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為教育界做出了哪些貢獻
陳鶴琴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的完整體系。陳教授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的確,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都會用到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言論。真的很佩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所做出的貢獻。
有良好的作息習慣,講究衛生,尊敬師長,不玩手機等等。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最主要的教育要素。父母 的愛是孩子出生後最初的情感體驗。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幸福溫馨 的。爸爸強健的臂膀,媽媽溫柔的撫摸,這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童年最好的禮物。
會比多少,桌上擺10以內任意數量的水果,添上1個後問孩子:現在有幾個,比剛才多幾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要多讀給孩子聽,能看懂並說出每幅畫的主要意思。
⑵ 陳鶴琴創建的我國第一所公立幼稚教師范學校是
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
⑶ 簡述陳鶴琴先生的學前教育思想
一、樹立正確的家教觀
二、重視父母的作用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對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2、父母步調要一致;3、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三、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
四、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
1、課程的民族性;2、課程的科學性;3、課程的大眾性;4、課程的兒童性;
5、課程的連續發展性;6、課程的現實性;7、課程的適合性;8、課程的教育性;
9、課程的陶冶性;10、課程的言語性。
五、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15、教師教教師;16、兒童教兒童;17、精密觀察。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縣人,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 後擔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和南京師范學院校長。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⑷ 陳鶴琴有什麼教育貢獻
應該就是「活」教育的思想是對現代幼兒園教育最大的貢獻。「活」教育說白了就是對幼兒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的、隨時隨地的。而不是只局限於書本和課堂。
⑸ 試述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及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活教育」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目的論、課程論、教學論三大部分.
有感於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以及當時我國所面臨的民族生存危機,陳鶴琴明確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於:「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其中,「做現代中國人」包含五方面的條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體;第二,要有建設的能力;第三,要有創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夠合作;第五,要樂於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很顯然,這五方面的條件,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針對傳統教育「把書本作為學校學習的唯一材料」,把讀書和教書當成了學校教育活動內容的實際狀況,陳鶴琴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材料」概括為「活教育」的課程論.「活教材」並不是否定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兒童在自然、社會的接觸中,在親身觀察和活動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主張把書本知識與兒童的直接經驗相結合.如給兒童講魚,就要讓他看到真正的魚,觀察魚的呼吸、游動,甚至解剖魚體,研究魚的各部.這樣獲得的知識真實、親切,而且還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精神.隨著課程內容的改變,其組織形式也因之變更.陳鶴琴認為,「活教育」的課程形式應該符合兒童活動和生活方式,符合兒童與自然、社會環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課程打破以學科組織的傳統模式,而改成活動中心和活動單元的形式,具體包括五方面的活動,稱為「五組活動」,即兒童健康活動(包括體育活動、個人衛生、公共衛生、心理衛生、安全教育等),兒童社會活動(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勞動工廠和科研機關等),兒童藝術活動(包括音樂、美術、工藝、戲劇等),兒童文學活動(包括童話、詩歌、謎語、故事、劇本、演說、辯論、書法等).這五種活動猶如人手的五根指頭是相連的整體,所以又稱為「五指活動」.「活教育」教學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具體有17條教育原則,「活教育」是一種有吸收、有改造、有創新、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對當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啟迪.
