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主題是創造的書

主題是創造的書

發布時間:2021-08-01 00:33:22

1. 請問老舍文學創作的基本主題是什麼

我們老師講的是
基本主題——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老舍繼承了從魯迅以來的關於「國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有開拓,有新的特色

2. 什麼書的題目(或主題)是有關夢或夢想的

夢溪筆談

3. 狄德羅的創作主題是什麼

狄德羅, 法國啟蒙主義哲學家和作家。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作坊主家庭,幼年受教會教育,後到巴黎上中學。曾因發表無神論著作而入獄,出獄後主持編纂了《網路全書》。他在哲學、美學、戲劇理論和小說方面都有所建樹。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繪畫論》等著作中提出了真善美統一的理論,主張把美建立在真與善的基礎上。在藝術表現上提出「要真實」「要自然」的要求。

狄德羅像

4. 有哪些創新方面的書籍

創新方面的書籍有:

一、《創新:經濟增長的奇跡》

《創新:經濟增長的奇跡》絕大多數學者一直將價格競爭視為增長背後的驅動力,鮑莫爾卻獨辟蹊徑,認為增長背後的推動力是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即企業內部系統化的創新活動、一個創新行業中的所有企業在生產新產品和創建新工藝的過程中都爭先恐後地競爭、企業之間在創造和運用創新上的協作。

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與所有其他經濟體系最鮮明的差別就是自由市場中存在的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創新,因而資本主義創造了異乎尋常的經濟增長紀錄。企業家始終在為經濟增長提供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和其他形式的至關重要的增長激勵。

二、《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

《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內容簡介:大家都認得出好創意。印刷機、鉛筆、抽水馬桶、電池、互聯網、——這些都是絕妙的創意。然而,它們是如何產生的?被喻為「科技界的達爾文」的史蒂文·約翰遜在《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一書中,提供了深具啟示意義以及有論證實據的答案。

作者史蒂文·約翰遜以富有感染力、包羅萬象的風格游歷於多重領域,從都市研究,到網路文化,找出了獨特創新背後的7大關鍵模式,深入人類600年重要發明的創新自然史,找尋它們的蹤跡。

三、《創新管理》

《創新管理》是2009年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穎。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火的發明使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電燈的發明改變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火車、飛機的誕生使天涯近在咫尺;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購物可以足不出戶。

四、《創新者的窘境》

本書分析了計算機、汽車、鋼鐵等行業的創新模式,一針見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導致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通過一些具有行業領導地位的公司的成敗的經驗教訓,書中提出了抓住破壞性創新現象的一些原則。旨在幫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經歷的或將會經歷的變化,指導大家積極面對並取得成功。

五、《大爆炸式創新》

大爆炸式顛覆是超越顛覆式創新的最新創新方式,是一種擁有巨大能量的創新,能在數月甚至數日之內撼動那些根基牢固的企業。其駭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影響力都來源於湧入市場的顛覆性科技,它們比前輩們質量更優,而且價格更低廉。

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和產品的快速迭代改變了原有的創新方式。顛覆不再是從某一個方向出現,而是從四面八方涌來。我們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創新者的窘境,而是創新者的災難。「你怎麼會破產的?」「兩步,慢慢瓦解,然後頃刻坍塌。」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創新 ([美] 威廉·鮑莫爾所著書籍)

