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這個想法抄是很好的,可最終可能還是難以實現。首先,它需要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以保證孩子能接觸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其次,還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以保證孩子的天賦得以發現和發展;然後,父母還要有良好的修養和心態,對孩子的正當需求盡力滿足(有時候這種需求看起來很可能是天馬行空的),不加或少加干涉;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毫不吝嗇,在孩子自由發揮時,表現出極大的贊賞和鼓勵,除了這些個人的因素,還有考慮整個社會的影響。當你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努力,當高考成為一種全民總動員時,當生存的壓力現實存在時。。。你認為你的孩子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奮斗呢?而所有這些,都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它需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還需要整個社會提供一種開放,寬容和有保障的環境。所以,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理想的空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淺談家長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作為父母要不斷探索好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在生活中鍛煉和培養孩子,因材施教,讓孩子茁壯成長。了解孩子是作為家長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它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前提。假如家長不了解孩子,就無從關心孩子,自然也無從教育孩子。家長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才能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有的放矢,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孩子的物質需求和身體一般狀況這個層次,就是只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需要,對孩子的飽暖、疾病、衛生等很關注,但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對如何了解孩子,同時也存在著主觀、隨意、缺乏溝通、專制、輕信等的毛病。家長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提高自己了解孩子需求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
一、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
父母和孩子無可取代的血緣關系和密切接觸的日常生活提供給家長不少有利的條件。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徑,父母要主動接近孩子,關心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因為孩子的內心常常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比如孩子對今天老師給他的小五角星會喜形於色,到家後恭恭敬敬地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說明孩子有成功的需求。對此,家長應充分給予肯定,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隨之產生自己的喜怒哀樂,他需要有傾訴對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天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待在一起。不要看電視,不要讀紙,也不要聽音樂,而是專心致志地與孩子互相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解除他們的疑慮,適時地加以引導。家長要善於傾聽孩子訴說,不要孩子說什麼都要評價幾句,而是傾聽,專心地聽。聽孩子訴說幼兒園的、班裡的或孩子感興趣的事。高興的事,不高興的事都聽,這樣對孩子就比較了解。當然,主要在聽,少些評價或教育。這樣,孩子得到了宣洩,以後也願意與家長進一步溝通,家長也可更進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二、在游戲活動中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分成幾個階段,那麼每個階段孩子的需要也是不一樣的,孩子游戲的內容有很好的靈活性,而孩子們可以得到的游戲啟發式是一般教育所不能給予的。從游戲活動的出現與發展歷史來看,游樂活動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交流平台,游戲中所需要的道具(玩具)其實很簡單,可以是一個手帕、一個小板凳、一個小粘貼,孩子們玩的方法和發明是孩子天生的具備的,只要給他們時間和游戲的平台,他們可以玩出各種新花樣。因此,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戲中無拘無束,其個性特點在游戲中暴露無遺,因此,游戲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徑。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喜歡獨自一人游戲,還是喜歡和鄰居小朋友一起游戲,或是和爸爸媽媽一起游戲,從而反映其交往的需要。孩子喜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是「娃娃家的爸爸」,還是「娃娃家的兒子」,這些角色游戲的內容可反映孩子對安全需要的情況。孩子在游戲中經常使用哪些材料,是用買來的現成玩具做材料,還是利用廢舊物品做材料,從而反映孩子創造的需要……通過了解到的情況,家長就可進行及時的教育,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在勞動活動中了解孩子
蒙台梭利認為: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代替、限制動作技能的發展不利於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在幼兒期適時開展一些自我服務的勞動鍛煉,不但能促進幼兒肌肉、骨骼等發育和肢體動作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將在動手、動腦的反復實踐中所獲得知識、成功體驗等「遷移」到其他教育領域,從而使幼兒變得更加聰明、能幹、懂事。
在家庭勞動活動中,父母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讓孩子自己洗臉刷牙、穿脫衣服,從而根據孩子的反應來了解孩子成功的需要。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在孩子整理玩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如何整理玩具的,是從大到小、從高到低、從寬到窄排列,還是雜亂無章隨機排列,從中可反映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分配一點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傍晚給陽台上的盆花澆水,看看孩子是否能按時去完成,有無責任心,從而反映孩子被信任的需要。
