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液壓減震發明

液壓減震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31 17:38:51

1. 人類是如何從袋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越野車的

隨著仿生學的發展,人們不斷模仿自然界的動物,以改良汽車的性能。在草原與沙漠地區,帶輪汽車行走困難,但袋鼠卻能行走如飛。袋鼠是靠強有力的後肢跳躍前進的,於是人們模仿袋鼠的運動方式,研製出無輪汽車——跳躍機,在高低不平的田野和沙漠地區均可通行無阻,高速前進。 (共1頁)
文章關鍵詞: 仿生學 袋鼠 汽車 跳躍 越野車 企鵝 沙漠地區 運動方式
文章快照: 成的。但讓人驚訝的是,這種超環保賽車的速度卻可達每小時150英里(約合241公里)!這款名叫「環保一號」的單座環保賽車有274米長,1.5米寬。整輛車的造價大約為2萬英鎊。據悉,這輛環保賽車的發動機來自一輛摩托車,「環保一號」能在4秒鍾內,將車速從每小時0英里增加到每小時62英里(約合100公里),而它的最高車速能達到每小時150英里(約合241公里)I『『環保一號」賽車上95%的材料都是可生物分解或可循環使用的材料,盡管它的方向盤、座位和電線都採用了傳統材料。「環保一號」賽車還沒有參加過競賽,將於8月底在倫敦國家科學博物館中展出。(原載《現代快報》曲銘芳薦)德國一●用木偶劇教孩子過馬路缶國明斯特市有支明期特交通安全I小分隊,雖然個個是人高馬大的漢子,卻干著「婆婆媽媽」的事——專門為兒童和青年宣傳交通安全。明斯特有150所幼兒園,每個幼兒園都留下了安全小分隊的身影,他們所到之處,也特別受孩子們歡迎。因為大家可以看到一場精彩的木偶劇《可愛的驢子埃米利歐》。故事講述毛驢埃米利歐如何認紅綠燈和斑馬線的故事。孩子們邊看,邊爭相發言。主持人在每場劇之間會穿插提問,比如問孩子們見過斑馬線沒有,如果看見斑馬線該怎麼走。孩子們的回答不僅千奇百怪,而且還顛三倒四,令人捧腹。主持人很耐心地聽孩子們講,然後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在木偶劇里。木偶劇是安全小分隊和兒童教育學專家共同編排的,道具都是自己動手製作。下午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由家長陪同一起參加路面實習。警察、老師、家長來到一個居民區,警察告訴孩子們如何學會觀察路面的交通狀況,直到孩子們自己一個個過馬路。(原載《今晚報》曲銘芳薦)跳星眸袋鼠越野車謹鶴隨金蒿篷能。在草原與沙漠地區,帶輪汽車行走困難,但袋鼠卻能行走如飛。袋鼠是靠強有力的後肢跳躍前進的,於是人們模仿袋鼠的運動方式,研製出無輪汽車——跳躍機,在高低不平的田野和沙漠地區均可通行無阻,高速前進。在南極茫茫的雪原,摩擦力極小,難以前行,而企鵝卻能以30公里的時速飛跑,這是因為企鵝在行走時仆倒在地,把肚子貼到雪面上,蹬動雙腳滑雪前進。受它的啟發,人們製成一種越野汽車,可在冰雪和泥濘地區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前進。此外,人們還根據蜘蛛爬行原理,研製出越野能力極強的汽車,可輕鬆通過峽谷地帶。根據毛毛蟲能在松軟土地上爬行的原理,設計出身體狹長、帶有「環節」的爬行車,可在松軟的地面上通行無阻。根據蛇爬行時悄無聲息的特點,在拖拉機履帶上裝上一連串橡皮帶,這些橡皮帶隨著拖拉機的前進,可不停地進行充氣與放氣,使拖拉機能平穩前進,雜訊極小。汽車的車身更是將仿生學應用的淋漓盡致,先後有馬車型車身、箱式車身、船形車身、楔形車身、甲殼蟲車身、魚形車身等造形出現。

