溫州人李剛的創意的基礎是對城市地深入了解和自身積累多年的行業經驗。原來李剛初來深圳時,原本打算隨大流與朋友一起合夥投資房地產生意,但後來他卻108°大轉彎,獨資在深南中路開了一家有相當規模的書店,里邊林林總總全是世界名著、傳記文學、藝術欣賞之類格調高雅的圖書。不少人勸他有稱深圳人只知賺錢,無暇讀書開書店只會賠錢。李剛卻自有他的道理:首先投資書店的資金遠遠小於投資房地產;其次偌大的深圳市缺少一間相應規模、相應格調的書店;再次深圳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界精英,這一批人對圖書的品味不低而且也必須通過讀書不斷提高充實自己;最後自己曾在書店工作過,有過十幾年的圖書銷售工作經驗。果然李剛地精心經營下,書店生意紅紅火火。
有一個經營服裝的溫州人,某一天突發奇想,將攤位上擺放得井井有條的衣褲故意亂堆放,同時高喊「賤賣!」「便宜貨!」因此,吸引了不少家庭主婦,他們圍在小攤周圍,一眨眼功夫全都賣完了。爭先恐後地搶購。實際上,這些衣褲的價格,一點兒都沒有降價。為什麼卻一下子變得暢銷了呢?這是因為一般家庭主婦都喜歡貪小便宜。該溫州人正是抓住了她們的這種心理,使她們覺得亂堆亂放的衣服一定是便宜貨,從而達到了自己銷售的目的。
溫州人「無中生有」的智慧,讓他們克服了各種資源稀缺的先天不足,憑借創造精神,創造了許多神話。沒有畜牧業溫州的水頭鎮、郭溪鎮,成為全國最大的皮革生產基地;不產棉花,紡織企業也沒有的龍港鎮、宜山鎮,成為再生布的生產基地;溫州沒有汽車生產企業,過去也沒有摩托車生產企業的塘下鎮,成為全國四大汽摩配生產和銷售基地。創意-這一精明的本質,讓溫州人越來越精明,而精明的頭腦使得溫州人猶如一塊金子,放在哪兒都發光,都能創造財富。
溫州人的炒房經
幾年前溫州炒房團在大江南北屢屢出擊且屢戰屢勝,讓很多城市的市民對他們是又恨又怕,其實溫州人不僅是炒住宅就連爛尾樓他們也不放過,爛尾樓也能掙錢,而亦能掙大錢,這就是溫州人的精明之處。溫州人炒房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每人必有法寶就是精明。讓我們看看四個溫州人精明的炒房經歷。面四個溫州人的炒房經歷就知道溫州人精明的商業眼光了。
葉女士:買房要買貴的。葉女士目前在上海已經買下了5套房子,總共花了480萬元。她說:「我的經濟高速發展中,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現在更有全國經濟看上海之說,這為上海的房子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大量的外地人、外國人會涌到上海,對住房的需求自然會越來越大,上海的房地產肯定要上漲,所以我願意把住宅投資做為首選。」
2002年5月,葉女士第一次參加購房團,以每平方米5450元的價格買進聯洋社區一套154平方米的住宅,總價近85萬元。2005年7月,這套住宅的價格漲到了每平方米7500元,葉女士就把這套房子賣了,凈賺20萬元。
葉女士在上海購房投資有的很清晰思路:買房是為了在房價上漲之後能夠轉手,房價漲個十幾萬元對工薪階層有影響,而對有錢人來說,這十幾萬就不算什麼,所以買房還是要買貴的,而且要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這些針對富人設計開發的樓盤,由於品質高,不會輕易下跌,升值空間大且穩定。
張先生:挑樓要挑頂層。在傳統的購房觀念里,頂層和一樓往往是雞肋,而張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專挑頂層。這是為什麼呢?這里蘊含著張先生獨特的商業眼光張先生說,地段好的高層住宅一般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形設計,頂層往往會多出很多空間,這些不需要你花一分錢的設計可以讓你的房子別具一格。還有一些多層的房子,開發商推出頂層的用戶送空中花園,或者即便設計的房子不是平頂的,頂層閣樓的空間也很大,這樣算下來是能讓你大大地賺上一筆。
在北京的一次房產團購中,在每個樓盤都是20多層的高樓中,只有張先生選了3套頂樓別人若選的是中間偏上的樓層。2005年10月交房後,只見大樓尖頂高聳,全玻璃外牆,頂層客廳的頂高有一部分是6米的開闊空間。他當初買時頂層每平方米的價格比樓下的還要低200元,現在卻多賺了這么多空間。張先生說這樣的結構風格,講究情調的外國人是最喜歡租住了,結果他的出租價格果然比下面的樓層高出了2000多元。了解承租人的住房習慣,選擇具有針對性設計的住房,才能賺的比別人多,這正是張先生的精明之處。
吳先生:買房不如買商鋪。與別的溫州人炒住宅不同吳先生以投資商鋪為主,他認為市場旁邊的商鋪比較有投資價值。炒房團除了在經濟發達的城市炒,還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城市炒房,他說經濟相對落後的地方,居民對住宅的需求心態是:等一等,湊足了錢再買,他們不大能接受按揭貸款等方式。但商鋪就不一樣,一則商鋪有市場需求,二則商鋪出租可以賺錢。所以在成熟市場的旁邊,面積在40~100平方米左右的商鋪,既容易出租,也便於脫手這就是市場觀念差異。吳先生正是看了這種差異才把商鋪作為投資對象,因此他購買了大量商鋪,結果正如他所料,承租者紛紛而來,吳先生賺了個盆滿缽滿。
林阿信:收購爛尾樓。2004年5月,一位曾經號稱溫州炒樓專家的企業家林阿信以高達5個億的資金接手了天津最大的爛尾樓項目「中山商廈」,讓各界人士甚為震驚。區區一個炒樓專家有什麼樣的膽魄和見識敢接上億資產的爛尾樓?
