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發明了數字大寫漢字
據說是朱元璋發明的 據史書記載,在朱元璋執政的明朝初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戶部侍郎,他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錢糧,貪污累計達2400萬石精糧,這個數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征總數相等。此案牽連12個政府高官,6個部的政府官員和全國許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對此大為震驚,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眾,同時執行了嚴格的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並在全國財物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改為「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
採納哦
㈡ 中國大寫數字是誰發明的
在阿拉伯數字成為國際通用數字之前,世界各國和民族使用的數字不盡相同。譬如,我國古代使用的是「中國數字」,它有小寫和大寫兩種,小寫數字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大寫數字包括「零、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小寫數字被普遍使用的時候,大寫數字還沒有出現;或者說,根本沒有第二套數字,當然也就談不上大小寫數字之分。那麼,大寫數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為什麼出現?現在的阿拉伯數字為何不能替代大寫數字呢?
其實,中國大寫數字是有出處的。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江山,特別注重對官員的管理,針對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發布了一系列嚴查重辦政策,在出現貪官污吏時,敢於動真格的,甚至不惜下殺手。當時,有一位名叫郭桓的大將,曾經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打下江山後,他當上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郭桓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掠取國家財產;他所採用的貪污手段極為簡單,就是根據原先中國數字易於修改的缺陷,私自塗改錢糧賬目,如將「一」改成「二」或「三」或「十」,「二」改成「三」,「三」改成「五」等。這樣一來,數額巨大的錢糧輕而易舉地被郭桓及其同夥侵吞瓜分。事後查明,在短短幾年內,郭桓一夥貪污了近2400萬石糧食和大量金銀。朱元璋得知後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12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數萬人處死,系獄、充邊、擬罪者不計其數。他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不便修改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這就是所謂的大寫數字。由於類似的原因,在我國普遍使用國際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的情況下,大寫數字在某些特殊領域如銀行業、保險業等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也有學者對此說法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中國大寫數字的真正制訂者是女皇武則天。其淵源可追溯到比朱元璋早了700年的《岱嶽觀造像記》,在這塊武則天掌權時所豎立的石碑上,已經出現了前面所提的大寫數字,這是目前年代最早可見的證物。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對此碑考證後認為:「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後所改及自製字。」武則天自認開天闢地,所以,在位時製造出很多漢字。
可以作為佐證的還有當時的詩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的「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後人妄自加鑿的。「漆」後簡為「柒」,又省作「七」,並沿用下來。
大約到了宋代,官府文書計數都使用大寫數字。宋代學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數改用畫字》中寫到:「今官府文書凡計其數,皆取聲同而畫多者改用之。於是壹、貳、叄、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藉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耳。」由此可見,精明的武則天早就考慮到防止貪官污吏修改賬目,發明並推廣了大寫數字。朱元璋只不過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完善,把其中的某些漢字做了修改,如將「漆」變成「柒」,「陌」變成了「佰」,「阡」變成了「仟」。
(作者:林革)
㈢ 大寫的一到十誰發明的
傳說:
明朝初年,一起涉及12名高官,6個部的左右侍郎的重大「郭桓貪污案」,就是利用空白賬冊大做假賬,通過篡改數字大肆侵吞錢糧,累計高達2400多萬石,這個數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征總數相當。朱元璋對此大為震怒,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眾,同時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把漢字中的數字改為了難以塗改的大寫,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金額數字大寫的首創。
㈣ 大寫數字是誰發明的呢
大明政權建立之初規定:每年全國各布致使司、府、州、縣,都要派計吏到戶部呈報地方財政的收支賬目及錢糧數。各級政府之間及與戶部之間的數字,必須完全相符。稍有差錯,即被退回重報。由於地方與京城相距遙遠,為節省時間,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帶上了蓋有官印的空白賬冊。如被駐回,則隨時填寫更正。又因為空白賬冊上蓋有騎縫印,能做別的用途,戶部也就漫有干預。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戶部侍郎郭桓特大貪污案東窗事生,震驚全國。郭桓勾結刑、禮、兵、工等六部小官員及各省官僚、地主,貪污稅糧及魚鹽等,折米二千四百餘萬石。這差不多和全國秋糧實征的總數持平!除此之外,還侵吞大量寶鈔金銀。
貪官們就是利用空白賬冊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氣,大做假賬。以此欺騙皇帝老兒,魚肉百姓。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數萬人,皆處死。系獄、充邊、擬罪者不計其數。
為反貪枝廉,朱元璋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大寫,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朱元璋是個佃農出身的孤兒,他討過飯,當過和尚,打過雜投,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對貪官污吏搜刮氏脂民膏恨之入骨。因此,還制定了比對待敵人還狠毒的鐵血手段——「剝皮囊草」,以此酷刑來鎮壓這幫蛀蟲。規定:凡貪贓白銀六十兩以上的郡守、縣令(含朝廷同級官員),按貪款數額多少,判決梟首示眾、凌遲處死直至誅滅九族。隨後還要「剝皮囊草」——用貪官的人皮檀成草袋子,高懸於公堂旁邊,是謂「敕法以峻型,誅一以警百」。明太祖此舉可謂「鐵血政策」,駭人聽聞!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簡直太野蠻殘酷了,但反映了他對貪官污吏的切齒痛恨與不共戴天!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㈤ 大寫中國數字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宋朝有位貪官叫郭恆,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掠取國家錢財。他所採取的手段就是中回國小答寫數字易於修改的缺陷中擅自塗改錢糧賬目,如將「一」改為"十","三」改為「五」。朱元璋為了防範就改為不容易修改的「壹」「貳」「叄」...,這就是中國數字大寫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