⑹ 陳鶴琴在中國學前教育史上的貢獻
陳鶴琴學前教育課程思想是他是學前教育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學習和繼承他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合理內容, 對於我們今天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一)課程應為教育目標服務
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集中地反映人們的教育價值觀念。同時, 教育目標又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方向, 它指導著人們的具體教育行為。教育目標是制訂課程目標的理論依據, 它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具體實施具有規范和限製作用。對學前教育來說, 也是這樣。
學前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的支柱。學前教育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的課程。培養什麼樣的人, 用什麼來培養, 又採用什麼方式去培養, 這是學前教育課程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陳鶴琴先生在研究中國二三十年代學前教育課程實際的基礎上, 從身體、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兒教育目標。他人為, 教育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通過教育, 培養出的人應該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務他人的精神。」「應有健康的體格, 養成衛生的習慣, 並有相當的運動技能。「應有研究的態度, 充分的知識,表意的能力」「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 養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 消泯懼怕情緒。」由此可見, 在二三十年代, 陳鶴琴就提出了比較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特點, 並適應未來社會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是難能可貴的。
(二) 課程內容的選擇應注重兒童的生活環境, 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
課程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支柱。選擇什麼樣的課程內容來實現學前教育的目標呢?又根據什麼來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呢?對此, 陳鶴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觀點,那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認為, 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 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因為, 學前兒童周圍的環境不外乎兩個方面:大自然和大社會。自然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和各種自然現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楊花、柳絮, 夏天的雷鳴電閃、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社會環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環境, 是人文環境, 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與人的相互交往與作用中, 兒童學習和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和知識, 並實現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習得文化的特徵, 進行著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更為重要的社會化過程。陳鶴琴先生同樣十分重視學前兒童的社會化教育, 注重在社會環境中教育兒童, 發展兒童。因此, 在為學前兒童設計的課程中, 社會環境的學習成為必不可少部分。當然, 為學前兒童准備的社會環境應該適合他們的學習與發展,適應他們興趣與需要, 適合他們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節日、慶祝會、教師接待日活動等, 是學前兒童經接觸的社會環境, 這些應成為學前兒童課程的重要內容。
由此, 大自然構成的自然環境和大社會構成的社會環境一道組成了學前教育課程的中心內容, 學前兒童應該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發展。設計和選擇學前教育課程內容, 必須符號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把大自然和大社會作為中心, 這樣設計出的課程才是合理的。
(三) 課程結構以「五指活動」為基本成分
課程結構應該具有整體性,應促進學前兒童整體的有機發展。為此,陳鶴琴以人的五個連為一體的手指作比喻,創造性地提出了課程結構的「五指活動」理論。他認為, 五指活動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 健康活動:飲食、睡眠、早操、游戲、戶外活動、散步等。
2. 社會活動:朝夕會、周會、紀念日、集會、每天的談話、政治常識等。
3. 科學活動:栽培植物、飼養動物、研究自然、認識環境等。
4. 藝術活動:音樂(唱歌、節奏、欣賞)、圖畫、手工等。
5. 語文活動:故事、兒歌、謎語、讀法等。
這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 就像人的五個手指, 共同構成了具有整體功能的手掌。學前教育課程的全部內容句包括在這五指活動之中。但是這五個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陳鶴琴認為, 兒童健康是幼稚園課程第一重要的。強國需先強種, 強種先要強身, 強身先要重視年幼兒童的身體健康。身體強健的兒童, 性格活潑,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為了兒童的現在和將來, 幼稚園的教育應注意兒童的健康。
為了培養兒童健壯的身體, 幼稚園應十分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陳鶴琴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 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 所以幼年時代, 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 全集》第二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7,120)
應帶領幼兒多到戶外活動。戶外活動不僅可以使兒童在接觸自然中學到各種經驗, 還可以使他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沐浴到充足的陽光, 活躍兒童的精神, 強健兒童的體魄, 增加餓的歡樂。戶外活動是保證和促進兒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園應特別注重音樂, 因為音樂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 鼓勵兒童進取。幼稚園應創設音樂環境, 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發展他們欣賞音樂的能力和技能。