四、在學習活動中了解孩子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往往都是獨生子女,缺少夥伴,這就要求家長在孩子回家以後,盡量營造有利於其學習的環境,同孩子一起學習,能夠使她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感到孤單,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學唐詩,就和她一起背誦,然後再給她說說詩歌的意思;孩子體育課要學跳繩,就經常和她比賽,看誰跳得快,這些都對她順利地學習知識起到幫助作用。再比如,在數數、識字、繪畫、彈琴、講故事、朗誦兒歌等多種家庭學習活動中,父母可了解到孩子創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如孩子畫畫,是臨摹還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等。
此外,家長還可以藉助孩子幼兒園老師的評價和孩子同伴的反映來了解孩子。父母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別人的反映,也不能偏聽偏信,而要注意從多方面來了解孩子,「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孩子在漸漸長大,我們作為父母,得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行,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要不斷調整變化,要不斷地通過細心的觀察,傾心的交談去多了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和心靈的需求,通過悉心的照顧,耐心的幫助,去當好孩子的暖心人。希望在我們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孩子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因此,家長通過這幾種途徑了解孩子,就可根據孩子的特點、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3. 孩子不同成長時期的需求有什麼不同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從母親溫暖的子宮里出來,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所以他來的第一聲哭,他的第一個要求是溫暖,不能和媽媽分開一刻。這個階段(0-18個月),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母親分離。孩子的安全感會不足,以後會害怕、膽怯、、憂慮、自卑感、嫉妒、仇恨、主動攻擊別人,長大後第一步就會害怕。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當他需要我們的支持的時候,我們應該在第一時間及時提供溫暖可靠的幫助。
要讓孩子理解學習是自己的事,上課認真聽,不懂就問,下課後按時完成作業。學習使他有成就感。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青春期和背叛,成年的復合體。表面上喜歡假裝堅強。成為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理解青春期發展知識、性知識,分享父母的戀愛經驗,給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
4. 如何給孩子創造輕松愉快的家庭環境
首先父母相愛,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氛圍,有愛又相互尊重的父母是孩子良好性格和行為的開端。
其次父母平等的對待孩子,尊重孩子,與孩子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例如耐心聆聽孩子的意見和要求,了解孩子的內心,允許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第三,做孩子的榜樣,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
第四,多陪伴孩子,高品質的情感需求不僅僅是用物質能代替的。
5. 中國孩子為什麼缺少創造力
一個第一和一個倒數第五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普通教育的教育結果,也讓人們可以看出中國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強,這是世界許多教育發達國家所羨慕的。但這只表明,中國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多做練習、多背數學公式,多摳數學習題,結果自然會好。中國的普通教育培養了很多具有數學天分的人才,但在現實中數學在各領域的應用卻很狹窄,所謂的數學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高端數學命題去了。中國的孩子缺少想像力嗎?不缺!中國的孩子沒有創造力嗎?有!但為什麼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發揮不出來或是體現不出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會被人們視為書獃子,大學畢了業,還會被人認為是無用之人。在學校,孩子們要做個好學生,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只要能把知識裝進去,這「圖書館」就是一流的,裝的越多,說明「圖書館」的質量越高。但人大腦這個「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寶藏」,它的真正效能應是一個「知識的噴泉」。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要想培養人才的創造力, 就需在教育的過程中完成人們大腦從知識的寶庫到知識的噴泉的轉變。一個人吸收的知識再多,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那是典型的書獃子。 一個人的知識再學高八斗,如果沒有創造力,也只能算是個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窮酸秀才。在這里,應當反思的是中國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的心態。讀書好的學生未必就要有創造力,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不要求有創造力。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人覺得孩子們有創造力重要嗎?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學階段,這種現象更突出。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這幾年這么突出,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沒到市場上人才已飽和的階段。大學生就業難,從深層上講是大學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需求變化。換言之,市場上需要的人才,大學培養的不多,市場上飽和的人才,大學卻培養出一大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真諦又是什麼?人們會說,教育是為了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也有人會認為,教育是進入精英階層的階梯。有的人會說,上了大學好當官,也有的人講,只有讀書好才能有前途。至於古人雲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被人們背得發酸了。但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嗎?對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創造力。