網路—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

網路—創新管理

網路—創新者的窘境

網路—大爆炸式創新

5. 創造為主題的高中作文

當流行歌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擾;當影視圈掀起一股又一股的翻拍熱潮;當小說紛紛「下海」變身為電視劇連續劇的「文學」版本,文學獎堂而皇之地成為市井左鄰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文化創造力正日益萎縮?缺乏創新和山寨思維正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威脅?歷史上的一些文化產品,之所以偉大和不朽,成為人類文化財富的積淀,變成歷史的客觀精神,取決於它所體現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創造力,一直以來為古今中外的作家、詩人、哲人和批評家所關注、思考和追求的。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或者對於一個時代來說,文化創造力如能被極大地激發起來,那是一場真正的文化盛宴。 我認為缺乏創新是我們文化中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浮躁心態,沒有刻苦的創新精神和創作風氣,或是被經濟利益所束縛。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備受青睞,讓我們看到社會上許多人似乎總是習慣於從眾、模仿,從而泯滅了對創造的渴望和激情,喪失了自我和個性。的確,如今各個領域抄襲之風日盛,新品乏見,創作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我們必須拯救文化,拯救我們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要為人類文化的創造力留下空間. 首先,要具有文化創造力不能跟風,必須有創造精神。在去年的書展上,我發現關於青春和懸疑類小說對青少年十分賣座,貌似在眼下,這種故事情節曲折、讓人暫時感動的小說十分受歡迎,而那些真正能夠受益終生、給我們啟發的,像劉墉、畢淑敏的書卻讓有些人嗤之以鼻。可我們是否想過,這種書的類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創作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當這種跟風精神成為人們思維中見怪不怪的一環時,它對文化和原創精神已構成十分嚴重的威脅。我認為,完成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應力求創新。像國慶前夕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公演,頗受好評。導演追求的「不重復過去,不重復別人」的精神 ,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要有創新的文化必須要有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今日中國應具有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應產生震撼人心的鴻篇巨制。令人遺憾的是,創造之苦,創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願去受;更多的人熱衷於模仿、跟風或者乾脆復制;有人有創新之能,卻寂寞難耐,將才智消耗在製造浮躁的文化泡沫;還有人雖兼具創造之才、創新之志,卻苦於「冷坐十年功,抄襲一分鍾」,成果難得易失,費盡心血的作品難以得到有效保護。2008北京奧運會是十分成功的,開幕式十分有特色的中國風表演也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讓許多人為之震撼。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成功背後的艱辛?張藝謀導演為了將文化創造力發揮到極致,日以夜繼地策劃整個奧運會開幕式,不停地開會、商討和排練,才將最精彩的一面呈獻給大家。所以,成功的作品離不開刻苦努力. 再者,文化創造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和利。許多電視劇不知演了多少遍?現在不是照樣大拍特拍,開始了新的一輪翻拍熱潮?像《流星花園》無論在台灣、日本、韓國或者是內地的翻拍,不都掀起一股熱潮,創造了許多收視奇跡,這些劇情幾乎都一樣的電視劇,為何如此受歡迎?是我們的好奇心還是媒體的炒作?《建國大業》票房大獲成功,但這種成功恐怕更多的是商業運作、大片娛樂因素、明星效應的結果,與體現的藝術創造力關系不大。令人遺憾的是,當下這種文化創造力的缺失正在成為大量文化產品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其實仔細想想,有多少作品是我們真正喜歡的?一些人更多地依賴大投資、大題材、大製作、大宣傳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更多的觀眾是被「忽悠」到劇院里看演出,看的不是藝術,而是一場「文化事件」。 我們真的失去文化創造力了嗎?沒有人相信,更沒有人甘心如此。一個文化傳統深厚悠久的民族,豈會輕易失去創造的智慧?豈甘長久置身於「來料加工」、「貼牌出口」的尷尬境地?豈會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覺?但也不能不正視,我們必須克服身邊正束縛、抑制著文化創新,消損其活力,磨蝕其鋒銳的一些消極的因素, 創造出偉大和不朽的作品,在人類文化創造力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6. 請介紹幾本關於創新的非常好的書