2. TRIZ40個發明原理

發明原理實例
1 分割
1)火車車廂之間是單獨的個體,可調整車廂的數量
2)圓珠筆的筆心與筆套是兩個可分的部分,筆心可以換
3)電風扇的三片葉片是三個獨立的個體,可拆卸
4)田地里的澆水水管系統,每一段用一個接頭連接。
5)自行車、摩托車等的鏈條是一環一環相接的,每環都是可以取下來的
2 分離
1)石油加工中,將一些油渣或其他有害物質提煉分離,已獲得精度較高的汽油或柴油。
2)子彈發出後,彈芯與彈殼分離
3)電腦鍵盤與滑鼠分開,為的是方便人們跟好的操作
4)火箭在沖出大氣層的過程中將已經燃完燃料的部分解體分離
5)現在用在建築中的隔音材料將噪音吸收或隔離,從而使噪音被分離出我們所處的環境
3 局部質量
1)錘子的一邊做成平的一邊做成扁的,增加了錘子的切削功能(採石場專用錘)。
2)自動筆。將筆心上作一對耳朵,再加一根彈簧。
3)電鑽的鑽頭作成螺旋狀,增加了打孔時的穩定性,防止打滑
4)三鍵模式的電腦滑鼠,改變了原先單鍵的麻煩與不便。
5)改變杯子的開口,在上面做一個切口,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在倒水時泄漏(暖瓶外皮的口也是這樣的)
4 不對稱
1)衣服上的拉鏈,一邊又拉頭另一邊沒有。
2)電風扇的葉片
3)有天線的手機不對稱
4)大刀從側面來看是不對稱的
5)眼鏡的兩個鏡片因人眼近視程度不同,鏡片度數不同
5 合並
1)將火車每個車廂合並在一起,增載入客。
2)電話的話筒與聽筒合並在一個盒子里,可以方便人們打電話時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干別的事情。
3)農場里喂養牲畜的食槽連在一起,可以節省餵食的時間,提高效率。
4)將室內的多個等串聯在一起,共用一個開關。
5)凳子上加一個靠背,兩者合並成為椅子
6 多用性
1)鍵盤可以用來打字,也可以用來打游戲。
2)多功能手機
3)瑞士軍刀(最多的功能可到五十多種)
4) mp3既可以聽歌,也可以存儲資料.
5) 現在的列印機集列印復印於一體
7 套裝
1)墨水、筆心、筆套套在一起
2)電視機的室內天線
3) 雨傘的傘柄
4)保溫杯、暖瓶也是套裝原理製成的
5)消防車和起重機
8 質量補償
1)氣墊船,內充空氣,使船漂浮。
2)液壓千斤頂
3)潛艇使用排放水來實現升浮
4)風箏利用風對其向上的升力而升到空中
5)將氣球內部充入氫氣(而不是空氣),可以使氣球飄起來
9預加反作用
1)降落傘
2)手機按鈕按下後,能自動恢復原位
3)汽車減震器
4)船利用水對船的反作用力(浮力)
5)兒童蹦蹦床利用反作用力將兒童彈起
10 預操作
1)易拉罐的開口
2)注射葯品按量與品種放在固定瓶內,並貼標簽。
3)食品袋的切口,方便人們撕開
4)印刷時先將要印刷的內容排版
5)在打字時先將電腦打開
11 預補償
1)洗衣機、微波爐等在未關艙門之前,無法進行工作,以保證安全。
2)保溫杯上的軟皮套,可以防止被子打滑或燙手
3)摩托車前的保險杠,防止車體滑倒時損壞車子
4)飛機起落架有三種起落方式(自動、機械、人工),後兩者是對前一種方式的補償
5)摩托車有點子打火啟動和腳動啟動兩種,互相補償。
12 等勢性
1)椅子多了佔用空間,設計成折疊椅
2)現在的公交系統中提倡講公交車的車門底部與候車亭地面相平,方便殘疾人上下車
3)有些門讓人們搞不懂是推還是拉,這樣的場合可設計成推拉門
4)用來吹氣球的充氣儀
5)台式風扇可以旋轉,可以吹到不同方向的人們
13 反向
1)籃球。打球時球利用地對其反作用力彈起
2)電梯運動,人不動。改變了樓梯不動人費力爬樓的艱難。
3)安裝螺絲釘用的手持機器,正轉是安裝,反轉是拆卸。
4)電冰箱利用吸收箱內的熱量達到降溫
5)運動會上賽跑用的助力器,運動員利用它對腳的反作用力提高加速度。
14 曲面化
1)過山車採用急劇曲線運動產生的向心力,使其不會掉下來。
2)杯子設計成圓柱形,與其他形狀相比容量更大,也易於拿握。
3)車輪用的都是圓形
4)車輪表面為增加摩擦,上面是凹凸不平的紋路
5)螺絲釘與螺帽採用螺旋相接,增加了結合力和穩定性
15 動態化
1)學校用的電鈴,當到下課或上課時間時,小錘震動敲打鈴。
2)百米賽跑的畫面是賽道旁的跟蹤攝像機拍攝的。
3) 舞台上的燈能自動旋轉改變照射位置,產生不同的燈光效果。
4)電腦顯示器下邊有個托盤,可以將電腦的位置與方向調整。
5)樓梯自動化後變成電梯
16 未達到或超過的作用
1)洗衣機雖然將衣服洗干凈了,但衣服仍然是濕的,還需要曬干
2)攝像機的拍攝效果並不理想,還需要在電腦或專用設備上處理,例如將拍攝的視頻放在影視製作軟體中處理。
3)用熱得快燒水,燒開後雖然有提醒裝置,但如果近處沒人,還是沒用的。
4)電視上的按鈕不方便,所以人們發明了遙控器。
5)汽車最高時速超出人們在正常生理與心理情況下的正常調節,所以一般人們在開車時達不到此速度。
17 維數變化
1)鍵盤操作是在水平面上進行的,而結果卻出現在垂直面上的顯示屏上。
2)潛水艇上的潛望鏡
3)學校的雙人床,雙層,垂直分布。一般雙人床節省空間。
4)可調節傾斜度的桌子
5)可調節書架,可以調節書架的層數。
18 震動
1)手機的振動
2)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甩脂機,用於減肥。
3)電鈴通過小錘的震動敲打外鈴殼發出鈴響
4)電磁共振醫療器械
5)選礦使用的篩選機通過振動篩去不需要的東西,留下礦石。
19 周期性
1)手機的鬧鈴會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即24小時後)響一次。
2)電話鈴是周期性的
3)鍾表的擺動是周期性的(雖有一點誤差)
4)衛星繞地球轉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也是周期的。
5)飲料的灌裝生產線隔一段時間裝一瓶飲料,為的是保證下一個瓶子及時到位。
20 有效作用的連續性
1)超市的電梯為保證顧客的及時疏散與方便,採用連續性工作。
2)啤酒喝飲料生產線市連續工作的,保證企業效率。
3)太陽能熱水器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在加熱水,這樣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也能使用。
4)車輪滾動代替其他的平滑運動,用在車上或其他設備上。
5)報警器在遇到情況報警後,是連續響個不停直到人們聽到。
21 緊急行動
1)火箭以高速運動沖出大氣層。
2)在蒸饅頭時,饅頭熟後打開鍋蓋的最好方法是迅速揭開鍋蓋,以防燙傷。
3)飛機上空難的氧氣面罩
4) 手術刀要鋒利,幫助手術盡快完成,減少失血。
5) 火災消防要迅速,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22變有害為有利
1)將廢舊飲料瓶、酒瓶等回收消毒重復利用,減少浪費與污染。
2)電解海水產生金屬,產生的氯氣回收制消毒液。
3)將海潮利用來發電
4)將火電廠的煤渣用在建築用品上。
5)將廢舊秸稈、大糞等用來製作沼氣
23 反饋
1)電腦中有很多反饋例子,如在刪除文件時會提醒是否刪除
2)汽車前部有速度、油量等表,用來及時反饋有用的信息。
3)手機的反饋就比電話好,出聲音提醒,還有屏幕反饋。
4)熱得快將水燒開後會發出聲音提醒
5)宇宙飛船的反饋系統將船內船外的一切情況報告給地面接收裝置。
24 中介物
1)電通過電線傳播,改變癲癇的材料與尺寸將幫助減少電能的消耗。
