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導彈是誰發明的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貳』 彈簧的發明者彈簧的起源
大多數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彈性,如果將其彎曲,便會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其原形。在人類歷史上,一定很早就注意到樹苗和幼樹的樹枝有很大的撓性,因為許多原始文化利用這一特性,在特製的門後或籠子後楔上一根棍,或者用活結套在一根桿上向下拉;一旦松開張力,這根棍或桿就會往回彈。他們就用這種辦法來捕捉飛禽走獸。實際上,弓就是按這種方式利用幼樹彈性的彈簧;先向後拉弓,然後撒手,讓其回彈。中世紀時,這種想法開始出現在機械上,如紡織機、車床、鑽機、磨面機和鋸。操作者用手或腳踏板給出下壓沖程,將工作機械往下拉,這時用繩索固定在機械上的一根桿彈回,產生往復運動。
彈性材料的抗扭性不壓於它的抗撓性。希臘帝國時期 (大概是公元前4世紀)發明了用搓成的腱繩或毛繩拉緊的扭簧,用以代替簡單的彈簧來加強石弩和拋石機的威力。這時人們開始認識到,金屬比木頭、角質或任何這類有機物質的彈性更大。菲洛 (其寫作年代約為公元前200年)把它作為一項新發現來進行介紹。他估計讀者是難以置信的。凱爾特人和西班牙人的劍的彈性,引起了他的亞歷山大城的前輩的注意。為了弄清楚劍為什麼有彈性,他們進行了許多實驗。結果他的師傅克特西比發明了拋石機,拋石機的彈簧是用彎曲的青銅板作成的——實際上是最早的片簧;菲洛本人又進一步改進了這些拋石機。富有創造性的克特西比在發明這種拋石機後,又想出了另一種拋石機—一它利用汽缸內空氣在受壓的情況下產生的彈性工作。
在很久以後人們才想到:如果壓縮一根螺旋桿,而不是彎曲一根直桿,那麼金屬彈簧儲存的能量就會更大。據伯魯涅列斯基的小傳記載,他製作過一口鬧鍾,其中使用了若干代彈簧。最近有人指出,在附有一些奇特的螺旋彈簧鍾表圖的15世紀末葉的一本機械手冊中有這架鬧鍾的圖樣。這類彈簧也用於現代的捕鼠器。帶圈簧 (水平壓縮而不是垂直壓縮的彈簧)的鍾表,在1460年左右肯定已開始使用了,但基本上是皇室的奢侈品,大約又過了1個世紀,帶彈簧的鍾表才成為中產階級人士的標志。
『叄』 導彈的發明
1936年,在德國佩內抄明德的火襲箭研究中心,由德國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的「復仇使者」計劃展開。
1939年,德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而這些導彈都是由德國科學家「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肆』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都經歷了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干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斗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葯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葯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葯筒,可分為葯簡分裝式和葯包分裝式。葯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葯,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葯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葯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葯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葯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葯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面,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採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制導炮彈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制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制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范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制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制導炮彈。這種未制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干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伍』 閃光彈是幾幾年由那個國家研發出來的
英國發明的 第一次登場就是77年,摩加迪沙反劫機事件
當時德國的GSG9去救人,為了更好地使用這種武器,還專門請了英國SAS的人來釋放這種新武器
這次就是這種武器首次登場
『陸』 近百年來的兵器上有哪些重大發明