TRIZ理論方面的書都可以。你可以先搜索一下,結果你會震驚的。目前創新領域最偉大的系統化理論化工具。

TRIZ理論是由前蘇聯發明家阿利赫舒列爾(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創立的, Altshuller也被尊稱為TRIZ之父。1946年,Altshuller開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研究工作。當時Altshuller在前蘇聯裏海海軍的專利局工作,在處理世界各國著名的發明 專利過程中,他總是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進行發明創造、解決技術難題時,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學方法和法則,從而能迅速地實現新的發明創造或解決技術難題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發現任何領域的產品改進、技術的變革、創新和生物系統一樣,都存在產生、生長、成熟、衰老、滅亡,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產品設計並能預測產品的未來趨勢。以後數十年中,Altshuller窮其畢生的精力致力於TRIZ理論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領導下,前蘇聯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了TRIZ的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相關書籍,建立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演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並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建立起TRIZ理論體系。
80年代中期前,該理論對其他國家保密,80年代中期,隨一批科學家移居美國等西方國家,逐漸把該理論介紹給世界產品開發領域,對該領域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1世紀,每個國家都不可能離開全球市場而獨立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就必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而成功生存的法定就在於創新。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了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這也奠定了創新中國的理論。TRIZ理論正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批量發明創新的夙願。

7. 倡導全民閱讀,創造書香閱讀的主題作文,題目應該用什麼

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

8. 圖書的起源主題環境創設

圖書的起源
一、漢字產生
漢字產生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漢字是怎樣產生的,是什麼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
(一)"倉頡"造字
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中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還有的史籍,如《論衡》中說倉頡長著四隻眼睛,"仰觀奎星圓曲之勢,府察龜紋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文"。
但是,對於一種獨立發展又有相當久遠歷史的文字來講,它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在較短的時間內發明的。在原始社會,生產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極為低下,文字的產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任何人都無法經歷如此之長的過程,所以,倉頡造字之說是不可信的。
我們還可以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早期文字成於眾人之手;而非一人獨創。中國的早期文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都有許多異體字。也就是說,同一個字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的寫法,如果是倉頡一個人發明,他為什麼要給自己和別人製造這么多麻煩?荀子就曾經認為,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眾人發明的,而倉頡的名字為什麼單獨流傳下來呢?因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
也就是說,在倉頜以前,文字已經產生,不過當時的文字還在初期階段,殊體異形,沒有定製,而倉頡的功勞,正在於對這種形體不一的文字進行了整齊劃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們稱頌。
從"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這一說法,我們還可以分析出,文字記錄與古代的史官關系密切。至於倉頡的活動范圍,現在,在山東壽光,河南開封,河北南樂;陝西長安和白水等地都有倉頡墓、倉頡廟和倉頡造字台等遺跡。其中以陝西白水縣的倉頡廟規模最大,長安縣的倉頡造字台保存尚好。盡管這些古跡都是後人根據傳說附會後造出來的,但是也從另一側面說明,造字活動波及地域之廣,以及人們對文字發明者的崇敬。
倉頡本人曾被人們神化。《論衡》說倉頡長四隻眼睛,《淮南子》中說倉頡造字時天上下小米,夜裡鬼哭泣。這種想像雖離奇荒誕,但其中卻孕育著深刻的含義。
人都只有兩隻眼睛,而倉頡卻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對眼睛,無怪乎他能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辨鳥獸之跡,見常人之所不見,造出文字來。倉頡造因文字後,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們利用這位比常人多一雙眼睛的倉頜的發明,不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發生的事,而且能夠看到千百年前發生的事。這豈不是給世人也多添了一對神奇的眼睛嗎?至於"天雨粟,鬼夜哭",則是對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贊歌。
文字的發明,使千百萬人的經驗得以流傳,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動的魑魅魍魎無所逃其形,無處隱其身。在文書上,歷史上,永遠記錄他們的劣跡、罪惡,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流淚哭泣呢?因此,我們既不能將倉頡作書當作史實,也不能把它當作迷信簡單地完全摒棄,而應把它看作對現實事物所作的非現實的反映。這反映了人民對發明文字的祖先的無限景仰和欽佩,也表達了對文字產生及其價值的高度評價。
把發明文字的功勞歸於倉頡,正像說伏羲發明畜牧,後羿發明弓箭,神農後稷發明種植,夏禹的父親鯀發明築城一樣、並不是在他們之前沒有這些活動和成果,而是後人將祖先的創造力人格化,賦於一身,這些傳奇才如此神奇動人,流傳不斷。