2)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可藉助於汽車、飛機……
3)子彈藉助手槍發射出去,因此對強的設計有助於提高射擊的准確性。
4)電話實現聲音的傳播
5)為了保護食物不變質,用冰箱將食物冷凍。
25 自服務
1)如果將汽車設計成以太陽能為能源的,那就使汽車自己給自己提供能量。
2)火箭在沖出大氣的過程中,每一節燃料用完後,就會將殼體自動解體落回地面
3)將電話上安一個留言系統,可以在主人不在的情況下記錄有用的信息。
4)潛水艇上可以自製淡水實現淡水的自我供應
5)電腦如果前一次非法關機,在開啟時會自我檢測修復。
26 復制
1)宇航員在正式出發前,必須在模擬艙內訓練很長一段時間。
2)電影、電視所播放的節目是對實際的模擬復制
3)用水代替剛用在手術刀的研製上,消毒容易方便,且減少留血。
4)用塑料代替剛或玻璃用在建築和傢具上
5)用石油產品代替糧食來釀酒;用水代替石油來作汽車燃料
27 低成本、不耐用的物體代替昂貴、耐用的物體
1)用塗塑紙板代替木材做傢具(用後即棄產品)
2)用泡沫代替鐵或其它材料來做飯盒
3)用塑料為材料作臉盤、茶缸等生活用品
4)用一次性塑料瓶代替玻璃瓶盛裝飲料
5)一次性紙杯或塑料杯
28 機械繫統的代替
1)將樓梯做成運動的就成了電梯
2)道路上的感應路燈,當天黑到一定程度時自動打開。
3)兒童磁鐵手寫板
4)列印機硒鼓
5)自鳴式水壺,通過鳴叫提醒人們水開了。
29 氣動與液壓結構
1)SYY-A氣動液壓PLC綜合控制實驗台,集氣動控制技術、液壓傳動控制技術以PLC可編程序控制器控制技術於一體的理想的綜合性實驗設備。
2)氣動工業智能標識機內部採用氣動液壓裝置
3)氣動液壓防爆電磁閥
4)液壓氣動油缸:啟動電機,齒輪泵在電動機的驅動下,泵體內兩個相互嚙合的齒輪作旋轉運動,吸油腔內容積不斷增大,形成部分真空,產生吸油作用,油箱內的液壓油再大氣壓的作用下由吸油腔進入泵內,隨著齒輪的轉動液壓油逐漸進入密封的壓油腔內,使壓油腔不斷縮小於是形成了油壓作用,把液壓油壓出泵外,被壓出的液壓油經管路進入換向閥,操縱控制桿使液壓油定向流動,液壓油沿著分配方向通過管道進入油缸,液壓油的不斷流進使油缸內的活塞承受巨大壓力,推動推桿作直線運動。
5)挖掘機手臂採用液壓氣動裝置實現伸縮自如。
30 柔性殼體與薄膜
1)用塑料薄膜用在溫室大棚
2)用塑料瓶或紙杯代替玻璃盛裝水或飲料
3)足球場上的架草皮
4)非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改變了以往太陽能電池的物體形態,由於其自身的柔性,使它可以襯聯到其它柔性物如塑料、紡織物以及剛性物如金屬、建築等靜止或移動的物體上面。
5)薄膜開光(輕觸型、防水型等),用在手機、電腦等智能產品上
31 多孔材料
1)纖維
2)木材
3)蜂窩煤
4)以植物纖維為原料製成的吸聲板用以解決建築物的隔聲問題,從而消除噪音。
5)阻性消聲器主要是利用多孔吸聲材料來降低雜訊的,用於手槍的消音器。
32 改變顏色
1)熒光棒中有特殊添加劑,當折彎棒後,發出亮光。
2)在駕駛室內部有許多按鈕,採用不同的顏色提醒人們不同的操作和操作的重要程度。(如紅色代表重要且危險的操作)
3)救生衣的設計一般採用鮮艷的顏色或者帶有熒光成分的顏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4)在酒店或餐廳中,採用綠色或其他自然色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提高人們的用餐環境。
5)將玻璃中添加特殊成分製成有色特殊玻璃,使人能從內部看到外部但從外部看不到內部。增加隱私性。
33 同質性
1)電源插座與插頭,內部相同材質的金屬導體,同樣為保證安全性,外部都採用相同的絕緣材料。
2)電腦屏幕常加一個保護視力的保護屏,為保證不影響觀看,採用與顯示屏相同的透明材料,只是內部加了一些保護視力的元素與成分。
3)螺絲與螺帽為保證耐用性與穩定性,採用的都是鋼鐵材料
4)自行車車閘,為保證摩擦力度而不易磨損,採用車閘材料與車輪相似。
5)桌椅組合,為保證整體效果的美觀,一般採用同種材料,採用相同工藝,搭配較好。
34 拋棄與修復
1)家用切菜刀變得鈍後,需要打磨以下
2)塑料瓶回收後消毒後可繼續使用
3)將玻璃碎片回收製成新的玻璃再使用
4)將一次性筷子用來造紙
5)滇池用完後要銷毀,否則造成污染
35 參數變化
1)改變自行車的一些特性與部件,就成為折疊自行車
2)以鎂鹽晶須為主要成分加少量玻璃纖維和樹脂漿液製成的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其性能大大加強,比一般塑料穩定性好,硬度高,用來做一次性成型椅等。
3)將溫度降到一定狀態後,事物的保存時間大大加長,冰箱設計的最初目的就基於此。
4)自來水中要加稍微的氯氣以消毒,當加大氯氣的含量時就成為消毒液。
5)固態膠比液態膠水更易攜帶。
36 狀態變化
1)利用冰融化吸熱來冷凍物品
2)藉助蠟燭燃燒過程萊得到光源
3)加濕器利用水的蒸發降低室內的乾燥度
4)溫度計利用汞的熱脹冷縮實現溫度計數
5)減震器利用彈簧伸縮變化實現減震
37 熱膨脹
1)熱氣球熱膨脹升天(孔明燈也是利用熱澎脹原理)
2)塑料水管相接時,先將水管接頭加熱膨脹後,插接進去,再冷縮接緊。
3)利用熱膨脹將扁的乒乓球恢復原樣
4)消防噴頭
5)溫度計利用汞的熱脹冷縮實現溫度計數
38 加速強氧化
1)煉鋼中的強氧化槍,向焦炭中提供純氧,充分燃燒,提高煉鋼溫度。
2)鼓風機利用空氣流動加強氧氣的輸入,使燃燒更充分
3)多功能加速氧化推進器。其罐體內裝有除氧器,溫控加熱器或蒸汽加熱,下部導管接加速泵,泵出導管接吸空氣器,接中部導管入除氧器,中部外導管處引小導管上部入內,上導管下鑽有小孔,上部有鋼屑藍,中部外導管處開有進蒸汽口和進水口。吸空氣器上接有空氣凈化器,罐體頂部開口,人孔,底部有細化箅,開口,中部人孔,下部有取樣口,外接內水位計,水經過加熱由下部除氧器泵入中部除氧器和上部導管向下沖刷,不斷加速循環帶入空氣達到物理化學相結合的推進氧化反應。
4)柴油的精製。一是通過催化氧化反應將柴油中極易氧化的含S、N、O的非烴化合物加速氧化生成不溶物除去。
5)生物接觸氧化法潔凈污水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元素,從而凈化污水。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並使池體內污水處於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
39 惰性環境
1)燈泡的內部是真空的,保證鎢絲不會被氧化。
2)電解NaOH製取鈉要在惰性環境下才能完成
3)在魚的保鮮方法中有,真空包裝,加脫氧劑包裝,填充二氧化碳包裝等。這些方法能有效地抑制細菌增殖,防止脂類的氧化。
4)霓虹燈玻璃管內充入惰性氣體,在燈管兩端由金屬製成的陰、陽電極上加一定的電壓,實現氣體放電。
5)高壓鈉燈是一種發光效率很高的新型電光源,其效率可高達100lm/w,其在玻璃外殼內有一個特種玻璃製成的放電管,其管內充有適量的鈉,汞滴和惰性氣體,在此環境下實現高壓放電放光。
40 復合材料
1)塑料的種類很多,大部分是復合材料。如玻璃纖維加強塑料用在一次性成型的椅子設計中
2)用於傢具的膠合板(教室中的桌椅)
3)地板、大理石等建築用品很多也是復合材料
4)合成橡膠(汽車車輪)
5)蜂窩煤也是用煤和粘土等混合製成的