在21世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將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不論是新的產品的研發、新行業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識,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專業化、職業化。而這一切,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人才戰略的角度觀察,21世紀的競爭將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競爭上,有人將此比喻為「人才戰爭」。人才競爭的基礎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教育體制、高質量的的大學、具有遠見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質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體現著教育的功能。面對21世紀,教育的地平線也是人才的地平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實和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6. 如何建立孩子的創造力思維系統
讓孩子張開想像的翅膀,自由飛翔。
「異想天開」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能夠內異想天開的孩子,思容維比較活躍,想像力就會比較豐富,即便有些很可笑或者不切實際,但這是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的關鍵。
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平常事。
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讓孩子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些習以為常的事,一旦習慣於這種思維過程,當再次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他就會想到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為自己遇到的新挑戰、新情景或新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質疑真假。
創造性思維的另一個特徵是對已知不斷發出疑問:是真的還是假?從而尋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習慣於批判性地深入思考問題,那麼他們的思路就會更開闊、靈活。
別讓「步」絆倒孩子。
一個「不」字往往會扼殺孩子的自信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甚至導致孩子自卑心裡的形成。因此,我們不要直截了當地否定了孩子的主意,這時候我們應該以鼓勵為主,引導為輔。
7. 怎樣的發明能激起孩子的創造慾望
看得見,摸得著。復雜的不說,單是我們熟悉的用廢紙裹鉛做成的新型鉛回筆,其功能與用木材做答的鉛筆一樣,卻節約了木材,還不用刀削;用紐扣電池做電源做的只有大拇指大小的手電筒,既方便又實用。這些物品都是發明創造的結晶。發明創造一點都不神秘,凡是人們沒有做過的,沒有想過的事,你做了,想了,就是發明;你在生活中碰到過的不稱心,不滿意,你給它改進了,就是發明。消除了發明創造的神秘感,就會激發孩子的創造慾望。
8. 教育和養育有哪些不同,怎樣了解孩子的需求才可以
CNN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兩個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同時收到了8所藤校的錄取通知書。這就是傳說中的藤校大滿貫,學霸中的翹楚。為了搞清楚他們是如何成長為學霸的CNN特別對他們的生活做了采訪。卻發現這兩個學霸,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種教養方式里,卻殊途同歸,同樣走上了人生巔峰。
2)、沉湎於自己想法的孩子
關鍵詞:安靜的美男(女)子。
機會點:專注、洞察力。
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則屬於有自己世界的類型。他太過安靜,導致媽媽一度懷疑,自家孩子是不是有社交障礙。在《零零後》中那個喜歡自己玩的小女孩一一,就是這樣孩子。喜歡獨處和固定的環境、雖然不會很活躍,但頭腦里卻充滿了奇思妙想。
推薦的養育方式:親密育兒
安靜有自己世界的寶寶,通常很讓父母省心。另一方面我們也很容易忽視他們的需求。但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和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孩子如何學會和別人相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年(童年)的經驗。所以,養育的目標就是,和孩子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
9. 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創造力
小區里有兩個孩子年齡相仿,從小就在一起玩耍,上學。現在還和我家孩子在同一家小學上二年級。最近家長會我聽班裡的老師說,其中一個孩子學習新事物特別快,能夠舉一反三,腦子很靈活,另一個孩子就平凡一點,循規蹈矩,不知變通。我回想了一下在小區里了解到的兩個孩子媽媽教育孩子以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個家長特別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他的孩子的表現自然更加優秀。
我們可以看出,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給兩個年紀相仿,教育經歷一樣的孩子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擅長創新的孩子在許多方面都表現的更優秀。
一、 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性:社會發展的需求
從大的方面來說,社會發展越來越看重創造力這一基本能力。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創新至關重要,這也說明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孩子才能在未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個人品質的提升
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其思維能力,眼界,探索能力都比普通的孩子更優秀。從文中開頭我們講到的兩個孩子來說,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教育中表現的也更加棒,受到老師的青睞,同學的喜愛。
2.避免得失心
有的孩子可能對大自然特別感興趣,對繪畫特別喜愛,或者對某一學科特別感興趣,這種情況就會使孩子學習的時間相對減少,或者個別學科成績較為普通。家長在這時不要過分焦慮,擔心孩子一時成績的高低,要知道,能力永遠比分數更重要。
3.提倡發散思維
現在社會科學發展,「混搭」是新的潮流。運用機械技術的微型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做手術,新興3D列印技術可以製作建築材料,不同領域相互之間結合的越來越緊密。這就是人們利用發散思維達到的成就。我們幫助孩子培養發散思維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每個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有好的發展。那麼,我們就要從小注重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採取合適的方法助力孩子成長,給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讓孩子飛得更高,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