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不屬於唐朝創造發明的農業工具

不屬於唐朝創造發明的農業工具

發布時間:2021-07-31 12:00:35

Ⅰ 唐朝發明的耕田工具是什麼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1)不屬於唐朝創造發明的農業工具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Ⅱ 唐朝在農業方面發明的新新工具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鐵器在農業中應用始於春秋時期,青銅器應用在農業領域是在商周時期,秧馬是宋朝農具.
故選B.

Ⅲ 唐代改進或創造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曲轅犁和筒車
唐代國家長期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封建經濟呈現高度繁榮的局面。
唐代出現了便於耕作的曲轅犁,利於灌溉的水力筒車和牛挽高轉筒車,注重興修水利,擴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畝產量,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發展。

Ⅳ 唐朝發明了農業工具有什麼

唐代農民發明的公布,主要是取原泥就是泥地的一種工具吧,它用起來很方便

Ⅳ 唐朝農民創新製作了哪些農具這些的農具有什麼特點

1、灌溉工具: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遠較翻車為高。自三國時期用於灌溉的翻車發明以後,一直是用手搖的,到唐代時出現了腳踏翻車和牛轉翻車,功效大大提高。唐代還出現了立井水車,亦稱為井車,是一種以木桶相連用來提取井水的水車,一直在北方農村沿用,在旱地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2、耕作工具:曲轅犁。又稱江東犁。輕便的曲轅犁,結構完善,犁架小,便於回轉,操作靈活,既便於深耕,也節省了畜力:一頭牛即可挽拉,改變了以往二牛抬杠的牽引方法。自此我國耕犁基本定型。唐代出現的耘爪,既是耘禾工具,也是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損,故也可視為勞動保護工具。
3、整地工具:碌碡。又稱「碌軸」,石制的圓柱形農具,一端略大,一端略小,宜於繞著一個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等。
4、穀物加工農具:水磨。唐代的水磨比以前更加先進。動力還是通過流水啟動。最能夠說明唐代水力石轉磨發展水平的,要數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幅《閘口盤車圖》了。從整個建築群的比例看,水磨和水磨下面的水渦輪,就占據了畫面中高大異常的整個中央大廳,確可算得上是龐然大物,整個場面氣勢恢宏,建築雄偉,服務人員眾多,足見這種被稱作「盤車」的水磨,在當時是被何等的重視,進而說明水磨對於社會是何等的重要。

Ⅵ 唐朝時出現了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同車並創造了新的灌溉工具什麼

唐朝時期出現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車,耬車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出現翻車是在三國時期.
故選A.

Ⅶ 唐朝農業方面發明重要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和什麼重視興修什麼

唐朝發明並推廣了曲轅犁、筒車等新式生產工具,重視興修水利工程。

Ⅷ 唐代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8)不屬於唐朝創造發明的農業工具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參考資料:網路-唐朝(中國歷史朝代)

Ⅸ 唐朝時期創造的新式灌溉工具是

筒車,這種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功效比翻車大。

唐代發明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連筒是用粗竹相連,打通竹內關節,用以引水,它能夠架越澗谷,把水引到對岸。桶車是以木桶相連汲於井中的水車。筒車的形狀類似紡車,在其周圍縛以竹筒或木筒,利用水力沖動,把水汲至高處。水輪即水轉翻車,就是把腳踏翻車加以改進,利用水力旋轉。這些不同形式的灌溉工具,因地制宜,適用於不同條件的地區,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歷史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唐自統一全國以後,農業生產開始恢復,到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發展到高峰。農業生產發展的結果,使糧價越來越便宜。725年(開元十三年),「東都斗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此後直到天寶末年,物價長期穩定。

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唐前期的戶口數逐漸上升。武德年間,全國有戶200餘萬,貞觀初年增加到300萬。705年(神龍元年)全國有戶615萬多,口3714萬。開元、天寶時期,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755年(天寶十四年),全國戶增至891萬多,口5291萬多。這一數字是唐代最高的人口統計數。由於當時「簿籍不掛」的逃戶很多,所以政府的戶口統計數往往比實有的戶口數要低。據杜佑估計,在唐天寶年間全國的實際戶數至少有一千三四百萬。如一戶平均以五口計,那時全國的人口大約為六七千萬。經過勞動人民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耕地也大幅度增加,估計天寶時實有耕地面積約在800萬頃至850萬頃之間,略高於西漢時的最高墾田面積。

Ⅹ 2.唐朝農業上使用的兩種農業工具是什麼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閱讀全文

與不屬於唐朝創造發明的農業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