世界百年兵器史的十大發明 2007-06-19 08:25:26 大中小 標簽:軍事 兵器 發明 武器 裝備 核武器 激光 導彈 航母 20世紀,是充滿戰火硝煙的世紀。20世紀,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世紀。 戰爭的需求,科技的帶動,使武器裝備不斷出現巨大的飛躍,新發明、新品種競相問世,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種種新兵器的出現往往對軍隊編成、戰爭樣式、戰略戰術產生重大的影響。 所以,回眸百年兵器發明,盡管這些回眸是掛一漏萬地概略掃瞄,但也不能不令人驚嘆百年兵器的劇變,驚嘆科學技術的無比神奇,驚嘆人類的無窮智慧和巨大創造力。如果人類都把心思、智慧、創造力和巨大的財力、物力用於和平發展該是多麼好啊!可惜這只是一種良好願望。現實嚴峻地表明,戰爭的陰雲仍遠未散去,軍事科研和武器裝備仍在加速發展。因此,居安思危,強化國防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發展國防科研,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建設,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是新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使命。 1、戰鷹展翅飛 1903年12月17日,美國的萊特兄弟駕駛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離地升空,標志著人類從此開始了航空新時代。 1911年義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中,飛機第一次被用於空中偵察。從此人類開始進入空中戰場。 1915年發明的機槍槍彈能從高速旋轉的螺旋槳葉中射擊的裝置,宣告了真正意義上的戰斗機問世。此後,伴隨戰場需求和航空技術的進步,軍用飛機發展迅猛。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運輸機、預警機、加油機、電子干擾飛機、無人機……品種繁多。飛機造型、結構、動力、火力、機上設備,日新月異,變化驚人。 軍用飛機的發明與發展,導致了一個新的軍種———空軍的誕生與發展。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進而開辟走向勝利之路,成為許多國家應用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空戰、空襲作戰、空降作戰、防空襲作戰、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樣式應運而生。海灣戰爭42天,38天是空襲與反空襲作戰,而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 78天全部是空襲與反空襲作戰。 2、鐵馬顯虎威 坦克是20世紀初葉最重大的兵器發明之一。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問世。最早的坦克盡管裝甲很薄,行駛速度不快,但一投入戰場,立即顯示非凡威力。索姆河戰役,英軍將18輛坦克投入戰場。這個鋼鐵怪物將步兵難以逾越的鐵絲網、塹壕、機槍組成的陣地碾於履帶之下,迅速摘取了「陸戰之王」的桂冠。驕人的戰果,推動坦克製造技術迅猛發展。 1917年,第一支坦克部隊在英國誕生。英國人富勒總結一次大戰中坦克作戰經驗,提出了「坦克制勝」和機械化戰爭的理論。二戰中德國人運用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閃電戰,橫掃歐洲。在蘇聯的庫爾斯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蘇德雙方動用坦克和自行火炮達1.3萬多輛。 戰後,主戰坦克群雄並起,爭奇斗艷。尤其是高技術進入坦克,更使這個陸地猛虎,如虎添翼。目前主戰坦克已經發展了3代。1991年海灣戰爭交戰雙方共投入坦克8500輛。實戰又一次證明,盡管坦克已經80高齡,但在地面戰場仍扮演著重要角色。機動性更高、火力更強、防護能力更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仍在一些國家研製之中。 3、海上巨無霸 航母是20世紀初葉,繼飛機發明之後問世的「浮動海上機場」。這個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兵器,「分娩」過程是比較艱難的。首先是富有冒險精神的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於1910年11月和1915年1月,先後駕機在軍艦上成功進行了起飛和降落的試驗,為航母誕生鋪墊了第一塊基石。接著1918年和1922年英國和美國經過反復探索試驗,相繼改裝出了全通甲板的「百眼巨人」和「蘭利」號,標志著第一代航母誕生。經過兩次大戰和戰後現代化的發展,採用了蒸氣彈射器、斜直兩段式甲板、助降裝置和核動力裝置等4大關鍵技術,航母的突擊威力和遠洋機動力大大提高。如今航母成為某些軍事大國海上兵力的核心、綜合國力的象徵和軍事威懾力量的縮影。 航母作為海上攻防兼備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於它組成了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通常情況下一個單航母戰斗群配有2~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驅逐艦、2~4艘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快速戰斗支援艦。 航母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弱點:目標太大;造價昂貴;攜帶大量燃料和彈葯,一旦遭敵方攻擊,很容易發生火災和爆炸,導致嚴重後果。 4、「神劍」可「穿楊」 1942年底導彈親哥倆———V-1(巡航導彈)、V-2(彈道導彈)在德國降生,從此,拉開了世界制導武器大發展的序幕。導彈以其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特點,迅速贏得軍事家們的青睞,並成為各國發展軍事裝備的重點。戰後50多年來,導彈已發展成為枝繁葉茂大家族。各國研製的在役、退役導彈超過 600種。制導方式越來越多,射程越來越遠,命中精度越來越高,其精確程度有人比喻為可以「百步穿楊」。 目前,導彈武器已發展到第四代。導彈的種類大體分為防空導彈、空地(艦)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反艦(潛)導彈、反坦克導彈、反輻射導彈等。