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禽戲」是華佗發明的嗎
據說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創制。其健身效果被歷代養生家稱贊,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體委發出通知,把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後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
最早記載了「五禽戲」名目的是《後漢書》與《三國志》,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也有提及。
據說五禽戲是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華佗是五禽戲的整理改編者,在漢代以前已經有許多類似的健身法。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傳說五禽戲是由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鶴5種動物的動作創編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醫療氣功。它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
Ⅱ 「五禽戲」是由誰創立的
五禽戲,是通過模仿虎,熊,鹿,猿,鳥(鶴)五種動物的動作,以保健強身的一種氣功動功功法。據說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的,故又稱華佗五禽戲。五禽戲能治病養生,強壯身體。練習時,可以單練一禽之戲,也可選練一兩個動作。單練一兩個動作時,應增加鍛煉的次數。五禽戲是一種中國傳統健身方法,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五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歷代養生家稱贊,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體委發出通知,把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後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
Ⅲ 「五禽戲」起源於漢代,它屬於什麼類型的
五禽戲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五禽戲英文名稱:wuqinxi;five mimic-animal exercise定義:模仿虎、鹿、熊、猿、鳥(鶴)五種動物動作,以保健強身的導引方法。應用學科:中醫葯學(一級學科);推拿學、養生學、康復學(二級學科)
五禽戲是一種中國傳統健身方法,由五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組成。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據說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創制。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歷代養生家稱贊,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體委發出通知,把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後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
Ⅳ "五禽戲"起源於哪個時代
據說五禽戲是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華佗是五禽戲的整理改編者,在漢代以前已經有許多類似的健身法。最早記載了「五禽戲」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
劉時榮所傳五禽戲
劉時榮所傳「古本新探華佗五禽戲」不但有徒手套路,而且還有器械套路——華佗五禽劍。其中,華佗五禽戲徒手套路40個動作(每戲各8式);華佗五禽劍則是劉時榮結合自己練習五禽戲的親身體會,深入民間挖掘五禽戲的歷史資料,廣泛搜集技藝精華,通過不斷研究、修改,在傳統五禽戲的基礎上創編的。共44式(虎戲8式、鹿戲8式、熊戲8式、猿戲10式、鳥戲10式)。
劉時榮所傳五禽戲強調「五禽戲亦屬武術范疇」,其所傳套路演練時,「動作圓活」,「有些架式從外形上看似不大圓,但對意與氣仍要按照圓的要求運行」。
董文煥、劉時榮同學於安徽亳州武術名師譚繼林,但傳承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除上述差異外,在一些具體的手法上,兩人亦存在不同。如劉時榮所傳的鹿戲手勢是食指和無名指彎曲,而董文煥所傳的五禽戲鹿戲手勢則是中指和無名指彎曲等。
(4)五禽戲是發明的健身養生的功法擴展閱讀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後,委託上海體育學院迅速展開了對五禽戲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編寫出版了《健身氣功·五禽戲》,2003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健身氣功·五禽戲」其動作編排按照《三國志》的虎、鹿、熊、猿、鳥的順序,動作數量按照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的描述,每戲兩動,共十個動作,分別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力求蘊涵「五禽」的神韻。
2006年,華佗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Ⅳ 五禽戲是誰發明的
五禽戲是漢代的著名神醫華陀創立,是一種模仿五種動物動作和神態的功法。
Ⅵ 五禽戲是誰發明的發明五禽戲是為了什麼
五禽戲是由東漢末時期的華佗發明的,而發明五禽戲是為了引導人們用來健身;並且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華佗是中國的一代神醫,他在《莊子》的“二禽戲”又稱“熊經鳥伸”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後,委託上海體育學院快速展開對於五禽戲的挖掘、整理與研究,然後編寫出版了《健身氣功·五禽戲》,並在03年的時候出版了;而在2006年的時候,華佗的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准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又在201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Ⅶ 五禽戲對健身養生有什麼用
五禽戲和太極拳都有健身的作用,不同的是五禽戲只是健身強體之用,而太極拳不但有健身之用,並且可以防身!是武術的一種!
Ⅷ 「五禽戲」是誰發明的
據說五禽戲是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華佗是五禽戲的整理改編者,在漢代以前已經有許多類似的健身法。最早記載了「五禽戲」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
還有人認為相傳是由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鶴5種動物的動作創編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醫療氣功。它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
五禽戲是漢代的著名神醫華陀創立,是一種模仿五種動物動作和神態的功法。
模仿動物的功法早在漢代之前就有,如《莊子》中就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的記載。華佗的功績在於將以前的功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組合成套路,通過口授身傳進行傳播,讓大家強身健體。五禽戲開始並沒有文字流傳,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五禽戲的內容主要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
虎戲: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軀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三次。繼而兩手先左後有向前挪動,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接著抬頭面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後退七步。
鹿戲:接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右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稍停,呼氣、頭頸回轉,當轉至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三次,右轉兩次,最後回復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戲:仰卧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面,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面,略停,先以左肩側滾落床面,當左肩一觸床面立即復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面,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復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面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面。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軀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猿戲:擇一牢固橫竿,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腳懸空,作引體向上七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懸,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鳥戲: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面,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七次。
五禽戲在練習時不宜太累,以出汗為標准,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