3. 是誰發明了坦克。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履帶
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

4. 2009的十大發明有那些

美刊評出2009年度十大發明 年年月月,都有無數發明狂人在忙碌。他們可能無法治癒白血病或者送宇航員上火星,但其作品對現實的影響一樣深遠。美國《大眾科學》雜志據此評選出2009年度十大發明。 1. 摩天大樓逃生輪(研發成本:33.5萬美元,耗時:6年) 「9·11」事件後,凱文·斯通為幫助人們在災難時刻成功逃離摩天大樓設計。使用者只需打開一個抽屜大小的盒子,將一條纖維製成的繩索鉤在某個安全牢靠的物體或連接點上,然後將類似外衣的安全吊帶套在身上,打開窗即可一溜而下,距地最高可達100層樓。使用時完成全部准備動作不用一分鍾。並配有手動的備用制動桿,從100層高的大樓下到地面,耗時不到四分鍾,平均一秒鍾下一層。 2.最快的坦克(名稱:Ripsaw;研發成本:未知;耗時:5年) Ripsaw的設計目標是在崎嶇難行的地帶執行無人任務,這輛無人駕駛的坦克能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在泥濘的野地里披荊斬棘,發明者用焊接鋼管做車架,使得車身強度增加50%,自重減少50%。 此項發明吸引了美國軍方無人地面車(UGV)開發人員的注意,並獲得國防部125萬美元的資助。進行測試,Ripsaw與其他UGV的最大區別就是速度。其他UGV最高時速只有20英里左右,而價值76萬美元的Ripsaw卻能跟上悍馬。 3. 能發電的減震器(名稱:GenShock;研發成本:10萬美元;耗時:2年) 這個由麻省理工學院最優秀的一群學生設計的節能減震器,利用汽車顛簸時的上下運動產生電力,幫助減少汽車交流發電機的工作量,最終達到省油目的。 GenShock其實是一個簡單的液壓系統,減震器的活塞將液體泵入,驅動液壓馬達和一個微型電動發電機。 研發小組已與悍馬製造商簽訂了商業合同,估計GenShock將很快出現在美軍的悍馬車隊上。 4. 「喉語」翻譯器(名稱:Audeo;研發成本:33萬美元;耗時:5年) 這個小小的裝置意在幫助那些因為運動神經元疾病、創傷性腦損傷或其他問題出現言語障礙的人。Audeo是將3個葯片大小的電極貼在喉部,捕捉大腦和聲帶之間發出的信號。電極內一個處理器可以過濾或者放大這些信號,然後將它們傳輸至附帶的電腦上,電腦軟體將這些信號解碼,轉換成單詞,通過揚聲器讀出來。不過這種技術仍有改進空間。現在使用Audeo每分鍾最多隻能說30個單詞,大概是正常說話速度的五分之一。 5. 「第六感」界面(名稱:SixthSense;研發成本:350美元;耗時:8個月) 戴上由迷你投影機、攝像頭和筆記本電腦組合而成的「第六感」(SixthSense),讓人們以無縫方式操作智能數字設備,提供科幻作品中想像的交互體驗。這套設備基本思路是:一個攜帶型投影機和攝像頭吊你的在胸前,兩者都與你背著的手提電腦相連,你的拇指和食指上纏著4種不同顏色的記號或膠帶。當系統接通,攝像頭就開始捕捉影像,傳送回電腦,後者的視覺運算模塊隨即開始工作。 目前,發明者將與韓國三星公司工程師合作,將整個系統縮小,裝到該公司生產的一款內置投影儀的智能手機上。 6. 截癱人士助行器(名稱:ReWalk;研發成本:超過200萬美元;耗時:10年) 1997年秋摔斷脖子後,以色列工程師阿米特·高弗很快開始研究ReWalk,一種可以幫助截癱患者站立、慢走、甚至爬樓的外骨骼結構。 高弗做出的樣品重44磅,只消幾分鍾就能「穿」上,它有幾種模式,如行走、坐下和上下樓梯,用腕部一個控制器進行操縱。就像拐杖一樣,這套設備很多配件(包括電動機和電池組)都是成品,無須定製。 7. 更好的靜脈導管(名稱:VascularPathways;研發成本:60萬美元;耗時:6年) 過去30年來,用於把葯物和液體滴入病人身體的靜脈導管設計一直沒有多大變化。阿米爾·拜爾森發現,40%的醫務人員第一次進行靜脈注射時都會遭遇失敗。將針刺入皮膚,盲目地向前推進,常會令靜脈阻塞,影響長達數周。 相形之下,拜爾森發明的VascularPathways十分實用。不管採用什麼針頭,使用VascularPathways的醫務人員只要一看到有血通過針管迴流,就知道已經找到靜脈,然後就可以推動一個滑桿,將一條導引線從針內安全推出。在導管順著導引線接進來之前,導引線捲成一個圓圓的花形,以防導管尖端傷到靜脈壁。最後,針和導引線抽走,留下導管就位,再也不必反復尋找靜脈。 8. 環保魚餌(名稱:IronClads;研發成本:未知;耗時:數月) 柔軟而便宜的軟性塑料魚餌很受釣魚愛好者歡迎,但它們非常容易脫落。2006年,酷愛釣魚的霍賓斯決定親自打造一種更堅固的餌料,用於冰釣。最後他發明了「鐵甲」,用聚酯管製成的骨架提升塑料強度,可經受93磅的拉伸強度。 之後,霍賓斯拋棄有毒的塑料,改用硅樹酯材料。如果被魚兒扯掉帶走,硅樹酯餌會逐漸生物降解,而不是像塑化聚氯乙烯製成的軟魚餌那樣釋放出有毒物質。現在環保型「鐵甲」正接受測試,預計今年可以出現在商店貨架上。 9. 植物油發電站(名稱:Vegawatt;研發成本:30萬美元;耗時:4年) 工程師詹姆斯·佩雷特這個名為Vegawatt的發明是全球首個利用廢棄植物油為建築持續提供電力和熱水的裝置。Vegawatt售價2.2萬美元,月租435美元,每周可以處理大約80加侖廢油(約為一個大型餐館的標准用量),每小時生產5千瓦電力,每周節省1000美元,減少10%的能源成本。 10. 蘑菇牆板(名稱:Greensulate;研發成本:1500美元;耗時:2年) 艾本·巴耶爾和蓋文·邁金泰爾准備用蘑菇建房。在實驗室內,兩位發明者用水、過氧化氫、澱粉、再生紙和稻殼等農業廢棄品做成模具,然後注入菌絲,它是蘑菇的根體,看上去就像一束束白色的纖維。這些纖維消化養料,10到14天後就會發育成一張緊密的網路,把模具變成結構堅固的生物復合板。然後再用高溫加以烘烤,阻止菌絲繼續生長。兩周之後,板材製作完成,可以用於牆體。 目前,這種蘑菇板材已經試用於佛蒙特州一家學校的體育館。