9. 巴金的是什麼創作主題

一、巴金的是——以小說為創作主題,他的作品如下:
【中長篇小說】
《滅亡》《小說月報》第20卷第1期,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9月初版
《愛情三部曲》:《霧》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3年1月初版
《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園》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死去的太陽》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初版
《海底夢》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裡的秋天》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短篇小說集】
《復仇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12月版
《電椅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3年2月初版、《抹布集》北京星雲堂書店1933年4月初版
《將軍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8月初版、《沉默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10月初版
《神·鬼·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版、《淪落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發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版、《長生塔》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小人小事》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還魂草》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年12月版
《英雄的故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明珠與玉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李大海》作家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

【散文合集】
《海行》、《旅途隨筆》、《巴金自傳》、《點滴》
《生之懺悔》、《憶》、《短簡》、《控訴》
《夢與醉》、《旅途通訊》、《感想》、《黑土》
《無題》、《龍·虎·狗》、《廢園外》、《旅途雜記》
《懷念》、《靜夜的悲劇》、《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
《華沙城的節日》、《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
《大歡樂的日子》、《談契訶夫》、《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友誼集》
《贊歌集》、《傾吐不盡的感情》、《賢良橋畔》、《大寨行》
《爝火集》、《創作回憶錄》《序跋集》、《懷念集》、《家書—— 巴金蕭珊書信集》
《再思錄》、《隨想錄》

【文學譯著】
《薇娜》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6月初月初版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上海新宇宙書店1929年10月初版
《骷髏的跳舞》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版
《丹東之死》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7月版、《草原故事》上海馬來亞書店1931年4月初版
《秋天裡的春天》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10月初版、《過客之花》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6月初版
《門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5月初版、《叛逆者之歌》平社出版部初版本
《夜未央》(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遲開的薔薇》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1月初版
《父與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處女地》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快樂王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3月初版、《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6月初版)
《六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紅花》上海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癩蛤蟆與玫瑰花》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1月初版、《木木》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年初版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

【傳記憶作】
《蒲寧與巴布林》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獄中與逃獄》廣州革新書局1927年5月初版
《我的生活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地底下的俄羅斯》上海啟智書店1929年8月初版
《我的自傳》上海啟明書店1930年4月初版
《俄國虛無主義運動史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獄中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一個家庭的戲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獄中十二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回憶契訶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回憶托爾斯泰》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回憶屠格涅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回憶錄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往事與隨想》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理論作品】
《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1921年4月《半月》17號
《再論無產階級專政》《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fl 21日
《列寧論》《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月29日
《馬克思主義賣淫婦》《時事新報·學燈)1926年1月19日
《芝加哥的慘劇》舊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驅》上海自由書店1928年5月初版
《斷頭台上》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羅斯十女傑》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10月初版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上海自由書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國社會運動史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理論譯作】
《麵包略取》上海自由書店1927年1月初版
《麵包與自由》上海平民書店1940年8月初版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海自由書店1928-1929年初版
《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初版
《告青年》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6月初版
《萬人的安樂》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5月初版
《西班牙的血》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黎明》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曙光》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3月初版
《西班牙的斗爭》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4月初版、《戰士杜魯底》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8月初版
《西班牙》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1初版、《一個國際志願兵的日記》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西班牙的日記》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巴塞羅那的五月事變》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主編刊物】
《文化生活叢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學叢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叢書》(1939年一1951年)、《文學小叢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時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學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叢》(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文藝月報》(1953年一1956年)、《上海文學》(1960年一1963年)
《收獲》(1957年一2005年)

二、人物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閱讀全文

與主題是創造的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