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草書都是自己發明創作嗎為什麼每個人的草書都不一樣
草書不是自己發明創作的,也有他自己的規則。每個人的草書不一樣是每個人都在規則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個性,每個人的個性是不一樣的。
❷ 行書的創造者是誰,草書的創造者是誰
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回「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答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至於第一個寫草書的人創始人是誰那就無從考證了。
❸ 草書創作賈志的西亭《春望》中有什麼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西亭春望》是唐代的詩人賈至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創作於賈至被貶到岳陽作為司馬之後,參觀岳陽樓時候,欣賞到洞庭湖壯觀而有感創作的一手詩歌。這首詩歌的原文為:
日長風暖柳青青,北雁歸飛入窅冥。
岳陽城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
這首詩後面有經過草書的創作,而草書的創作更好地將詩人心中的愁緒表現出來,這無論是對於書法的練習還是對於詩歌的鑒賞都是十分有用的。通過草書的創作能夠更好地去體會詩人心中的苦悶之情,將這首詩最精華的部分通過書法展現給讀者看,而且在寫的過程中也是能夠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對於詩歌的鑒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點,也會我們應該學習的一點。
❹ 草書是誰發明的草書的創始人是誰
是演變而來。是演變而來的。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衍生與發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❺ 草書之祖張芝,書法界的「獨孤求敗」,出生門庭顯赫,為何
如果把中國書法比作一個江湖,那在書法史上,絕對高手雲集。不過,在不同的時代,能夠傲視群雄的也就那麼寥寥幾位大宗師。他們技法卓絕、書藝驚人,粉絲無數,受萬世之景仰。而若要論及最為狂放不羈的書法流派,當屬草書無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創立了這一「秘籍」的開山鼻祖——張芝。
張芝故里文藝表演
一筆絕塵,獨孤求敗
有關張芝生平的史料記載很少,這與他情操高潔,不慕功名無不有關。但僅僅是從為數不多的相關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史學家、詩人、書法家們對他的肯定與推崇。《淳化閣帖》里收有的張芝墨寶五帖三十八行被歷代書法家及愛好者珍視並臨習,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一直流傳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
張芝這「一筆書」在當時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立於書法之巔,一生沒有對手,書法界的「獨孤求敗」,他當之無愧!
❻ 行草書作品創作要注意什麼問題
三大創作原則:
1、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2、結體奇而穩——注意重心。欹側、擒縱、疏密、高低。
3、章法變而貫——竹節式(幾個字一節)節數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七大布局要點: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與字之間有呼應,上承下啟,左映右帶,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書眼放中央,可大些,字與周邊氣貫。
3、整體上展出適合墨跡濃重的作品。掛家中適合疏淡的作品。
4、作品中不能有錯別字,異體字不過於冷僻。
5、作品整體布局上面重下面輕。
6、評作品好壞主要看總體視覺效果:節奏、墨色、用筆。
7、三三兩兩,似散還續,氣脈一貫,此布局之妙也。
十個書寫關鍵:
1、八面出鋒。藉助於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相濟。剛力-----鐵畫銀鉤(粗):柔力-----行雲流水(細)。
3、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製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並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並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鋒側鋒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鋒。
四條落款要點:
落款,是在書畫作品主體內容完成後,作者的簽名、簽印、年月、軒號等,以示作品的完整性。落款是正文組成部分,不可輕視。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兩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換筆。
2、落款不能留空過多,要注意輕重比例。
3、蓋章作品下墊玻璃加書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過三個。
錘煉筆墨技巧,還要處理好以下幾組矛盾關系:
一是大小,指的是結字的大小,在創作時,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變化,這樣就避免了呆板。
二是粗細。我們常說筆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們敢於在正常書寫狀態下突然用筆尖書寫,雖然是用筆尖書寫,但是也要有提按變化,也要用力書寫,而絕不是描。所謂按得下,就是敢於讓毛筆大面積吃紙,甚至使用側鋒。這里要說明的是,雖然筆畫很重,但也要見筆,筆劃要有質感。
三是枯濕。枯,是毛筆上的墨汁將近用完時的狀態,這時就是出現飛白。濕,自然是剛蘸墨時的狀態,這時寫的字很容易出現漲墨,漲墨後的字一定要可識,否則就是墨豬。枯要見筆,濕要見形,枯濕過渡要自然。
四是疏密。除了要有相當的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時能對全篇進行調控。
五是欹正。在一幅書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六是連斷,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系。斷和連不要有死板的規律,但不能沒有呼應。
七是感性與理性。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復運用,既能表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節奏感,同時也更能打動觀賞者。
❼ 《蘭亭序》的創造者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奇跡,其卓絕的藝術成就達到了千百年來書法發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塊豐碑,也成了歷代書法家臨摹學習的範本,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它成為天下第一呢?