5. 汽車的彈簧和減震器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能否幫忙解答

自汽車被發明一百多年來,舒適性一直備受關注。早期汽車上並沒有特別設計的減振裝置,坐車屁股疼是常有的事。看看賓士一號的專利書,減振裝置甚至都沒被考慮進來。
後來,工程師們在懸架中設計了減振器和彈簧,這二者也逐漸成為汽車懸架結構的重要部件。但至今還是有不少人搞不明白這二者之間到底有啥區別,聽起來,彈簧和減振器都應該是減振才對,怎麼要分開來說呢?
看似相同實則不同
彈簧種類較多,比如螺旋彈簧,扭桿彈簧,鋼板彈簧橡膠彈簧和氣體彈簧等,轎車懸掛最長使用的是螺旋彈簧。這里用最普遍的螺旋彈簧為例,講解一下二者之間的區別。
汽車螺旋彈簧並沒有特別神奇之處,也就是比我們小時候玩的彈簧要大些,原理其實大致相同。彈簧是一個儲能元件,對於外力作用,能起到緩沖效果。至於彈簧的緩沖,其實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少籃球鞋底部會採用氣墊彈簧設計,以達到緩沖效果。
但緩沖並不能把能量消耗殆盡,因為結構的原因還會將能量完全釋放,加上沒有支撐,彈簧容易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晃動,很難保證汽車行駛穩定性。因為彈簧的「不靠譜」,我們需要設計一個裝置來消耗掉這些能量。
這時候,減振器就派上用場了。減振器的作用簡單來說是通過閥門壁與液壓油之間的摩擦和液壓油分子之間的內摩擦,形成阻尼,把振動能量轉換為熱能,再由減振器外壁吸收並發散到外界空氣中。將振動的能量轉換為熱能散發,這樣力振動就不會傳遞到車身上,車內乘客就不會感覺車開起來特別顛簸了。
福特公司於1906年把彈簧式減震器運用到了汽車上,1908年第一台液壓減震器研製成功,隨後40年內搖臂式液壓減震器得到普遍使用
雖然彈簧不是消耗能量的主要部件,但它能起到緩沖作用。汽車振動能量往往很大,而且跳動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彈簧緩沖,把減振器消耗能量的行程延長,指望減震器在很短的行程內把振動能量都消耗掉,難度就大大提高了。所以彈簧和減振器之間的合作,變得尤為重要了。
彈簧其實作用挺大。例如,簧上質量與簧下質量的比值對於汽車的振動影響較大,此值越大,汽車在通過顛簸路段時的振動越小,反之亦然
根據二者的特點,他們發揮作用的時機也略有不同:在壓縮行程時彈簧起主要作用,減振器阻尼力較小,以便充分發揮彈性元件的彈性作用,緩和沖擊;伸張行程時減振器其主要作用,此時彈簧釋放彈性勢能,減振器阻尼力變大,迅速消耗能量減振。
這二者需要相互協調好,比如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
當然也有不採用減震器+彈簧組合的情況。比如主動式懸架,通常是以一個液壓或氣壓吸筒來代替一組彈簧和減振器。說它是主動式,是因為它能根據路面情況能主動調節懸架的高度和軟硬度,從而使汽車在不同情況下都能保持較佳的穩定性和舒適性。
賓士新S系Airmatic主動空氣懸架系統,可根據具體情況控制空氣彈簧的充氣量,從而控制軟硬
分分合合,到底什麼是好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有的汽車上採用的是彈簧和減振器一體式,有的是分離式。不僅如此,即使同一輛汽車上,前懸多採用一體式,後懸多採用分離式。這分分合合的,到底為了什麼呢?
上圖為邁騰原型車大眾帕薩特B6前後懸掛示意圖。前一體式、後分離式是最普遍的現象
我們先來聊聊一體式。這種結構的優點比較直觀,那就是節約空間,比如麥弗遜式懸架採用的就是一體式結構。麥弗遜式懸架的主要結構是有螺旋彈簧加上減振器,限制彈簧只能在上下方向的振動,並可以用振動器的行程長短及松緊,來設定懸架的軟硬及性能。
很多汽車的前懸都會採用麥弗遜式懸架,正是因為這種懸架結構簡單,佔用空間小。當然也有些汽車在後懸架上也會採用麥弗遜式懸架,這往往能獲得更大的行李箱容積。
既然一體式空間利用率高,為什麼後懸很少採用呢?原因有四:
1. 後懸減振器的工作角度一般會大於20度,一體式情況下,不能很好利用彈簧的支撐功能,如果設計不合適還容易脫出;
2. 一體式不利用單獨調節彈簧和減振器的杠桿比,協調性較差;
3. 一體式減振器外筒需要承受彈簧載荷,容易疲勞,成本也相對高些;
4. 在裝配過程中,一體式的在整車裝配中比較麻煩,不容易裝配。
為了改善其後排乘客的舒適性,從整車側傾角剛度分配考慮,前懸剛度會比後懸大些。而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調整彈簧、減振器和車輪之間的距離關系。通常來說後輪彈簧應離車輪遠些,但減振器離車輪越近,振動衰減越快,消振越好,所以這二者需要一遠一近的設定方式。這種分離式結構,雖然會佔用一定的空間,但好在後懸部分空間足夠。
此外,分體式布局能夠方便控制輪胎與彈簧以及減振器之間的杠桿比差異,這樣一來,輪胎行程與彈簧及減振器行程差異不大,有助於提高輪胎的反應能力。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通過懸架減振是一體式還是分離式就對懸架高下立判。比如專為後輪設計的縱臂扭轉梁式非立懸架,它的組成構成非常簡單:用粗壯的上下擺動式拖臂實現車輪與車身或車架之間的硬性連接,再用液壓減震器和螺旋彈簧來實現軟性連接,以達到吸震和支撐車身的作用。
而奧迪採用的5連桿後懸架就採用的是一體式減振結構,結構簡單,結構緊湊,重量輕,減少懸架系統的佔用空間,多連桿的巧妙組合方式,可使後輪形成正前束,降低轉向不足的傾向。
總之,減振器和彈簧二者在作用上看似有沖突重疊,其實各有作用,比如彈簧在緩沖、調節舒適性上效用明顯,而減振器在過濾振能量上不可小覷,二者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懸架的最大功效。

6. 氣墊減振器與橡膠空氣彈簧減震器有何區別

氣墊減振器需要持續的氣源,而空氣彈簧減振器則一次提供氣體且保有真空即可;氣墊減振器的氣源復雜,不一定是空氣,而空氣彈簧減震器氣體一定是空氣,自然成本更低;相同規格的,氣墊的更大,而空氣則更小!