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戰術導彈、戰略導彈。 導彈的發明與發展,引起部隊編成的重大變革。許多國家專門建立了戰略導彈部隊。導彈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特徵。80年代以來多次局部戰爭,尤其是 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北約轟炸科索沃的戰爭中以導彈為核心的精確制導武器使用量都不斷躍升。 5、神奇蘑菇雲 1938年末,德國物理學家證實了以高速中子撞擊鈾原子可以引起原子核分裂,同時可以放出巨大能量。根據這個發現,美、英、德等國開始研究原子彈。19 41年12月美國總統批准了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5年7月6日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8月6日,美國第一次把原子彈用於實戰。日本廣島和長崎被夷為平地,45萬多人傷亡。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多種殺傷破壞效應引起世界震驚。 如今核武器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為原子彈,第二代為氫彈,第三代為以中子彈為代表的可轉換的特種彈。根據目標,突出某種核打擊效應,出現了「沖擊波彈」、「感生輻射彈」、「電磁脈沖彈」、「鑽地核彈」等。而且核武器正走向小型化。核武器可以說是威懾力最大的高技術兵器。它的出現使戰爭形態從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核武器時代。核威懾一直是某些核大國的基本國策。由於破壞力太大,核武器使用受到普遍反對。即使在核技術和裝備上佔有很大優勢的某些核大國,也不敢為所欲為。於是二戰後世界形成了長達幾十年的「恐怖的和平」。 6、太空添群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運載火箭沖破地球引力的束縛,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此後,航天技術發展迅速。各種衛星遨遊太空,載人飛船駛進「天宮」,人類登上月球「漫步」,航天站太空「安家」,太空梭往返天地之間。 航天技術迅速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軍用衛星和天戰兵器大發展。一是研製和使用光學成像偵察、雷達成像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彈預警等衛星對軍事目標進行偵察監視;二是研製和使用軍用通信、測地、氣象、導航定位系統等對地面海洋軍事行動進行實時有效的支援和保障;三是研製和發展動能、激光、微波、粒子束等武器反導、反衛星等武器,發展天基攻防系統。 伴隨軍事航天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又一個新的軍種———天軍處在襁褓之中。有的國家已經建立航天司令部,組建了軍事機關和航天部隊。 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使戰場從陸地、海洋、空中延伸升到太空,人們不僅要爭奪制海權、制空權,而且要爭奪制天權。 7、低空起「旋風」 直升機作為20世紀航空飛行器的一大發明,比飛機晚了30多年。1936年德國人成功製造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直升機。二戰中直升機被投入戰場擔負運輸、救護和通信聯絡。二戰後期的德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美國、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法國開始在直升機上試裝機槍、火箭。1965年美國研製出的綽號「眼鏡蛇」武裝直升機投入越南戰場,先後飛行130多萬架次,僅被地面炮火擊落22架,充分顯示出集攻擊力、防護力、機動性於一身的武裝直升機具有極大優越性。此後,許多國家競相研製武裝直升機。全世界現裝備使用的軍用直升機約有4萬架。 武裝直升機已發展到第三代。現代武裝直升機正向著高速度、高機動性、高過載能力、高安全可靠性、高殺傷力和隱形化方向發展。 隨著軍用直升機的發明與發展,許多國家出現了在陸軍編成內的直升機部隊 ———陸軍航空兵。陸戰領域也從地面延伸到距地面100米的低空,陸軍的機動速度大大提高,坦克這個「陸戰之王」遇上了「天敵」。 8、兵器隱形術 面對雷達等偵察監視技術的發展,兵器隱形技術的研究,在美國50年代就開始起步。最早是對各種偵察機採用隱形技術,降低其對雷達波的反射。接受越南戰爭中飛機被大批擊落的教訓,70年代美國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隱形技術研究。80 年代執行的「黑色」計劃是一個高度機密的、全面綜合的飛行器隱形計劃。它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巡航導彈等一攬子進攻性武器,為對抗雷達、紅外、光、聲等各種探測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和分階段地採用各種綜合隱形技術。 隱形飛機由於擁有隱形性能,使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極大的增強。F-1 17A型隱形飛機在1989年12月20日,美軍在入侵巴拿馬作戰中首次亮相,長途奔襲幾千公里,躲過了高靈敏雷達的監視,一舉炸毀巴拿馬兩個兵營。各國軍界為之震驚。 隱形技術被迅速推廣應用於艦船、潛艇、導彈、坦克、武裝直升機等兵器之中,成為現代兵器裝備系統全面對付聲、光、電、磁等各種探測設備的綜合手段,成為衡量武器裝備先進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區分其電子對抗能力強弱的一個主要指標。 9、電子施魔法 電子戰,或者叫電磁戰,是利用電磁頻譜進行的斗爭和對抗。