《蘭亭序》首先是文辭方式的一種標立,中國在東晉以前所能發現的典籍文獻遺留中、後人沒有發現過此前的散文文學體裁,這篇文章是現存最早的散文形式的敘事記,他改革了東晉以前疆化呆滯的詩辭類的古文言,首次運用口語化語辭格式,代表了一種文學表達形式,確立一種新的文學體裁———散文。其次是對書法發展上的探索的創新,王羲之改革了鍾繇書法的筆法,吸取了當時群眾書法中的精華,把規范的楷書書寫進一步隨意性的發揮,是其即可識又書寫流利,介於草書與楷書間的行書,創造了書法發展中的一種新的書寫形式和字體「行書」他是自劉德升之後將行書體完善成為更為成熟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又是一篇炙人口、文辭優美的散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其文為歷代所推崇。表達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超脫生死的生命境界,禪述了深遂的哲學思想,給當時的官場名利的角逐者以思索,給後人以感觸,正如文中所說:「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主觀的講唐代書法的盛行,也促使蘭亭序位置的確立,據傳宋代大書法家米元章所說,因《蘭亭序》出的較早,在他之前沒有行書流下來,漢末劉德升曾傳創造行書但沒有作品遺留,因此王羲之的蘭亭序便排列在歷代法書的前列。這一早一前是《蘭亭序》稱冠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宗在位時,國家繁盛、文風濃郁、佛教流行,經文的抄寫促使了楷書與行書的發展,而李世民本人尤擅書法,收集天下「王羲之」之真跡,後從他書法講師虞世南那裡得知傳說中的《蘭亭序》還在會智永償索辯才和尚手中後設法取得,視為御寶,價同國璽,為使更多人見到蘭亭序,唐太宗命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等摹刻翻拓賜於近親貴臣,並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刻碑堅於學士院,以便更多人學習和觀摹。唐太宗李世民死後,葬者遵詔將《蘭亭序》真跡置於太宗枕邊,一同陪葬,故傳世未有真跡,由於李世民的崇愛使蘭亭序在當時的環境下廣為傳播,同時也提高了蘭亭序在文化藝術上的地位,也對稱冠第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於後學研究單純說王羲之書法在蘭亭序中如何的超絕,以及全文中十二個「之」字無一雷同,盡管不能否認王書的技法超絕,僅以收法就稱其為天下第一,確實有一定的偏見。
❽ 草書創作的要點
寫好草書的關鍵點
1.方與圓。方筆和圓筆是書法中常用的兩種基本筆法。兩者不同之處在於 :方筆需要做些提、按、頓、折動作,才能造就出見棱見方的效果 ;圓筆只需隨著筆的運行順勢圓轉而拐彎就行。方筆有明顯的節奏變化,顯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剛力遒勁 ;圓筆沒有明顯的節奏變化,顯得圓轉柔和,骨力內含,飛動流暢。它們各有所長,別有特點。在運用中不能偏頗走向極端。在一幅作品中,方筆與圓筆應自然地參和交替使用。可方為主,圓為輔,也可圓為主,方為輔。另外,方與圓是相對而言,有時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寫出方圓之間的筆畫,要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2. 輕與重。輕與重既表現用筆也表現用墨,輕重也是相對而言,可是一個點畫,也可是一個字或連續幾個字。重者即筆墨加重,宛如千斤墜地,重兵把守,森嚴壁壘;輕者即筆墨放輕,好似蜻蜓點水,垂柳拂風,清風明月。重者一般是開篇字、重點字,具體哪個點畫、哪個字的輕重要根據書者性情高低,隨機書寫。總之,輕與重要交替使用,協調搭配,才能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如唐代張旭《肚痛帖》。
3. 疏與密。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遠近,形成作品的疏密。疏密是結字與布白的主要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書法藝術的效果。當疏不疏,造成堵塞,當密不密,必至調疏。如「畵」字九橫,應寫密些,「川」字三直應寫疏些。在作品中一個長豎,造成一片空靈,下面幾個字應寫得密些,這樣就可達古人講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形成疏密相間,遠近相生,虛實相應。要多觀察前人的墨跡與法帖,細心領會其疏密遠近之情理,久之則熟能生巧,乃盡其妙。
草書的意境與內涵
唐代草書歌把草書家在草書作品中創造的「類物象形」特質發揮到極致,在惟妙惟肖的描畫中給詩歌欣賞者帶來的是整體「意境之美」。所謂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一個名詞。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在《文藝理論教程》中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
這里還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概念——意象。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徵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徵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境與意象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的關系應該包括兩層意思。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簡言之,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