7. triz理論中,發明原理有多少個

triz理論中,有40發明原理。

40個發明原理實例
1 分割
1)火車車廂之間是單獨的個體,可調整車廂的數量
2)圓珠筆的筆心與筆套是兩個可分的部分,筆心可以換
3)電風扇的三片葉片是三個獨立的個體,可拆卸
4)田地里的澆水水管系統,每一段用一個接頭連接。
5)自行車、摩托車等的鏈條是一環一環相接的,每環都是可以取下來的
2 分離
1)石油加工中,將一些油渣或其他有害物質提煉分離,已獲得精度較高的汽油或柴油。
2)子彈發出後,彈芯與彈殼分離
3)電腦鍵盤與滑鼠分開,為的是方便人們跟好的操作
4)火箭在沖出大氣層的過程中將已經燃完燃料的部分解體分離
5)現在用在建築中的隔音材料將噪音吸收或隔離,從而使噪音被分離出我們所處的環境
3 局部質量
1)錘子的一邊做成平的一邊做成扁的,增加了錘子的切削功能(採石場專用錘)。
2)自動筆。將筆心上作一對耳朵,再加一根彈簧。
3)電鑽的鑽頭作成螺旋狀,增加了打孔時的穩定性,防止打滑
4)三鍵模式的電腦滑鼠,改變了原先單鍵的麻煩與不便。
5)改變杯子的開口,在上面做一個切口,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在倒水時泄漏(暖瓶外皮的口也是這樣的)
4 不對稱
1)衣服上的拉鏈,一邊又拉頭另一邊沒有。
2)電風扇的葉片
3)有天線的手機不對稱
4)大刀從側面來看是不對稱的
5)眼鏡的兩個鏡片因人眼近視程度不同,鏡片度數不同
5 合並
1)將火車每個車廂合並在一起,增載入客。
2)電話的話筒與聽筒合並在一個盒子里,可以方便人們打電話時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干別的事情。
3)農場里喂養牲畜的食槽連在一起,可以節省餵食的時間,提高效率。
4)將室內的多個等串聯在一起,共用一個開關。
5)凳子上加一個靠背,兩者合並成為椅子
6 多用性
1)鍵盤可以用來打字,也可以用來打游戲。
2)多功能手機
3)瑞士軍刀(最多的功能可到五十多種)
4) mp3既可以聽歌,也可以存儲資料.
5) 現在的列印機集列印復印於一體
7 套裝
1)墨水、筆心、筆套套在一起
2)電視機的室內天線
3) 雨傘的傘柄
4)保溫杯、暖瓶也是套裝原理製成的
5)消防車和起重機
8 質量補償
1)氣墊船,內充空氣,使船漂浮。
2)液壓千斤頂
3)潛艇使用排放水來實現升浮
4)風箏利用風對其向上的升力而升到空中
5)將氣球內部充入氫氣(而不是空氣),可以使氣球飄起來
9預加反作用
1)降落傘
2)手機按鈕按下後,能自動恢復原位
3)汽車減震器
4)船利用水對船的反作用力(浮力)
5)兒童蹦蹦床利用反作用力將兒童彈起
10 預操作
1)易拉罐的開口
2)注射葯品按量與品種放在固定瓶內,並貼標簽。
3)食品袋的切口,方便人們撕開
4)印刷時先將要印刷的內容排版
5)在打字時先將電腦打開
11 預補償
1)洗衣機、微波爐等在未關艙門之前,無法進行工作,以保證安全。
2)保溫杯上的軟皮套,可以防止被子打滑或燙手
3)摩托車前的保險杠,防止車體滑倒時損壞車子
4)飛機起落架有三種起落方式(自動、機械、人工),後兩者是對前一種方式的補償
5)摩托車有點子打火啟動和腳動啟動兩種,互相補償。
12 等勢性
1)椅子多了佔用空間,設計成折疊椅
2)現在的公交系統中提倡講公交車的車門底部與候車亭地面相平,方便殘疾人上下車
3)有些門讓人們搞不懂是推還是拉,這樣的場合可設計成推拉門
4)用來吹氣球的充氣儀
5)台式風扇可以旋轉,可以吹到不同方向的人們
13 反向
1)籃球。打球時球利用地對其反作用力彈起
2)電梯運動,人不動。改變了樓梯不動人費力爬樓的艱難。
3)安裝螺絲釘用的手持機器,正轉是安裝,反轉是拆卸。
4)電冰箱利用吸收箱內的熱量達到降溫
5)運動會上賽跑用的助力器,運動員利用它對腳的反作用力提高加速度。
14 曲面化
1)過山車採用急劇曲線運動產生的向心力,使其不會掉下來。
2)杯子設計成圓柱形,與其他形狀相比容量更大,也易於拿握。
3)車輪用的都是圓形
4)車輪表面為增加摩擦,上面是凹凸不平的紋路
5)螺絲釘與螺帽採用螺旋相接,增加了結合力和穩定性
15 動態化
1)學校用的電鈴,當到下課或上課時間時,小錘震動敲打鈴。
2)百米賽跑的畫面是賽道旁的跟蹤攝像機拍攝的。
3) 舞台上的燈能自動旋轉改變照射位置,產生不同的燈光效果。
4)電腦顯示器下邊有個托盤,可以將電腦的位置與方向調整。
5)樓梯自動化後變成電梯
16 未達到或超過的作用
1)洗衣機雖然將衣服洗干凈了,但衣服仍然是濕的,還需要曬干
2)攝像機的拍攝效果並不理想,還需要在電腦或專用設備上處理,例如將拍攝的視頻放在影視製作軟體中處理。
3)用熱得快燒水,燒開後雖然有提醒裝置,但如果近處沒人,還是沒用的。
4)電視上的按鈕不方便,所以人們發明了遙控器。
5)汽車最高時速超出人們在正常生理與心理情況下的正常調節,所以一般人們在開車時達不到此速度。
17 維數變化
1)鍵盤操作是在水平面上進行的,而結果卻出現在垂直面上的顯示屏上。
2)潛水艇上的潛望鏡
3)學校的雙人床,雙層,垂直分布。一般雙人床節省空間。
4)可調節傾斜度的桌子
5)可調節書架,可以調節書架的層數。
18 震動
1)手機的振動
2)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甩脂機,用於減肥。
3)電鈴通過小錘的震動敲打外鈴殼發出鈴響
4)電磁共振醫療器械
5)選礦使用的篩選機通過振動篩去不需要的東西,留下礦石。
19 周期性
1)手機的鬧鈴會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即24小時後)響一次。
2)電話鈴是周期性的
3)鍾表的擺動是周期性的(雖有一點誤差)
4)衛星繞地球轉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也是周期的。
5)飲料的灌裝生產線隔一段時間裝一瓶飲料,為的是保證下一個瓶子及時到位。
20 有效作用的連續性
1)超市的電梯為保證顧客的及時疏散與方便,採用連續性工作。
2)啤酒喝飲料生產線市連續工作的,保證企業效率。
3)太陽能熱水器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在加熱水,這樣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也能使用。
4)車輪滾動代替其他的平滑運動,用在車上或其他設備上。
5)報警器在遇到情況報警後,是連續響個不停直到人們聽到。
21 緊急行動
1)火箭以高速運動沖出大氣層。
2)在蒸饅頭時,饅頭熟後打開鍋蓋的最好方法是迅速揭開鍋蓋,以防燙傷。
3)飛機上空難的氧氣面罩
4) 手術刀要鋒利,幫助手術盡快完成,減少失血。
5) 火災消防要迅速,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22變有害為有利
1)將廢舊飲料瓶、酒瓶等回收消毒重復利用,減少浪費與污染。
2)電解海水產生金屬,產生的氯氣回收制消毒液。
3)將海潮利用來發電
4)將火電廠的煤渣用在建築用品上。
5)將廢舊秸稈、大糞等用來製作沼氣
23 反饋
1)電腦中有很多反饋例子,如在刪除文件時會提醒是否刪除
2)汽車前部有速度、油量等表,用來及時反饋有用的信息。
3)手機的反饋就比電話好,出聲音提醒,還有屏幕反饋。
4)熱得快將水燒開後會發出聲音提醒
5)宇宙飛船的反饋系統將船內船外的一切情況報告給地面接收裝置。
24 中介物
1)電通過電線傳播,改變癲癇的材料與尺寸將幫助減少電能的消耗。