它隨著電子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首先是無線電的發明並應用於軍事,出現竊聽與反竊聽、破譯與反破譯的裝備與對抗;伴隨雷達的發明與發展,出現了雷達探測與反探測的對抗;光電技術在裝備上的應用,出現光電對抗;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出現了C3I技術和計算機網路的對抗。對抗基本形式是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 目前電子戰武器已發展為兩大類。一類為電子戰軟殺傷武器,包括各種信息偵察設備、干擾設備、欺騙設備以及計算機病毒等;一類為電子戰硬摧毀武器,包括各種反輻射導彈、反輻射無人機、電磁脈沖彈等武器。 由於現代戰爭的情報、偵察、通信、指揮、控制和使用的飛機、艦艇、火炮、導彈等都離不開先進的電子設備,電子戰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幽靈」,就可以乘機大施魔法,使對方通信中斷、雷達迷盲、指揮失靈、火炮導彈等武器失控,使對方「中樞神經」遭到破壞,變為聾子、瞎子,同時掩護己方部隊突破和攻擊,實施干擾,保衛重要目標,使己方電子設備充分發揮效能。軍事家們認為電子戰是一個戰略要素,是戰鬥力的倍增器。宣稱現代戰爭奪取制電磁權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奪取制空權還重要。 10、致命的激光 人類很早就幻想用光作為武器。但這一幻想在20世紀70年代才變為現實。1960年,激光器問世,一種比太陽還亮千億倍的威力巨大的光———激光誕生,將激光聚焦到鋼刀片上,幾毫秒就可將刀打穿。此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了軍用激光的開發和研究。 激光作為武器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微波效應、輻射效應等。目前比較成熟的激光武器主要有:激光干擾武器,用於迷惑和干擾敵方。比如用激光照射敵方導彈、炸彈引信或敵方光電偵察、通信、指揮、控制裝置,使其過早引爆或使其功能失調。激光致盲武器,使敵方人員眼睛受損,使敵方光學系統、光電感測器遭到破壞。激光防空武器,使用高能激光武器,用於摧毀敵導彈、衛星、飛機等大型目標。 激光在軍事上的應用還包括激光雷達、激光通信、激光制導等。激光制導,是繼雷達、紅外、電視制導之後當前精度最高的制導技術。它抗干擾能力強,能主動進攻,能極大提高武器命中精度。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有激光制導的各種炸彈、空地導彈、反坦克導彈、炮彈等。
記得採納啊
『柒』 彈簧是誰發明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對彈性就有所認識和有所發明了。20世紀60年代,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人們發掘出一枚石鏃。這枚石鏃是用燧石製成,它的尖端非常鋒利,並且一側的邊緣也非常鋒利。經測定,距今已有30
000年了。這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早的石鏃了。可以進一步推測,弓箭的發明還要更早。
利用材料的彈性事例還有很多,如能射彈丸的彈弓,吹管樂器中的簧片,彈棉花用的彈弓等。在彈性材料應用中,彈簧是一個典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彈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品,是湖北襄陽出土的。湖北、河北、山西和河南的一些墓葬中也都發現用金屬製成的螺旋狀或盤狀的物體。據分析,它們可能是彈簧。
由於彈性材料的長期使用,人們開始注意到材料形變的規律。最早對此進行總結的是齊國人,在《考工記·弓人》中有「量其力,有三鈞」的說法。東漢的鄭玄對此進行了注釋,他寫道:「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周禮註疏》)其中的「緩擐」是很松地套上的,沒有力的作用。唐初,賈公彥對鄭玄的註疏又作了進一步的注釋。他指出:「鄭又雲『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者,此即三石力弓也。必知弓力三石者,當『弛其弦,經繩緩擐之』者,謂不張之,別以一條繩系兩簫,乃加物一石張一尺,二石張二尺,三石張三尺。」(同上)其中的「兩簫」是指弓的兩端。可以看出,鄭玄和賈公彥的論證都是非常樸素和簡捷的,並且也是很實用的。從《考工記》的記述來看,當時製作的弓大多為三石(即90斤)拉力的弓,這可能是當時較為標準的弓。在那時還有「顏高之弓六鈞」(《左傳·定公八年》)的說法。明代的宋應星也曾指出:「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天工開物·佳兵·弧矢》)此外,在《天工開物》中還有圖示加以說明,對應的文字是:「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同上)可見,測量弓力還要藉助杠桿的辦法。
西方對於彈性定律的實驗和論證是比較晚的.到1676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以字謎的形式發表了關於彈性力的定律,即ceiiinosssttuv。1678年,他公布了謎底即Ut
tensiosie
vis,中文的意思是「有多大的伸長就有多大的力」。然而,胡克和鄭玄一樣,他們都沒有說明定律適用的范圍。由於鄭玄的研究貢獻,以胡克名字命名的定律名稱是否應更名為「鄭玄定律」或「鄭玄-胡克定律」。這樣,彈性定律的建立不是在17世紀,而是在2世紀了。
『捌』 震撼彈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英國
第一次登場就是77年,摩加迪沙反劫機事件
當時德國的GSG9去救人,為了更好地使用這種武器,還專門請了英國SAS的人來釋放這種新武器
這次就是這種武器首次登場
『玖』 未來會發明地底坦克和地下炸彈嗎
地下炸彈可能會出現,就像現在的鑽地彈,以後隨著威力的加強會很快出現的,但是坦克出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