前幾年由於各種因素的促使,不少城市出現了不少爛尾樓項目,這些項目一般是地理位置好、建築工程優的項目,都因資金短缺成了爛尾樓,各地領導對此也深感頭痛。
林阿信的精明就在於,收購這些爛尾樓進行開發有著其它項目沒有的優勢,不僅工期短,投入資金少,而且由於是地理位置好,政府重視的項目,看上去麻煩的項目,其實是最好的開發項目。常規條件下一個正常樓盤從開發到上市起碼要2~3年,長的甚至要4~5年,而盤活爛尾樓通常只要一年左右,這樣大大提高了資金利用率。這就像股市中的企業重組,新股東接手後重新打造、包裝,不僅可以咸魚翻身,還可以令「股價」成倍上漲。如此巨大的商機,溫州人林阿信當然不會錯過。
天津中山商廈項目正是這樣一個項目,該中山商廈地處天津百年老街中山路與律緯路交叉口,是天津河北區繁華的商業中心。林阿信接手後,將該項目更名為中山國際廣場,並一分為三地組建成國際大酒店、國際購物中心和高級公寓。改造後的爛尾樓剛上市就成為了許多投資者追捧的對象,大有成為天津市新地標之勢。
成功的收購使林阿信越發堅定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房地產開發就像種地,一年四季不能少,還要勤於更做,而且一個項目幾年下來才能等到收獲的季節但接手爛尾樓卻可以一年的每季都是秋天,可以很快收獲;而且又能有效地解決不良資產問題,在個人獲利的同時,還能促進各地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為此,他准備將溫州的游資有效地整合,組成「溫州爛尾樓投資收購公司」,做一個中國的「盤活爛尾樓大王」。
有謀才能成功。溫州人能夠在商業戰場上所向無敵、高歌猛進,就是因為他們頭腦精明,能夠透過困難和阻力看到成功的機會,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經營謀略,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抓住別人抓不信的機會,把別人不經易丟掉的賺錢機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從而把握機會取得成功。
Ⅸ 溫州的歷史名人
蘇步青簡歷
出生於1902年,浙江平陽人。從小喜歡數學,1919年8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27年3月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研究院,1931年3月畢業並獲理學博士學位。
同年4月回國,先後任浙江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教授和數學系主任。1935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數學會,被推為《中國數學學報》主編。1948年9月任浙江大學訓導長,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學術委員會常委。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任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浙江大學教務長,並主持了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工作。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並兼任復旦大學教務長。1956年任復旦大學副校長,開始籌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後任所長。1960年3月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78年4月任復旦大學校長,1983年2月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
是政協第五屆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二、三、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1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長期擔任民盟的領導工作,歷任民盟第四、五、六屆上海市副主任委員,民盟第四、五屆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一、二、三屆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民盟第八、九屆中央名譽主席。
相關報道
「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
蘇步青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
留學日本期間,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成為幾何學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被稱為「蘇錐面」。他是中國第一位研究「K展空間」的專家,被國際上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與「東方第一幾何學家」。
「蘇步青效應」
「精培細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蘇步青教授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他一生執教70年,培養了上千名高才生,其中包括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潛等8位院士,可謂桃李滿天下,形成了被人們稱道的「蘇步青效應」。和一般數學家不同,蘇步青的文學功底很深,是一個很出色的詩人。他自己有詩集,總共創作過數百首古體詩。
對於教育,蘇老反對「名師出高徒」,而主張「嚴師出高徒,高徒出名師」。他總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科學發展,我們應自覺地鼓勵學生超過自己。」
他歸納出三條培養優秀學生的做法:一是先鼓勵他們盡快趕上自己;二是不擋住他們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後趕他們,推他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