2)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可藉助於汽車、飛機……
3)子彈藉助手槍發射出去,因此對強的設計有助於提高射擊的准確性。
4)電話實現聲音的傳播
5)為了保護食物不變質,用冰箱將食物冷凍。
25 自服務
1)如果將汽車設計成以太陽能為能源的,那就使汽車自己給自己提供能量。
2)火箭在沖出大氣的過程中,每一節燃料用完後,就會將殼體自動解體落回地面
3)將電話上安一個留言系統,可以在主人不在的情況下記錄有用的信息。
4)潛水艇上可以自製淡水實現淡水的自我供應
5)電腦如果前一次非法關機,在開啟時會自我檢測修復。
26 復制
1)宇航員在正式出發前,必須在模擬艙內訓練很長一段時間。
2)電影、電視所播放的節目是對實際的模擬復制
3)用水代替剛用在手術刀的研製上,消毒容易方便,且減少留血。
4)用塑料代替剛或玻璃用在建築和傢具上
5)用石油產品代替糧食來釀酒;用水代替石油來作汽車燃料
27 低成本、不耐用的物體代替昂貴、耐用的物體
1)用塗塑紙板代替木材做傢具(用後即棄產品)
2)用泡沫代替鐵或其它材料來做飯盒
3)用塑料為材料作臉盤、茶缸等生活用品
4)用一次性塑料瓶代替玻璃瓶盛裝飲料
5)一次性紙杯或塑料杯
28 機械繫統的代替
1)將樓梯做成運動的就成了電梯
2)道路上的感應路燈,當天黑到一定程度時自動打開。
3)兒童磁鐵手寫板
4)列印機硒鼓
5)自鳴式水壺,通過鳴叫提醒人們水開了。
29 氣動與液壓結構
1)SYY-A氣動液壓PLC綜合控制實驗台,集氣動控制技術、液壓傳動控制技術以PLC可編程序控制器控制技術於一體的理想的綜合性實驗設備。
2)氣動工業智能標識機內部採用氣動液壓裝置
3)氣動液壓防爆電磁閥
4)液壓氣動油缸:啟動電機,齒輪泵在電動機的驅動下,泵體內兩個相互嚙合的齒輪作旋轉運動,吸油腔內容積不斷增大,形成部分真空,產生吸油作用,油箱內的液壓油再大氣壓的作用下由吸油腔進入泵內,隨著齒輪的轉動液壓油逐漸進入密封的壓油腔內,使壓油腔不斷縮小於是形成了油壓作用,把液壓油壓出泵外,被壓出的液壓油經管路進入換向閥,操縱控制桿使液壓油定向流動,液壓油沿著分配方向通過管道進入油缸,液壓油的不斷流進使油缸內的活塞承受巨大壓力,推動推桿作直線運動。
5)挖掘機手臂採用液壓氣動裝置實現伸縮自如。
30 柔性殼體與薄膜
1)用塑料薄膜用在溫室大棚
2)用塑料瓶或紙杯代替玻璃盛裝水或飲料
3)足球場上的架草皮
4)非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改變了以往太陽能電池的物體形態,由於其自身的柔性,使它可以襯聯到其它柔性物如塑料、紡織物以及剛性物如金屬、建築等靜止或移動的物體上面。
5)薄膜開光(輕觸型、防水型等),用在手機、電腦等智能產品上
31 多孔材料
1)纖維
2)木材
3)蜂窩煤
4)以植物纖維為原料製成的吸聲板用以解決建築物的隔聲問題,從而消除噪音。
5)阻性消聲器主要是利用多孔吸聲材料來降低雜訊的,用於手槍的消音器。
32 改變顏色
1)熒光棒中有特殊添加劑,當折彎棒後,發出亮光。
2)在駕駛室內部有許多按鈕,採用不同的顏色提醒人們不同的操作和操作的重要程度。(如紅色代表重要且危險的操作)
3)救生衣的設計一般採用鮮艷的顏色或者帶有熒光成分的顏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4)在酒店或餐廳中,採用綠色或其他自然色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提高人們的用餐環境。
5)將玻璃中添加特殊成分製成有色特殊玻璃,使人能從內部看到外部但從外部看不到內部。增加隱私性。
33 同質性
1)電源插座與插頭,內部相同材質的金屬導體,同樣為保證安全性,外部都採用相同的絕緣材料。
2)電腦屏幕常加一個保護視力的保護屏,為保證不影響觀看,採用與顯示屏相同的透明材料,只是內部加了一些保護視力的元素與成分。
3)螺絲與螺帽為保證耐用性與穩定性,採用的都是鋼鐵材料
4)自行車車閘,為保證摩擦力度而不易磨損,採用車閘材料與車輪相似。
5)桌椅組合,為保證整體效果的美觀,一般採用同種材料,採用相同工藝,搭配較好。
34 拋棄與修復
1)家用切菜刀變得鈍後,需要打磨以下
2)塑料瓶回收後消毒後可繼續使用
3)將玻璃碎片回收製成新的玻璃再使用
4)將一次性筷子用來造紙
5)滇池用完後要銷毀,否則造成污染
35 參數變化
1)改變自行車的一些特性與部件,就成為折疊自行車
2)以鎂鹽晶須為主要成分加少量玻璃纖維和樹脂漿液製成的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其性能大大加強,比一般塑料穩定性好,硬度高,用來做一次性成型椅等。
3)將溫度降到一定狀態後,事物的保存時間大大加長,冰箱設計的最初目的就基於此。
4)自來水中要加稍微的氯氣以消毒,當加大氯氣的含量時就成為消毒液。
5)固態膠比液態膠水更易攜帶。
36 狀態變化
1)利用冰融化吸熱來冷凍物品
2)藉助蠟燭燃燒過程萊得到光源
3)加濕器利用水的蒸發降低室內的乾燥度
4)溫度計利用汞的熱脹冷縮實現溫度計數
5)減震器利用彈簧伸縮變化實現減震
37 熱膨脹
1)熱氣球熱膨脹升天(孔明燈也是利用熱澎脹原理)
2)塑料水管相接時,先將水管接頭加熱膨脹後,插接進去,再冷縮接緊。
3)利用熱膨脹將扁的乒乓球恢復原樣
4)消防噴頭
5)溫度計利用汞的熱脹冷縮實現溫度計數
38 加速強氧化
1)煉鋼中的強氧化槍,向焦炭中提供純氧,充分燃燒,提高煉鋼溫度。
2)鼓風機利用空氣流動加強氧氣的輸入,使燃燒更充分
3)多功能加速氧化推進器。其罐體內裝有除氧器,溫控加熱器或蒸汽加熱,下部導管接加速泵,泵出導管接吸空氣器,接中部導管入除氧器,中部外導管處引小導管上部入內,上導管下鑽有小孔,上部有鋼屑藍,中部外導管處開有進蒸汽口和進水口。吸空氣器上接有空氣凈化器,罐體頂部開口,人孔,底部有細化箅,開口,中部人孔,下部有取樣口,外接內水位計,水經過加熱由下部除氧器泵入中部除氧器和上部導管向下沖刷,不斷加速循環帶入空氣達到物理化學相結合的推進氧化反應。
4)柴油的精製。一是通過催化氧化反應將柴油中極易氧化的含S、N、O的非烴化合物加速氧化生成不溶物除去。
5)生物接觸氧化法潔凈污水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元素,從而凈化污水。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並使池體內污水處於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
39 惰性環境
1)燈泡的內部是真空的,保證鎢絲不會被氧化。
2)電解NaOH製取鈉要在惰性環境下才能完成
3)在魚的保鮮方法中有,真空包裝,加脫氧劑包裝,填充二氧化碳包裝等。這些方法能有效地抑制細菌增殖,防止脂類的氧化。
4)霓虹燈玻璃管內充入惰性氣體,在燈管兩端由金屬製成的陰、陽電極上加一定的電壓,實現氣體放電。
5)高壓鈉燈是一種發光效率很高的新型電光源,其效率可高達100lm/w,其在玻璃外殼內有一個特種玻璃製成的放電管,其管內充有適量的鈉,汞滴和惰性氣體,在此環境下實現高壓放電放光。
40 復合材料
1)塑料的種類很多,大部分是復合材料。如玻璃纖維加強塑料用在一次性成型的椅子設計中
2)用於傢具的膠合板(教室中的桌椅)
3)地板、大理石等建築用品很多也是復合材料
4)合成橡膠(汽車車輪)
5)蜂窩煤也是用煤和粘土等混合製成的