(四) 課程實施應採用「整個教學法」、游戲式和小團體式
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確定之後,如何組織實施課程來實現教育目標就成為關鍵。怎樣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陳鶴琴先生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 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這就是「整個教學法」。
何為「整個教學法」?陳鶴琴認為, 「 整個教學法, 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5、224頁)因為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學前兒童的發展也是整個的, 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 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戲法是整個教學法的具體化。游戲具有統整作用, 在游戲中, 學前兒童的身體能獲得充分鍛煉, 展開豐富的想像, 緩解緊張的情, 體驗活動的愉悅; 游戲是學前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游戲是學前兒童的重要生活。兒童在游戲中, 在活動中學習, 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前兒童的課程最容易游戲化, 採用游戲化方式組織課程, 有利於學前兒童健康發展。
由於學前兒童都是具有差異的不同個體, 每個兒童都是相對獨立的, 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不一, 興趣不同, 應採用小團體式教學, 使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在相互作用中都獲得長進。
(五) 學前教育課程編制的十大原則和三種具體編製法
1951年, 陳鶴琴發表了《幼稚園的課程》一文。在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歐美國家所實行的完全從兒童出發, 缺乏系統性的單元教學的課程編制哦模式, 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 以及三種刻度編制的具體方法。
十大原則是:
1. 課程的民族性:課程應是民族的, 不是歐美的;
2. 課程的科學性:課程應是科學的, 不是封建迷信的;
3. 課程的大眾性:課程應是大眾的, 不是資產階級的;
4. 課程的兒童性:課程應是兒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 課程的連續發展性:課程應是連續發展的, 而不是孤立的;
6. 課程的現實性:課程應符合實際需要, 而不能脫離現實;
7. 課程的適合性:課程應適合兒童身心發展, 促進兒童健康;
8. 課程的教育性:課程應培養兒童五愛國民公德和團結、勇敢等優良品質;
9. 課程的陶冶性:課程是陶冶兒童性情, 培養兒童情感;
10. 課程的言語性:課程應培養兒童說話技能, 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據以上十大原則, 陳鶴琴修訂了原定的教育單元,加入了五愛教育內容, 形成了九項內容構成的課程結構:節日、五愛教育、氣候、動物、植物、工業、農業、兒童玩具、兒童衛生。這九項內容構成的課程結構, 與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結構相比, 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時代特色。但是, 這種新課程結構顯得比較零碎,整體性較差。
課程編制原則還是比較宏觀的, 它的指導性比較強, 但操作性比較差。陳鶴琴還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課程編制方法:圓周法、直進法和混合法。
1. 圓周法:幼稚園每個年齡班預定的教育單元內容相同, 研究的事物也相同, 但所選教材的難度和分量應根據兒童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各班要求由淺入深。
2. 直進法:就是將兒童生活中接觸的事物, 按照事物的性質和內容的深淺而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年齡班中, 如小班煙具貓和狗, 中班研究羊和牛, 大班研究馬和虎。即是說, 不同班的課題和要求都不相同。
3. 混合法:就是在扳指課程的時候,以上兩種方法均可採用,即課題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編制課程時採用最多的一種方法。
以上只是介紹了陳鶴琴學前教育課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內容。除此之外, 他還提出了有關幼稚園課程評價、課程實驗等方面的主張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 陳鶴琴提出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畢竟具有他那個時代的歷史烙印, 畢竟具有他個人教育哲學的局限。因此, 我們對他的課程思想必須辨證地繼承, 吸取他思想中對我們今天的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為神靈, 不加分析地全盤學習。時代變了. 我們今天的國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的學前教育實際也已經發展到新的水平, 我們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同樣不同了。我們必須把他的課程思想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價值。
⑺ 陳鶴琴創建的我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校是( )
江蘇省幼兒師范
⑻ 簡述陳鶴琴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簡單的說,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一起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兒都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的情形時的兩句警語: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們把它改為: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1940年2月,陳鶴琴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邀請,前往江西辦學,並開始進行「活教育」實驗。5月15日,在泰和縣新池村創辦南昌實小新池分校。
10月1日,在泰和縣文江村創辦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非教會的幼稚師范學校。這所學校很快贏得了聲譽,1943年,教育部長陳立夫批准將其改為國立學校。
1945年,陳鶴琴在上海創辦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任內提出五指教學法,主張幼兒教育如同手指與手掌應當涵蓋健康、科學、社會、藝術、語文五種其本項目,手指與手掌骨肉相連不能單獨而存,要注意教材的連貫性及整體的。
1949年5月曾先後兩次因「赤化」遭國民政府逮捕,經上海五位大學校長聯合營救獲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