8. 汽車減震器都有那幾種

避震器,很多人都會知道那就是一個減少震動的裝置。當彈簧被壓縮後,勢必會產生一系列的伸張動作。這時候避震器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和吸收彈簧的反復運動,使得車身更加趨於平穩與舒適。避震器的主要形式結構有三種,分別是單筒高壓高氣壓 雙筒低氣壓 和雙筒油壓(。
單筒避震字面已經表示出它是單管身設計,在避震器下端有一個儲存高壓氮氣的儲氣罐。往走就是浮動活塞,它用於將阻尼油與高壓氮氣隔離。接著往上就是工作缸與活塞部分,由於單筒結構的活塞比較大,能夠產生較大的減震力。在壓縮行程,活塞下方產生壓力使油液通過活塞閥門流向活塞上方,並且底部的高壓氮氣會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伸張過程反之。
此類避震的優點:結構簡單;活塞面積大,單位時間內阻尼油的流量大,可以消除較大瞬間壓力,反應迅速;單筒設計儲油量大,散熱效果較好,有效的減少了阻尼油起泡和阻尼熱衰減的負面影響。
缺點:油室與氣室為直列配置,行程受限制;油封因作動時直接受力於活塞上室之壓力,需要高度的耐壓且須特別注意的因其加工需要高精密度細膩度;由於活塞與避震筒身有直接接觸關系,避震器容易因筒身受到外來物件輕微損壞而報廢,再加上活塞桿直徑較細,不受用與側向力過大的懸掛結構。(倒插式單筒避震器可以通過重心轉移以把筒身放在懸掛上,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減輕側向力的影響,但由於結構本身的設計,還是無法徹底改善由於筒身受創而造成的避震器報廢的後果。)
雙筒式避震器又叫做復筒式避震器,簡單來說就是單筒式內部再加多一個筒,而裡面的筒才是活塞工作的空間,外部筒身是讓內部筒身的阻尼油能往外移動的緩沖空間,在結構上與單筒式最大不同就是油氣部分完全阻隔開的。除了這點結構上的區別還有活塞桿的直徑較大,能夠承受的側向力較單筒式較大,雙筒結構的支撐力和回彈力分別由上下兩個閥門獨立控制, 故能更容易地造出更多的阻力變化和組合。雙筒式避震器可以分為兩種:雙筒低氣壓(Twin Tube Low Pressure Gas) 和雙筒油壓(Twin Tube Hydraulic)。兩者的不同在於:氣體的存在亦會對活塞預設阻力構成影響,導致即使在避震阻力調至較低時, 初期接觸仍然偏硬(在此,小編的理解是:避震的初期壓縮過程中,活塞閥門開啟之前,由於低壓氣體的存在,而造成活塞運動阻力瞬時增大的原因),故不適合懸掛本體減震能力較弱的懸掛結構使用。油壓減震器在沒有氣體的幫助下, 能造出的極限支撐力相對較低, 但同時可在沒有氣體干擾的情況下更容易調出目標阻力值。在這里,有人會提出,油壓避震器在避震往復運動的同時容易產生氣泡,但請注意,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避震器工作角度為45度時,筒身頂部空氣進入活塞工作區域才會發生。正常情況下,您盡可放心。
此類避震的優點:製造成本較低,利於量產;外部筒身的存在可以使內部筒身的阻尼油外流,而且油室與氣室非直列排布,有更長的做動行程;封入的是低壓氮氣,舒適性較單筒式更好,而且減小了活塞阻力;雙筒式設計很好的改善了外筒身的變形對內部活塞做動的影響。缺點:阻尼油存儲量少,散熱較差;活塞直徑比單筒式要小;避震器在伸長行程時,活塞下室從油室吸入大氣壓值的避震油易產生旋渦真空,而溶入油中產生氣泡;阻尼油與空氣並未完全分開,可能會出現油氣混合問題,雙管身設計,要比單筒式避震器重。
總的說來,單筒式與復筒式避震器各有各的優缺點:復筒式的油室與氣室不是直立分布,活塞的工作行程長於單筒式;復筒式充入的是低壓氮氣,在舒適性上要優於單筒式;復筒式設計大大的改善了因為筒身受到外界沖擊變形而直接導致避震器報廢的後果;單筒式的避震器在相同體積下所能容納的阻尼油量更大,散熱效率提高,改善了阻尼衰減的現象;單筒式避震器的活塞面積較復筒式大,受壓面積隨之增大,能夠穩定的產生微小的阻尼,而且它的阻尼油與氣體是完全分離的,不會出現油氣混合現象;單筒式獨有的倒插式設計極大的改善了側向力承受的問題,還可以減少簧下質量,大大的提高了避震器的反應靈敏度和汽車的操控性;復筒式的雙筒設計直接導致重量要比單筒式來的更重。
復筒式的製造成本和和舒適性以及耐用性要優於單筒式,原裝車或者街道升級套件多數偏向於復筒式設計,但單筒式避震的反應靈敏度和抗疲勞以及散熱性都要高於復筒式,所以在設計取向上來說,單筒式更加偏向競技型。避震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9. 誰是汽車減震器的發明者

在汽車復時代遠未到來之前,使制車輛平穩運行的裝置就已經在四輪馬車中使用。1580年,載客四輪馬車已使用減震的彈簧懸架。1805年,埃利奧特獲得橢圓形和半橢圓形彈簧板的專利。直到20世紀50年代,汽車用以平衡行駛和減小震動的裝置都是這種彈簧鋼板加上直立的壓簧。1956年,英國利蘭車和法國雪鐵龍車開始使用液壓和液氣壓懸掛系統,前後輪的懸架用管道相連,液氣混合在管中保持壓力。一個輪子碰到東西或坑穴而上升或下降時,管道中壓力會上升或下降,使其他輪子下降或上升以資補償保持汽車平衡。使汽車的平衡性和運行穩定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後,這種系統成為各國小型載客車輛的標准裝置。

10. 科學家是怎樣發明了坦克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履帶
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

閱讀全文

與液壓減震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